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東升
好讀書,不求甚解;喜說文,不激不隨。
上回說到,松基三井的井位與松基一井、二井形成等邊三角形,處在不同構造上,又是“坳中之隆”,位置十分理想,要盡快準備好開鉆。
要探明地下生儲石油的情況,就先得鉆上幾口基準井。松遼大平原,從南到北,從東至西,茫茫幾十萬平方公里,確定基準井的方位成為當時勘探專家面臨的最大難題,基準井決定著當時松遼找油的直接前景。
一位地質學家在回顧當時的情景時感慨道,一旦松基三井還是沒有油流,大慶油田至少要晚發現10年,對我國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則難以估量。
松基三井的鉆井施工任務最終交給了松遼石油勘探局32118鉆井隊。這是一支新中國工人階級的“王牌”鉆井隊。他們硬是在缺少吊車和大型運輸設備的情況下,把鉆機拆成幾大件,化大為小,用倒車坑、倒鏈、滾杠、撬杠等土辦法,靠人拉肩扛裝卸,依靠僅有的5臺解放牌卡車,就把幾十噸重的鉆機設備運到了松基三井井位。
1959年4月11日是開鉆的日子,32118隊里的幾個年輕人把41米高的鉆塔插上了鮮艷的紅旗,還特意買來鞭炮,全體隊員站在鉆臺莊嚴列隊。“開鉆!”隨著隊長包世忠一聲令下,5臺300馬力的柴油機頓時齊聲怒吼,將強大的動力傳送給鉆桿。直插地下的鉆桿開始飛旋,泥漿帶著水花,濺向四方,令圍觀的幾百名村民又是歡呼又是驚嘆。
4月的北大荒乍暖還寒。鉆工、架子工們雖說穿著羊皮襖、勞動布棉褲,戴著皮帽子,可沒多久就被凜冽的寒風打透。即便如此,小伙子們仍全然不顧,在井臺上一站就是八九個小時,沒有任何擋風設施,全靠工人階級的一把硬骨頭。
夏天來了,石油工人們身上里里外外都是泥漿,混著汗水,一天到晚沒有干的時候。那時候大家經常用鋸條把身上的油泥一層層地刮下來。吃的雖說是苞米面的窩窩頭、大餅子、白菜土豆,可沒有一個工人叫苦叫累。
松基三井開鉆后,通過井壁取心證實在井深1110米到1160米之間,見到8顆油浸粉的細砂巖。更讓人驚奇的是在巖心簡上有棕黃色油氣珠,并且油氣味很濃。
7月下旬,康世恩和蘇聯專家米爾欽科趕到哈爾濱,看完油層砂樣和資料后,康世恩說:“我認為這口井下一步馬上完鉆,固井試油?!彼忉屃?個理由,一是打井是為了找油,二是井身不直,再打會影響速度,三是如果打到預計井深得1年多時間,油層被泥漿浸泡久了,有油也試不出來了。沒等康世恩說完,米爾欽科就大聲喊起來:“康,你這樣做是不對的,松基三井是基準井,基準井的任務是取全地下資料,這是勘探程序規定的,不能隨便更改?!?/p>
康世恩深深知道,松基三井試出油來,松遼盆地就可能找到油田,石油工業向東部轉移的戰略目標才能變為現實。他下定決心,松基三井這個機遇,必須牢牢抓住。他馬上給北京打電話,向余秋里部長匯報了與米爾欽科的爭論及自己的想法。余秋里堅決支持康世恩的果斷決定,并讓康世恩在現場按這個方案組織實施。
后來的實踐證明,這個決策對至少提前1年多發現大慶油田,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