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筱怡,楊 媛,史韋艷
(廣東省食品安全學會,廣東廣州 510000)
廣東省作為冷鏈食品的主要產銷地,冷鏈物流在食品貯運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廣東省對于第三方冷凍冷藏食品貯存服務提供者的監管方式主要為備案制,針對第三方冷鏈物流的相關政策滯后也一定程度制約了行業的發展[1]。因此,研究如何強化冷鏈冷庫的運營監管,落實委托方和冷庫方的主體責任,對優化廣東省第三方冷凍冷鏈食品貯存和運輸食品安全監管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廣東省冷鏈食品產業發展狀況呈現以下特征[2]。①冷鏈食品產業規模快速增長。廣東省食品的消費量長期保持全國首位,約有25%是通過冷鏈貯運,帶動生鮮農產品冷鏈流通需求。②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快速布局。廣東省冷庫建設向農產品產地集中區密集布局,全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空間上分布更加均衡。③率先開發冷庫通追溯系統(簡稱“冷庫通”)。廣東省已有25 442個冷庫納入冷庫通,實現冷庫檔案信息化、冷鏈產品進出庫臺賬電子化和對冷庫的全天候智能巡查。
由表1可見,廣東省在冷鏈食品的全鏈條信息化追溯和管理上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表1 省內外冷鏈食品監管模式對比表
2.2.1 共同監管措施
(1)入庫備案。凡在轄區內從事進口冷鏈食品生產經營、貯存的相關單位或個人,必須在各省建立的“冷藏冷凍食品追溯系統”中注冊,并在進口冷鏈食品出入庫兩日內登錄追溯系統,準確、規范、真實地上報具體進口冷鏈食品出入庫信息。進口冷鏈食品入市流轉之前還必須查驗核酸檢測報告和消毒證明。
(2)貼碼追溯。通過集中監管倉或首站單位,對進口冷鏈食品的每一批或每一箱賦予追溯二維碼,并粘貼至外包裝,且在經營場所公示追溯二維碼,消費者可掃碼查詢進口冷鏈食品防疫證明等信息。
2.2.2 借鑒監管措施
(1)強化封閉管理。上海、吉林、安徽等省市對進口冷鏈食品采用“三點一庫”(口岸查驗點、港區提貨點、市內第一存放點和中轉查驗庫或區域)閉環管控,實現進口冷鏈食品智能化管理。
(2)精準追溯信息。部分省市在所有中轉查驗庫的卸貨區域、中轉查驗庫核酸檢測區域、貨物消毒區域等場所安裝遠程視頻監控系統,實現視頻監控巡查、冷鏈食品防疫綜合分析、預警信息查詢等功能。
(3)數據對接共享。天津市通過冷鏈食品追溯平臺加強冷鏈企業上線運行的監督檢查,將全市進口冷鏈食品追溯信息進行歸類,建立管理數據庫;會同北京、河北兩地市場監管局加強追溯平臺數據的對接和共享,促進京津冀進口冷鏈食品追溯一體化建設。
2.3.1 調研第三方冷庫情況
本次調研的11家第三方冷庫,主要位于廣州、深圳、佛山和東莞市,提供食用農產品和食品的低溫存貯服務,存貯容量均在1 500個板位或10 000 t以上。
2.3.2 第三方冷庫運輸貯存情況
共有7家冷庫提供運輸服務,均安裝溫度記錄儀用于記錄運輸過程中的溫度變化,但均未裝備濕度記錄儀;大多數使用易流科技系統實時管理冷庫→冷藏車→門店的全鏈條溫度記錄和管理。存在2家企業未對低溫運輸車的溫度進行查驗,1家冷庫未制定裝卸過程防止交叉污染的措施。在運輸裝卸階段,冷藏車中的溫度基本處于10~15 ℃,明顯超過正常的低溫貯藏范圍。
部分企業的月臺缺少冷庫門限制冷熱交換的裝置,未在車輛對接處設置密封設施,導致裝卸緩存區的溫度控制不良,有3個冷庫的卸貨區溫度在10 ℃以上。同時冷庫的布局結構不合理,部分企業果蔬類保鮮冷藏空間配備不足,導致倉儲功能失衡,難以滿足大量的果蔬類生鮮食品的存貯任務,令生鮮果蔬類產品進出庫等待時間長,增加了變質腐敗的概率,縮短了貨架期。
45.45%調研企業缺失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租賃方管理制度、溯源制度和質量安全自查制度,約27.27%的企業未建立質量安全管理架構和保障食品質量安全的制度。由于在日常經營過程中商品入庫、出庫時無法保障質量,日常的自查和清潔工作不到位,可能會有部分變質的冷藏貨物來不及清理,最終流入市場,產生一定的食品安全風險。
當前大多數冷庫為堆放式庫房,還無法通過智能溫控硬件設備采集倉庫、冷藏車、保溫箱的溫濕度信息,與生鮮產品要求的溫濕度進行比對。加上部分冷庫未能按照要求及時錄入冷藏食品的名稱、產地、生產者、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等內容,導致倉儲管理信息更新滯后。
存在貨物從冷藏倉庫中取出后無法在第一時間內進行裝車,低溫食品長時間在常溫存放的情況。部分貨車司機為節省成本,私自關閉冷藏車空調,發生“斷鏈”現象,而易腐食品要求全程的運輸、交接和儲存全部在冷鏈環境下,這樣才能保證食品的安全。同時在裝卸、搬運、運輸的過程中發生冷藏食品的破碎,導致冷藏食品受到污損,影響冷藏食品的安全。
相對于上海市,廣東省尚未對進口冷凍食品進貨、運輸和裝卸過程進行規范,沒有對進口冷鏈食品進貨設立“專用通道”,還未優先設立專用冷庫,大部分進口冷鏈食品與國產冷鏈食品存放于同一庫(室)內,容易造成交叉污染。
4.1.1 落實貯存質量安全主體責任
要求冷庫經營者依法取得營業執照等主體資格文件并備案;在日常經營過程中查驗留存委托方的合法資質證明文件,建立健全冷藏冷凍食品貯存檔案,如實記錄委托方的名稱、地址、聯系方式及委托貯存的冷藏冷凍食品的名稱、數量、時間、生產日期或批次等內容;按照食品標簽標識或國家食品安全相關標準貯存食品,采取適當分隔措施防止交叉污染,保持貯存場所、裝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設備等清潔衛生,定期消毒;要定期檢查貯存食品,及時處理變質或超過保質期食品[3]。
4.1.2 壓實一線冷鏈食品監管責任
通過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將冷藏冷凍食品委托貯存、運輸服務納入對食品生產經營者和食用農產品銷售者的日常監管中。加強對冷藏冷凍食品貯存服務提供者的巡查,逐條逐項落實主體責任。還要通過針對檢查情況適時開展監督抽檢,在抽檢過程中發現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隱患的冷藏冷凍食品,及時進行處置。
4.2.1 擴大冷鏈食品信息追溯覆蓋面
完善追溯體系軟硬件設備,建設具有公信力的產品追溯公共服務平臺,推動建立全省冷鏈追溯體系[4]。建設產品冷鏈追溯管理平臺,聯合省內大型冷鏈企業、行業協會、研究院、高校等,按照統一、信息互聯互通的要求,建設廣東省冷鏈追溯平臺,匯集冷鏈產品生產經營企業追溯信息,建立從生產源頭到餐桌的全過程質量監管體系。
4.2.2 完善冷庫通系統功能
建議冷庫通增加適用于個體戶及散客“小批量出貨”的功能模塊。現存小客戶小批量時無法在冷庫通下單,散戶無法購買冷庫通中的產品。針對實際交易中有商品一直在同一庫,貨物已經完成交易換貨主的情況,通過在查詢系統中增加商品在庫,實現轉移貨主名稱的功能;實現冷庫通的操作需做一次出庫和入庫處理。
4.3.1 采用現代化的倉儲管理信息系統
借鑒先進的物聯網技術和射頻識別技術開發新的倉儲管理信息系統,實現冷鏈食品、農產品從采購進貨查驗、倉儲物流配送到門店銷售全程可追溯;借助物聯網技術實現全鏈條透明化管理,有效地預防和化解食品安全風險。
4.3.2 優化冷藏貨物的裝卸搬運程序
通過對不同的冷鏈食品設定裝卸搬運活性指數,優化裝卸搬運程序[5],有效提高物料的裝卸搬運活性指數,避免因裝車等待時間過長導致食品變質造成的損失。同時加強員工招收門檻和員工培訓,提高操作人員的工作技能。
建議監管部門應從完善現代化的倉儲管理信息系統、構建冷鏈產品信息追溯體系和壓實一線冷鏈食品監管責任等方面優化冷庫日常監管模式入手,借鑒外省在專用通道進貨、貯存和銷售,監管數據對接共享和追溯信息精準方面的做法,完善冷庫通系統快速查詢、批量導入和信息對接功能,完善冷鏈食品監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