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平
(重慶市第五十七中學校 重慶 400015)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指導下,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撇棄傳統的教學理念,打破傳統教學中“唯分數論”的現象,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在教學中重視對學生各項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不僅能夠在課堂中掌握更多的物理知識點,還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能夠靈活運用課上所學的內容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實驗教學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實驗教學中,學生通過實踐操作,不僅能夠加深對物理知識點的印象,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并且邏輯思維能力也會得到鍛煉。在物理學科的學習中存在一些比較抽象的知識點,僅僅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難以真正的掌握,而借助實驗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帶給學生直觀地體驗。因此,初中物理教師要結合課堂教學內容靈活地運用物理實驗教學,以物理實驗來引起學生對物理學科的興趣,學生會全神貫注地學習物理知識點。
1.1 課堂模式單一。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教師在教學中開始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教學目標,在此過程中,學生處于課堂教學的中心。但是,這種理念并未得到普及,在實際的教學中,仍舊會有一些物理教師秉持著傳統的教學模式,受應試教制度的限制,在物理課堂中注重講解考試重難點,以提升學生的物理成績,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點時通常會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并未真正地理解物理知識點,限制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而在開展實驗教學時,并不會給學生提供實踐操作的機會,往往會以板書的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將實驗的步驟一一呈現出來,實驗操作中需要注意的點通過教師的講述無法引起學生的關注,無法直觀地觀察到實驗現象,學生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來記憶物理知識點,無法對其進行靈活運用,并且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有一部分教師認為實驗教學不重要,甚至會忽略對這一部分內容的講解,會在實驗課程當中講解理論知識,引導學生背記理論知識點,學生對實驗的內容一無所知,在考試中遇到相關的題目也會一籌莫展,對學生物理成績的提升、核心素養的培養會產生消極的影響。而長期處于這種模式下,課堂教學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僅僅學習物理理論知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會受到限制,無法靈活運用課堂所學內容,創新思維無法得到提升,物理課堂教學也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1]。
1.2 忽略創新能力培養。在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物理在教學中要撇棄傳統的教學理念,要以提升學生的素養為教學目標,將素質教育滲透到教學的方方面面,并在此基礎上以物理教學內容為依據,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學習物理知識點的同時,促進學生各項能力的發展,尤其是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在物理核心素養中,創新思維能力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擁有創新思維能力的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識點,并對知識點進行深入研究,找到知識點之間的內部聯系,有利于學生物理知識體系的完善。但是,在實際的物理課堂中,教師并不重視開展實驗教學,使得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無法得到提升。在應試教育制度的影響下,教師重視學生的成績,在課上也會側重于講解考試重點,往往會忽視物理實驗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占據的重要地位,使得學生創新能力無法得到提升。而對學生開展評價的依據也比較單一,將成績作為唯一標準,既不重視對學習習慣、學習狀態的評價,也忽略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評價。學生在學習物理課程的過程中也會產生錯誤的思想,只重視提升物理成績,在學習中死記硬背考試重難點以提升物理成績。這種錯誤的思想理念會對學生的物理學習產生消極的影響。因此,初中物理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重視對物理實驗的設計,還要培養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學習心態,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2]。
1.3 實驗模式陳舊。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學生的心思比較敏感,再加上應試教育制度的影響,學生的學習壓力比較大,而物理教師在教學中,很少會帶領學生實際的操作物理實驗,實驗課程在物理教學中的占比比較小,嚴重影響了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提升,也限制了物理實驗教學的實施。而大多數學物理教師教學中,為了跟上教學進度,在期末考試前留出更多的復習時間,會節省物理實驗教學的時間,在開展實驗之前,會讓先向學生講解實驗的步驟,并未將實驗的各個環節落實,如確定實驗目的、實驗方向以及設計實驗內容等等,使得學生在操作物理實驗時會呈現出千篇一律的情況,模式化的現象比較嚴重,學生對于各個環節的操作以及實驗現象了然于胸,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往往無法集中注意力,不會認真地對待,也不會留心觀察實驗現象。在這種陳舊的實驗模式下,學生會遵循教師的講解來開展實驗操作,在此過程中并未發散自己的思維,積極地進行創新,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無法得到提升,也不利于創新意識的培養,實驗教學無法達到預期的目標,學生會將實驗和物理知識點的學習區分開,無法通過實驗來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識點,不利于學生物理水平的提升。
首先,創新思維的培養過程中,有利于提升學生物理綜合能力,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起到積極的影響。而在物理教師在開展實驗教學的過程中,要采用多種教學手段,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創新思維,為創新思維能力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學生的基礎知識會掌握得更加牢固。初中物理是學生步入初二之后才開始接觸的一門學科,雖然開始的時間晚,但是卻在學生的學習中占據重要的地位,物理學科覆蓋的面比較廣,而學生通過對物理學科的學習,能夠有效提升自身的認知水平。而初中物理學科作為物理學習的起始階段,實驗與物質知識點有著密切的聯系,借助物理實驗學生能夠輕易地理解物理知識點,因此,初中物理教師不僅要重視對物理實驗的設計,還要給予學生實踐操作的機會,在實踐操作中學生能夠對實驗的步驟、實驗現象、實驗結論形成清晰的認知,有利于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而實驗教學也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在課堂中可以引導學生對實驗的過程進行創新,借助實驗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而實驗教學具有靈活性這一顯著的特點,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有著積極的影響,因此,物理教學要重視實驗教學,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操作來掌握物理理論知識,以提升學生的物理素養[3]。
其次,物理實驗教學與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相比,能夠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物理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阻礙。在實驗教學中,能夠豐富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也會得以提高,而學生的興趣會被充分激發,在興趣的指引下學習物理知識,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物理課堂教學會得到提升。因此,初中物理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對物理實驗的設計,借助物理實驗來激發學生創新意識,以提創新思維能力,在課堂中給予實踐操作的機會,以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最后,在學生學習各科知識的過程中,以死記硬背的方式來掌握學科內容,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會受到限制,而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指引者,要以促進學生發展提升學生各項能力的角度出發,采用行之有效的措施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物理學科與初中階段的其他學科有著不同之處,學生實際生活中地滲透著豐富的物理知識,一些學生在學習物理學科之前難以理解的內容,能夠在學習物理知識點之后迎刃而解,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來解釋生活的現象,如從溫度低的室外進入到溫度高的室內,眼睛上會起霧;并且能夠根據所學來解釋近視出現的原因,而對于眼鏡的矯正視力的原理也會有著清晰的認知[4]。
3.1 依據理論知識開展操作實驗。在初中物理課堂中,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實驗探究驗證猜想之前,要先向學生講解理論知識,以物理理論知識為依據來開展實驗探究,能夠有效地提升物理實驗的正確率,減少實驗失誤的出現,學生通過實驗驗證得出的結論,印象會更加深刻,有利于創新思維的培養。物理實驗的開展要以理論知識為依據,而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過程中,也要具備逆向思維,能夠對理論知識進行深入的分析,并在將此作為實驗開展的依據,對理論知識的驗證過程進行設計,完善實驗的步驟,在實驗操作中提升幫助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學生的創新意識、時間能力將在此過程中得以提升。而在實驗教學中,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還需要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開展實驗,掌握理論知識之后,能夠以理論知識為依據來設計實驗步驟,有著目標指引,能夠對實驗進行靈活調整。
比如,初中物理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四章《光現象》中第三節“平面鏡成像”這一節內容的學習中,需要學生理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并會運用平面鏡成像的特點解釋簡單的物理現象,設計實驗并開展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教師要先帶領學生學習相關的理論知識,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來設計驗證探究實驗,教師可以向學生提供實驗器材,玻璃板、兩根蠟燭、方格紙,學生能夠根據理論知識來設計實驗,將方格白紙平鋪在桌面上,將玻璃板放在方格紙的中間位置,將其作為平面鏡,然后將蠟燭1號放在玻璃板的一側,仔細觀察其在平面鏡后面的成像,然后將蠟燭2號放在平面鏡的另一側,觀察蠟燭1號的成像并來回移動蠟燭2號,使兩者能夠重合,將蠟燭1號和蠟燭2號的位置記錄下來,然后再觀察蠟燭2號和蠟燭1號的成像大小是都相同,為了防止實驗數據出現偏差,可以移動蠟燭1號的位置,并將蠟燭1號到平面鏡的距離、蠟燭2號到平面鏡的距離以及成像和蠟燭的大小關系一一記錄下來,借助這些數據能夠總結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學生的印象也會更加深刻[5]。
3.2 借助生活現象激活創新思維。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在講解過知識點之后,可以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引導學生將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點來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并能夠設計相關的實驗來驗證所學的物理知識,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對整個實驗的流程形成清晰的認知,還能夠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所學物質知識點。教師在課堂中講解物理知識點并通過實驗來幫助學生理解,并非為了提升學生的成績,而是引動學生能夠靈活運用所學內容,方便學生的生活,因此,教師可以以物理課堂教學內容為依據,組織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鞏固課堂所學內容,在實踐操作當中也能夠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如教師可以引動學生仔細觀察生活,并從中尋找蘊含物理知識的現象,如“一陣風吹過,地上的落葉會飛舞起來,就像長了翅膀一樣”“在冬天的時候,家里邊使用的帶煙囪的爐子,風大的時候火會非常旺,火苗會竄得很高,而風小的時候火苗也會隨之變小”“屋子里前后的窗戶都打開,一陣風吹過,屋子側面的衣柜門會被打開”這些司空見慣的生活現象中蘊含著豐富的物理知識,學生可以根據這些現象來設計物理實驗,尋找其中蘊含的物理原理。
比如,初中物理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九章《壓強》中第四節“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在這一小節內容的學習中,需要學生知道流體壓強與流速之間的關系,了解飛機升力產生的原因,會運用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來解釋生活中的相關現象。教師在講解完課程重點內容之后,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生活中運用了流體壓強和流速原理的現象有哪些?”學生在思考之后會呈現出五花八門的答案,教師可以指引學生通過實驗來探究這些現象中蘊含的原理,如運用硬幣、白紙來仿照教材中的實驗,將兩張白紙垂直,使兩證白紙之間存在5-6厘米的距離,然后深吸一口氣吹向兩張白紙中間,兩張白紙會互相靠攏;而將紙條的一端捏在手中,使紙條的另一端自然垂下,向紙條的上方用力吹一口氣,會發現紙條向上飄。這些類似的現象出現的原因在于“在流體中,流速和壓強之間成反比的關系”。再如,初中物理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二章《聲現象》第一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在這一小節的學習中,需要學生掌握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與到與生活緊密相關的實驗的當中,觀察實驗現象,如“一邊說話一邊用手摸喉嚨,體會發聲時的感覺”“用手將直尺的一段壓在桌面上,用手撥打另一端的直尺,觀察其變化”,借助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學生能夠明白聲音是由物體的震動產生的,有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6]。
3.3 采用小組合作提升實驗能力。初中物理實驗課堂中,由于實驗操作比較發復雜,僅憑學生自己無法順利地完成實驗,而小學合作的模式下,學生能夠進行分工合作,在共同的努力下推動實驗的順利開展。教師在劃分小組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操作能力和物理程度,及時關注學生的小學合作中的狀態,引導學生參與到實驗操作當中,并且能夠仔細地觀察實驗現象,多與小組成員交流溝通,激活自身的思維,并且自此過程中,通過他人的觀點和看法來學習其思維優點,并將其內化以提升自身的思維水平。教師可以以教材內容為依據,為學生創設實驗的環境,引導學生開展實驗探究,在小學交流中制定實驗的目的,細化實驗的步驟,通過實驗操作來驗證相關的物理原理,學生在開展實驗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及時的指導和糾正,題型學生將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實驗操作要點記錄下來,對于學生新穎獨特的想法教師要給予其鼓勵,激發學生對創新意識,并能夠落實到實驗當中,設計實驗步驟,通過小學討論能夠活躍班級氛圍,在合作開展實驗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發散自身的思維,激發創新意識。
比如,初中物理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五章《透鏡及其應用》中第三節“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在這一小節內容的學習中,要求學生能夠通過實驗來探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并且掌握凸透鏡放大虛像的條件以及像的性質。在小組合作模式下,教師要引導學生共同探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教師需要向每個小組為提供一個凸透鏡,學生在小組討論中能夠針對探究的目的,提出針對性的問題,“利用凸透鏡能成什么樣的像呢?”“成像時物距、像距和焦距三者之間有什么關系呢?”然后提出假設,“凸透鏡成像情況與物距、透鏡的焦距有關系”,接著通過實驗來收集數據,將蠟燭和光屏放在凸透鏡的兩端,點燃蠟燭,并且調節凸透鏡和光屏的高度,使兩者的中心和蠟燭的焰火處于同一水平線上。通過實踐操作和觀察能夠驗證猜想,學生也能夠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課堂重點內容。再如,初中物理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五章《透鏡及其應用》中第四節“眼睛和眼鏡”,在這一小節內容的學習中,需要學生通過實驗來探究“晶狀體的焦距與其薄厚的關系”,從而理解人眼是如何調節晶狀體形狀來看清進出和遠處的物體。引導學生通過小學合作來探究,需要教師提供實驗器材,學生在小組合作中能夠利借助固定透鏡和光屏,反復的移動物體,能夠觀察到“像會變模糊”,然后在小組內進行討論最終結論[7]。
總而言之,在初中階段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創新思維占據著重要地位,能夠為學生的物理水平的提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教師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學習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教師需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對物理教學內容進行精心設計,創新教學模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的過程中,能夠全神貫注,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物理點,并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靈活運用物理知識點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鞏固課上所學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