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杰
數學是一門實用性較強的學科,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用到。因此,熟練地掌握算理,能夠準確地計算出數據結果,可以使小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意義,認識到計算能力的提升可以更好地服務生活。口算作為數學計算教學中的重要組成,對于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難度。加之一直以來學生的口算學習習慣不良、教師的指導不到位等問題的存在,導致大部分小學生口算的能力偏弱,在利用口算方法計算的時候經常會出現錯誤[1]。那么,在這樣的教學情況下,如何提升口算教學的有效性就成了眾多數學教師關注的話題,也是本文研究探討的重點。
小學生正處于以感性思維為主的發展時期,此時在某一學科學習上投入的精力多少與其是否感興趣存在極大的關系,也就是說當小學生對于數學口算學習具有濃厚學習興趣的情況下,會受到感性認知的驅動,自主地探究口算內容,注意力更加集中,產生學習的內在渴求。讓口算的學習成為小學生情感的需求,可以更好地保障口算教學活動的順利實施。那么,想要激發小學生口算學習的興趣,教師就應在口算教學中適當地融入趣味因子,讓小學生在口算學習以及問題的解答中體會到快樂,感受到口算的魅力[2]。
例如,20 以內的加減法是小學生接觸口算的基礎,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給學生們創設了口算教學情境:“一天,小明和媽媽到菜市場去買菜,小明想要吃蘿卜,于是就開心地抱起了一個蘿卜問賣菜阿姨蘿卜要多少錢,阿姨稱了稱說8 元錢,媽媽給了阿姨20 元,問小明應該找回多少元,賣菜阿姨聽到后也對小明說:‘你如果能算對的話,我送給你一個糖果,怎么樣?’”講到這里的時候,教師開始提問:“同學們,你們能夠幫助小明得到這塊糖果嗎?看看誰計算得又快又準。”此時,學生們在數學情境的帶動下紛紛開始計算,希望自己是第一個計算出答案,幫助小明得到糖果的人。老師點名讓學生回答,A 同學回答到:“應該找回2 元”,聽到這里,立刻有學生舉手,B 同學回答到:“應該找回12 元”。于是,老師這樣調侃道:“沒錯,應該找回12 元,這個才是正確的。如果只找回2 元的話,我們可就虧了啊!”由數學情境的創設,吸引學生對數學問題的關注度,引出口算問題,經過計算結果的正確與錯誤的分析,可以讓小學生意識到口算的結果無論是多還是少都是不可以的,由此讓學生感受到口算學習的樂趣,意識到口算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小學生在這一發展階段受到思維發展的影響,其在對事物認知的第一途徑是通過表面現象獲取的淺層認知。但是,隨著年齡的提升以及一定程度上的訓練,學生的思維會從具象過渡到抽象,具備從事物表象中看透其內在本質的能力。因此,為了加強小學生對口算知識點的理解,需要教師從學生的思維認知特點出發,帶領學生在一步步的實踐中發展認知能力,實現從具象到抽象的認知過渡,以強化小學生對數字和口算的更深層次理解。這對于小學生的口算能力提升有著重要的作用。
如《100 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課的教學。因為學生在這節課之前接觸到的計算數字都是20以內的加減法,一部分學生可以通過數木棒或數手指的方式計算,但是100 以內的數字較大,一根根地數木棒或數手指這種計算方法已經不適用了。面對數字較大的口算計算教學時,教師應采取化抽象為具體,化繁雜為簡答的方式,加深學生對100 以內加減法的認識程度,再進一步開展口頭計算教學活動,讓學生的口算建立在真正理解的基礎上。例如,教師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創設了這樣的教學情境:“新學期開學時,一年級九班有許多新的成員,其中有21 名男生,18 名女生,請問,這個班級一共有多少個人呢?”,在問題提出之后,鼓勵學生說出各自的計算方法,有的學生是用捆木棒的方法,有的學生是用列豎式的方法,還有的學生直接用口算就得出了結論。那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指導學生對比三種計算方法,看哪種更為簡便,從而讓學生在簡單直觀的算法中掌握更為便捷的計算方式。學生在不同算法的體會中收獲了樂趣,深化了認知與理解。
口算看似簡單,但是其中包含的是對數學計算法則的掌握以及快速地判斷、計算。若是學生在口算的學習中沒有掌握計算法則或原理,就極其容易出現口算效率低、口算能力差的問題。因此,需要教師認識到,口算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的“工程”,而算理的掌握則是這樣工程建設中的“根基”。為了給學生的口算以及今后的各項數學計算能力發展奠定基礎,需要教師注重對算理的講解,讓學生學會在口算的過程中簡化計算思維,尋求更加簡便、高效的口算方法。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口算的準確性,同時也能夠獲得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3]。
如在“湊十法”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掌握湊十法的算理,教師可以先采取實物展示的方式,例如先拿出9 根小木棒,再拿出4 根小木棒,讓學生思考如何更快地計算出得數,并要求學生們動手操作。此時,有的學生數完了9 根木棒之后,又開始接著數剩下的4 根,嘴里面念叨著“9、10、11、12、13,一共是13根。”教師說:“我有更快的計算方法,同學們想要知道嗎?”,于是教師開始擺弄木棒,從4 根木棒中取出1 根,并將取出的1 根木棒放入到9 根木棒中,將其捆成一捆,表示是10 根,那么就剩下了3 根,于是口頭計算10+3=13 根,這樣就可以輕松地得出答案了。由此引出了“湊十法”的算理。接下來,教師應給學生提供表達與發言的機會,讓學生們提出自己在學習中的疑惑。例如,有學生問道:“為什么不是從9 根木棒中取出6 根,與原來的4 根木棒湊成一捆呢?”這個問題的提出體現了學生對問題的思考,也是湊十法法則中的一個重要知識點,組織學生們繼續操作,看一下哪一種方法更加簡便,并概括出“湊十法”的規律是“看大數,拆小數,先湊十,再加幾。”,增加了學生對算理的理解與掌握程度。在掌握算理的情況下,再讓學生進行“9+6”、“8+4”等式子的口算訓練,可以大大地提升學生的口算正確率。同時,也讓小學生在具體的實物觀察操作到抽象的算理總結中,獲得了數學抽象思維的鍛煉。
數學計算類的知識學習,與語文的文本閱讀理解有著較大的不同,語文的學習一般情況下并沒有固定的答案,而數學計算的結果卻是唯一的。例如2×8=16,計算的結果只能是16。結合數學計算的特點,指導學生熟記常用的數據,是十分必要的。除了“湊十法”之外,熟記一些常用的數據也是一種口算學習的技巧之一。通過對一些常用的數據進行熟記可以讓學生們在遇到這些數據的時候,快速地計算出結果[4]。
如,在二年級數學《表內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中,教師首先給學生們出示了一幅圖片,圖片中有五個盤子,每個盤子上放三盤水果,要求學生們口頭計算出一共有多少水果,學生們的口頭計算過程為:3 +3=6 →6 +3=9 →9+3=12 →12 +3=15,列出的加法算式為:3 +3 +3 +3 +3=15,那么此時教師可以引出乘法算式的表示方法為:5×3,表示有5 個3,翻開乘法口訣表找出“3”和“5”相乘的算式,并說一說乘法口訣表中“3”和“5”相乘的結果是多少,是否與5 個3 相加的結果相同。接下來引發學生思考:“如果我們記住乘法口訣表,是不是會快速地算出幾個相同數字相加的結果呢?”由此,讓小學生認識到記住常用數據的意義,并熟讀記憶乘法口訣表。除了乘法口訣表的常用數據記憶之外,還可以讓學生記憶12 乘十幾的數據,例如,12×12=144,12×13=156……當學生們在口算時遇到12×12×2=?的時候,就可以輕松地算出得數是288。
想要切實地提升小學生的口算能力,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領學生類比分化口算知識點,清晰地梳理出口算的技巧,并進行進一步地總結與歸納,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從而保障小學生靈活地運用口算技能解決現實問題,強化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這一點對于小學生今后的數學以及其他學科的學習均有著深遠的影響。
如在《20 以內的退位減法》教學中,為了鍛煉小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教師給學生布置了以下幾組題:
第一組:12-9 =_____;13 - 9 =_____;14 - 9 =_____;15 - 9 =_____;16 -9 =_____。
第二組:12-8 =_____;13 - 8 =_____;14 - 8 =_____;15 - 8 =_____;16 -8 =_____。
第三組:12-7 =_____;13 - 7 =_____;14 - 7 =_____;15 - 7 =_____;16 -7 =_____。
……以此類推
面對此類計算題,許多學生都是計算之后就草草了事,并不會主動地去發現其中包含的計算規律。教師應該在學生計算之后,通過提問的方式引領學生找出其中的計算規律,要求學生認真地觀察與總結這幾組算式與得數的特點,由此讓學生可以發現這幾組算式的被減數都在逐漸增加,減數不變,得數會隨著被減數的增加而增加,且在減數不變的情況下,被減數增加幾,得數也隨著加幾。這樣,學生們在類比推理中,能夠更為系統地抓住計算的規律,積累口算經驗,算得更快、更準。
新課程改革主張教師更新教學方法,組織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其目的在于通過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組織,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學習、體驗學習、能力展示的機會。同時,不同形式的訓練學習活動組織,也可以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小學生對數學口算學習的熱情不降溫,在口算學習中做到樂此不疲,以獲得口算能力的鍛煉,能夠在不同形式的口算訓練中做到應對自如[5]。
如在學生們掌握了加減乘除的四則混合運算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完成“開火車”的游戲活動。教師將學生按照口算能力進行科學的分組,要保證小組之間實力的差距最小。在組間實力均衡的情況下,學生們參與口算比賽游戲活動的積極性會更高。例如,教師給出了多個四則混合運算的題目:(1)5×7-3;(2)8÷4×9;(3)19 - 48÷6;(4)88-(46 +8)……同一個小組中的成員排好隊,每人回答一個問題,答對了換一個人,如果答錯了,就要重新開始,看看哪一個小組能夠將“火車”開得又快又穩。在競賽類的口算游戲活動參與中,小學生會因為自身的求勝心理以及集體榮譽感影響,更加積極地思考,希望可以運用更加簡便的算法計算出結果,保證口算的正確度,避免“返工”重新開始。這樣可以讓口算教學擺脫單一、枯燥的困境,以豐富多樣的口算教學活動促進口算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綜上所述,口算教學質量的提升對于小學生數學學習有積極影響。數學教師想要提升口算教學的有效性,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感,注重算理的滲透,讓他們能夠熟記常用的算式答案,并進行專項的口算訓練,這樣才能夠保障小學生口算能力的提升,為他們將來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