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珍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將群組學習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提供充足的空間,實現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充分調動,幫助學生感知英語學習樂趣。唯有如此,方可從根本上推動英語課堂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群組學習是一種將學習者作為核心、并以小組作為課堂活動組織形式的學習模式[1]。小組中將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作為主體,以優秀學生帶動組內其他成員,為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而共同努力,互相幫助,共同提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借助此種教學模式的引入,除可推動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外,還有助于學生團隊合作能力的提升,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教師在組建學習小組時,應兼顧班級中學困生、學優生、中等生三個不同層次的學生,還應盡量按照座位就近的原則,借此為學生在組內的檢查互相交流,提供便利條件。通常情況下,以前后座位四人一組為宜,同時選出一名學習能力強、認知能力強、協調能力強的學生作為組長。此外,為實現學習小組作用的充分發揮,要求各小組成員積極主動參與小組活動,需要引導學生具備良好的競爭意識,與其他小組展開良性競爭活動。簡言之,即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每一位小組成員均應積極參與,并在組內達成協調一致,將集體的作用發揮至最大。借此除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及學習效率外,針對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也可起到一定推動作用。
新課標背景下,教師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引入群組學習模式時,需遵循“以學定教”教學理念,主要內容即為以充分尊重教學目標要求為基礎,對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學習能力、學習進度、個性特征等諸多實際情況加以了解,完成課堂中應討論問題的合理設計,并組織相關的互動游戲,遵循循序漸進原則,為學生設計合理且科學的英語學習任務[2]。必要時,教師應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提供相應的學習道具。教師在學生展開自主合作學習過程中,還應以學習目標及學習內容為依據,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引導,促使學生小組探究活動得以順利開展。
在引導學生學習“let’s make a fruits salad”此部分內容時,教師便可先將學生劃分為不同學習小組,隨后利用一些水果引導學生展開課堂交際活動。教師在小組合作制作水果沙拉此教學環節時,組內成員互幫互助,并在思維的互相碰撞中,對制作水果沙拉的樂趣加以體驗。同時,還可在真實的語言交際活動中,對語言知識加以感悟。教師借助此種教學方式,可實現活躍課堂氛圍的構建,還可對學生動手、動腦等多種能力加以全面鍛煉。在此過程中,還可實現學生思維的拓展,學生口語能力及聽力能力的鍛煉,以及學生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同步發展。
群組合作學習模式下,教師須為學生設定明確的學習方向、學習目標,引導學生按照正確的方向展開學習活動。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須以明確學習目標為基礎,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英語知識的交流與探討活動[3]。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應以簡潔明了的語言將學習任務告知學生,并借助示范活動對學生加以引導,促使學生在學習任務驅使下展開課堂學習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學習“What does he do”此部分內容時,便可先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相關的短語及單詞,引導學生展開復習活動。教師在對話練習時,為幫助學生掌握本節課所講述的重點句型、語法,便可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對話活動。教師在對話活動展開前,應將活動要求向學生清晰指出,借此實現學生口語能力的培養。除此之外,教師還應以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易出現混淆的知識點展開課堂提問活動,引導學生展開具體的思考,如對“What’s your father?”“What’s your father’s job?”兩個句型所表達的含義是否一致等展開探討,借助歸納比對活動的展開,幫助學生對重點句型加以掌握并應用至交際活動中。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將學習主動權交還至學生手中,推動學生由被動學習狀態向主動學習狀態轉變,促使學生由“要我學”心態向“我要學”心態轉變,充分發揮課堂主體作用。教師需從如下幾方面著手,即教師在課前應以教學大綱為依據制定相應的導學案,引導學生結合教師所制定導學案展開自主課前學習活動,對教師所講授的技能、知識形成初步認知。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則應與小組其他成員積極展開交流探討活動,將自身建議、意見積極發表。在學生獲取一定知識及學習能力后,將自身有效的學習方式向其他學生傳授,在小組間形成互相促進、互相幫助的良好學習氛圍[4]。課后,學生還應結合課堂合作學習的內容,展開自我總結,形成相應的學習體系,健全自身知識結構,推動自身英語學習能力的全面提升。教師在此過程中應是學生展開學習活動的協助者與引導者,有計劃并循序漸進地將課堂主導權交至學生手中。同時,教師還應積極參與學生所展開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以充分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為基礎,將學進教退、生進師退的教育理念落實于教學過程中,全面提高英語課堂教學質量、教學效率,推動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教師可設計自主學習—探討交流—展示成果—拓展小結—課后反思等諸多教學流程,以課堂實際情況為依據合理調整,促使學生以自主學習為基礎,推動自身英語學習能力的逐步提升。教師引導學生學習顏色類單詞時,便可先引導學生對顏色知識加以自主掌握,并由此展開探討活動,對各自喜歡的顏色及喜歡的原因加以闡述,教師以學生意見為依據,將顏色知識編輯成兒歌,如“活潑的monkey,畫出的大片空間是藍藍的,blue,是天空的顏色,藍色;畫出的飄逸帶子是白云,white,是白云的顏色,白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借助此教學模式可實現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教師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需以新課改教育理念作為指導,將以生為本教學理念落實于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在引導學生展開群組探究學習時,須以本年級本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為依據,按照小學英語教學大綱要求,完成教學方案的設計,將生本教學原則、科學教學原則落實于英語教學全程,通過科學合理的小組劃分,實現公平競爭語言環境的營造,以此對學生求知欲望加以充分保護,實現學生競爭意識的激發,為群組教學活動的展開創造良好條件。教師在劃分群組時可應用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完成,依據性格不同及學習程度不同,將學生按照自然座位的排列方式,將同桌兩人作為同一學習小組;或可以學生的學習層次劃分,以四名學生作為一組,小組內應包括后進生、中等生及優等生等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具體授課內容為依據,引導學生自由搭配,并展開英語的對話練習活動。教師或可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設計競賽及辯論等諸多課堂活動,此時便可將學生劃分為兩個不同的群組[5]。通常情況下,教師多會以學生學習程度為依據,完成學校組的劃分,促使學生可在互幫互助的良好英語學習氛圍中,對英語教材中所出現的教學難點、教學重點知識加以掌握,推動學生共同成長。
綜上所述,英語學科作為學生在小學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英語學習效率對學生今后發展具備重要意義。因此,教師可借助群組學習模式,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英語學習效率。教師可借助優化課堂教學設計、明確群組合作學習任務、改進教師教學行為等教學策略,推動群組學習模式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深度融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