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滿超 任冬旭 許勝男 郭祀慧 崔 成 王 虹 楊圓圓 蔡國鋒
(1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哈爾濱,150000; 2 河北中醫藥學院,石家莊,050000; 3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哈南分院,哈爾濱,150000)
氣海穴在《針灸大成·聚英·同穴異名》中提出“氣海:一名脖映,一名下肓”,如《百穴法歌(神應經)》中描述“任脈中行正居腹,關元臍下三寸錄,氣海臍下一寸半,神闕臍中隨所欲”。氣海穴歸為任脈經穴,定位在前正中線上,臍下1.5寸[1]。“氣海為男子生氣之海”,《古法新解會元針灸學》將氣海穴這樣解釋:“總之,各部凡有脂膜皆屬三焦之形。由氣海而化元陽之氣,出關元,化衛氣,屬下焦,營衛宗三焦氣互相貫溢,統先天腎氣、后天衛氣交會之所,統攝原氣。貫各部分,名氣海。”氣海穴因其獨特的生理特性以及治療作用因而得名[2]。
氣海穴是臨床常用穴,《針灸大成》中氣海穴運用相當廣泛。《醫學入門》云:“氣海多灸能令人生子。主一切氣疾,陰證痼冷,及風寒暑濕,水腫,心腹鼓脹,脅痛諸虛癥痕,小兒囟不合。”《針灸大成·考正穴法》云:“主傷寒,飲水過多,腹脹腫,氣喘心下痛,冷病面赤,臟虛氣憊,真氣不足,一切氣疾久不瘥,肌體羸瘦,四肢力弱,責豚七疝,小腸膀胱腎余,癜痕結塊,狀如覆杯,腹暴脹,按之不下,臍下冷氣痛,中惡脫陽欲死,陰證卵縮,四肢厥冷,大便不通,小便赤,卒心痛,婦人臨經行房羸瘦,崩中,赤白帶下,月事不調,產后惡露不止,繞臍應痛,閃著腰疼,小兒遺尿。”[3]可見氣海穴被歷代醫家重視,且其臨床應用廣泛,值得我們進一步發掘,本文旨在歸納總結《針灸大成》中氣海穴的治療作用及配伍規律,通過分析,使我們更加直觀清晰地認識氣海穴,為規范氣海穴的臨床應用提供理論依據。
1.1 文獻來源 以《中華醫典》(第五版)中《針灸大成》作為文獻檢索來源,采用計算機檢索和人工檢索相結合的方法檢索符合要求的條文。
1.2 檢索策略 以“氣海”及其別名“脖胦”“下肓”“丹田”“肓之原”“肓原”“下言”和“氣澤”為關鍵詞,在《針灸大成》中檢索。
1.3 納入標準 1)含有氣海穴治療疾病的相關條文,如:“氣海專能治五淋,更針三里隨呼吸(《針灸大成》原文中并未明確區分“手三里穴”和“足三里穴”,本文為保留原文表述,僅以原文“三里穴”加以統計分析)。水腫水分兼氣海,皮內隨針氣自消。”2)涉及氣海穴氣以及海穴治療的醫案,如“甲戌夏,員外熊可山公患痢兼吐血不止,身熱咳嗽,繞臍一塊痛至死,脈氣將危絕。眾醫云:不可治矣。工部正郎隗月潭公素善,迎予視其脈雖危絕,而胸尚暖,臍中一塊高起如拳大,是日不宜針刺,不得已,急針氣海,更灸至五十壯而蘇,其塊即散,痛即止,后治痢,癡愈,治嗽血,以次調理得痊”。3)概述氣海穴治癥的條文,如“氣海多灸能令人生子。主一切氣疾,陰證痼冷,及風寒暑濕,水腫,心腹鼓脹,脅痛諸虛癥痕,小兒囟不合”。
1.4 排除標準 1)2條相同條文取其一。2)描述氣海穴定位的條文,如:“任脈中行正居腹,關元臍下三寸錄,氣海臍下一寸半,神闕臍中隨所欲。”3)描述氣海穴針刺及艾灸的條文,如:“氣海在臍下一寸半宛宛中,針八分,灸七壯,止百壯。”4)排除足太陽膀胱經氣海俞簡寫,如“二節大椎,風門肺俞,厥陰心督,肝膈膽脾,胃俞三焦,腎俞氣海,大腸關元,小腸膀俞,中膂白環,上次中下,膏肓患門,四花六穴,腰俞命門,穴皆可徹”。
1.5 數據庫的規范與數據庫的建立
1.5.1 數據庫的建立 運用Microsoft Excel 2019、Microsoft Word 2019建立數據庫,將檢索出來的條文原文編號存入Microsoft Word 2019,將條文中關鍵信息提煉將條文編號、條文類型、條文來源、治病分科、治療疾病、刺灸方法、配穴、配穴歸經錄入Microsoft Excel 2019,形成數據庫。數據錄入由2位研究者獨立完成,由第3位研究者進行第2次核對。
1.5.2 數據庫的規范 《針灸大成》作者為明朝醫者楊繼洲,撰寫此書的時,除了作者本人針灸臨床經驗、臨床醫案匯總,并且還廣泛收錄了明朝萬歷年間以前有關針灸的論著,如《黃帝內經》《難經》《靈樞經》中針灸部分,以及如周身經穴賦、百癥賦、標幽賦等針灸歌賦,還有《針灸聚英》[4]等多種類型的針灸文獻,而因此會出現不同古籍條目中記載的病癥名稱不相同,如“膈噎因血虛、氣虛、熱、痰火、血積、癖積。針天突、石關、三里、胃俞、胃脘、膈俞、水分、氣海、胃倉”“單蠱脹:氣海、行間、三里、內庭水分食關”“雙蠱脹:支溝合谷、曲池、水分”等[5],以及一些條文中,僅包含病因、癥狀及治法,而未訴其病名,如“婦人經事正行,與男子交,日漸羸瘦,寒熱往來,精血相競:百勞、腎俞、風門、中極、氣海、三陰交”等。《針灸大成》中同一疾病癥狀描述不統一,同一癥狀病名命名不統一,都不利于文獻的梳理工作,為了文獻整理工作能夠順利進行,此處需要根據癥狀對氣海穴所治療疾病進行統一的規范命名。此處參考參照國家“十三五”規劃教材《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6-9]。對不能夠準確概括的病癥,則按照具體描述歸納入相應的科別,“女人血分單腹氣喘:下脘膻中氣海三里行間”歸入婦科疾病。對于難以鑒別的病癥條目,歸納入相應系統的其他類別中[10]。
4.對于本節的幾個關鍵性結論,教材與教參上都沒有相應的實驗,只有幾點簡單的文字介紹,這也使學生在學習、理解和掌握這些理論時感到十分枯燥和抽象,造成了學生在學習上的困難。
1.6 數據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表對檢索出的條文進行數據處理,將氣海穴治療各系統的疾病及其配穴規律建立Excel表并做條形統計圖進行分析。
《針灸大成》中關于氣海穴的條文共87條,符合納入標準的共74條。包括中醫內科27種病癥,中醫外科3種病癥,中醫婦科8種病癥,男科1種病癥,急救病癥2種。其中治療排在前10位的病癥分別是:氣證、鼓脹、淋證、腹痛、痢疾、水腫、月經不調、帶下病、遺精、噎膈。氣海穴治療配伍腧穴涉及穴位共87個,總共頻次為233次,其中排名前10位的配伍腧穴分別是:三里穴、三陰交、關元穴、中脘穴、行間穴、腎俞穴、水分穴、膻中穴、中極穴、內庭穴。
2.1 氣海穴治療各科疾病結果分析
2.1.1 氣海穴治療內科病癥的頻次 在《針灸大成》中氣海穴治療中醫內科病癥相關的條文共計68條。其中肺系病癥共1種,頻次為2次,占比2.94%;肢體經絡系病癥共5種,頻次為2次,占比2.94%;心系病癥共3種,頻次為4次,占比5.88%;氣血津液系病癥共5種,頻次為13次,占比19.11%;腎系病癥共3種,頻次為12次,占比17.65%;肝膽系病癥共3種,頻次為10次,占比14.70%;脾胃系列病癥共7種,頻次為21次,占比30.88%;雜病共3種,頻次為4次,占比5.88%。
氣海穴治療中醫內科病癥范圍較廣泛,可以用于治療中醫內科各個系統疾病,從上述統計中可以看出,氣海穴尤其善于治療脾胃系病癥、氣血津液疾病、腎系病癥、肝膽系給病癥。見表1。

表1 氣海穴治療中醫內科系統病頻次
2.1.2 氣海穴治療其他學科系統病癥頻次表與結果 《針灸大成》中氣海穴治療多種學科系統疾病,除內科系統疾病外,還包括中醫外科病癥相關病癥條文4條,病種3個,占比15.38%;中醫婦科病癥相關條文15條,病種7個,占比57.69%;中醫男科病癥相關條文3條,病種1個,占比11.54%;中醫急救病癥相關條文2條,病種2個,占比7.69%;中醫兒科病癥相關條文2條,病種2個,占比7.69%。見表2。在《針灸大成》中氣海穴治療中醫婦科病癥相關條文15條。其中包括月經病4種,頻次為7次,占比46.67%;帶下病1種,頻次為4次,占比26.67%;產后病2種,頻次為3次,占比20.00%;2種,頻次為3次,占比20.00%;雜病1種,頻次為1次,占比6.67%。見表3。氣海穴治療病種種除中醫內科諸病外,還擅長治療中醫婦科月經病、帶下病、產后病、婦科雜病等病癥,其中尤善于治療痛經、月經不調等月經病。見表2~3。

表2 氣海穴治療其他學科系統病癥頻次

表3 氣海穴治療婦科系統疾病病癥頻次
2.1.3 氣海穴治療各科病癥頻次表與結果 在《針灸大成》中氣海穴治療中醫病癥相關條文共計74條,其中醫內科病癥頻次為68次,占比72.34%,中醫婦科病癥頻次為15次,占比15.96%;中醫外科病癥頻次為4次,占比4.26%;中醫男科病癥頻次為3次,占比3.19%;中醫急救病癥頻次為2次,占比2.13%;中醫兒科病癥頻次為2次,占比2.13%。在《針灸大成》中氣海穴治療中醫病癥范圍較廣泛,包括中醫內科、中醫外科、中醫婦科、中醫男科、中醫兒科、中醫急癥等多個方面,從統計中可以看出,氣海穴尤善治療中醫內科病癥,其中提及中醫內科病癥的條文遠超過其他科別,同時也是治療病種最多的一科,占所有病癥的72.34%。見表4。

表4 氣海穴治療各科病癥頻次

表5 氣海穴條文刺灸法頻次
2.3 氣海穴治療各科疾病單穴使用及配伍規律 氣海穴可單獨應用于治療某些疾病,但更多是配伍其他俞穴,《針灸大成》中,氣海穴單用治療疾病出現頻次為21次,其配伍腧穴出現的頻次及占比見表6。根據表6統計,《針灸大成》中氣海穴單用出現21次,占比8.27%,與氣海穴相關的配穴共86個,所有配穴出現233次,氣海穴配伍腧穴數量大、頻次高,說明古代醫家對氣海穴應用較為廣泛,各腧穴應用頻次相差較大,從三里穴的19次到命門、太陽、風市等頻次。其中排名前10位的配穴分別是,三里穴,頻次為19次,占比7.48%;三陰交,頻次為18次,占比7.09%;關元穴,頻次為13次,占比5.12%;中脘穴,頻次為10次,占比3.94%;行間穴,頻次為10次,占比3.94%;腎俞穴,頻次為10次,占比3.94%;水分穴,頻次為9次,占比3.54%;膻中穴,頻次為8次,占比3.15%;中極穴,頻次為8次,占比3.15%;內庭穴,頻次為6次,占比2.36%;陰谷穴,頻次為5次,占比1.97%;陰陵泉,頻次為5次,占比1.97%。將氣海穴相關的86個配穴歸經進行統計,配伍腧穴歸經排名前4位分別是任脈、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任脈上配穴頻次最高61次,占比26.18%,排名第1位;足太陽膀胱經上選擇配穴頻次為35次,占比15.02%,排名第2位,足陽明胃經上選擇配穴頻次為33次,占比14.16%,排名第3位;足太陰脾經上選擇配穴頻次為31次,占比13.30%,排名第4位。配穴歸經排在前4位的分別是任脈、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同經穴相配可相互促進增加療效,故氣海穴的配穴中任脈腧穴較多排名第1位;又因氣海穴在腹部,具有較強的理氣益氣的作用,與同循行于腹部的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穴位聯合應用增強對脾胃系統病癥和一些因氣虛或氣運行失常所致病癥的治療效果。配穴歸經排名第2位的足太陽膀胱經,其中以背俞穴為主,僅腎俞穴選擇頻次就高達10次,說明氣海穴與背腧穴聯合應用的前后配穴法應用廣泛,氣海穴聯合背俞穴應用,可將氣海穴理氣益氣的作用擴展至相應對臟腑增強療效。

表6 氣海穴單用及配伍穴位
氣海穴穴名最早記載學術界現無定論,基本分為兩派,一派認為氣海穴最早記載于《針灸甲乙經》[11],一派則認為始于《脈經》[12],《針灸甲乙經》為現存最早的針灸學專著,《脈經》則是現存最早的脈學專著[13],二者書均成書于晉代,具體成書先后,現已無從考證,而《針灸甲乙經》曰:“氣海,一名脖映,一名下肓在臍下一寸五分,任脈氣所發,刺入一寸三分,灸五壯。”是最早寫明了氣海穴準確穴位的書籍[14]。關于氣海穴的具體定位的描述,歷代文獻記載均有所不同,《千金翼方》曰:“脹滿瘕聚,滯下痛冷,灸氣海百壯。臍下一寸,忌針。”《理瀹駢文》曰:“臍下二寸為氣海,一寸為陰交,皆肝腎要穴。”[15]氣海穴的古代名稱共有8種,分別是:氣海、脖胦、下肓、丹田、肓之原、肓原、下言和氣澤。正是因為歷代醫家傳承和撰寫過程中有著記錄隨意、方式簡單、標準參差不齊、術語混雜、指代不明等造成針灸學領域研究者多各自為戰,缺乏交流,導致文獻研究的無序和分散。因此氣海一詞,古代文獻記載的含義眾多,別名眾多,而氣海穴又為臨床常用穴,因此,選擇一本標桿式的古籍,展開文獻梳理研究更為急迫與重要。《針灸大成》一書成書于明朝,由楊繼洲一人完成編撰,匯集了自《黃帝內經》《難經》到明朝以來針灸學的重要成就,具有內容豐富,資料全面,流傳廣泛的特點。因《針灸大成》在針灸學界廣為認可,記錄全面,行文書寫標準較為統一,成為本文獻梳理研究的檢索源。
3.1 《針灸大成》中氣海 在《針灸大成》中“氣海”一詞共出現87次,氣海穴別名《針灸大成·考正穴法》云:“氣海(一名脖胦,一名下肓)臍下一寸半宛宛中。男子生氣之海。”全書中“脖胦”“下肓”各出現2次,分別在《針灸大成·考證穴法》《針灸大成·一穴三名》中,余文中未見此2種表述方式。在《針灸大成》的文獻整理中未見“肓之原”“肓原”“下言”和“氣澤”等詞匯的使用。“丹田”在《針灸大成》中出現18次,其中存在如《針灸大成·一穴四名》云:“關元:一名丹田,一名大中極,一名膀胱募。”《針灸大成·一穴六名》云:“石門:一名利機,一名丹田,一名精露,一名命門,一名三焦招募。”關元穴、石門穴共用“丹田”為別名的現象。但未見“丹田”指代氣海穴。又見《針灸大成·足太陽膀胱經圖》曰:“又當灸臍下氣海、丹田、關元、中極,四穴中取一穴,又灸足三里,以引火氣實下。”中氣海與“丹田”共同列出,可見《針灸大成》中行文書寫較為規范,全文中氣海穴基本以“氣海”書寫,未見其他詞匯指代。但全文存在“氣海俞”簡寫為“氣海”的情況,如《針灸大成·背部俞穴歌》曰:“二節大椎,風門肺俞,厥陰心督,肝膈膽脾,胃俞三焦,腎俞氣海,大腸關元,小腸膀俞,中膂白環,上次中下,膏肓患門,四花六穴,腰俞命門,穴皆可徹。”《針灸大成·膀胱經絡圖》中:“足太陽經六十七,……三焦腎氣海大腸,關元小腸到膀胱……”氣海俞為膀胱經穴,氣海穴為任脈經穴,在文獻整理和學習中,可以通過描述部位,以及前后文對照的方法加以辨別。
3.2 氣海穴刺灸法特點 氣海穴在《針灸大成》中的刺灸方法中,針刺和艾灸為此穴的主要刺灸方法。《針灸大成》《銅人》《神應經》中氣海穴針刺深度較為統一為“針八分”[16]。而氣海穴的灸法,記載甚多,灸量不一。《針灸大成·考正穴法》曰:“《銅人》針八分,得氣即瀉,瀉后宜補之,可灸百壯。《明下》灸七壯。”《針灸大成·卷之八穴法圖》曰:“氣海在臍下一寸半宛宛中,針八分,灸七壯,止百壯。”針灸大成·婦人門》曰:“月脈不調:氣海、中極、帶脈(一壯)、腎俞、三陰交。”“赤白帶下:帶脈、關元、氣海、三陰交、白環俞、間使(三十壯)。”《針灸大成·附楊氏醫案(楊氏)》曰:“工部正郎隗月潭公素善,迎予視其脈雖危絕,而胸尚暖,臍中一塊高起如拳大,是日不宜針刺,不得已,急針氣海,更灸至五十壯而蘇,其塊即散,痛即止,后治痢,癡愈,治嗽血,以次調理得痊。”可見運用氣海穴灸法治療優勢病種較多,且灸量靈活,少至一壯、七壯,多至三十、五十甚至百壯,需針對不同疾病的性質和特點,選擇不同的數量和艾柱的大小[17]。除此之外《針灸大成·陰疝小便門》曰:“痃瘕膀胱小腸:燔針刺五樞、氣海、三里、三陰交、氣門(百壯)。”《針灸大成·考正穴法》曰:“浦江鄭義宗患滯下昏仆,目上視,溲注汗泄,脈大,此陰虛陽暴絕,得之病后酒色。丹溪為灸氣海漸蘇,服人參膏數斤愈。”《針灸大成·玉龍歌(楊氏注解)》曰:“氣喘急急不可眠,何當日夜苦憂煎,若得璇璣針瀉動,更取氣海自安然。(氣海先補后瀉)。”《針灸大成·附楊氏醫案(楊氏)》曰:“辛未夏,刑部王念頤公患咽嗌之疾,似有核上下于其間,此疾在肺隔,豈藥餌所能愈。東皋徐公推予針之,取膻中、氣海,下取三里二穴,更灸數十壯,徐徐調之而痊。”書中還介紹了諸如燔刺即火針、灸藥并用、針刺后先補后瀉、先針后灸等刺灸方法。
3.3 氣海穴治療優勢病種及腧穴配伍規律 《針灸大成》中氣海穴單穴治療病癥共8種,總頻率12次,涉及中醫男科、中醫婦科、中醫內科(脾胃系統)、中醫內科(氣血津液系統)4個科別。氣海穴與其他穴位配伍應用,治療范圍更大,經過上文統計得出,從內外婦兒等大學科分類的角度,氣海穴尤善治療中醫內科病癥;從解剖系統分類的角度,氣海穴尤善治療中醫內科(脾胃系統)、中醫婦科疾病。氣海穴治療脾胃系病癥、婦科病癥與任脈循行密不可分,《難經·二十八難》曰:“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18]《靈樞·經脈》曰:“任脈之別,名曰尾翳,下鳩尾,散于腹。”循行所過區域正是脾胃系病癥、婦科病癥所屬位置,正所謂“經絡所過,主治所及”,而且氣海穴位于下腹,腧穴所在,主治所及,因此氣海穴擅長治療脾胃系病癥、婦科病癥[19]。
《針灸大成》中氣海穴單穴應用占比最高,而在氣海穴眾多配穴中,運用了本經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配穴歸經主要來自任脈和足太陽膀胱經。同名經配穴法,同氣相求,可增加療效;與氣海穴配伍較多的足太陽膀胱經以背腧穴為主,此為前后配穴法,亦稱腹背陰陽配穴法,腹部為陰,腰背為陽,前后配穴法可起到“從陽引陰”亦可“從陰引陽”的作用,以達到調節陰陽,調和臟法,調暢經絡的目的。
3.4 近5年期刊文獻中氣海穴臨床應用現狀
總結分析近5年中外期刊論文中關于氣海穴的研究,文獻數量數十篇,且主要集中為以氣海穴為主要選穴,結合針刺、針刀、艾灸、隔藥灸等干預手段治療疾病的臨床應用研究。
3.4.1 氣海穴在癌癥治療中的應用 高西緒等[20]提出艾灸氣海穴用以提高惡性腫瘤晚期患者的生命質量;在嚴越臺等[21]、夏德鵬等[22]的研究中,證實艾灸氣海穴可有效升高肝癌晚期患者體內CD3+、CD4+、CD4+/CD8+、自然殺傷細胞含量,調動并提高免疫功能,起到抗癌、改善臨床癥狀的作用;而陳丹等[23]、卿鵬等[24]的研究中,則從調節免疫炎癥介質水平的角度加以研究,在癌癥治療中,因病情或干預手段導致癌癥患者出現持續性的疲勞感,而此類疲勞感的產生與炎癥介質的介導密不可分,其中白細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可促進5-羥色胺合成、釋放增加,進而引起厭食,而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在化療相關的食欲減退、貧血、疼痛、疲勞和意志消沉等癥狀其占主導地位,而此研究證實通過艾灸氣海穴可顯著降低患者血清中IL-1、TNF-α、轉化生長因子-β的含量,從而改善癌癥患者癌因性疲乏及營養狀況低下等癥狀。亦有鐘歡等[25]研究利用熱敏灸療法作用于膏肓穴、氣海穴上以治療腫瘤患者放療、化療后的白細胞減少癥。
3.4.2 氣海穴在婦產科中的應用 張艷等[26]的研究中,通過艾灸氣海穴起到促進子宮收縮、增強盆底肌收縮力度,從減少產后并發癥的發生。閆兵等[27]的研究,將針刺氣海等穴位應用于治療產后抑郁。陸秀娟等[28]的研究中將隔物灸貼敷于氣海穴上,利用氣海穴歸屬任脈,具有益氣助陽、調經固經之功的特點,將中藥成分導入人體,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益氣調經的作用,用以治療人流術后,暴損沖任、胞脈斷懷,局部氣血失和,胞脈壅滯,血不歸經為主要病機患者的康復治療。張瑞和艾炳蔚[29]的研究中應用針刺氣海穴治療主證為脾腎陽虛、肝郁腎虛、痰濕內阻的排卵障礙型不孕癥。
3.4.3 氣海穴在外科中的應用 在張妍等[30]的研究中,應用補中益氣、健脾益氣、升陽舉陷、澀腸止瀉類藥物組合成方,利用隔藥灸的形式作用于具有調節臟腑氣機升降出入作用的,任脈氣海穴上,使藥物作用、艾灸作用、穴位主治作用3者相輔相成、互相增效,達到治療脫肛的目的。而在劉訪等[31]、黃江華[32]、劉華茹等[33]研究將艾灸氣海穴應用于痔瘡術后尿潴留患者。中醫穴位常具有雙向治療作用,如天樞穴既能治療便秘又能治療腹瀉,氣海穴亦是如此,在董立杰和陳東霞[34]的研究中將溫和灸氣海穴用以治療中風病后尿頻患者,而在杜嘉等[35]的研究利用針刺氣海穴治療中風后患者便秘癥狀。
3.4.4 氣海穴在骨傷科中的應用 沈衛玲等[36]的研究認為,腹部的氣海穴與腰背的氣海俞相對應,而氣海俞解剖位置正對第三腰椎橫突邊緣,因此取任脈氣海穴配合隔藥灸,起到溫補陽氣,活血通絡,交通任督,陽病治陰,陰陽平衡的作用,從而實現治療腰三橫突綜合征。亦有部分學者如林昭蔓等[37]在隔藥灸氣海的同時聯合針刀療法治療腰三橫突綜合征。而在呂善廣等[38]的研究中,將腹針應用于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其中氣海穴是腹針療法中較為重要的穴位之一[36]。
3.4.5 氣海穴在亞健康人群中的應用 慢性疲勞綜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以長期腦力疲勞和體力疲勞為主要臨床表現臨床綜合征,可伴有多種精神神經癥狀,且無器質性病變。中醫將此類癥狀歸納到“郁證”“虛勞”“百合病”等范疇內。“郁證”是以臟腑氣機紊亂不暢、陰陽失調為主要病機且具有復雜綜合癥狀和體征表現的一類疾病,此類癥狀在亞健康人群中分布較廣,得到王濤等[39]、韋光等[40]、典迎彬[41]、夏德鵬等[42]眾多學者重視,應用氣海穴可治療一切氣證的特性,結合中藥湯劑、針刺、心理干預等手段加以治療,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
整合分析近5年關于氣海穴臨床應用的期刊文獻,可見現代氣海穴治療范圍與本研究中《針灸大成》中氣海穴應用的規律并無大異,但現代研究中見疲勞綜合征、術后尿潴留、產后修復、脫肛等病癥雖在古籍中未有描述,但其應用氣海穴治療的思路均是對《針灸大成》中氣海穴治療作用的擴展與靈活運用。而本研究結果,較全面展示了《針灸大成》中氣海穴應用的規律,對今后針灸臨床使用、科研探索具有較好的指導及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