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琴
(江蘇省泗洪育才實驗學校 江蘇 泗洪 223900)
隨著新課改工作在我國初中教育領域中的不斷深化,歷史課程在學生初中學習階段越來越重要,高中開始實行了3+2+1的教學政策,而歷史也是更多學生的選修課程,提高了歷史的教學地位,學生只有在初中階段打好堅實的歷史學習基礎,才能夠在未來的歷史學習當中更加輕松順利,初中階段的歷史是對高中歷史基礎的奠基,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應當認清如今的考試形式,以教學行動助力學生未來的發展。經過筆者調查顯示,我國當前的初中歷史教學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加以完善,為學生提供更高質量的教學,尤其是在歷史愛國主義教育方面,更是有一些缺失,筆者主要總結了以下幾點問題。
1.1 傳統的應試教育影響深刻。初中階段的學生學習比較緊張,特別是如今中考形式越來越嚴峻,教師與學校都是卯足了勁頭,幫助學生提高成績,希望學生在中考的考場上能夠拔得頭籌,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當中,更加側重于對于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培養,讓學生使用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去記憶知識,比方說背誦記憶,這種方式在短期內是有效果的,但是對于長期發展而言,是比較脆弱的,因為時間長了,學生之前強制記憶的內容就會逐漸模糊,漸漸地忘卻,最后總復習的時候,變得完全陌生,學生之前背誦記憶的內容完全不記得,重新背誦記憶的情況下,時間又比較緊迫,增加了學生學習的壓力。傳統的應試教育理念使許多教師忽略了對于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實際上,如果學生的科目核心素養提升了,那么學生在這門科目的學習能力也會大大增強,對于知識的記憶也不是死記硬背,而是在興趣的驅使下進行有技巧的學習,學習的效率是遠遠高于傳統教學理念下的效果的。
1.2 教師教學方式比較單一。由于初中生的學習任務比較緊湊,教師希望能夠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教學任務,在最后的總復習階段,給學生留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復習沖刺。所以,一般教師在前期的新知識教學當中不會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而是按部就班的以教材的內容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缺乏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比較單一化,在某種程度上壓制了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形成。其實,如果教師能夠優化教學的途徑,讓歷史教學方式更加新穎,充滿創新感,那么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也會感受到耳目一新,是枯燥乏味的學習中的一味調味劑,不僅能夠緩解學生學習中的壓力感與焦躁感,還能夠拉進師生之間的距離,培養學生在學習當中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提升學生歷史的核心素養。
1.3 學生對歷史課程缺乏足夠的學習興趣。歷史學科所包含的知識點較多,需要學生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進行學習,初中階段的學生本身就面臨著極為繁重的學習壓力,因此沒有多余的時間去探索有效的歷史學習方法,他們通常選擇強行去背誦教材知識點,這也就成為學生對歷史學科缺乏學習興趣的主要因素。再加上教師所使用的教學模式過于單一化,使得學生們沒有認識到歷史學科重要性,自然也就提不起學習的興趣。
1.4 教師錯誤使用史料。對于很多初中歷史教師而言,雖然說他們已經認識到在實際教學工作中運用史料內容的重要性,但是其對于史料內容的選擇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導致史料內容現有的價值與作用沒有得到有效地發揮。例如部分教師完全將史料內容視為是教學的主體,在課堂上為學生大量地講述史料內容,導致教學缺乏目的性,學生們在參與課程學習時,對于重難點知識無法做到有效地把握,進而不利于學生歷史成績的提升。
1.5 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模式過于落后。現階段,雖然說素質教育理念已經在初中各學科教學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落實,但是依然有部分初中歷史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模式比較落后,通常情況下教師們會選擇在課堂上直接為學生們灌輸課程內容,一味地要求學生對課程知識進行死記硬背。可以說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著諸多弊端,只是一味地要求學生強行記憶知識點,而忽視了學生思維的啟發,進而導致學生對于歷史課程失去了學習的熱情,不利于學習效率的提升。
2.1 能夠推動愛國主義優良傳統的傳承。在初中階段的歷史教材中,有很多內容折射著中華民族傳統的刻苦耐勞、拼搏進取的品質,這些品質無論是從政治經濟、還是從文化軍事上都有著充分的體現。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豐富的文化典籍和歷史材料是民族光榮的體現。因此,初中歷史課程教師在教學過程開展愛國教育活動,能夠使學生對祖國形成忠誠和熱愛,從而推動民族優良傳統的繼承與弘揚。
2.2 能夠培養初中學生的政治文化認同。在初中歷史課程中,教師開展愛國教育活動,能夠引導學生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積極向上的品質,從而推動學生形成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如果初中生對祖國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缺乏興趣,對我國的歷史文化理解不深,那么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就不夠深刻,就談不上熱愛祖國,無法形成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個人凝聚力。由此可見,在初中歷史課程中開展愛國教育工作,能夠有效培養學生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
3.1 結合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初中生在對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興趣導向性。但是在當前的初中歷史課程中,很多教師忽略了學生的這一學習特點,歷史課程教學內容采用純理論講解的模式,這種教學模式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這種問題,初中歷史課程教師應該結合現代信息機技術優化教學內容,通過視聽化的教學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形象化的語言情境的影響下形成情感共鳴,從而加深對歷史愛國主義的理解,形成良好的愛國主義情懷。以筆者的歷史課程為例,我在指導學生學習《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這節課程的知識點時,為了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這節課程中我并沒有直接為學生講述長征的意義,而是首先應用互聯網為學生下載了關于長征的視頻影片,包括瀘定橋的驚險、翻越雪山的嚴寒、過草地中沼澤噬人的危險、國民黨反動派的前后堵截,等等。學生在教學視頻的吸引下對當時紅軍長征時所遇到的艱難險阻形成了深刻的體會,同時也能夠明白土地革命時期共產黨人所取得的一系列偉大的成就。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加深了學生對“長征的意義”這一知識點的理解,同時也形成了對革命精神與革命理想的景仰與尊重,形成了良好的愛國主義情懷。
3.2 結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初中歷史課程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不僅僅要注重從理論角度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同時也要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資源的作用,通過歷史課程實踐活動來加深學生對愛國主義的認知。以筆者的教學活動為例,在指導學生學習《抗日戰爭的勝利》這節課程的課程知識點時,為了加深學生對我國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這一知識點的記憶與理解,在這節課程中我不僅結合了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關于抗戰題材的視頻片段,同時還在學生的課余時間帶領學生到我校周邊的著名抗日戰爭紀念館附近進行了參觀,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基地的作用,加強學生們的認知。學生們在欣賞英雄人物簡介、戰斗遺址和戰利品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革命先烈們舍身為國、不屈不撓的戰斗意志,從而形成更進一步的理解“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具體含義,形成良好的愛國主義情懷。
3.3 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柏拉圖曾經說過,歷史是客觀事物在自然運作規律下自然演化的過程和軌跡。人類歷史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動態性,這種動態性體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因此,我們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首先要結合實際生活培養學生的歷史責任感,要求學生對事物的運行規律和不斷發展的基本原則形成認知——特別是針對中國近代史來講,要清楚認知到近代以來黨帶領中國人民經歷了近百年的革命斗爭,才有今天新中國的盛事。每個時代的人民都有自己的社會責任,如果說近代人民是為了爭取民族獨立、民族權利的話,那么我們就要教育今天的孩子們,為了實現偉大的中國夢需要我們肩負重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事物也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如:衣、食、住、行等,都是通過勞動人民長期實踐優化發展而來的。要教育學生從發展變化上來看問題,通過具體事物、用歷史變化觀點來解釋說明生活中常常碰見的事物,以此培養學生不斷進取的精神和對事物發展變化的認識,這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很重要。也就是要從感情上、思想上培養他們不斷進取的精神,這種思想感情是同愛國主義密切聯系的,無形中增強其社會責任感,達到教學之目的。
3.4 結合鄉土資源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鄉土資源是某個地區經過千百年的傳承所保留下來的歷史瑰寶,通過了解當地的鄉土文化,可以知悉當地的發展了歷程。走進祖國大地,我們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滲透著濃濃愛國的鄉土情懷,這也成為教育資源的一大優勢。在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的過程中,筆者認為可以充分發揮鄉土資源的優勢,讓其融合于初中歷史課程中,借此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例如,在給學生講解新石器時代的學習內容時,我們可以以甘肅本地的鄉土資源為例,如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將不同地區的彩陶進行對比,以此凸顯馬家窯彩陶在我國歷史上的價值。具體的講課中,教師需要讓學生了解,馬家窯彩陶是我國彩陶文化發展到頂峰的重要標志。隨后,可以與同學們一起尋求答案。教師也可以借助網絡資源,搜集與彩陶藝術有關的圖片,將其以微課的形式展現出來,讓學生從直觀的影響作品中了解彩陶的制作過程。講解過程中,為能夠突出馬家窯的特點,也可以將大地灣早期彩陶、齊家彩陶、馬家窯彩陶或是半坡彩陶互相進行對比,可以從色澤、質地等方面研究。在這種形式下,學生能夠設身處地地真實感受到自己家鄉中的文化魅力,從而更加熱愛家鄉,也會逐漸對我國的傳統文化更感興趣,愛國之情不斷攀升。
3.5 加深對祖國屈辱史的了解和教育。愛國的深刻情感來自于對國家的深刻認識。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和精彩文化的國家。這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中斷歷史的古老文明國家,為人類文明的成長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歷史課程利用國家的文明史來教導年輕人培養自尊和自信。還應該結合近代史教育,加深青年人對中國歷史的了解,樹立對中華人民共合國的愛國熱情,增強振興中華的決心和信心。從鴉片戰爭到中日八年抗戰,再到新中國成立,在外來侵略的激烈斗爭中,我們國家的人民進行了激烈的斗爭,付出了多少血淚來抵抗壓迫,他們不懼犧牲,值得我們贊揚……學習“恥辱”的歷史,可以讓同學們反思近代中國落后的原因,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也明白如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3.6 利用名人名言、名人事跡,增強國家和民族意識。名人名言富有哲理,有趣,值得我們深思。在我們的歷史書中,我們國家有很多偉人,也有很多名言。例如,我國著名學者錢學森在我國的航天事業的發展中,付出了很多的汗水。他曾經說過:“我可以放棄這里(美國)的一切,但不能放棄祖國。”正如法國微生物學家和化學家巴斯德所說:“科學沒有界限,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我們的老師可以使用這些科學家熱愛祖國的情感來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此外,還應該解釋這些名人的背景知識,讓學生體會到歷史的重要。大多數名人的職業選擇都是基于國家、民族乃至全人類的利益。老師們可以通過描述他們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以及他們為解放和服務人類的崇高使命而奮斗的過程,激勵學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我國歷史的教科書中,有“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霍去病,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精忠報國的岳飛,還有林則徐的禁煙運動,以及楊靖宇,趙一曼的英雄事跡等等,這些故事可以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歷史的意義,培養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