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英杰
小學教育階段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啟蒙階段,教育教學質量對于學生的后續學習活動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對學生學習訴求加以重視,對教學模式加以完善,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此,教師可將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應用至教學活動中,促使學生可在學習活動中充分發揮自身主體地位,表達自身觀點,激發自身潛能,推動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引入合作學習的一項重要目的即為借助合作學習形式的展開,幫助學生以知識探索的方式獲取知識[1]。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引導小組成員明確分工并相互幫助,將小組合作學習優勢加以進一步發揮。為此,要求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需為各小組完成科學、合理合作學習目標的制定,促使各小組有計劃、有目的地展開數學知識探索及學習活動,在小組成員共同努力下,達成小組合作目標,以推動教學效率的進一步提升。
因小學階段學生年齡較小,尚未形成良好的自制能力,且注意力難以長時間集中,使得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存在一定理解難度、學習難度,會降低學生數學知識學習的積極性,阻礙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2]。實際上,小組合作學習即為教師將班級中的學生,結合學習能力、認知特點等差異完成多個學習小組的劃分,促使學生可在相互合作過程中,對數學知識加以探討,展開有效的課堂討論,對課堂教學氛圍加以進一步調動,賦予小學數學課堂生機[3]。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選取的合作學習內容將會直接影響小組合作學習展開效果,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展開前,需精心選取合作學習內容,同時引導各小組完成合理的學習目標的設立,借助此種新型教學方式的應用,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4]。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合作學習任務加以選取時,需對教學過程中的重點知識、難點知識加以關注,同時還可引導學生對數學基本規律加以探索,對多種解題方式加以研究,也可展開思維風暴,以實現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角的度量”此部分內容時,為幫助學生對量角器加以認知,掌握量角器應用方式及讀數方式,可將不同角度的角向各小組提供,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測量活動,學生在此合作過程中,分工明確、默契配合,部分學生負責量角,部分學生負責記錄數據,還有學生負責規范指導,合作學習過程中,每位學生均積極參與,教學目標得以高質量完成,獲得良好教學效果。
分析小學生特點可以發現,學生多貪玩好動,并且樂于在教師及他人面前表現自己,渴望獲得來自他人的認可,因此,學生常會借助多種方式吸引教師關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將學生此特點加以充分利用,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教師可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為基礎,設計帶有競爭性的課堂教學活動,以實現學生好勝心的激發,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至數學學習活動中[5]。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可借助“發布任務”的方式,幫助學生對所學目標、所學知識加以了解,以此推動學生學習能力的不斷提升,學生也會以更為積極主動的心態參與至數學學習活動中。課堂教學中,教師將學習任務向各小組發放時,需對學生所處學習層次的差異加以充分考慮,針對學困生,教師應及時、熱情地提供指導,對于組內的人際關系應主動調節,促使學生間可形成互相幫助的良好氛圍,推動學生的共同發展。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認識人民幣”此部分內容時,可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學習小組,將課前準備的人民幣向學生展示,并讓學生認知人民幣上的數字,教師可設計舉手搶答的方式,針對正確率高且回答次數較多的小組應予以適當表揚、獎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借助競爭性活動的實施,可實現學生好勝心的激發,還可有助于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積極性。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推動學生共同發展,教師采取合作學習教學手段尤為重要。而為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價值,教師在教學活動展開前,需完成學習任務的明確制定,唯有如此,方可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展開提供清晰思路,針對學生思考能力的提升而言,也會起到一定推動作用。所以,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需先為學生明確制定學習任務,細化教學問題,同時引導學生對數學教學活動中的重點內容、難點內容加以掌握,幫助學生針對教學重點、難點形成全面認知。在此過程中,教師還應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并提出問題,必要時可將相關學習資料向學生提供,借助學習內容的明確,以實現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還可實現學生學習欲望的激發。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學生將會充分發揮自身潛能,以推動自身綜合素養的提升。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小數的意義與性質”此部分內容時,為推動小組合作效果的提升,需將本節課的學習重點向學生明確,引導學生在問題驅使下展開數學知識的分析、探究,如小數點位置的變化將會對小數的數值大小產生怎樣的影響?小數的意義?借助提問問題,為學生展開小組合作討論提供明確方向,還可推動學生學習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實施合作學習活動時,需將學生作為主體,以一定標準完成學習小組的劃分,各小組人數相同且實力平均。分組時,教師需對分組有效性加以保障,對小組學習實效性加以保障[6]。分析字面含義可知,小組合作學習即為每位學生均積極參與至合作學習活動中,重視組員間的默契配合。為此,教師在分組前需對人員分配、人數選擇等加以充分考慮,各小組人數以4~8人為宜,教師在分配組員時,需確保組員在動手能力及學習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協調,借助組員間的相互影響補充自身不足之處,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同時,教師所劃分小組的男女生比例也應遵循相應標準,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允許成員在組內流動。此分配模式下,除可對小組成員分配的平均性加以保障外,也可實現學生參與熱情、學習潛能的激發,促使學生對數學學習樂趣加以感知,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制作活動日歷”此部分內容時,本節課內容為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完成活動日歷的制作,不僅對學生學習能力提出一定要求,對學生的操作能力也有一定要求,因此,教師在小組活動展開前,需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形成一定了解,以此在一定程度上對小組合理性加以保障。分組時,教師可將每4名學生劃分為一個小組,盡可能確保每組具備2名女生、2名男生,各組均具備一名動手能力較強及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成員可在組內流動,以此對合作學習有效性加以保障。
綜上所述,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改變原有教學模式現已成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必然途徑。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通過科學劃分合作學習小組、精心選取合作學習內容、合理制定合作學習任務等諸多教學手段,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至數學學習活動中,對數學學習樂趣加以感知,激發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推動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發展。此外,教師在合作教學活動中,還可增進師生交流,構建融洽師生關系,推動良好課堂教學氛圍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