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咪咪
(江蘇省無錫市僑誼幼兒園 江蘇 無錫 214000)
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也是兒童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兒童在游戲中都能表現出其‘特殊’的創造力。在成人眼里,那些再普通不過的泥巴、沙子和水等自然材料,到了兒童手里就可能變成有趣的泥娃娃、做飯的工具、好玩的泡泡;小小的竹竿,他們可以變成益智游戲中的“釣魚桿”、變成角色游戲中的“魔法棒”、變成美術游戲中的“畫筆”……
兒童巨大的想象力是我們成人不容小覷的。
建構游戲,是指幼兒利用紙板、積木、插塑、粘土及各種輔助材料來建構,是幼兒觀察、思考、實踐和創造的過程,也是幼兒各項能力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升的過程。對于小班幼兒來說,建構游戲是他們非常喜歡的游戲。但是小班孩子的建構游戲是無意識的,他們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建構,他們的建構興趣也是暫時的,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結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身心發展和動作能力發展等方面,我們為孩子提供相應的主要材料以及輔助材料,然后對孩子的游戲做出各種相應有效的指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游戲活動,在游戲中用他們的小手創造出大“世界”。
幼兒游戲不僅有助于兒童的智力發展,而且有助于兒童在德、智、體、美、業等方面的發展。例如,通過給孩子分配一個角色并擔任老師,您可以教他們理解和欣賞教師職業。扮演植物或者小動物的時候,教師在一旁加以指導,可以帶領幼兒認識各種植物或者動物;老師也可以自然地接近孩子,體驗多彩的世界。游戲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多種游戲可以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教育活動有幾個目標和計劃,如學前教育活動。為不同年齡的兒童設計多種形式的教育,促進兒童身心發展,促進良好生活方式。游戲化教學主要以游戲為主,教師認為游戲是課堂活動的主要內容。關鍵點和學習障礙可以融入游戲中,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學習與他人交流有助于教師和兒童相互理解。在游戲過程中,老師會更多地了解每個孩子的個性和喜好。
★彩磚之初體驗:
【場景一】:
孩子們最期待的游戲大玩家“彩磚變變變”的時間到了,孩子們紛紛進入了自己的游戲世界。
濤濤、灝灝、琪琪和大宇4個孩子將彩磚一個接著一個的排列、拼接成了“萬里長城”,“哎呀,好累呀”他們坐在一側的城墻上開始休息聊天,聊到哈哈大笑的時候灝灝差點掉下城墻。濤濤說:“呀,你差點掉到河里了。”琪琪說:“這里好危險呀,我們趕緊離開。”灝灝指著城墻說:“對呀對呀,我們趕緊走吧,看,這里有橋”。于是灝灝第一個沖到橋上嘗試過橋,濤濤和琪琪隨后跟過來,他們兩手伸平、兩腳分開踩在小橋上,小心翼翼地一個跟著一個地“過河”,嘴里還不時地說:“慢一點哦。”突然“嘩”一聲,大宇的腳一滑,摔倒了,小橋一側的彩磚也掉進了河里,當濤濤正要去“救”大宇的時候,看到了那塊掉進河里的紙轉,突然靈機一動說:“我們來搭個樓梯吧”,說著,便抱著兩塊彩轉搭在了小橋的上面……
他們順利地通過了小河,并且歡呼著……
【啟示】“小材料,大能量”
(1)轉變觀念,讓幼兒成為游戲的中心。
談到建構游戲,大多數老師或許會和我一樣認為:只要老師完全放手了,孩子便會自由發揮了。其實放手并不是放任,自由并不是散漫。什么是自由建構?自由是由心而發。幼兒在自由建構游戲中不是漫無目的的去嘗試,去挑戰,而是自己在心中樹立對游戲的認知和框架,并且在探索中得到自由的體驗。
此次游戲中的四位幼兒按照自己的生活經驗與簡要的拼接、壘高技能建立了“長城”。他們以彩色的仿真磚頭作為游戲主材料,自由組合,從自己的興趣出發進行想象游戲。在同伴的突發奇想中以“長城”為基礎上進行過橋、搭橋的游戲,說明在游戲中他們認同同伴的想法,初步的萌生和同伴一起玩、合作玩的意識。
(2)一物多玩,讓他們學會靈活利用。
在游戲中,我也發現:為什么在幼兒園里,老師們辛辛苦苦準備了豐富且逼真的游戲材料,為什么孩子們總是玩幾天就不感興趣了?其實,自主游戲是對幼兒教師的一種“解放”,教師過多地干預和介入孩子的游戲,會使他們常會感到被動與無趣。反之,在沒有老師的一大堆規則、干擾和所謂的‘幫助’下,游戲會玩得更有創意,更精彩。
在游戲中,幼兒主要是通過與材料的相互聯動來學習的。我們不僅要為幼兒提供適宜的材料,引發幼兒探究,還要提供不同層次的材料,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對材料的利用,幼兒進入到幼兒園之后的前兩個月,一方面需要老師引領幼兒認知各類紙質彩磚的形狀、顏色研究各類材料的各類使用方法。如:建立幼兒園、花園、圍墻引領幼兒學習合圍與增加的技術。另一方面要鼓勵、支持幼兒與同伴一起玩,孩子們通過對游戲材料的變換使用,想象虛擬情景,并在情景中完成“任務”,才能收獲成功的喜悅。
★彩磚之生成
【場景二】
又過了一周,今天的游戲大玩家“彩磚變變變”又多了兩樣新材料——彩色箱子和奶粉罐,孩子們都被它們吸引了。幾個小妹妹抱起紙箱一個一個、一層一層地壘高,當樓高開始超過自己的身高時,他們踮起腳尖試圖再多蓋一層樓,可惜“地基”不穩,“砰”的一聲樓倒塌了,看著散落的箱子旁邊的灝灝順手撿起一個坐在了上面。頓時,這幾個妹妹也撿起了箱子一個接著一個地排列在一起“我們來開火車吧。”瞧,一列小火車開起來了。這時,辰辰也被這列小火車吸引了,飛奔過來想要加入他們,他的這一幕舉動被列車管理員看到了:“你還沒有買票呢不可以插隊進來,趕緊去買票。”辰辰聽了趕緊去買票,然后心滿意足地搭上了小火車……
【啟示】“小材料 大智慧”
(1)材料投放,結合年齡的特點進行游戲。
在上述的這些游戲中,幼兒已經大體認識了彩磚,以及了解了其用途。從首次的游戲里,由于小班幼兒一直比較好奇,這個時候的幼兒特別喜歡接受新的事物。所以,色彩明亮的、形狀迷人的材料可以讓他們產生興趣,并且受到他們重視,讓他們積極的認識這些環境,并且逐步的熟悉這些環境。如在搭建“小火車”的時候,幼兒會根據自己對新材料的好奇和需要自行取用,已能用輔助材料表現“小火車”的“車頭”、“車廂”、“車尾”等部分。然而,游戲中幼兒的構建過程也比較簡單,難以保證達到逼真的效果。
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生活經驗逐漸豐富,好奇心不斷增強,他們也會喜歡進行一些發現性、探索性的學習,有初步的合作意識。因此,我們可以多提供一些半成品的材料,同時在投放材料時應適當地增加一些難度,讓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多出現一些問題,迫使幼兒為了解決問題去協商,去分工合作。
(2)有效的組織形式提高構建能力。
游戲中,孩子們先是象征性的把紙箱一層一層地壘高,搭建一座高樓,緊接著由倒落下的紙箱引發出了排列小火車,并生成拿著奶粉罐開火車和買票上車的角色游戲,體現了幼兒游戲的目的是由內部動機引起的,是孩子們自主想到的把彩色箱子拼成小火車與同伴一起玩開火車的游戲。只有讓幼兒真正的自由選擇,確定游戲的過程,了解游戲的本質;也只有在幼兒游戲的整個階段都滲透游戲的本質,才可以讓幼兒真正的參與游戲與發展,游戲的潛能在這種情況下才能發揮出來。孩子們在愉快的情境中親自擺弄、操作,玩中學,學中玩,觀察、模仿、交往、合作等學習方式也在此得到了體現。
★彩磚之創新
【場景三】
令人期待的游戲大玩家時間開始了,我們確定好了主題——搭建房屋。當老師的“開始”指令一響,孩子們都飛快地拿好推車,就開始往推車里搬運“磚頭”。能力強的孩子還利用他的新武器“挖掘機”,開始了作業。“工地”上的孩子們首先利用紙磚進行自由的拼擺,很快投入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忽然“嘩”的一聲,馬上要搭建好的房子忽然倒塌了,然而孩子們并沒有因為這些而顯得失落,反倒顯得更加的興奮,倒了也可以進行再次的搭建,孩子們便再次進行這一工作。看見這樣的情景,教師則可以考慮隨時參與進來。
“高樓怎么一直倒呢?”孩子們此時開始關注到高樓倒塌的根本原因,緊接著的游戲中他們試圖找到辦法防止高樓再次倒塌。
幾位小朋友有意識,壘齊這些磚塊,一些小朋友用手把要倒塌的大樓扶住。可高樓還是一再倒塌,教師再次參與到孩子們的游戲之中。
“大家提出了這么多的方案,可樓依然是倒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老師,紙磚放的位置不一樣。”孩子們意識到了秩序問題。
“好,大家再試一試,這個辦法行不行。”孩子們再次投入到他們的工作中。緊接著的搭建工作較為成功,高樓建的相對比之前也要穩定。
搭建完成后,孩子們請我來欣賞他們的成果。看到他們出具規模的“作品”,我也不由得佩服這群小家伙的聰明才智。
【啟示】“小材料 大延伸”
(1)關注幼兒需求,引領幼兒探索。
《綱要》中指出:“教師要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藏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游戲活動開始的引導語言,有效地觸發生成活動,引發幼兒活動的興趣,關注幼兒的需求,并適時、適機地引領幼兒探索游戲的行進過程。
游戲中,我們要把游戲活動的權力歸還給孩子,走進幼兒的游戲,改進調控幼兒的行為、重視幼兒的活動需要,給幼兒提供較大的空間,使幼兒全面的展示、表達。如在游戲開始進行的初期,幼兒只會隨意的使用紙磚壘高,游戲反復重復,沒有新意。教師參與進游戲中,向幼兒拋出問題,提出:“高樓怎樣才能建得又高又穩呢?”孩子們接過老師拋出的問題,在后續的嘗試操作中,孩子們會把紙磚的位置一個一個交錯著排列或者用手扶住即將倒塌的大樓,會發現紙磚擺放的秩序問題,并且在具體的嘗試操作中論證他們的思路,就這樣在教師的參與下孩子們的游戲有了新的進展。
(2)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因為小班幼兒幼兒的心理特點具有有意性水平低,思維靈活性弱,加上他們接觸的事物有限,操作探索不夠深入,所以在游戲活動中教師要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判斷力,要留給幼兒自主解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把握好介入的時機,為游戲的開展提供一定的幫助。介入的方式可以分為直接介入、間接介入、階段式介入、情感鼓勵和技能幫助,教師應靈活運用不同方法,給幼兒的學習提供有效載體。
讓幼兒獲得足夠的積木來搭建建筑物,甚至可以是通過各種材料來參與這些游戲。教師的任務是為幼兒提供可以達到所需的材料外,還必須按照小班幼兒直觀性、趣味性突出、理解語言能力不足的特點用精彩形象、有著一定趣味的語言,引導幼兒對這些產生一定的興趣,并且積極參與活動。教師可以通過在教學中設定一些相對比較簡單的場景,讓幼兒真正的逐步形成感知。如建構房子時,教師可借助故事,給小動物蓋房子來讓幼兒產生興趣,且表現建立好的房子,使幼兒自己去感知,了解操作的環節與方法,從而自己予以操作研究。教師還要努力創造寬松、民主的氛圍,讓幼兒認識到自己是主人,創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環境,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3)關注幼兒情感體驗。幼兒為何對游戲比較關注,由于游戲可以給這些幼兒帶來一定的樂趣。游戲中幼兒的精神長期相對比較自由,可以在游戲中找到滿足感。然而對小班幼兒而言,在自由游戲期間會產生較多的情況,甚至是實施破壞性行為。例如在建立高樓期間,高樓的倒塌,孩子們反倒會顯得無比興奮,用腳盡力踩踏高樓,產生了重復建立并再次推倒,在破壞中找到樂趣。孩子們可能并未認識到這是一種破壞行為,而是感到了游戲給大家產生的意外的樂趣,孩子們的能力無法完全的控制自己的行為。怎樣使幼兒正確的發泄情感,怎樣使幼兒在游戲中尋找較大的情感需求,這便要教師認真觀察,引導。
(4)展示作品,交流分享。閃光點,是孩子們游戲中的精彩片段,而作品則是幼兒通過一定時間構建而取得的成果,從一定程度上不但展現了幼兒活動的能力,同時也可以借助相關的成果展現,培養幼兒人格素養。在展示作品時,教師應多給予肯定評價,由于小班幼兒對自身的評價容易受到外界影響,教師的確認能夠強化幼兒的自信心與成功感。在展現作品時,可要求幼兒說明自己研究操作時遇到的困境、作品制作方法等,培養幼兒的自信,以及針對問題進行探究的能力。
新課程改革提倡的“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以及動手能力的培養”,都與陶行知主張培養創新人才、開發人才創造力等創造教育思想不謀而合。總而言之,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戲是幼兒的生活方式,讓我們給孩子更多的游戲空間,只有這樣,我們才是真正的支持者、參與者與合作者;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了解幼兒的活動,促進幼兒的發展,孩子才會真正得到快樂和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