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禎禎
(福建省福安市第一實驗幼兒園教育集團 福建 寧德 355000)
為了更好的實現以勞促育,讓勞動根植于孩子的幼小心靈,我們以集團教育理念“選擇適合的節奏,呼吸,思考和成長”為核心,立足城陽園自身實際,創設園本自能課程,而每日勞動是園本自能課程之一,從幼兒角度出發,根據不同年齡班幼兒特點,以《綱要》、《指南》精神為指導,制定不同的培養目標,將幼兒每日來園的前30分鐘確定為歡樂勞動時光,把勞動納為幼兒的每日必修課,培養幼兒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讓每個年齡段的幼兒明確自己作為園所小主人的職責,爭當“勞動自能娃”。
1.1 勞動意識淡薄。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家長的認知偏差,城陽園家里二胎、三胎的比比皆是,很多家長在兒童的智力教育上下了很大的工夫,特別是對于兒童的知識學習,他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了這上面。然而,他們并未認識到,勞動教育對兒童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許多情況下忽略了家庭勞動的教育,有意或無意地使兒童喪失了勞動的機會。為了提高效率,家長包辦代替的多,疫情防控時期,偶爾一兩次進班級接幼兒,也能聽到:“老師,我孩子太拖拉了,還是我來吧”、“老師,他很懶,都不愛動”、“寶貝,你快點,我們要趕著去接姐姐/哥哥”等等,本是幼兒自然鍛煉的機會,然而卻在離園時不少家長的干預下,直接為幼兒代勞或者是在不停地催促聲中草草了事,讓幼兒缺失了勞動鍛煉的機會。在日常生活中,幼兒整理收拾玩具時隨手一扔,地上掉落的積木,沒有點名大多數的幼兒根本不會主動去撿;入園、離園時,總是能看到家長一到園門口就交接書包,擔心一個書包就壓垮了孩子,諸如此類的事件很多,導致幼兒的勞動意識在逐漸淡化,致使幼兒出現了一勞動就喊苦喊累、三分鐘熱度的勞動、逃避勞動等現象。
1.2 勞動技能缺乏。由于幼兒本身缺乏勞動的體驗,在勞動初期,即使是簡單的自我服務,幼兒也常常會出現手足無措,如:不懂如何正確的使用抹布,洗抹布時更像是在玩水,由于抹布比較大,幼兒不易擰干,就拎著滴水的抹布一路從盥洗室滴到班級中;整理書包時不知從哪兒入手,材料鋪滿整個地面,個別幼兒甚至連折衣服都有問題;掃把不知要怎么握,垃圾怎么掃都掃不進畚斗等等,幼兒缺乏一定勞動的技能、技巧,而這也大大影響了幼兒勞動的積極性。
1.3 勞動流于形式。班級、戶外勞動中幼兒分工不明確,勞動缺乏目的性和計劃性,有的是走到哪就在哪兒勞動,即使這個區間的人員已經比較多;有的則根據自己的喜好,不停重復整理、擦拭同一樣物品或打掃同個位置;有的是和同伴邊玩邊勞動;特別是班級勞動時,區間的各種材料比較多,有的能在半小時內完成,有的可能需要分工好幾天,而幼兒每次進入區間時都是從頭開始,底部的材料基本整理不到。實踐中,大多看似積極地勞動,其實也可能是一種無效、機械式的重復勞動。
1.4 勞動教育內容不齊全。當前,從課程角度出發,把勞動融入到課程體系中,建立幼兒園勞動教育的課程體系還不多見。大部分的老師都沒有充分認識到勞動的價值,更沒有意識到它對于兒童身體和心理發展的重要作用。許多幼兒園的勞動教育內容以自我服務和值日生的工作為重點,例如:吃飯前后的準備和收拾、整理玩具、和老師一起分發點心、照顧小動物等。許多幼兒園缺乏參與社會公益勞動和幫助他人的工作,在提高兒童的社會性角色的認識方面,也沒有進行過多的實踐。
1.5 勞動時間及措施不足。許多幼兒園開展教育活動缺乏創新,只根據五大領域和區域活動開展教育,很少有幼兒園專門為幼兒留出勞動時間,幼兒鮮有機會參加勞動。在少有的勞動機會中,幼兒不能真正體會到勞動的品質和內涵。許多幼兒園缺乏以勞動教育為主的區域性活動,也不要求教師針對勞動開展活動設計。而且,幼兒教育“指南”和“剛要”中也沒有對勞動教育、活動時間進行明確要求。
2.1 以身作則,提升幼兒勞動意識。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高尚的心靈是在勞動中逐漸培養起來的,關鍵是要使兒童從小就參加勞動,使勞動成為人的天性和習慣。”由此可見,勞動是幼兒成長的“促進劑”,要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首先要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勞動觀,變被動勞動為主動勞動。我利用集體教學,以“我愛勞動,我愛幼兒園”為主題,開展勞動教育活動,如《勞動最光榮》《我是勞動小能手》等,結合餐前欣賞、睡前故事等時段引導幼兒聆聽《三只小豬》《小威利做家務》等繪本,深入淺出地講解讓幼兒正確認識勞動的意義和價值,知道勞動是最光榮的。其次,以身作則,做好幼兒的榜樣。幼兒年齡小可塑性強,會將成人的一言一行視為自身的榜樣。所以,在一日生活中,要注重自身的言行,做好榜樣,才能更好的規范幼兒的言行,在幼兒園、班級,看到地上有塑料袋、紙張等垃圾,馬上把它撿起來;展示區的作品歪了、散了、亂了,馬上調整等等,積極創設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有意識地把勞動意識的培養貫穿幼兒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環節中,從而激發幼兒的勞動興趣。
2.2 多措并舉,扎實開展幼兒勞動教育。
2.2.1 合理的空間規劃。倡導幼兒是班級的主人,我們要把勞動自主權還給幼兒,同時為避免重復勞動,無效勞動,引導幼兒觀察室內、外勞動區,自主討論勞動區塊的劃分,師幼共同根據區塊的劃分,協商、設計、制作勞動規劃展板。規劃板中每個勞動區塊都用圖文的形式展示,一目了然,操作便捷,規劃時可以是勞動小組的形式組團規劃,也可以是粘扣式、插卡式的個人勞動規劃,個人規劃是用子母扣、插袋等暗示每塊區域的勞作人員數量,幼兒的規劃更加自主,同時也避免某個區塊空間人員的擁擠,出現重復勞動的情況等,既提高了勞動效率,又保證了勞動質量,更好的實現班級自治。
實施過程中,發現幼兒在區間勞動時會出現在勞動時間內無法完成任務,而下次勞動的幼兒則無法延續,或者又是從頭開始,也顯得比較隨意,因此我引導幼兒針對以上問題進行討論,協商解決的方法,以便更好的服務于勞動活動。我們協商決定,將每個勞動區間以表格的形成呈現,表格中用簡單的圖示呈現勞動區的服務內容,并附著在每個區間的區域櫥旁,幼兒根據自己的完成情況在相對應的愛心上打v,當天無法完成的,第二天的幼兒可以根據第一天的完成情況繼續勞動,表格對幼兒的勞動范圍也起到一個提示作用,勞動更具實效。
每組幼兒完成勞動的時間都不一致,有的幼兒會提早完成,而每個區域空間都有限定的人員,不能隨意的插入,這時提早完成的幼兒就會去玩玩具,無形中就影響了正在勞動幼兒的積極性,那該如何解決呢?幼兒在協商討論后,發現其實班級中除了原本制定的勞動區塊以外,還有一些零散的勞動,如:椅子、鋼琴、外走廊空間、教師櫥等,這作為延伸勞動,當提早完成的幼兒可以將小紅旗貼在已完成的勞動規劃板上,然后拿著自己的號數重新規劃延伸勞動區域,繼續勞動,讓勞動教育真正走進幼兒的生活,成為良好習慣。
2.2.2 必要的勞動規則。在每日勞動中,教師關注幼兒勞動開展的情況,用圖文、視頻的形式向幼兒呈現勞動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幼兒參與勞動規則的制定,這樣更有利于幼兒對規則的理解和遵守,提高幼兒的自主管理。結合自己的勞動體驗感受,分組討論,用簡筆畫的形式畫出小組討論的結果,在集體分享中協商、完善形成適合本班級的勞動規則,如:在做高空勞動作業——擦玻璃時,要用一把椅子墊腳,注意安全;擦拭樓梯欄桿時,不能爬上欄桿;勞動規劃時,當你想規劃的區已滿,要重新規劃,不能將別人的號碼替換了,等等。這些規則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幼兒勞動情況、執行情況不斷進行完善、靈活調整,以便更好的促進幼兒勞動能力的提升。
2.2.3 豐富的勞動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提供了大小、輕重適宜且安全性能好的勞動工具供幼兒使用,在體驗中探索如何使用勞動工具,在使用中感受各種勞動工具的特點,進而創造性的運用,更好地激發幼兒的勞動興趣。另外,要注意投放數量充足勞動工具,支持全班幼兒在勞動中的使用,利用展示架、粘鉤等,將勞動工具擺放在固定的位置,便于幼兒取放與使用。
2.2.4 恰當的技能指導。根據不同年齡班幼兒特點,實施小步遞進式勞動實踐活動,引導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兒,在實踐中結合信息技術——希沃傳屏,組織開展勞動分享和勞動討論,讓幼兒掌握正確的勞動技能和方法,更好地實現有效勞動和快樂勞動。如:我引導小班的幼兒如何擰抹布,先示范如何打濕抹布,然后如何擰抹布,孩子們看的很認真,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確實慘不忍睹的現狀,他們完全不會擰抹布,而且還用濕噠噠的抹布擦拭桌椅,滿地都是水漬。這可怎么辦?雖然之前已經有了心里準備,但還是讓我無所適從,而且有的孩子早到,有的孩子比較遲,我得一直反復教擰抹布的方法,于是我決定請生活老師幫助拍攝一段正確打濕抹布和擰抹布的視頻,運用手機傳屏APP,在連續幾次的勞動結束后,我都組織幼兒一起觀看學習老師、同伴如何擰抹布。通過幾次的反復強調,終于現在班上大多數的孩子都學會了擰抹布。對于幼兒在勞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及部分較容易出錯的步驟,教師也可以運用信息技術的手段幫助幼兒重復演示。
在實踐中發現另一種學習方式,就是同伴間的相互學習。在小組勞動中,總有能力強的幼兒,她能發揮以點帶面的作用,對其他成員產生影響,用幼兒間能接受的語言指導同伴,有效促使其學習主動性的發揮。如:在戶外保潔中,其中有幾位幼兒的掃把握不清楚,這塊區間的小組長發現了,走過去邊示范邊指導同伴:你的手需要握在掃把的什么地方,要怎么拿掃把才方便打掃等,在打掃中,還不忘時時糾正同伴的打掃姿勢。同伴間的相互學習不僅起到了監督、檢查的作用,還讓幼兒有當小老師的機會和能力。
2.2.5 多元的評價機制。人都有一種要獲得別人肯定和贊許的心理,尤其是孩子。在孩子勞動的過程中,合理運用評價機制,鼓勵了幼兒對自己的勞動進行評價,及時給予鼓勵,使幼兒在勞動中不斷有意識的感受自己的成果,同時通過同伴和教師的評價,不斷體驗自我價值,從而加強與他人交往、合作,使其勞動積極性不斷升華。通過每周的勞動評價、匯總,推出本周班級前三的“勞動小能手”,并在展示墻上進行展示,每月進行園部的“勞動之星”評選,對每階段勞動表現較好、勞動進步較大的,在國旗下頒發“勞動之星”獎章,以榜樣的力量激勵幼兒主動勞動、喜歡勞動,讓好的行為發揚光大,讓不好的言行及時制止,鞏固幼兒熱愛勞動和尊重勞動的良好個性。
2.3 從幼兒年齡和努力方向出發。
2.3.1 開展符合幼兒年齡,與實際相結合的勞動教育。勞動本質上是一種生活化的范疇,幼兒勞動不能僅限于獨立完成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也要學會幫助身邊的其他人。根據兒童不喜歡勞動、不會勞動的情況,應按照從簡單到復雜、逐漸施加難度的原則,根據其不同的年齡段特征,選取適合其勞動的勞動內容,并加以指導。比如,小班的幼兒可以開展以自我服務為主的勞動,引導幼兒獨立洗手、穿/疊衣褲、吃飯、整理區域材料等;中班幼兒則可以在自我服務的基礎上開展為班級、同伴服務的勞動,鼓勵幼兒自主盛飯、分發餐具、擦櫥子、整理儲物櫥等;大班幼兒在小中班的基礎上增添為園所服務的勞動,每天以值日生輪值形式,由生活老師帶領,每班安排8名幼兒,到戶外參與園所保潔勞動,具體內容有戶外大型器械擦洗,落葉、紙屑清理以及后操場野趣戶外場地的整理保潔等。以上內容并非一成不變,應針對兒童的能力水平、興趣和實際需求適時作出相應的調整。在此期間,老師注重讓孩子體會到勞動的快樂,體會到勞動的辛苦,并珍視別人的勞動,并逐漸形成一種好的勞動習慣,培養孩子對勞動的熱情。
2.3.2 結合生活開展游戲。在幼兒園中,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一種主要的活動。把勞動融入到游戲中,讓孩子們在游戲中學習,在游戲中長大,孩子們的參與興趣也越來越高。老師要主動為幼兒創造勞動的機會和環境,如:設立“寶貝幫廚”場地,組織中大班的幼兒參與幫廚勞動,協助食堂的阿姨們擇菜葉、剝蛋殼、切蘿卜等做好煮飯前的準備工作,或是引導幼兒做好進餐前/后的準備/整理工作:調整桌子位置、分發餐具/餐巾、清掃地面、整理桌面等,而這種勞動,在孩子們眼里就像是在做游戲,會感覺更加新鮮和有趣。同時,在一日生活和教育教學中,要注重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使幼兒逐漸掌握其具體的需求和使用要點。又如,引導小班幼兒學習穿衣服時,教師可結合一首童趣式的穿衣兒歌,邊念邊示范,自然而然地幼兒就學會了穿衣服的經驗。在收拾玩具、擺放座椅的時候,可以引導幼兒進行“給玩具找家”“桌椅排排隊”的游戲活動。在學會穿衣服、疊被子、系鞋帶之后,老師還可以開展“比一比誰穿得好又快”“看一看誰疊得好”“誰是最能干的小朋友”等勞動比賽性質的游戲。
2.3.3 為幼兒創設勞動教育環境。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勞動教育內容,幼兒園和家長應盡量為其營造良好的勞動條件,與兒童共同營造良好的勞動教育氛圍。創設“生活區”,為幼兒準備穿衣服、疊衣服、系鞋帶、整理書包、鉛筆盒等的游戲材料,將勞動課程納入幼兒每日活動當中,鼓勵幼兒積極參與班級勞動、園所勞動,如分發餐具、清掃班級/走廊/操場、整理收納櫥/區域櫥、擦洗戶外器械等,讓幼兒明確自己作為城陽小主人的職責,爭當“快樂自能娃”。根據幼兒的不同年齡段特征,我們在開展勞動教育活動中,不難發現,6歲左右的兒童很喜歡勞動,能體會到勞動的樂趣與艱辛,養成愛護環境的良好品質。城陽園的孩子們通過勞動教育,增強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學會珍惜他人勞動成果,所有的勞動都不再是老師的要求,而是孩子們自己的自覺行動。
2.4 家園合力,促進幼兒勞動習慣養成。家庭和幼兒園是幼兒生活、學習的主要場所,對幼兒的各方面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幼兒生長在不同的家庭里,家長對幼兒勞動教育的認識偏差,致使有些幼兒勞動能力比較強,有些則能力比較弱,有的是因為沒有勞動體驗,根本不懂如何去勞動,所以做好家園聯系是幼兒園開展勞動實踐活動不能缺少的環節。通過各種形式與方式和家長溝通,如:家長會、曉黑榜、家長沙龍、個別家長交流等方式,向家長宣傳勞動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對幼兒成長的影響,爭取家長的支持,向家長推動勞動教育的相關文章,在家讓幼兒從“自我服務”做起,漸漸養成“己事己做”的習慣,在此基礎上鼓勵孩子為家人做些利索能及的事兒,循序漸進的培養幼兒的勞動意識,勞動后家長應給予一定的鼓勵或表揚,讓家庭和幼兒園的教育保持一致。
比如,通過幼兒園與家庭的共同努力,培養小班幼兒逐漸養成自己穿衣、獨立折疊衣物、自己吃帶皮水果、自己端飯、飯后將自己的餐具放到固定位置,上學、放學時自己背書包。中班幼兒要學習自主盛飯、自己洗杯子、起床后將被子疊好,保證床鋪整潔。家長和教師要引導大班幼兒學習自主管理能力,比如整理書包,保管好自己的物品。家長要認識到包辦到幼兒親自完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逐漸自理的過程。教師和家長,要學會放手,把握幼兒成長的契機,從而培養幼兒的獨立性,讓幼兒了解勞動的重要性。
我國現代教育家蔡元培說:“人類的勞動是唯一真正的財富。”而勞動技能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學會、掌握的,我們要注意善于抓住生活細節,持之以恒,以積極的方式對幼兒提出要求,創設積極的環境,樹立良好的榜樣,以鼓勵表揚為主。教給幼兒正確、具體的勞動技能,讓愛勞動的種子在幼兒幼小的心靈里萌芽,使他們從小就愛勞動,學會自我服務,學會獨立生活,使其成為生活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