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應對國際環境深刻變化,中央提出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戰略舉措。中共二十大新聞發言人孫業禮明確指出,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應有之義。
疫情終將過去,但世界從此不同。新冠疫情管控曾讓全球產業鏈感受到了中國貨的不可或缺,也讓整個汽車產業突然遭遇“缺芯”的寒冬。面對日益復雜的國際貿易環境,全球產業鏈正在經歷一輪重塑。斷供危機對各國產生了不同的影響,一個國家應對危機時,其產業鏈的韌性與穩定成為最受關注的話題。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重新思考產業鏈全球化的效率與安全的平衡。
首先,產業鏈思維是國家戰略。產業鏈是工業革命、全球合作的必然產物。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提出,生產一枚扣針需要十八道工序,若沒有社會分工合作,一個人一天不大可能生產出一根扣針。同時,正如徐奇淵所著的《全球產業鏈重塑》中所說,產業鏈又存在二元悖論,一國在某個產業鏈領域的全球競爭力、影響力,與該國對這個產業鏈的完全自主可控、不依賴于進口,這兩個方面難以同時兼得。因此,國家的產業鏈戰略需在按照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的同時,保證被貿易伙伴“甩掉”之后自己能夠迅速調整,在能源、糧食和國防等重要領域實現國家安全。
其次,產業鏈思維是區域發展戰略思維。成都雙流的招商投資相關負責人曾向《小康》雜志、中國小康網記者介紹,當地招商對象瞄準產業鏈上的薄弱環節,非鏈上必需的相關企業不予考慮。北京大興的氫能示范區則是立足全球視野、國際標準,構建起一個囊括產業基金、氫能企業、科研院所、檢測機構、運力平臺等在內的氫能產業發展生態體系。鏈長制從浙江開始提出,安徽、湖南均已跟進,建立起由“鏈長”“鏈主”構成的專業產業鏈打造與服務系統,做好區域內的產業鏈規劃,對區域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進行精準引導和調控。
再次,產業鏈思維也是企業發展戰略思維。企業要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不能只著眼于眼前的“小利”,更要把視野投放到上下游全產業鏈的成本與利潤,努力從“9.9元的芭比娃娃中國只賺到4毛錢”的曲線底端游向利潤更高的曲線兩端。隨著中國企業家國際視野的打開以及設計、科技、營銷等創新的知識結構的優化,中國企業將更廣泛地參與國際分工,并在全球價值鏈中實現更高水平的自身價值。
根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分類標準,中國是唯一擁有全部大、中、小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曾深入參與并受益于全球產業鏈發展,在全球產業鏈中贏得了“不可替代”的位置。下一步如何實行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構建新發展格局,正如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金壯龍所言,中國將以實際行動,深化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與各國共同構筑安全穩定、暢通高效、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