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麗 徐 鋒
2008年9月1日,中央電視臺用《開學第一課:知識守護生命》給全國中小學生進行生命教育。這一舉措促使越來越多的一線工作者開始關注“開學第一課”?!伴_學第一課”不僅是學校開展德育工作、班主任進行班級管理的重要環節,也是各學科任課教師的必要教學環節。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認為,當不同的信息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人們總是傾向于重視前面的信息,甚至會按照前面的信息來解釋后面的信息。因此,孩子們從第一節課獲取的課程信息,以及來自教師的情緒反饋,直接影響了后續課程的順利實施。
智慧教育方興未艾,“數字原住民”這一代對教師的教和自我的學提出了新的訴求,越來越傾向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而智慧學習正是教師主動靈活地運用適當的技術促進學習者建構意義、合作共贏和創新實踐,幫助學習者不斷改善、優化和適應環境[1],這一理念契合現實訴求。從事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工作幾年以來,筆者也越發感受到精心設計“開學第一課”,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技術實施“智慧學習”,能有效激活課堂,使其煥發生機。
為了體現“開學第一課”的重要性,筆者曾經的課堂導入是這樣的:在黑板上寫上自己的姓,然后很鄭重地向學生介紹,我是你們的信息技術課老師,以后見面可以叫我某老師。結果還沒等到下課,孩子們已經給我改了姓,稱我為“電腦老師”。筆者曾一度被這個稱呼搞得哭笑不得,也陷入思考:難道我的姓這么難記?難道“信息技術課”等同于孩子們口中的“電腦課”嗎?
英國哲學家懷特海認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躍的智慧,學生坐得端端正正的課堂,并不能使智慧活躍。于是筆者采用輕松幽默的問題引導方式,激活學生思維,進行課堂導入,對話場景如下:“曾經有一個學生總是叫我‘電腦老師’,難道我姓‘電’名‘腦’嗎?”話音一落,就有孩子舉手說道:“課程表里有你的名字啊,你是某某老師!”“哇!你的觀察能力真不錯,竟然連老師的名字都知道了呢!”“我很不明白他為何這么稱呼我,你們知道嗎?”“因為你教我們玩電腦啊,所以你是電腦老師?。 薄芭?,那你們知道老師會教你們哪些玩電腦的本領呢?”一群小孩子七嘴八舌說開了:
生1:你會教我們玩游戲??!
師:你說的沒錯,如果你能在三年級掌握正確的鼠標操作方法,就能夠熟練玩《七巧板》游戲了!如果你到了五年級還能像現在這樣愛動腦筋,那個時候你還會使用Scratch編程軟件自己設計游戲呢!
生2:你會教我們上網!
師:哦,看樣子你的爸爸媽媽非常開明,已經讓你提前接觸計算機了呢!確實,老師會帶領大家學習如何使用網絡搜集資料,如何登錄QQ郵箱發送電子郵件。
生3:我媽媽說她以前上信息課整天就是打字!
師:現在我們的信息課內容可豐富了,除了學習鍵盤使用,還會學習編程、設計3D作品呢!你們瞧,老師手里這個花瓶就是六年級哥哥姐姐們設計出來的呢!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 詹姆斯說過,人類本性中最深的企圖之一是期望被贊美、欽佩和尊重。在課堂上,我們要尊重孩子們的每一次積極舉手,要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前行?!坝H其師,信其道”,只有主動和學生建立良性的師生關系,構建輕松愉快的智慧學習課堂氛圍,學生才愿意參與課堂,不畏懼舉手發言分享觀點。愿意聽學生說,愿意和同學們交流,可以使年幼的學生感受到“這是我的老師,這是我即將要學習的科目”。
讓孩子們知道在信息課上有所為而有所不為,其實就是建立信息課的規則程序。一套完善的規則程序會使得班集體朝著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曾讀《菜根譚》,被其中一句話所吸引:“威宜自嚴而寬,先寬后嚴者,人怨其酷?!弊裱@個準則,曾經的“開學第一課”會出現如下情形:多媒體課件呈現若干條信息技術課常規要求,學生逐字逐句朗讀,筆者費盡口舌逐條講解。等到后續開展課堂教學,各種問題層出不窮,師生關系緊張。
“山不向我走來,我便向山走去”,第一節課回避不了“課堂常規”這個必要環節,那就換種方式讓學生感受到“嚴”。中央電視臺的“開學第一課”給我們很好的啟示。我們應該用學生能夠理解、愿意理解、容易理解的方法來教育學生,這樣才能達成第一課的目標。三年級學生雖然初次接觸信息技術學科,可是他們已經有排隊去音體美專用教室上課的經歷。陶行知就強調指出,對于一切問題不是要教師拿現成的解決方法直接傳授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將這個方法找出來[2]。于是筆者嘗試用微視頻的方式展開教學,關注學生走向知識的過程。智慧學習培養的是智慧型人才,對視頻微課的要求必然會更高。華東師范大學祝智庭教授在梳理“智慧教育新發展”時曾指出,要突破視頻微課的“效果天花板”,就得采用富有“心動”設計的視頻微課[3]。故筆者從“問題化+故事化”入手來設計微視頻,分“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時間段,錄制一個班級上信息技術課的過程性微視頻。微視頻引導三年級學生在“開學第一課”玩“大家來找茬”的游戲,找視頻中學生表現“恰當”的,找視頻中學生表現“不恰當”的,充分調動他們內在的學習體驗。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指出,小學階段要培養“能夠通過與他人合作的方式學習和使用信息技術”的“學生”,而非“考生”。而孩子們從入學開始,就被灌輸“我要比別人強”的競爭意識,在課堂里他們已經習慣了競爭,卻缺乏合作學習的意識。曾經在筆者的課堂里,會出現這樣的場景:“已經完成的同學,可以下座位幫助其他同學。”可是,學生不敢走下座位,即使走下座位也不好意思當“小老師”教別人。一節課下來,學生“學不好,學不飽”,老師“嗓子冒煙,忙不停歇”。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這樣描述到,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養出智慧的人,只有智慧的教師才能培養出智慧的學生。智慧的課堂,不僅僅需要學生“智慧的學”,也離不開教師“智慧的教”,教師的“慧教”是學生“慧學”的基石。于是在觀看上文提到的微視頻時,筆者便引導學生著重觀察課堂中的學生活動。三年級學生指出“在信息課上怎么能隨便講話呢?”“怎么能下座位去操作別人的計算機呢?”因此,筆者在“開學第一節課”和三年級學生澄清信息課的課堂學習方式。第一點,當同學自己練習時,如果遇到困難,可以小聲地向“鄰居”尋求幫助,老師不但不會批評你們私下交流,反而會表揚你們,因為你們遇到問題會自己想辦法去解決,這是一個好的學習習慣。當你們完成了練習,也可以下座位當“小老師”去幫助其他遇到困難的同學,教室里任何一個需要你幫助的人,都可以成為你輔導的對象。但是,當老師講課時,我們就得認真看、認真聽、認真學,那時可不能交流或者下座位了,以防錯過重要的知識點。此后在課堂練習中,學生在老師的鼓勵下,會大膽地“開口問、主動幫”,積極快速地形成一個合作學習圈。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得益于這個舉措,筆者不僅僅在三年級開學第一課澄清信息技術課的學習方法,此后新接手任何一個年級信息課教學,都會鼓勵學生借助同伴更好地學習?!蔼殞W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智慧的教師應該在課堂里“少說、少做”,盡可能創造讓學生“多說、多做”的機會。并且要打破課堂中物理位置對學生的隔閡,讓他們在生生互動中學會通過溝通解決問題,學會做一個智慧的“學生”。
教師要精心設計“開學第一課”,為后續課程的順利實施夯實基礎。但是在后面課堂實施中,教師仍然要保持教學的熱情、嚴格落實常規,積極鼓勵學生養成信息技術課堂學習習慣。除了上文總結的經驗,其實“開學第一課”還應涉及信息技術專用教室座位的有效編排、領隊人員的確定等必需環節。一門學科的順利開展,除了需要教師智慧的教,同樣也需要學生智慧的學,只有二者和諧統一,才能順利而有效地開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