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彬
(閩南師范大學龍文附屬小學 福建 漳州 363005)
語文閱讀能力是學生必須具備的一項能力,它能為學生今后的長期有效的學習奠定基礎,那么,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該采取哪些指導方法,來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呢?這是當前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都在思考的問題。尤其在當前“雙減”的背景下,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更應該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以幫助學生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雙減政策下,應該依據閱讀文本的具體內容和小學生的學習特點,采取科學合理的閱讀指導策略,從而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在“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開展相關教育活動時,首先要明確“雙減”的主要特征和意義,如此,才能為后續的教育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要深刻理解“雙減”的教育使命,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來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同時,也要促進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這是雙減政策頒布的初衷。所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做到積極轉變傳統閱讀教學觀念,創新閱讀教學模式,讓雙減政策落地。
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采用一對多的教學方式,主要側重于教師的課本知識教育和學生對教師教學的統一接受。這些教學方式的特點是具有不確定性,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與程度不同。傳統教育,沒有辦法考慮每個學生的學習水平。但也有優點,如:教師可以低風險地向學生傳授課本知識,并根據課后練習測試學生的基本學習成果。在這種方法中,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可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全面的課本知識,與之相對的是對于學習能力弱的學生來說,這種方式會使得他們陷入被無視和放棄的狀態,這一點是十分不可行的。因為學生需要個性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也需要靈活、創新、有趣的教學方法,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小學語文知識。此外,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式也存在著教學方法不靈活、僵化、保守的弊端。在教學過程中,按照課本內容和課后練習進行教學,很難提高學生學習效果,使學生可以在學習中獲得綜合能力發展。
3.1 學生學習興趣低。學習語言光有理論知識是不夠的,對于語言學習更為重要的是學生有足夠的時間練習。如果學生在課上學習完成就以為掌握,而不想花時間復習鞏固,進行趣味化的自覺回顧,隨著時間的推移,理解和記憶也會越來越差。目前,教師更注重語言知識的解讀和記憶,忽視培養學生的復習興趣。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很多教師都是按照新課標教案進行教學,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因此,給學生帶來了更大的心理和學習負擔。如果語言技能沒有得到恰當的展示,學生很難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以及實現語文教育的目標。另一方面,影響教育水平的因素是學生的學習習慣。由于年齡和心理特點等,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得到很好的養成,也就難以形成實踐良好的學習行為。
3.2 教師教學方法落后。語文學習需要學生理解和掌握不同類型的文章。在傳統教學方法的影響下,學生大多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由教師在課堂上起主導作用,嚴格執行教學日常和秩序。教師面對學生總是嚴肅、嚴厲的面孔,在學生心中形成了強大的威懾力,牢牢壓制學生的狀態,使得整個班級常常處于一種非常緊張、壓抑的狀態。其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手段單一,常常忽視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導致缺乏創造性思維,也影響了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習慣的養成。
3.3 教學以考試為目的。上課時,教師的內容往往是根據教材上的問題提問,引導學生默念標準答案。這種引導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違背了認知規律,不符合新課改要求。在這樣的情況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極為低效或無效的,這必然與時代的發展和學生的發展需求格格不入。同時,與之相對應的還有一種效應,叫做“考試效應”。長期以來,學校教育教學受考試效應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家長和教師過于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從小就對學生的考試成績提出很高的要求,導致學生更加注重考試技能的鍛煉,閱讀學習這一方面被嚴重忽視,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大,學習效率肯定會很低。
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提出,關于“減負”話題的熱議并沒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但是,在現行教育機制中,應試教育的觀念仍然根深蒂固,“減負”的要求并沒有完全落實。對于小學語文科目的教學,很多教師仍然采用以理論知識為主的“填鴨式課堂”和“題海戰術”的教學方法。被動的學習狀態和受壓制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常常感覺疲勞,學習興趣不高,教學效果不足。面對越來越多偏離素質教育目標的基礎教育活動,實施“雙減”無疑是一記重擊,在落實“雙減”逐漸成為一種潮流之后,小學語文教學中以知識為灌輸的教學方法也就愈難適應新時代的教育需求。為了適應“雙減”的需要,必須加快語文課堂教育的改革。這既是時代的必然要求,也是重要的發展方向。
5.1 培養學生的語文興趣。“雙減”政策作為科學教育的范例,如果能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得到充分體現,對于學生正確理解語文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重要意義。在“雙減”模式下,學生在課堂上沒有太大的學習壓力,課后也沒有太多的作業要做,學生將有足夠的時間回憶課堂上所學的一切。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是自覺鞏固所學,其學習效果也會獲得明顯提高。要知道學生主觀學習行為的效果,是要明顯好于教師強加的客觀學習任務,而“雙減”政策的落實,則就在于在小學語文教育中起到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作用,來幫助學生科學的學習發展。
5.2 實現快樂學習的目標。我國基礎教育的教育目標一直是快樂學習,而造成多年未能實現的局面,與學生學習壓力過大有直接關系。自科舉制度以來,考試一直是中國學生學習的重點,無數政策也在不斷完善當前的教育制度,但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尤其是畢業考的壓力下,需要家長、學生、教師對此進行多年的準備,這無疑給小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很大的壓力。面對這一情況,如果能落實“雙減”政策,就可以有效的轉變這一現狀,讓學生可以體驗和感受到語文學習帶來的樂趣,在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6.1 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準確語文教學目標。學習語文是從最基礎的讀拼音開始的,如果學生能借助拼音識別漢字,說明他們的閱讀、理解和表達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小學是語文學習是最基礎最重要的時期,尤其是小學低段時期,語文教師一定要規范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正確讀音。然而,在當前很多教師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內容不合理,導致學生負擔加重,使得學生無法領略語文的魅力。對此,“雙減”背景下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進行教學設計時,要科學合理安排教育內容,因材施教,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保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好奇心。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融入到探索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最終提高教育質量。
比如,教師在教讀拼音的時候,不能一味的按照課本的內容,把拼音相關的知識講清楚,而是可以在這一基礎上適時創新,加入童謠等內容,讓學生讀得開心、學的快樂。通過利用快樂的童謠,讓原本枯燥的讀音認字過程變得有趣,使得學生可以積極參與拼音學習,積累更多漢字。同時在教授閱讀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閱讀文本,還應引導學生更為豐富的閱讀,并且借助趣味化的元素,讓豐富閱讀的這一過程變得更為學生所接受。比如教師在講《植物媽媽有辦法》的時候,除了讓學生閱讀文本,教師還可以從教室中已有的事物出發,讓學生豐富認讀。如教室中栽種的盆栽,可以讓學生說說這是什么植物,如果是有花朵的盆栽,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想要授粉它又有著什么樣的方法?校園里的其他植物又會有著什么方法?通過這一方式,讓學生充分了解到教學內容,并對此形成深刻的記憶。
6.2 創設豐富體驗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欲望。讓學生以體驗式的方式對教材內容進行學習,學生對于教材內容的認知和理解會更加深刻。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課堂上就可以嘗試為學生創新還原課文的內容,讓學生在豐富的語境中閱讀文章和體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相結合,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課堂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體驗課堂內容,拓展知識學習。
比如學生在學習《雪孩子》的時候,教師可以對此設置卡通形象,解讀故事場景。以豐富的體驗情境創設,來展現文字性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閱讀文章的同時,可以在腦海中形成相應的形象,找到閱讀的樂趣。或者在課堂環境塑造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調整教學思路,創設探究型課堂,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思考,從而真正學習發展。比如教師可以為學生組織“閱讀之星”的月度考核,讓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閱讀,或者在日常課堂中設置一系列自主探索話題,讓學生實現自主閱讀。通過教師的啟發和引導,使學生在課堂上發揮主動性。同時,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也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教師可以充分借助網絡中的教學資源,作為拓展閱讀材料,進一步激發學生閱讀積極性。
6.3 選擇合適閱讀材料,豐富學生學習內容。在以往的小學語文閱讀課上,很多小學語文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方式較為機械單一,難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小學語文教師也不注重依據教材文本閱讀內容去開發、挖掘其他閱讀資料,導致學生的閱讀視野難以開闊。鑒于此,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通過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過深入挖掘教科書的內容,并適當選擇課外材料進行補充,來豐富學生的閱讀學習內容。
例如在進行《難忘的潑水節》的閱讀教學時,文章主要講述了傣族人民與周總理舉行潑水節的趣事,表達了傣族人民對周總理的熱愛。整個故事描寫極具趣味性,字里行間流露出真摯的感情。如果把這篇文章作為基礎,為學生搜集更為多元的閱讀材料,讓學生進行綜合性的閱讀,讓學生將其作為一個個小故事進行閱讀,既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又能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又如,在教學《寓言二則》時,除了相似的短篇文本閱讀外,教師還可以選擇幾篇《伊索寓言》的故事,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進行潛意識的對比分析,看看不同地區的寓言故事在表達上有著怎樣的不同?通過豐富閱讀,不僅能讓學生進行趣味閱讀,還能有效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6.4 傳授正確閱讀方法,提高學生閱讀速度。為了達到小學語文教育的“雙減”效果,小學教師需要教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學生使用科學的閱讀方法獲得高效的閱讀效果,以此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學生在掌握了科學的閱讀方法之后,在閱讀課上也能積極配合教師所開展的各項閱讀活動,并且高效、準確地完成閱讀學習任務。
比如在《村居》、《詠柳》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用語言來引導,讓學生可以把這首詩的內容描述成一幅畫面,組織學生將文字變成圖畫,進而更加直觀地理解詩的內容。在學生在逐漸掌握了這一學習方法后,學生可以更為形象的理解詩歌內容,快速掌握詩歌理解技巧。這一方式不僅減輕了學生的語言學習負擔,也可以使教師更順利地實現教育目標。又如,在教學《太空生活趣事多》的時候,教師可以讓每個學生問一些她認為可能會讓教師困惑的問題,讓學生把這些問題寫在一張紙上,由教師選擇一些重要的問題進行全班討論,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解決問題。另外,對于一些背誦的文章,教師需要教會學生如何背誦,如組織十分鐘的默讀比賽、卡片背誦和一些抄寫比賽,讓學生更為有效的閱讀背誦名篇。
6.5 科學開展因材施教,提升課堂學習效果。教育是一項長期工程,“雙減”的落實同樣也是任重而道遠。作為教師應樹立好長期作業的準備,循序漸進的削弱短視的應試教育,關注學生未來的可持續和包容性發展,確保學生得到良好全面的成長。基于此,小學語文教育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強調教育的階段性和連續性,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因材施教,促進閱讀教學的螺旋式上升發展,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以《黃山奇石》的閱讀課為例,本文以黃山石頭獨特的造型為切入點,展現了優美的自然景觀。在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組織學生學習詞語分析,還要通過課文閱讀引導學生感受更深層情感,讓學生理解其中的規律及其含義。首先,教學前對學習內容的分析尤為重要。教師可以利用課前作業設置,組織學生預習課文內容。在閱讀過程中設置反饋環節,明確學生的認知起點,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根據學生的日常表現劃分學生的學習層次。其次教師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能力和興趣,設定差異化的教學目標,采用個性化的教學方法。比如在培養思維能力上,對于能力強的學生,教師要注重拓展其思維的深度和廣度,而對于基礎生,教師要做的應是幫助學生形成自身的思維框架。通過設計遞進式問題鏈,鼓勵學生接受相應的強化指導,進一步發展學生的閱讀技能。
6.6 設計課外學習方式,組織興趣學習小組。“雙減”政策明確要求減少學生的課外輔導,而如何讓學生的課外活動變得更為豐富有趣,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建立興趣小組,讓學生與有著相同閱讀興趣的同伴,去找到自己喜歡的書的類型,在興趣小組中組織角色扮演,利用學生對角色扮演的興趣,提高閱讀學習的有效性,讓閱讀教學更有活力。
比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興趣小組的方式開展閱讀活動,鼓勵學生在興趣小組中組織角色扮演活動。從興趣小組選擇的“劇本”出發,讓學生自主選擇角色,進行劇目排練,最后到講臺上進行表演。通過這一趣味的閱讀活動開展,讓學生對閱讀學習更感興趣。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編改記敘文文本,結合人物角色發揮想象力,編寫成角色對話的形式。在這一過程中,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性,讓學生自由發揮,在閱讀興趣小組中更好地表現自己。這一趣味活動小組的組織,不僅有助于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發展,還能增加學生學習語文和閱讀的興趣。在興趣小組活動中,教師還可以監督指導,并進一步細化這一教學方法,幫助學生趣味且有效的學習。
6.7 豐富教學評價方式,注重評價學習過程。在“雙減”背景下的小學語文閱讀課中,教師要注重過程性評價,實時監控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在各個環節的具體表現。關注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把學生的進步作為評價的重要標準,包括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課堂發言的主動性等,包括對學生課堂教學成果的課堂測試。通過綜合這些數據,為學生建立個性化、有針對性的成長檔案,對學生做出全面的評價,讓學生的學習變得更為主動和形象。
比如,在教師《曹沖稱象》這篇課文時,首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組閱讀,在這一基礎上引導學生參與討論探究,說說文本主要講述的故事內容,讓學生在互動過程中進行人際溝通交流。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評價就可以是學生發言的積極性或是最后的總結水平。而在學生閱讀理解后,教師就可以設置課堂測試,看看學生能否根據閱讀內容,在草稿紙上畫出曹沖稱象的全過程,并說明應用原理,根據學生所展示的成果對學生進行科學的評價。同時也要積極組織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由教師結合多方面評價,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做出科學的評價。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動手操作,看能不能借助簡易的工具,來還原曹沖稱象的過程。最后思考探究可用于稱重大象的其他方法,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在小組中展示不同的方法,并在其他小組中進行評估,以評價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寫下閱讀后的感受,并在小組中交流分享,以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綜上所述,面對新形勢下的教學模式,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探索新思路,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打好學習的基礎。在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更要注重對傳統教學方式的改進,加強對閱讀教學的科學指導,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做到教授科學的閱讀方法,使學生的閱讀能力逐漸得到提升,為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奠定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