李毓梅 章宏樓
(江西農業大學,江西 南昌 330000)
“藏糧于地、藏糧于機”是維護我國國家糧食安全與穩定的重要戰略,加強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建設,是戰略實施關鍵且意義深遠的一步。然而時至今日,大量的耕地甚至優質的農田隨著城市的建設而被侵占,全球氣候變暖使得各地的水源不如以前穩定,自然界的各種災害頻頻發生,工廠違規排污導致水體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因素使得我國的糧食生產環境面臨嚴峻的威脅。鑒于此,許多國家提出了“高標準農田”這一概念,本著促進農產品更好產量,更穩產出,更安全生產,保護生態為原則,建造土地規整且集中、農業設施完備且配套、土壤肥力高、生態環境優良、抗洪澇,與綠色農業和規模經營相結合的旱澇穩收、高產穩產的永久基本農田[1]。2019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見》提到,到2020年,我國要建成5000萬hm2的土地規整且集中、農業設施完備且配套、土壤肥力高、生態環境優良、抗洪澇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到2022年,要建成6000萬hm2的高標準基本農田來實現5000億kg以上產能的目標;到2035年,要通過不斷改造升級,進一步增加高標準農田的建造面積[2]。我國關于耕地的生態環境問題,存在著許多誘因,其中,化肥農藥的過量施用影響最為明顯。截至2016年,作為耕地面積僅占世界總量10.85%的中國,化肥用量卻占到了世界化肥總用量的31.07%,遠遠超過國際公認的5kg·667m-2的標準。化肥的施用,雖然使得農產品產量顯著提高,但是也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農戶的種植成本會因為化肥的過量施用而增加,農產品化肥殘留超標,也對生態產生了極大的威脅,如土壤板結、水污染加劇、溫室效應等[3]。
現有文獻主要集中于對高標準農田的區位條件、農田質量、社會條件的研究,已有關于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研究也較為基礎,基本是通過熵權法、四象限法[4]、耦合協調度模型[5]以及可拓模型等方法進行研究,力圖通過構建農田的選址、分區和建設時序安排、社會效益、評價的模型對高標準農田建設進行評價分析,然而關于“綠色生態農業”的研究文獻較少。開拓化肥施用量較少的綠色農業模式作為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所以本文試圖從綠色生態農業視角出發,通過分析江西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案例,探究地方政府如何通過科學的農業生產與經營方式來促進當地生態農業發展。
我國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發展較晚,一直處于初期階段,原有的理論研究上涉及區域也較為狹隘。然而近年來,業界學者基于三農視角認為,通過改造中低產田,對于提高我國糧食的綜合生產力,保障土地資源的持續利用,維護糧食的安全與穩定發揮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途徑。江蘇省農業資源開發局土地治理項目處楊五一指出,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是鞏固農業第一產業基礎性地位、實現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的重要舉措。
江西省瑞昌市將高標準農田與耕地質量保護有效融合。除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外,還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如有意識地減少化肥施用量,耕地的生產潛力進一步提高。瑞昌市通過一系列舉措,開辟了一條發展綠色農業和維護生態安全相結合的新途徑。
2.1.1 踐行新的建設理念,改善當地生態環境
瑞昌市相關農業部門在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之初,通過建設如石門水庫、橫港水庫、大壤水庫等農業生態工程來維護水生態環境。將高標準農田與耕地質量維穩相融合,通過各項農田措施的改造,瑞昌市提高了0.06個耕地地力的等級,土壤的有機質含量也平均提高了3%,耕作層厚度提高,達到22cm以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使用率接近100%,肥料施用量在40%左右,當地主要的農作物化肥施用量實現了零增長態勢。在當地政府推動下,昔日撂荒地變身成片的高標準農田,實現機械化作業,降低了農戶的種植成本,提高了水稻的品質和產量。據統計,2021年瑞昌市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1333.33hm2,完成撂荒地整治面積32.07hm2,推動土地資源利用向集約生態型轉變。在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同時,當地利用信息化技術,加強了對現有耕地資源的保護。
2.1.2 提倡科學有效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
深層次施肥、施用有機肥、減少后期的追肥等措施;實施灌溉與施肥一體化,運用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在果蔬高效經濟農作物上重點運用滴灌、噴灌施肥等技術;改變“一刀切”的不良施肥習慣,普及精確施肥技術,做到因時不同、因地不同、因作物不同、因苗情分期施肥。
2.1.3 采取秸稈還田措施,不斷提升耕地肥力
永豐村、橫遠景村、朝陽村、常豐村等地先后開展了一系列的秸稈還田措施;在沒有實現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區域,進行作物秸稈處理后還田、腐熟后還田、過腹還田等各種還田舉措,增加土壤肥力為后期的高標準農田化肥減量化奠定了有利的基礎。其中南義鎮、橫港鎮、范鎮、桂林街道辦、高豐鎮等區域也成了優秀示范區,秸稈還田面積達到了20000hm2,油菜秸稈和水稻秸稈的還田率達到了100%。
2.1.4 有機肥逐步取代化肥,減少化肥施用量
通過對當地合作社、種植大戶的引導,使其施用農家肥,接觸高溫堆肥,將各地區丟棄的小麥秸稈、玉米秸稈等都收集起來,作為高溫堆肥的原材料;除此以外,踴躍開展沼澤液、沼澤渣還田示范區。近年來,農戶在紫溪畈建立的沼液、沼渣替代化肥示范基地超20hm2,增施沼液8m3·667m-2、沼渣產量1000kg,化肥施用量由此降低了50%;除此之外,在不改變紫云英種植規模的基礎上,開發了蘿卜肥田、油菜肥田的新興農業生產模式,綠色肥料的應用和產出效應進一步提高。2020年,瑞昌市的綠肥種植面積達到了1733.33hm2,其中,3個綠肥示范基地面積之和超過了200hm2。據統計,示范區的綠肥產量為888.17kg·667m-2,產量較高且穩定。2019年采購菜枯餅肥料45.5t、生物肥1.56t,用于采購肥料的資金撥款超20余萬元。
廣昌縣位于江西省撫州市,近年來,廣昌縣積極貫徹落實建設高標準農田的決定,為實現穩定糧食產量、供應優良、效益可觀的目標,積極落實“技術藏糧”的戰略安排。
2.2.1 科學規劃布局
提前規劃了2017—2020年13733.33hm2的建設任務,打造了一部分“田渠相通、道路相連、洪澇無懼”的高品質耕地。發展農業的同時也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即各高速、省道、國道沿線的旅游景觀區集中安排建設改造,大力發展旅游業;農村、河渠沿線運用了物聯網等新興技術,貫徹“二線”發展政策,與此同時還建設了一批示范基地,將智慧農業與高標準農田完美結合。截至2017年,已經建成高標準農田超266.67hm2,在江西省的績效考評中,廣昌縣被評為了全省的一等獎,成為各地區學習的優質示范標桿;2018年打造了一批示范工程,如“秀美鄉村及蓮田養魚示范區”、“標準化蔬菜生產示范區”、“蓮魚(蝦)工程示范區”、“廣昌縣蓮作文化遺產傳統品種及耕作核心保護區”、“梯田蓮花景觀區”等,建設面積3966.67hm2。
2.2.2 完善工作機制
為了協調高標準農田建設中遇到的問題,縣、鄉兩級成立了高標準農田建設領導小組和“高標辦”,為承包商獲取信息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明確各相關部門的責任所在,如農業部、財政部、水利部、審部等,各個部門互相協助,監督工程建設的質量。除此之外,創新各項管理模式,EPC作為較為科學的管理模式,即設計—采購—建設一體化,被廣昌縣所采用進行高標準農田工程招標,具體而言就是將選定某些年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匯集在一起,公開公平公正招標,由此,江西省建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國電建集團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聯合實施。無論是規劃、設計、建設還是維護和管理,都實現統一。通過簡化流程和手續,工程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2.3 產業結構升級
為了實現傳統農業的改造設計,引入了一大批龍頭企業,使其與專業合作社合作,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相結合的方式,帶動當地貧困戶就業,助其脫貧。僅在2017—2018年建設中就涉及了10個貧困村,通過建設1133.33hm2以上的高標準農田,帶動千余戶農戶兼業。2018年的年終報告表明,2018年流轉的耕地達到3200hm2,超2466.67hm2的耕地進行了產業結構的調整,發展了一大批特色產業,如當地的中藥材、白蓮、烤煙、茶樹菇等相關農產品都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農戶也取得了非常可觀的收益。彭田村打造的“蓮仙姑現代農業生態休閑示范園”作為集科研、種植業、旅游業為一體的示范園深受廣大游客的喜愛。圖石村開設了富硒白蓮、蓮蝦共養、稻蝦共養等特色項目超146.67hm2,經濟效益十分可觀,僅小龍蝦一項的效益就足以為農戶所樂道。
隨著各地區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展開和深入,與之相隨的困境也逐漸顯現,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多數地方政府沒有從鄉村振興和“三農”的角度出發,高標準農田建設缺乏合理科學的規劃,尤其是在前期階段,更多的是把高標準農田建設當成是一種任務應付了事,沒能很好地利用以促進地方農業和鄉村發展有機融合,如在項目選址時,過于隨意草草了事,綠色生態理念未得到貫徹,使得產業布局與高標準農田之間的相關性不強,相當一部分項目對當地農業的發展未產生明顯的成效。在高標準農田建造的過程中,設計和施工單位對建造要求并不是很透徹,也有的是當地政府對建造的要領理解不到位,沒有和施工單位有效溝通,導致設計在建設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如統籌不合理、規劃不科學,建設項目較空泛,在自然災害防治、耕地質量提高、機械化、綠色農業方面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體現得不盡人意。
提高耕地質量方面,充足的資金基礎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我國耕地質量建設中,低丘緩坡、灘涂圍墾等條件不太好的標準農田并未得到較多的建造資金,耕地質量投入相對少,資金投入反而向一些基礎設施建設傾斜,這就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如在地力培肥時投入欠缺,導致高標準農田的土壤質量偏差;耕地補貼方面,江西省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補貼標準是3000元·667m-2。然而這個標準在贛北和贛南存在明顯的地區分歧,贛北地區對該標準較為滿意,而贛南多為山地丘陵,梯田較多且農田細碎化程度高,認為這個補貼標準不足以支撐高標準農田進行很好的改造。
高標準農田建成以后成效不顯著的很大原因在于,只重視前期建設而忽視后期的管控。過度耕種而忽視土壤維護,沒有合理的耕地制度,使得土地肥力大不如前。尤其是最近建成的標準農田,很多存在著土壤肥力較差、耕作層淺薄的問題,由此導致了糧食的綜合生產能力未能達到預期的生產要求。斥資打造的高標準農田不僅未能提高糧食產量,反而種植價值不高甚至出現耕地拋荒的情況。
本文以江西高標準農田建設模式為例,闡述了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中的各項舉措經驗,完善耕種模式與提高糧食生產力的實現路徑。江西地區的高標準農田建設發展模式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了很好的參考案例。基于上述研究結論,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啟示。
作為一項規格較高且深受國家重視的系統工程,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實質在于協調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所以,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農田建設的規模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關鍵,建設清潔生產標準、推廣優良品種是實現綠色生產的重要措施。這就要求在建設過程中,選擇先進的農業清潔生產技術模式,形成統一的生產技術標準和規范,完善配套的農業清潔生產認證制度。除此之外,實行病蟲害專業化防治和綠色防控相結合,在選擇農藥時,優先選擇生物農藥,減少農藥用量。
明確各個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主體的責任范疇,除了要對地方行政主體進行監管,更重要的是設立獎勵懲罰制度,鼓勵專業大戶、涉農企業、農業合作社、村集體以及用水單位等參加到農田水利設施的管理與維護當中,讓每一個主體都參與到高標準農田的管護之中。具體可以學習“網格化”的管理模式,每個經營主體管護特定的種植區域。在懲罰方面,設置“管護黑名單”制度,對于逃避管護責任與義務的農戶,及時列入“黑名單”中以便后期做出相應的處罰。
流轉的不合理定價會嚴重影響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進度,為了促進農田的有效流轉,應建立合理科學的高標準農田流轉定價機制。基于江西省高標準農田的實際,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合理定價體系,在自愿流轉的基礎上,如果存在流轉價格不合理的情況,當地村組織領導應在核對后,從中協調,做到公開透明統一規劃流轉;完善價格信息披露機制,由于部分地區定價存在不合理的情況,村部應當做到信息公開,在公共平臺注明各個高標準農田流轉的價格情況,實現公平、公開、公正的流轉;相關部門抓實租金補償,租金補償必須落到實處,實行雙邊補償機制,降低流轉過程中的交易費用,簡化流轉手續,解決流轉農戶的資金顧慮。除此之外,對于隨意改變高標準農田用途的農戶不提供補償,杜絕隨意濫用高標準農田建設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