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旋
(江蘇省泗洪育才實驗學校 江蘇 泗洪 223900)
新課程標準改革項目開展以來,更加提倡學生的知識文化水平與思想修養的共同進步,“立德樹人”成為了教育的根本目標,初中生物是一門比較偏理科的學習科目,大部分學生在初一就開始了接觸生物的學習,在初二下學期的時候,會進行結課,雖然存留的時間不是學生的整個初中階段,但是對于學生的學習層面以及未來社會發展層面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學習科目。學生能夠在有效的生物課堂中學習到一筆人生中可貴的財富,所以,教師有責任與義務講好生物,教好生物。學生的思想修養影響著未來社會的良好風氣,而生命教育也屬于思想修養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學習先學做人,能夠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生命,愛護自己的生命,是一個人的基本素養,初中生物的教學是實現生命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教師要抓住這個教學的機會,加快生命教育的滲透,打造更好的初中生物課堂,讓這門課程的學習更加有意義。素質教育下的初中生物教學需要能夠緊跟時代的步伐,以改革創新為教學研究內容,能夠在課堂實踐中不斷的提高認識,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通過回憶生活中的細節來提高生物認知的意識,生活是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必備條件,初中生物教師要以生活內容為教學契機,給學生的生物知識學習帶來一定的熟悉感,讓學生能夠縮短和生物之間的距離,建立一定的聯系,讓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學習產生興趣。生活化的生物教學屬于一種教學理念,為了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努力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能夠對生物知識的學習產生研究的欲望,為學生學習新知奠定基礎。
初中階段的學生尚且處于對事物的認知階段,一切都感到好奇,對于好與壞的分辨尚不明確,這個時候,尤為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才能夠學會分辨是與非,向著更好的方向成長,發展。近年來,某某大學生虐待小動物的新聞頻發,不僅僅受到了社會各界的譴責,也讓人們熱議,這個時代學生的一些生命教育,應當如何開展。生命是可貴的,不僅僅局限于人的生命,也包含了一些小動物,甚至是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的,有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對于一個人的生命觀念,就應當從小進行培養,讓其在思想價值初步形成的階段,就具備正確的生命觀念,才能夠在未來的社會生活當中更加順利,輔助個人的未來發展。初中生的社會經驗不足,生命的認知不明確,容易在青春期產生一些錯誤,比方說打架斗毆,傷害他人,現代的青少年犯罪與日俱增,不僅僅是由于缺乏正確的法律道德教育,也缺乏一定的生命教育,通過開展生命教育的滲透,能夠幫助青少年身體健康成長,輔助其快樂學習。
2.1 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的原則。課堂教學的主體,要始終以學生為中心,進行開展。生命教育的內容也是一種情感的教學,要立足于學生的內心情感世界,才能夠實現更好的生命教育滲透。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讓學生全員參與進來,共同進行學習,使生命教育滲透到每個學生的內心,而不是形式主義的滲透,增強學生課堂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同時,教師也要為學生留有一些空間,讓學生思考探究,而不是將課堂任務安排的滿滿當當,學生學習起來也是應接不暇,沒有精力去進行額外的對于生命的思考,這樣也會影響到生命教育的滲透。
2.2 人文性與科學性相結合的原則。人的形成雖然是具有科學性,但是人生活的過程更是人文性的體現,人的日常活動,社會生活,家庭生活,五一不體現著人文的特點。進行初中生物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弱化初中生的“偽,丑,惡”,凸顯出人性當中的“真,善,美”重要內容,將這三個部分進行強化,從而以科學作為開端,以人文作為實踐的過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引入一些積極向上的元素,體現出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一面,讓學生感受到社會生活的美好,親人朋友陪伴的快樂,從而更加尊重生命,樹立生命意識。
3.1 利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有效的滲透。想要讓學生理解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首先要讓學生明白生命地起源,很多學生會說,生命是母親賦予的,母親通過懷胎十月,誕生了生命,但是母親的生命是從何而來?外婆的生命從何而來?這是一個追根溯源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初中生物的教科書在七年級《生物圈中的人》這一單元進行了詳細的描述,通過精子與卵子的結合,才能夠孕育出新生命,但是地球的最開始,并沒有人這個生物,人,是通過猿類進行演化而來,在歷史的變更當中,人猿為了適應生活環境,逐漸衍生出了獨立行走等技能,再逐漸的演變為如今的人類。教師可以在互聯網上搜索一些人類進化的相關視頻,以動態的方式,播放給學生觀看人類的進化過程。人猿經過幾百年的不斷進化,才有了如今的人類,這是一個艱難而又漫長的過程,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看到人的生命來之不易,從而培養學生對于生命的情感,讓學生更加珍惜生命。
3.2 利用教材本身進行生命教育的滲透。初中生物教學內容主打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教學主題,生命是一個系統,不僅僅是人類的生命,也包含了大自然中的生命,而不同的生命之間,也有一定的聯系,形成了一個生物圈,類似于吃小魚,小魚吃海草這種相互依存的關系,當然,也少不了那些相互幫助的大自然存活的關系。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可以挖掘一些生態系統當中互相幫助的生命體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和諧魅力。比方說,在教學《兩棲類的生殖與發育》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采取類比的方式,讓學生進行思考。兩棲類的生物具備的特點就是既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陸地上生活,主要代表生物有青蛙,蚯蚓,蟾蜍等等,那么這些動物為什么既可以在陸地上生活,又可以在水中生活呢?同樣是熱帶魚,為什么只能夠在水中生活,在陸地上卻無法存活呢?以青蛙為例,青蛙的幼體不叫做青蛙,而是稱作蝌蚪,蝌蚪只能夠生活在水中,因為他和魚類一樣,需要用腮呼吸,但是成年后的蝌蚪就演變成為了青蛙,青蛙保留了作為蝌蚪時期的用腮呼吸,也進化了另外一種功能——用皮膚呼吸。而青蛙的主要食物是生活在陸地上的一些害蟲,稻苞蟲,稻卷葉蟲,作為蝌蚪形態的青蛙肯定不能夠進行陸地捕食,為了更好的生存,蝌蚪進行了進化,演變成為了青蛙。這也是大自然中生物的魅力,是生存的環境改變了一種生物的形態,可以表現出生命之間的和諧性特點。不同的生命個體之間,也可以是互助的關系,不一定都是捕食者與被捕食者的關系,比方說,水牛的體格龐大,夏季比較炎熱,水牛的身體上總是滋生出許多的虱子或者一些其他的寄生蟲,對水牛的身體造成危害,而牛椋鳥作為一個靈活的鳥類,經常會停留在水牛的身體上,幫助水牛啄掉身上的害蟲……大自然當中存在的共生生命關系還有許多,教師通過這樣的教學舉例,讓學生認知到每個微小的生命都有其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是在互相幫扶的過程中,繁衍生息,實現生生不息,物種的延續,讓學生在尊重人類生命的基礎上,也能夠尊重大自然中的生命。
3.3 利用實踐教學進行生命教育的滲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實踐也是通向高效教學的一種重要教學手段,教師應當認識到實踐教學的重要意義,組織學生進行生物教學的實踐。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加珍惜生命,正確認識生命,在教學《綠色植物的一生》這門課程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培育生命,以親身經歷來感悟生命的意義。教師以班級為單位,讓學生在家庭生活中進行養殖,或者是一株好看的花,或者是一株草,從種子階段開始養起。不僅僅能夠讓學生在整個養殖過程中近距離的觀察植物,實現本單元的有效教學,促進學生對于植物光合作用的了解,也能夠進行生命教育的滲透。學生每天給種子澆水,施肥,曬太陽,進行光合作用,靜靜地等待種子發芽,這是一個漫長而又充滿期待的過程,要求學生寫下植物的成長日記,以及學生的心情,比方說,某月某日,學生在放學回到家,發現種子終于冒出了小綠芽……通過這樣的生命實踐活動,讓學生親手培養生命,這樣的教學更加能夠讓學生切身地體會到生命的力量與神奇,將生命當成一個寶貴的東西去細心呵護,培養,加強學生對于生命的感悟,實現與生命的互動,進行生命教育的滲透。
3.4 利用課外活動進行生命教育的滲透。生命教育的內容不僅僅是培養學生對他人生命的尊重,也是希望學生能夠珍惜自己的生命,維護自己的身體健康。不良的生活習慣會損害學生的身體健康,而一些傳染病也接踵而來。2020年底,我國爆發了新冠肺炎的疫情,直至今日,疫情雖然得到了控制,但是在一些省份,仍然出現了疫情反復的現象,傳染病在危害人們的健康,影響人們的生活。在《疾病與免疫》這單元內容教學的時候,對于防疫措施,減少傳染病傳播的途徑做出了詳細的概述,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外的探索,讓學生在互聯網上搜一些有關當下的防疫方式,人們應該做出哪些舉措,來進行科學防疫。比方說:勤洗手,用酒精消毒,出門切記戴口罩,遠離密集人群,盡量不去往空間封閉的公共場所,在排隊的時候要間隔一米安全距離等等,學生在進行課外調查的時候,能夠掌握一些防疫小技巧,更好的保護自己,不被傳染病傷害。傳染病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但是只要做到人人科學防護,保護自己,就能夠有效的抑制傳染病。學生通過這樣的課外活動了解,認識到疾病的危害,可以做到更好的保護自身安全,愛護自身的生命。
3.5 構建有效的教學情境。初中的生物是一門基礎的學科,可以在現實生活中得到很多應用展,為學生創造有效的生物教育情境,有效地融入學生的生命教育理念,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通過有效的初中生物教學,教師可以在從各種學習平臺收集生物生命知識相關的知識,在認真學習課本的基礎上,使學生的知識得到有效整合。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為學生創造了一個有效的生物教學情境,生物學習的理念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獲得有關生物學知識,提高中學生生物教學的效果[1]。例如,在“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生活中常見的苔蘚蕨類植物的圖片和視頻,為學生提供有效的生物學知識解釋,向學生講解這類植物的生命品質,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知識和生活技能的有效性。
3.6 組織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他們的心理非常敏感,教師可以為學生組織小組實施協作學習和研究,提供相對舒適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有效的生命教育理念。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需要密切觀察學生的日常生活,同時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特點,為學生組建的研究小組,它側重于對學生的引導,讓他們對生物領域的相關知識進行探索,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獨立研究和探索的能力,幫助學生理解生活的真正價值。在“信息的傳遞”教學中,教師可以為每個學習小組分配一個自主探究課題,讓小組成員進行自學并,教師可以對于生命教育知識進行重點教學,可以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建立健康的學習和生活觀念。
綜上所述,在初中生物的教學當中,還有許多可以進行生命教育滲透的方面,需要教師在不斷的教學工作中積極探索,努力滲透,才能夠實現初中生物教學的潛在教學目的,提高學生的生命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