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前軍 卞學為 (合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習近平指出:“中華文化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升華。在對理工類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的過程中,要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幫助理工類大學生增強文化自信,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理工類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的后備軍,他們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往往秉持著嚴謹的態度,擅長運用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且有著較強的動手能力。理工類院校不同于文科院校與綜合性院校,其在發展方向、培養模式、課程安排方面的特點,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理工類大學生的思維方式的差異性。理工類高校更加注重對于學生專業知識的教育,普遍忽視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除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很少開設關于我國國情、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課程,導致理工類大學生無法從課程安排環節學習到人文學科知識,不甚了解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知識。學生平時又疲于忙碌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因而理工類大學生雖然專業知識扎實卻疏于人文知識的汲取。相較于文科類、綜合類院校學生,理工類大學生的邏輯思維更加縝密,同時思維方式也更加單一。他們更多時候慣于運用單向思維,在思考問題時保持著客觀理性,善于因果分析與邏輯分析。但是運用單向思維看問題往往不夠全面,得出的結論可能比較片面且帶有局限性。思維方式趨于單向,發散思維不夠靈活,不利于理工類大學生深入全面地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工類專業的特性,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有著較強的要求,他們一般都是利用實驗、實習來學習和鞏固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基本技能。基于此種情況,理工類大學生為了專業的需求,對自己的實踐能力格外注重,較為忽視思想理論性知識的學習。大部分的理工類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開設并不關心,覺得這門課程十分無趣,浪費時間學習但毫無實際意義。甚至有些學生認為根本沒有學習的必要,應當刪除這門課程的教學安排。
從總體上來說,理工類大學生有著強烈的愛國情懷,他們進取努力、腳踏實地、積極報效社會,他們認同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秉持著良好的道德觀念和行為習慣。但是,理工類大學生身處人文素養和文化氛圍較弱的校園環境中,再加上其他因素交織產生的負面影響,部分理工類大學生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理工類大學生受學科思維影響頗重,在專業學習之余缺乏對我國國情的認知,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也不深入,他們對于價值觀的認識大多停留在二十四個文字表面,甚至有些學生認為價值觀的內容十分空洞、不貼合實際。現在的網絡過于發達,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利用網絡傳播其表面的種種優勢,少數被迷惑的理工類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道路產生懷疑和偏見。外來多元文化的沖擊力頗大,部分理工類大學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下,極易出現價值觀的偏差等問題。理工類大學生若不能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我國未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必然會產生負面影響。因而,加強理工類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意義重大。理工類高校應當著重糾正學生的思想誤區,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地進行教育,設法提高他們的文化自信,促使他們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馮友蘭指出:“社會組織由簡趨繁,學術由不明晰至于明晰。后人根據前人已有之經驗,故一切較之前人,皆能取精用宏。故歷史是進步的。”[2]習近平更是明確指出:“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當秉持發展創新的原則,根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代新方位不斷予以創新。如歷史上的“富強”主要為了實現統治者的政治理想,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富強”,既強調個體發展,又強調國家富強。個體發展與國家富強相輔相成,個體發展是國家富強的基礎,國家富強可以更好地保障個體的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里的“民主”,應當從制度上保證一切權利屬于人民,鼓勵人民行使合法權利,真正做到人民當家做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里的“文明”內涵豐富,涉及物質、精神、政治、生態、社會文明各個方面。人民作為文明的主體,身上肩負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禮儀風范的重擔。一方面,我們要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積極參與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去;另一方面要認識到,經歷了數千年歲月的敲打和洗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再局限于某個文化現象和文化史實的構建,逐漸發展成為具有強大生命力、歷久彌新的文化,能夠對未來文化發展走向提出具有系統性和建設性的思考,因而應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全面地分析。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和”作為一個重要概念有著多重意義,涉及音樂、倫理、宗教、政治諸多方面。如今,“和”多用于文化層面,表達對文化多樣性和差異性的尊重。“和”是多種因素的統一,“同”是單一的因素,“和而不同”指的是有差別的多樣性統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里的“和諧”,應當借鑒“和而不同”思想。
古往今來,人類社會都在為追求“自由”而努力。“自由”與“規則”是相輔相成的,追求“自由”需要在“規則”約束的范圍內,沒有“規則”的絕對自由是不存在的,“規則”的存在是為了更好地追求“自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里的“自由”離不開“法治”的約束,離開了“法治”的“自由”是無法實現的空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平等”思想源遠流長,諸如“兼愛”“尚賢”“齊物”,等等,但是這些思想帶有時代局限性,在封建社會的環境里注定只能是空泛的理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里的“平等”并沒有局限在思想層面,反而是給予公民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保障,以此保證公民能夠實現真正的平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鮮明的“公正”思想,“公正”的前提是“平等”和“法治”,古人已經意識到公正需要制度設計。然而,封建制度下的“公正”根本不會開花結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里的“公正”應當做到保護人民的公平正義,借助法律、制度、政策等手段公正的社會環境,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關于“法治”的思想主張源遠流長,譬如,諸子百家里的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等人,他們強調“法”在規范社會秩序方面的有效作用。但是局限于當時的時代環境,法家的“法治”主張服務于統治階級,而統治階級凌駕于法律之上,底層人民所求的“平等”根本無法實現。但不可否認,“法治”的優秀思想經過傳承,對現代社會的影響頗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里的“法治”應當吸收法家思想的精華,著重保障人民權利,服務于人民大眾,不能讓任何人和事凌駕于法律之上。
“愛國”作為極其重要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一,訴說著中國人民對于國家的深厚情感,表達了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在傳統文化中講究的是“家國天下”,這個時候的國家是作為君主的私有財產而存在,“愛國”講述的便是古代統治者對于國家的“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里的“愛國”,強調個人應當愛國,并積極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去。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敬業”思想起源甚早。諸如,“執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敬其事而后其食”等。“敬業”要求人做事要認真踏實,不懈努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敬業”,“業”的內涵和“敬”的主體都發生了重要轉變。“敬業”要求我們每一個人都熱愛自己的崗位,在工作中勤奮認真、盡職盡責,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誠信”既要“誠”,也要“信”。“誠”最初表示對于各種無法理解的自然現象的尊崇,“信”指代的是傳統文化中“五常”倫理之一。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誠信”的對象是朋友和熟人等,缺乏廣泛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誠信”,應當擴大對象,使其發展為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落實到具體的為人處世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友善”原先指代個人的道德修養,經過發展其道德范疇已經逐漸推及國家和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里的“友善”既強調個體的道德修養,也體現了做人的基本準則。“友善”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潤滑劑,“友善”教導我們時刻以善待人,處理好人際關系。因為,良好的社會秩序是推進社會發展的動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致力于加強高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必須同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相契合。”[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國家與民族發展進步的強大動力,是民族精神薪火相傳的不竭之源,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之源,青年則是一個民族的希望和未來。如今,“歷史虛無主義”“民族虛無主義”“守舊主義”等一些外來的不良文化,妄圖篡改歷史材料,以偏概全貶低民族文化。當代理工類大學生普遍缺乏理性的辨別能力,外來文化的侵襲容易影響他們正確認知的構建。近年來,西方節日文化的滲透更加嚴重,理工類大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越來越忽視,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5]習近平總書記為了豐富和拓展傳統文化,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觀點和新論斷,不僅闡釋了傳統文化的價值,更是闡述了如何實現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統文化的論述,為理工類大學生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方向指引。理工類高校應當在習近平正確傳統文化價值觀的指引下,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幫助他們辨別錯誤的社會思潮,增強他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和心理認同,提升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課堂一直都是傳播知識的主陣地,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至關重要。理工類高校應當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個渠道,開設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相關的必修或者選修課程。“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講臺雖然不大,但是承擔著傳授知識、解答疑問的重要任務。相關課程的教師應當打破傳統教學方式,以智慧教學方式為主,激發理工類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們進行自主學習或專題學習,追尋其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淵源,這樣可以促使理工類大學生更加深入地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深意,在學習的過程中加深認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隨著時代的變化,VR技術也日漸成熟,VR技術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有效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理工類高校應當利用課余時間,結合VR技術對學生進行沉浸式教育。沉浸式教育基于現實場景的數據,利用計算機進行場景模擬,佩戴VR眼鏡的學生可以身臨其境地探尋歷史文化古跡。沉浸式教育擺脫了傳統教學方式的枯燥講學,帶領學生體驗現代科技課程的魅力,在趣味的過程中實現高效的情感互動學習效果。除此之外,也要搞好現代網絡線上教育。把握好網站建設的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的基礎上,網絡教育還要著重內容的感染力和形式的吸引力。突出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念和核心價值觀相關內容,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為了增加趣味性,可以采用現代技術手段,用具象的古代和現代故事來講解抽象的價值觀念。也可以讓學生自制微視頻、微電影參與到教育教學過程中來,實現線上線下的良好互動以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理工類高校信息傳播媒介多種多樣,覆蓋面積廣闊,信息流動速度快,能夠根據理工類大學生的特點把握時代脈搏。應當利用好學校出版社、學報、網站、廣播等媒介,充分發揮校園媒體作用,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和宣傳。在這個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年代,理工類大學生不僅是信息的接受者,還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和發布者,激勵他們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他們運用自媒體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意義重大。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結晶,不僅鞏固民族的世界地位,還散發出獨特的魅力影響著其他國家和民族。自始至終,中華民族對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始終秉持著學習的態度,將外族優秀文化消化吸收轉化為中華文化本身,這便是所謂的“中國化”。幾千年來,中華文化并沒有被外來文化擊垮,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經過千百年的沉淀,依然煥發著蓬勃的朝氣。全媒體時代,信息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無人不用、無所不及,傳播方式多種多樣,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契機,采用網絡傳媒手段可以有效地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隨著時代的發展,互聯網的覆蓋面積越來越廣,針對處于互聯網環境中的大學生們,高校可以考慮建立微信公眾號,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題詞,按照專題和歷史事件進行梳理,選取真實的歷史故事準時推送給學生。同時,也可以將微信公眾號的內容推送到微博公眾號中,推廣給更多的大學生。要關注大學生的生活動向,緊抓時代潮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大學生群體中,采用更加輕松愉快的方式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
實踐是將理論知識進一步深刻理解和再次升華的最有效途徑。教育不應該只注重說教,付諸行動是十分有必要的,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具體實踐,達到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才能夠形成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社會實踐活動是將傳統文化與價值觀連接起來的橋梁,是理工類大學生非常寶貴的社會實踐資源。理工類高校應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大學生社會實踐,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多樣化的實踐過程中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不斷增強理工類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促使其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利用課堂之余和假期組織帶領學生深入基層,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足跡,追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源,深入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關聯。理工類大學生在進行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可以不斷挖掘民俗文化、傳統節日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比如,組織理工類大學生下鄉到少數民族地區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為了更好地完成社會實踐活動,他們會學習和了解當地的民族文化,積極尋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當地民族文化的契合點,以此為突破口對當地少數民族進行適宜的宣傳教育,這樣的宣傳教育貼近教育對象的實際生活,更方便被教育對象理解和接受。沒有任何方式比實地走訪、親身體驗更加直觀,理工類大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可以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完整的人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傳統文化在實踐中產生融合,不同于枯燥乏味的說教,可以使大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內涵。社會實踐活動拓寬了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促使大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發揮自身的價值,規范自身的行為,增強自身的責任感,激發其愛國情懷。
理工類高校應當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重視大學生的人才培養方式和培養質量。要注重在學生教育的過程中貫徹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理念,不斷挖掘理工類高校的文化因素,結合理工類高校的學科、地域等資源優勢,打造適合自身的特色校園文化。在校園建設方面,可以將現代建筑和傳統文化相結合,根據高校的辦學特色和發展史,選擇與其相符的名人雕像進行擺放,還可以打造傳統文化墻宣傳名人名句,將美德融入校園美景,在學習之余陶冶學生的情操。在社團文化建設方面,要注重營造主題行為文化環境。理工類高校豐富多彩的活動,有賴于社團的精心組織,基于社團的重要地位,專門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價值觀教育有關的活動,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要注重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著重展示中華民族特色。比如,以中華傳統節日為載體,舉辦趣味性主題活動,借此打破大學生“傳統節日等于放假”的觀念。現如今,信息技術發展迅速,外來文化的滲透影響不可忽視,因此,社團在開展活動時,必須要把握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定向,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精神和要求,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核心價值觀傳播添磚加瓦。在寢室文化方面,要注重塑造寢室文化生活環境。寢室是理工類高校學生重要的生活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常常是幾個學生一同居住。寢室文化和環境氛圍不僅體現其生活和行為習慣,還體現其思想實際和價值導向。良好的寢室環境是文化熏陶的重要場所,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能夠產生持久的正面效應。注重校園建設、社團文化建設、寢室文化建設三者結合,可以為理工類大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化環境,有效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學生校園生活中,使他們潛移默化地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