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淑紅
(福建省南平市農業學校 福建 南平 353000)
文化和語言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語言依賴文化,文化的載體是語言,西方文化和中方文化有很多不同之處,然而在英語日常教學中,教師一般比較重視講解語言的外在表面形式和語法知識結構,而常常忽略了不同語言文化環境的輸入,筆者認為,在日常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對語言知識的講解和傳授,而且要加強不同語言文化環境對語言交際的影響,加強語言的文化輸入,不斷增強文化教育,讓學生了解西方文化和中方文化的不同之處,克服不同語言文化環境給英語交流帶來的影響和阻力,使學生學會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正確使用進行無誤解交流。
1.1 在日常教學中增強文化教育,是引導學生逐漸克服跨文化交流阻礙的基礎。語言的不同文化是跨交流的絆腳石,如果學生不了解西方文化和中方文化有很多不同之處,交流起來就會產生誤解。如果一個企業公司想讓產品在國際經濟市場暢銷,不僅該公司的產品質量及服務管理需要過硬,而且該公司還需要進行深入了解他國的文化,使自身產品在包裝設計和其他方面符合他國的心理需求。例如,中國人基本認為龍是吉祥的象征,然而西方人對龍不是這樣理解的,他們甚至把龍理解為張牙舞爪的不祥之物。假若企業家不了解這些,輕易把自己含有龍字的產品推往西方市場,那么,這樣的產品能引起西方人的購買欲望嗎?我想應該是難以有市場效應的。使用英語進行交流也是如此,如果不了解西方和中方在文化方面的不同之處,就會造成交流上的誤解。因此,我認為在日常教學中增強文化教育,使學生了解西方文化和中方文化的不同之處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1.2 增強不同語言文化環境的教育是掃除跨文化交流絆腳石,是實現正確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關鍵。英語教學屬于語言教學,語言能力是交流能力的基礎。然而,掌握語言能力并不意味著有了正確的交流能力。英語能力不僅包括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同時也包括英語社交能力,也就是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和溝通的能力。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工作往往比較注重語言的外在表面形式和語法知識結構的講解和傳授,而往往忽略了不同語言文化環境的教學,而不同文化教育的缺失會阻礙正確使用英語進行無誤解交流。
1.3 文化的滲透能夠擴寬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知識儲備。教師促進多元文化在中學職業英語教學中的滲透。這不僅可以讓學生輕松學習英語,還可以開闊視野,擴大知識的積累,從而為他們未來的發展做出貢獻。當教師向學生教授多元文化時,學生可以了解不同國家的風土人情和文化背景,并學習用英語句子表達的英語語言技能。更好地理解情緒,提升學生英語水平。
1.4 多元文化的滲透能夠有效的降低文化差異,降低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的難度。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在教育過程中的巨大差異,學生學習英語更加困難。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全面的教育,鼓勵學生發展專業的英語技能,促進多元文化在教育中的滲透,讓學生輕松學好英語。通過促進多元文化滲透到課堂,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背景,進而縮小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減少學生學習英語的困難,促進學生前面發展。
西方文化和中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同之處,教師應在日常教學中增強文化教育,讓學生充分了解這些方面的不同之處,指引學生掃除跨文化交流中的這些阻礙,逐步消除交際中的誤解。由于篇幅的因素,我僅列舉中西方文化不同之處給學生的英語學習帶來的幾個方面的困擾:
2.1 對他人的稱呼。由于受數千年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中國人非常重視親屬關系和長幼輩分,對長輩的稱呼不能直呼其名,不然則有失尊重和禮儀,而在西方家庭成員之間,對他人的稱呼不分長幼尊卑,互稱姓名或昵稱是他們的常態,對爸爸、媽媽直呼其名也是常態,西方人一般稱呼男性的長輩為“Uncle”,稱呼女性長輩為“Aunt”,對“兄弟、姐妹、表(堂)兄弟、表(堂)姐妹”的稱呼也簡單的歸為“brother,sister,cousin”。在中國,情況顯然不是這樣,中國人必須明確區分資歷,年輕人和老年人的關系,否則會被認為是不禮貌沒有教養的。
假若不知道對方的姓名,西方人一般用“Sir”和“Madam”來稱呼,假若知道對方的姓名,一般簡單用“Mr.、Miss、Ms.、Mrs.”來稱呼他(她)。中國有尊重老師的傳統,“老師”這個詞匯不僅僅表示一種職業的名稱,更表示對人的一種尊稱。如果僅僅粗略從“teacher”的字面含義來理解,把“張老師”稱為“Teacher Zhang”, 這就造成一種文化誤解,會讓西方人不明就里,因為在英語中“teacher”等詞只表示一種職業的名稱,不能作為稱呼語來稱呼他人,不能作為對人的一種尊稱,這是西方和中方不同文化造成的。因此,在對他人的稱呼方面,西方和中方是存在文化發展不同的,教師應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讓學生多多了解這些方面的不同,指引學生掃除這些不同之處,學生才能逐漸走出正確使用英語進行無誤解交流的誤區。
2.2 與他人打招呼。平時打招呼的時候,中國人多數會問:“你要去哪里?”或者“你吃過了嗎?”。但是在西方,假若這樣打招呼,會讓對方感到很不舒適,原因是西方人會把這些話理解為一種“涉及個人隱私的提問”,會感覺對方在窺探自己的隱私,所以他們會不高興?!癏i”、“Hello”,或說“Morning!”(早上好!),或說“Nice to see you.”、“Long time no see.”等等通常是西方人跟他人打招呼的常見方式。
2.3 表達感謝之意。在中國,“謝謝”這兩個字一般極少在家庭成員之間使用,因為人們普遍認為,這樣說會讓人產生距離感,而在西方,“Thank you.”的使用場合非常廣泛并且使用頻繁,哪怕是子女跟父母之間,姐妹兄弟之間也經常道一句”Thank you.”,西方人不認為這樣表達會有距離感之存在。
2.4 表達贊美之意。西方人談話時,贊美往往作為談話開始的一種方式之一。贊美的方面涉及個人物品、長相、某方面的才能等等。然而中國人自古以來一直認為謙遜是一種美德,在別人過分夸贊自己時,常會覺得不自然不自在,也就常會推辭甚至自貶一番,這讓西方人體會和理解不了這些,原因是在西方,對于他人的贊美,最得體的就是說一句“Thank you.”回應對方。例如:在中國,有人表揚你,“你的英語說的真好?!保玫降幕卮鹜恰安缓?、不好”或“很一般”。在西方,對“Your English is perfect!”的回應,一句“Thank You.”就顯得非常得體了,不必多言,假若你的回答是“Oh,no,my English is poor.”會讓對方不理解甚至感覺莫名其妙。
2.5 詢問他人姓名。欲了解對方姓名的時候,“What's your name?”可能是有些學生會用的句子,其實,西方人在談話剛開始時一般會先道出自己姓啥名誰,如“I am......”,這時對方自然會回應,隨后說出自己的姓啥名誰。就算是填表或面試等這樣的重要場合,如果需要了解對方姓名,一般也不會問“What's your name?”,而是說“ You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對方會有被審問的感覺,所以當我們用英語交流時,我們應該了解這些文化差異,避免交流中的誤解。
2.6 接受禮物時的回應。在節日和習俗方面,西方也有很多與中方不同之處。在節日方面,除一些共同節日之外,西方和中方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Double-ninth Day(重陽節)、Tomb-sweeping Day(清明節)、Spring Festival(春節)、Mid-Autumn Day(中秋節)等;西方有Christmas Day(圣誕節)、Halloween(萬圣節)、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Easter(復活節)、April Fool's Day(愚人節)等。在習俗方面,中國人接受他人禮物的時候,一般會先極力推辭,之后接受后也不急著當面打開瞧瞧,以免讓人產生貪財之疑。然而在西方英語文化中,人們接受他人禮物的時候,一般情況都會當著送禮人的面當場打開觀看禮物,并同時說上幾句贊美的語句,表現出欣然接受的樣子,還會當面道一聲感謝,常說“Oh,how nice!Thank you.”或“Oh,I like it. Thank you.”等等。
2.7 詞匯的深層次文化含義。很多詞匯在歷史長河的使用過程中積攢了深層次的文化精神含義,因此,在平時的日常教學中,老師應注重對英語詞匯的深層次文化含義的解釋,避免單純只從詞匯本身的表層知識做講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同一個詞匯,可能有不同的深層次含義。例如,漢語中“狗”這個詞有時有貶義,“雞鳴狗盜”、“”、“人模狗樣”、“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等都具有貶義,而西方人認為狗應具有勇敢和忠誠等詞的褒譽,有時還把人比作狗,如“a luck dog”(幸運兒)、“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等。形容人“病得厲害”用“Sick as a dog.”,“累極了”用“dog-tired”。還有,假若你看到商業英語中的“in the red”,別誤解為“盈利”之意,相反,它意為“虧損、負債”。這樣的例子很多,這里不一一列舉。我們老師應不斷將這些融入到我們平時的日常教學中。
2.8 時間觀念方面的不同。西方人的時間管理觀念極強,時間等同于金錢的觀念深入骨髓,所以他們對平時事務一般都會提前做出仔細的計劃和安排,并按照計劃好的時間來開展事務。在西方,假若你想訪問某個人,那么你應該事先與對方預約好時間和地點并說明理由,這個是非常必要的。然而,中國人在時間處理上隨意性比較突出,很多時候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嚴謹依據事先的計劃和安排來開展事務,西方人對中國人在時間處理上的隨意性常常感到不理解也不認同。
融入傳統文化發展教育的方法挺多,教師應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式來提高學生對西方文化和中方文化的不同之處的了解,增強學生的文化認識,使學生了解和明白西方和中方存在很多不同的文化環境。
3.1 依托教材,在課堂教學中融入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教育。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教材各單元的主題設置,恰當地展開主題,將中西文化差異教育融入到各單元的主題中。
3.2 采用多種形式多種方法,讓學生感受和體會西方文化。
(1)經常播放一些英語電影的片斷或介紹西方文化的視頻給學生觀看,讓學生深切感受到西方和中方在文化方面存在很多不同之處。
(2)教師有爭對性地開展一些介紹西方文化和中方文化不同之處的專題講座。
(3)鼓勵學生進行適量的課外閱讀。向學生提供一些體現外國文化的簡文,引導學生在課后進行有計劃地泛讀和精讀,讓學生對西方和中方在文化方面存在很多不同之處做更加深刻和全面的了解。
3.3 在中職英語教學中結合課外材料對學生進行文化的滲透。目前,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已正式進入信息時代。在中職院校的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向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講解不同的文化,讓學生逐步了解中西學習文化的差異,全面促進學生的學習。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音樂、電影、紀錄片等,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增加學生的學習效果,加深學生對其它文化的理解和記憶。利用多媒體技術對學生進行多元文化的滲透,因此學生可以更直觀地了解其他文化,提高學生記憶力。例如,該項目的教師使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其他國家的風俗和傳統,幫助學生對其它文化的了解。此外,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電影。電影可以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感官,加深他們對其他文化的理解,加快他們的英語水平。
3.4 在中職英語教學中以文化內容為主進行文化的滲透。在中職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只有了解每個國家的文化內容和文化內涵的教師才能增加文化課程的滲透,加深學生的記憶。近年來,在經濟快速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流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在中職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加強這類生活的研究,提高對國外文化材料的滲透,如飲食、服裝、禮儀等。通過培養對這種更廣泛使用的文化類型的洞察力,教師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學習中去。以個人隱私的相關內容為例,教師可以在課程中比較和評價其他國家的文化和中國文化,從而加深學生的記憶。例如,How old are you?、 How much do you make? 、Are you married? 等等等。整個設計是保密的,但在我們國家這是最簡單的問候[6]。教師開始對學生進行多元文化教學,比較分析兩種文化,回憶學生的知識,對提高學生成績有很大的影響。
總之,文化和語言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筆者認為,在英語日常教學中不能簡單地只重視對語言知識的講解,我們老師還應增強語言文化的輸入,領會文化不同和它對語言造成的影響,在平時日常教學中不斷增強西方和中方文化不同方面的輸入,引導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克服文化不同帶來的阻礙,在英語溝通中,走出交流的誤區,使學生學會在不同的語境中使用恰當的語言,從而為能夠正確使用英語進行無誤解交流建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