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麗
(江蘇省高郵市車邏鎮初級中學 江蘇 高郵 225600)
在音樂教育過程中,必須保持中國民族音樂的本質。中國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世界重要的精神文明發展的產物。因此,應特別關注民族文化的發展,并積極地發揮我們的傳遞作用,積極發揚和傳承我們的民族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加強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他們的民族榮譽感、自信心,提高整體素質,為祖國的昌盛奉獻自己的力量。
1.1 提供載體。學校是民族音樂發展的主要空間。在初中音樂教育中推廣民樂文化是非常方便和有效的。在音樂教育中,學生可以開發出一個全面、多維度的系統性音樂體系,以更好地了解中國民間音樂文化,促進其文化意識的早期形成。如今,民間音樂的文化遺產由許多專業的民間團體表演,通常沒有結構化、扎實和全面的整體規劃。學校擁有豐富的音樂教育資源和優秀的專業特色,憑借其實力和資源為弘揚和傳承民族音樂提供了重要載體。
1.2 作為基礎。從當前的多元文化分析來看,初中音樂教育既要吸收西方國家的精華,又要深化中國音樂文化的內涵。教師要想培養具有中國精神的音樂人才,就應該從教授民族音樂文化開始。經過調查顯示,大部分民歌都有重要的歷史,具有很強的民族歷史美感和韻味。隨著中國音樂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越來越大,民歌在世界的重要地位和文化成就有了很大的提升,初中音樂教育需要培養出更多更強大的專業人才。
2.1 拓展教學內容的必要要求。在初中音樂課教學中,書本內容是知識最重要的資源,也是學生學習的中心。書本內容雖然全面嚴謹,但缺乏地域特色,而且還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逐漸地,書本無法滿足音樂學生的真正需求,擴大教學范圍及領域是當今音樂教育改革的一大趨勢。開展地方民族音樂資源調查是傳播音樂教育材料的重要前提。許多音樂資源是各民族長期發展的結果,苗族和維吾爾族等許多民族以能歌善舞著稱,在書本中加入民族音樂內容,可以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加強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
2.2 傳承民族文化的客觀需要。一個國家的文化是一個國家的根,一個國家的文化得到傳承,國家才能更好地生存和發展。今天,隨著城市化的衰落和全球化的快速推進,國家文化的根基正在萎縮,許多國家的文化瀕臨滅絕。這對中國人來說無疑是巨大的精神損失,民族文化必須得到繼承。初中音樂課是基礎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國的音樂文化繼承歷程中發揮積極的作用,也為展現我國民族文化提供了一個平臺。此外,民族音樂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教育的傳承必將為民族文化的傳承做出貢獻。
2.3 促進學生發展的主動追求。由于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化,中學音樂教育的目標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從傳統的音樂知識教學和音樂技巧的掌握逐漸發展為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即促進學生整體的成長,是當前音樂教學的關鍵要求。音樂教育具有智、美、德等多種功能,既要兼顧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任務,又要兼顧提高學生文化能力的重要任務。此外,在初中教授音樂的過程中,可以向學生灌輸民族音樂文化知識,以更好地傳承中國民族文化[1]。
3.1 老師要轉變觀念和教學方法。由于音樂是一門藝術功課,而不是初中入學考試的一部分,因此老師們對音樂課的了解并不多。此外,音樂教師往往過于關注音樂理論基礎知識的教學,例如音樂技巧和課堂實踐,而對從音樂教學中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職責缺乏清晰的認知。所以,如果需要提高一個國家的文化傳承,明確地告知你,必須改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完善和豐富傳統的音樂教育理念,在音樂教學中,提高教師對民族音樂的重視度。此外,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國家文化的傳播和推廣,將國家的音樂文化與素質教育目標相結合。
3.2 開發運用民族音樂資源,豐富教學表現形式。一首民族音樂的創作是凝聚了作者的真實感受,并體現他們的真正的生活體驗的,他們的表達方式是獨一無二的。經過長期的不斷積累,逐漸形成豐富的民族音樂體系,成為重要的教育資源。作為一名初中生,要想真正了解民族音樂,不僅要聽流行音樂,還要學習傳統古典音樂,從不同角度看音樂藝術。這是他們第一次體驗到中國音樂的深刻內涵。盡管每個國家的音樂文化都很豐富多彩,但當今許多教師使用的該國音樂資源相對有限。因此,要注重開發和利用豐富的民歌、歌謠、旋律等教育資源,提高教育效果,展現民族音樂文化之美。例如,當你練習一首名為《茉莉花》的歌曲時,要了解它是一首與江蘇民歌相關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通過引導學生唱歌,他們可以聆聽和享受這首歌的純音樂,以及電子鋼琴包括五弦、薩克斯和吉他版本,讓學生側重于聽旋律和旋律,幫助學生充分體會中國民歌的魅力。
3.3 以教師隊伍培訓為保障。在教授初中音樂時,教師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他們不僅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也是學生學習的導師,他們對學生最終的音樂學習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以往的音樂教育中,教師只需掌握將課本中的內容給學生講清楚就行。但是,資料的收集與當地民族音樂文化有著脫節,難以滿足實際需求,這就對教師的教學素養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民族音樂文化遺產需求旺盛,加強師資培訓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培訓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是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基本了解。不同國家的音樂文化可以追溯到該地區不同國家的文化根源,深深植根于公民社會。比如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回族地區,有多種風格和旋律的民謠。學校可以為教師組織民風聚會。其次,是民族音樂的歌唱技巧。民族音樂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例如,花兒音樂是一首具有100多個音樂主調的高腔山歌,初中的音樂老師往往不知道,學校可以邀請經驗豐富的歌手對教師進行培訓。
3.4 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民族音樂文化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陌生的知識,因為當代的學生對流行文化和音樂比較熟悉,而對民族音樂有興趣相的學生相對較少。所以,只有提高了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學習興趣,才能真正達到傳承民族文化的目標。
在傳統的音樂教育模式中,教師讓學生在課堂上音樂,借助課本解釋樂譜,最后為學生示范唱歌。這種單調乏味的教學方式無法激發學生學習民樂的興趣。因此,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來改變教學方式。在讓學生欣賞民謠時,教師可以首先利用多媒體對學生進行關于該音樂背景的介紹。例《土家喜歡咚咚喹》是湖南土家族的音樂。在真正教學生唱之前,老師可以展示相關的圖片或視頻,讓學生了解該歌曲的背景,讓其對這首民謠產生濃厚的興趣,然后介紹這首歌,并添加關于土家族的相關視頻,這種有趣的教學方式可以激起學生的好奇心。這樣,音樂老師就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了解土家族的民族文化,利用科技設備對教學方法進行現代化創新,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積極傳承我國的民族文化。
3.5 民族音樂魅力的節奏感知。總的來說,民族音樂是可塑的,富有表現力。不同的民族音樂也因音樂節奏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點。所以,要想初中生體驗節奏,最好讓其從民族音樂中獲取。例子:《百鳥朝鳳》可以讓學生領略到很強的節奏感,讓學生在感受節奏中體驗民族音樂的獨特之美。為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魅力的節奏感知,教師可以布置給學生簡單的打擊樂練習作業,讓學生通過拍手、拍桌子、拍俱樂部、拍喇叭等演奏民族音樂的節奏,體驗民族音樂的學習樂趣。
3.6 創新教學設計,融入音樂的文化內涵。民族音樂具有獨特的創作背景和歷史內涵,能夠吸引有濃厚生活興趣的學生的關注。初中音樂教師應著眼于改變教育模式、創新教育方式、將一個國家的歷史融入音樂,讓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學習產生極大的興趣,逐漸了解我國的民族文化。學生在坐下來學習民族音樂的同時,也對當代流行音樂進行了對比分析,讓他們更好地了解民族音樂的特點,獲得更廣泛、更深入的認識。此外,教師應了解一個國家音樂作品的文化語境,了解音樂與文化的密切關系,以便在歌唱或評價學生音樂表演的過程中建立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學生對音樂創造力的本質并不深刻理解,因為音樂教師僅關注學生對音樂理論知識的掌握,以及歌曲能否唱好,而忽視了對音樂文化的傳承,讓學生無法深入了解一首作品后蘊含的深刻涵義。因此,教師應優化教學方法,注重學生對音樂文化背景的理解,這是傳承國家民族音樂文化的前提。在學習《梁祝》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相關的圖片以及音頻,學生們靜靜地聽著,仿佛置身進了那個場景中,從而引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最后,老師將學生帶回現實,深入分析這首音樂所表達的更深層次的涵義。這樣,學生在欣賞時就會通過結合作者表達的對自由和幸福的渴望、抗爭封建思想的情感表達來歌唱音樂。這樣,學生就會對傳承國家音樂文化的重要性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就會自覺地熱愛和傳承文化遺產[2]。
3.7 音樂教學欣賞和實踐相結合。單純地學習和享受純音樂對學生來說是枯燥的,但如果老師們可以用民族音樂和實踐活動結合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但如何開展呢?教師可以播放與民族音樂相關的民族風格舞蹈視頻,所有學生都可以參加舞蹈練習。或者,老師可以使用民族音樂組織合唱課,每個學生都可以學習欣賞,也可以逐漸讓學生學習唱歌。總之,讓學生在各種實踐活動中發現民族音樂的魅力。
3.8 組織開展音樂藝術活動,提升音樂創造能力。在傳承一個國家的音樂文化的過程中,僅僅依靠課堂上的欣賞和理解是不夠的。教師不僅應該僅教授書本內容,還應該教學生對文化進行創造,以保持民族文化的生命活力。舞蹈和音樂密不可分,我國有各種民族舞蹈,尤其是少數民族的一種舞蹈,每個舞種都具有鮮明的特色。教師在教授民族音樂時,可以將民族舞蹈融入創新設計,以確保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通過肢體語言等方式讓學生體會民族音樂文化的涵義,并根據初中生的心理創辦教學活動。學校還應組織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音樂活動,包括參觀和學習原生態的民族音樂表演、與民間藝術家交談和收集民間曲調等。
3.9 捕捉民族音樂靈魂。音樂世界充滿無限想象。教師可以將想象力和拓展融入民族音樂中,這將引導學生能夠想象和思考音樂的情感,更好地理解民族音樂的精神。例子:當老師讓學生欣賞二胡曲目《二泉映月》時,老師應該教學生使用想象的畫筆或文字格式來體會其中的情感,想象盲人在銀色的月光下演奏著旋律,你離他有些距離,一直想上前與其傾訴。民族音樂與對音樂的人物、形象、語境、形象和旋律的理解相結合,有助于學生更好地體會民族音樂,更好地理解民族音樂的內涵,了解民族音樂的靈魂。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其捕捉民族音樂的靈魂,也是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好方法。
3.10 多聲部視唱中提升民歌比例。教材是音樂教育的重要來源。民族音樂有幾千年的中國歷史底蘊,在多聲部教材中,不斷增加民歌的比例,讓學生們可以練習聽力和文化,加強對我國民族音樂的體驗。在民謠中使用音符的獨特性體現民樂的優美,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因此,有必要增加民族音樂在書籍中的占比,尋找適合民族音樂的有效教學方法,促進視覺和聽覺歌唱教學,幫助學生充分認識民族之美,加強他們的精神文化意識。
3.11 提高教師的民族音樂素養和教學理念。音樂教師應該與其他學校進行相互學習,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提高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認識,提高教師的音樂能力。探索音樂文化和傳統文化知識,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新教育理念,概括學習音樂的重要性。積極開展相關主題活動,將所學的科學原理在音樂課堂中進行實踐,加強民族音樂教學,充分了解民族音樂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情況,在課堂上激發學生對掌握簡單技能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創造力,積極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
換言之,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發展的過程中,初中音樂的教育方向也應積極改變,提高民族音樂在其的占比。在進行音樂教學時,教師必須創新教育理念,并積極實踐,積極承擔春城民族音樂文化的責任,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了解并學習民族音樂,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自覺弘揚、傳承民族文化,為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繁榮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