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張仁,張從忠,潘俊卿,殷宏偉,張乃炘
(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中醫外科,江西 南昌 330006)
丹毒為中醫病名,是以患處皮膚鮮紅且成片,色如涂丹,灼熱腫脹且蔓延迅速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疾病[1]。下肢、頭面部是其好發部位。西醫認為,丹毒通常是由β 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所致,其主要累及下肢深部淋巴管。西醫將下肢丹毒稱為下肢急性淋巴管炎。此病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是患處紅腫、疼痛甚至破潰。中醫學認為,丹毒起病迅速,早期可見惡寒發熱,局部皮膚發紅成片,焮熱腫脹,邊界清晰,后期可見皮色由鮮紅轉為暗紅或棕黃色,最后脫屑而愈。少數病情嚴重者其患處可伴發瘀點、紫斑或大小不等的水皰,偶有化膿或皮膚壞死。丹毒總由血熱火毒引起,素體血分有熱之人外感濕熱火毒之邪即可發病。目前西醫主要是采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療下肢丹毒,雖然療效尚可,但治療周期較長,易導致病原菌出現耐藥性,影響患者的療效。中醫治療丹毒的經驗豐富,形成了內外合治的多種方法,包括中藥湯劑內服、中藥外敷、針刺療法等。其中針刺療法在下肢丹毒的治療中因具有操作簡便、安全性高等優勢越來越受到臨床醫生及患者的青睞。本文旨在從近年來針刺治療下肢丹毒的最新研究證據中總結目前臨床上運用針刺療法治療下肢丹毒的方法和經驗,從而為臨床服務。
毫針即古代九針之一。關于毫針的刺法及作用,《黃帝內經·靈樞·九針論》中記載:“毫針,取法于毫毛,長一寸六分,主寒熱痛痹在絡者也”。毫針是臨床上常用的針具,“大凡能刺者,皆可用毫針”。用毫針進行針刺時刺激量較小,可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臨床上常根據下肢丹毒的證候和疾病所處的不同階段來確定治療原則、取穴及選用合適的針刺手法。劉通[2]運用局部取穴法治療下肢丹毒,取患者患側的太沖穴、足臨泣穴、丘墟穴、懸鐘穴、三陰交穴、豐隆穴、陽陵泉穴等作為針刺的穴位,用捻轉瀉法運針(毫針),得氣后留針30 min,治療2 次后患者患處腫脹埋線減輕,疼痛基本消失。局部圍刺配合辨證取穴也是下肢丹毒的一種主要治療方式。雷紅[3]先用傾斜圍刺法圍刺下肢丹毒患者皮損周圍的皮膚,并以瀉法針刺其內庭穴,再加以辨證取穴進行治療,得氣后留針30 min,結果顯示治療后患者的病情痊愈,未復發。此外,還可通過辨證取穴、循經取穴等方式對下肢丹毒患者進行針刺治療。朱守應[4]認為下肢丹毒多夾濕邪為患,病位在血,發病后必然耗傷氣血,其在辨證取穴和循經取穴的原則下選取患者的膈俞穴、靈臺穴、血海穴、三陰交穴進行針刺治療,療效甚佳。王輝文[5]選取下肢復發性丹毒患者的三陰交穴、解溪穴、陰陵泉穴、血海穴、足三里穴、委中穴、阿是穴進行常規針刺治療,以解毒、利濕、活血,每天治療1 次,并配合中藥內服,取得了顯著療效。臨床上在對下肢丹毒患者進行針刺治療時,運針手法多以瀉法為主,但鈕雪松等[6]用補法針刺此病患者的百會穴、四神聰穴、神門穴、內關穴等安神穴位,同時針刺其他交通陰陽、補腎活血的穴位(命門穴、腰陽關穴、至陽穴),亦取得良好的療效。此外,有文獻報道用針刺加電磁波治療儀適量刺激的方式治療下肢丹毒,能提高患者的療效。熊健等[7]運用“三通四聯法”取下肢丹毒患者的阿是穴、血海穴、陰陵泉穴進行針刺,同時用電磁波治療儀取代艾灸照射其患處,約30 min 后取針,再用梅花針重叩患處,致使其患處適量出血,出血部位再予以閃火法拔罐,留罐期間再以電磁波治療儀取代艾灸照射患處,結果顯示治療后38 例下肢丹毒患者均痊愈,無患者病情復發。綜上所述,用毫針針刺療法治療下肢丹毒一般多選取三陰交穴、委中穴、丘墟穴、曲池穴、足三里穴、血海穴等具有解毒化濕清熱、行氣活血功效的穴位,取穴方式多以循經取穴為主,其中也間雜阿是穴等取穴方式。因丹毒一般由血熱火毒引起,故在治療的過程中所用的針刺手法一般以瀉法為主、補法為輔,包括提插補瀉法、捻轉補瀉法、循經補瀉法等。用毫針針刺療法治療下肢丹毒時,通常留針30 min 即可,當然由于個體的差異,留針時間也可稍有變化。此外,具體的治療周期尚缺乏統一標準。
梅花針針刺古代稱之為“浮刺”“毛刺”等,是針刺淺表皮膚的一種治療方式。《黃帝內經·靈樞·官針》中說:“毛刺者,刺浮痹皮膚也。”用梅花針對患處進行針刺可疏通經絡、活血化瘀。顧靜意[8]運用梅花針直接叩刺下肢丹毒患者的局部病灶,并根據其具體情況酌情控制刺激量,扣刺至皮膚出血即停,結果顯示患者的治愈率高達90.0% 。張展[9]將42 例丹毒患者分為兩組,一組用青霉素+魚石脂軟膏進行治療,一組用青霉素+ 梅花針叩刺+ 火罐治療,結果顯示中西醫結合組患者的療效優于單純西醫組患者。高扣寶等[10]運用針刺結合皮膚針治療下肢丹毒,在局部取穴針刺的基礎上,運用梅花針對病變部位的皮膚進行叩刺,亦取得了良好療效。此外,臨床上還有用梅花針配合外用藥物治療下肢丹毒的案例。馮橋[11]運用梅花針配合中藥外敷治療下肢丹毒,取得了良好的療效,且治療后患者病情的復發率較低。用梅花針對患者的患處進行叩刺后,可留有許多小針孔,能擴張局部毛細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及藥物的吸收,使藥物直達病所,從而可最大限度地發揮藥力。范麗英[12]研究指出,梅花針叩刺局部病變部位可充分擴張局部毛細血管、改善微循環,同時還可刺激末梢神經,進而可達到改善機體功能的目的。因梅花針是直接叩刺于患處皮膚,因此應嚴格控制其刺激量,一般以患者自覺疼痛但能耐受為宜,出血量以局部出血能自行停止為佳。
火針古稱焠刺、溫針,是將燒紅的針體迅速刺入某一穴位或部位的一種針刺方法,也是砭鐮法的一部分。中醫最早關于用砭鐮法治療下肢丹毒的記載首見于葛洪的《肘后備急方》:“其丹毒,須針鑱去血”。“焠刺”首見于《黃帝內經·靈樞·官針》:“……凡刺有九,以應九變…… 焠刺者,刺燔針則取痹也”。關于其治療原理,《針灸聚英》中記載:“蓋火針大開其孔,不塞其門,風邪從此而出”。火針療法一般是直接快速點刺或散刺局部病灶。張盼等[13]認為,下肢丹毒是由于內有血分伏熱,外受濕熱火毒等,引起內外邪氣互結,進而導致肌膚榮衛之氣運行不暢,氣血凝滯、經絡阻塞而發病;用火針療法治療下肢丹毒主要是通過強刺激來疏通經絡,并運用瀉法以熱引熱,進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其運用火針療法對30 例復發性下肢丹毒患者進行治療時,選取的穴位以局部病變部位為主,運用火針對病變部位進行快速而輕巧的散刺,結果顯示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達96.7%。鐘芹鋒等[14]認為丹毒的病機是濕與熱搏結,纏綿難愈,其在配合使用膜韌膏及拔罐的基礎上,運用火針直接點刺下肢丹毒患者的病變部位,火針隔日一行,連續治療1 周,結果顯示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達98%。用火針療法治療下肢丹毒時,取穴原則同樣為循經取穴。臧向博[15]運用火針療法治療下肢丹毒時,針刺患者病灶附近的經穴或阿是穴,取得了良好的療效。李巖等[16]認為,下肢丹毒是由于外受火毒與血熱互結,蘊阻于肌膚,不得外泄所致,其運用“賀氏三通法”(于病灶皮膚周圍尋找陽性血絡,陽性血絡即曲張靜脈或暗紫色靜脈,直接用三棱針針刺陽性血絡)對28 例下肢丹毒患者進行治療,結果顯示治療后這些患者均痊愈。綜上所述,現代醫學認為用針刺療法治療下肢丹毒主要是通過改善局部毛細血管及淋巴管的回流和通透性來達到治療的目的[17]。祖國醫學則認為,針刺療法主要是通過針刺特定穴位及局部病灶,以起到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的作用,進而達到治療下肢丹毒的目的。針刺選穴方式較多,包括近部取穴、遠部取穴、辨證取穴、對癥取穴、循經取穴等。
刺絡放血法主要是通過在局部或經絡循行部位以三棱針針刺放血來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中醫外治法。《黃帝內經·靈樞·宮針》中說:“刺絡者,刺小絡之血脈也。”《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中說:“宛陳則除之。”《黃帝內經·靈樞·小針解》中說:“宛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中說:“血有余則瀉其盛經,出其血。”《外科精義》則認為丹毒游走不定,患處色紅腫起,宜先用油涂抹患處后用鐮法鐮之,方可決泄其毒。黃茹茜[18]采用刺絡放血療法對45 例下肢丹毒患者進行治療,在其下肢病變部位周圍尋找陽性血絡(即曲張靜脈),直接用三棱針于陽性血絡上以緩刺法刺絡放血,結果顯示治療后這些患者均痊愈。委中穴具有清熱利濕、化瘀消腫的功效,對此穴進行刺絡放血可瀉熱解毒。李珍等[19]運用委中穴刺絡放血療法對24 例下肢丹毒患者進行治療,直接用三棱針垂直快速點刺委中穴放血,使暗紫色血液自然流盡,結果顯示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達91.7%。王全權等[20]則在委中穴刺絡放血的基礎上同時選取阿是穴進行針刺放血,以治療下肢丹毒,在刺絡放血前,先定位患者患處的小血管,并采用押法對其患處進行推拿,然后實施刺絡放血,結果顯示患者的治療效果顯著。萬志杰等[21]對11 例丹毒患者進行臨床研究,用三棱針點刺其病變部位及病變周圍曲張的靜脈,使黑色血液及組織液流盡,同時用毫針針刺病變部位,這些患者經3 ~10 次的治療后療效甚佳,其治療的總有效率高達100%。李濤等[22]認為應充分運用中醫外治法的優勢,并指出運用刺絡放血法(于病變部位常規消毒后,用三棱針對患處皮膚進行輕盈而快速的叩刺,以針刺部位有少許出血為度)配合中藥外敷(外敷加味金黃散膏)法治療下肢丹毒能取得良好的療效。刺絡放血法雖然是通過放血的方式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但刺絡方式較多,且取穴原則多為循經取穴。膀胱經為少氣多血之經,膀胱經之氣聚集于合穴委中穴,病邪之氣亦聚集于此,故針刺此穴可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此外,還有直接刺絡法。關于刺絡法,《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中說:“視其血絡,刺出其血,無令惡血得入于經,以成其疾。”即直接尋找局部陽性血絡,予以刺絡放血,以達到扶正祛邪的治療目的。
刺絡拔罐是祖國醫學傳統的治療方法之一。臨床實踐證實,刺絡拔罐法可通過對局部進行強刺激而達到調和氣血、清熱瀉火、祛瘀通絡、消腫止痛的目的。高嫚凌等[23]將43 例(43 條肢體)下肢丹毒患者隨機分為2 組,對照組患者予以常規抗感染治療,治療組患者在此基礎上行局部刺絡拔罐治療(三棱針圍繞病變部位四周及局部進行點刺,輔以拔罐放血,留罐5 ~8 min),結果顯示治療組患者的快速止痛消腫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患者。張毅明等[24]采用刺絡拔罐法(患處常規消毒后以適當強度扣刺,再予以拔罐治療,留罐5 min)對31 例丹毒進行治療,結果顯示其痊愈率高達96.77%。有研究指出,針對下肢丹毒患者,取其局部癥狀較重及最早出現癥狀的部位運用三棱針快速點刺再輔以拔罐治療(留罐5 min),可取得顯著療效[25]。楊寶輝[26]認為委中穴可瀉血熱,此即“宛陳則除之”之意,其對30 例下肢丹毒患者的委中穴、曲池穴、足三里穴、血海穴、陰陵泉穴等穴位進行刺絡拔罐治療(留罐5 min),以瀉三陽經脈之熱,并配合內服中藥仙方活命飲合萆薢滲濕湯加減,結果顯示這些患者均痊愈。袁航[27]對下肢丹毒患者進行刺絡拔罐治療(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針對患處進行箍圍點刺,一般點刺4 ~5 次即可,再予以閃火法拔罐,拔罐的多少應根據患者患處的具體面積而定,留罐4 ~9 min,促使患處順利出血),亦取得了顯著療效。孫東亞[28]認為,在采用刺絡拔罐法治療下肢丹毒時,若能配合良好的護理干預,可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療效。刺絡拔罐法是在刺絡放血的基礎上予以拔罐治療,以促進血液流出,達到扶正祛邪目的的一種強刺激治療手段。采用刺絡拔罐法治療下肢丹毒時,一般刺激量以流盡局部病變血液為宜,但實際操作中應因人而異。
用針刺療法治療下肢丹毒的方法較多,包括毫針針刺、梅花針針刺、火針針刺、刺絡放血、刺絡拔罐療法等。用針刺療法治療本病操作簡單、療效確切且安全性較高,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例如,缺乏規范的操作方法,往往以各醫家的臨床經驗為主,具有一定的主觀性;適應證及禁忌證缺乏明確、統一的標準;單純采用針刺療法進行治療有時不一定能達到預期的療效,需與其他治療手段配合使用;關于針刺療法治療下肢丹毒機制的研究較少。將針刺療法與西醫療法聯合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下肢丹毒患者的療效,這是今后臨床上治療本病的主要發展及研究方向。綜上所述,用中醫針刺療法治療下肢丹毒具有諸多優勢,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將其與其他治療手段相結合可能會有更好的臨床應用前景[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