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若迪 陳超
外包服務對中老年勞動力參與水稻生產的影響
唐若迪 陳超*
(南京農業大學,南京 210095;*通信聯系人,email: cchen@njau.edu.cn)
【目的】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的加速,農業勞動者高齡化的趨勢進一步凸顯。本研究以水稻生產為例,分析并檢驗農業生產外包服務對中老年勞動力參與生產的影響,為理解和適應農業部門老齡化提供一個新的視角。【方法】從提高老年人自我養老能力的角度,分析外包服務對農業勞動力年齡水平和年齡結構的影響,并將生產外包服務的環節差異納入分析框架,采用內生轉換模型(Endogenous Switch Model,ESM)檢驗農業生產外包服務對老年勞動力參與生產的影響。【結果】水稻生產外包服務顯著提高了低齡老年勞動力生產參與率,對中齡老年勞動力生產參與率則無顯著影響。在水稻種植的不同生產環節中,采用耕地、育種和收割環節外包服務對老年人農業參與起到促進作用,而采用移栽和病蟲害防治環節外包服務表現出抑制作用。【結論】水稻生產外包服務總體上能放松老年人進行農業生產的約束,有利于老年勞動力參與生產,但仍需加強移栽和病蟲害防治環節的生產社會化服務建設。
水稻生產外包服務;老年勞動力;水稻生產環節差異
中國正處于人口老齡化加速階段,由于新生代農村勞動力更傾向于到城市的第二、三產業就業,中國農村地區人口老齡化程度更為嚴峻。面對老齡化帶來的社會養老保障壓力和勞動力市場短缺,很多國家都采用改革和完善退休制度的方式以促進老年人就業[1-2]。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要把老有所為與老有所養結合起來,充分發揮低齡老年人作用,探索適合老年人靈活就業的模式。根據《人口科學辭典》的定義,低齡老年人指60~69歲的老人,中齡老年人指70~79歲老人。在廣大農村地區,繼續參與農業生產是老年人退而不休的主要方式:“六普”數據顯示,60~64歲和65歲以上農村老年人勞動參與率分別高達77.77%和39.19%。盡管參與農業生產給農村老人增加了一定勞動負擔,但具有積極老齡化的現實意義:一方面,我國農村老年人口數量巨大,養老保障制度的完善需要付出巨大的財政成本,大量農村老年人仍然需要依靠土地進行“自我養老”[3];另一方面,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尚未成熟的條件下,增加農村中老年人勞動供給也是解決農村農業勞動力短缺的一種方式[4]。
近年來,農業生產外包服務得到了政策的引導和支持,大大降低了農戶使用大型機械的成本[5],十分有利于體能下降的老年人繼續從事農業勞動。從世界范圍來看,農業機械的發展和勞動者年齡的上限有很強的耦合性[6]。國內有研究從生產效率角度討論了機械服務對老年勞動力參與生產的支持作用:在機械化率較高的糧食生產中,機械服務支持下的老年人勞動參與并不會造成糧食生產效率的下降[6-8]。現有文獻較少從土地養老的視角討論外包服務對老年勞動力參與生產的影響,然而,結合生產現實和老齡化趨勢優化生產外包服務對老年人勞動參與的支持作用,同時關系著農村社會穩定和農業生產效率進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綜上,本研究試圖在以下方面做出新的嘗試:第一,和大部分采用勞動時間研究老年人勞動參與行為的文獻不同,本研究從提高老人自我養老能力的角度,以水稻生產為例,考查生產外包服務對農業勞動力年齡水平和年齡結構的影響,分析并檢驗農業生產外包服務對老年勞動力參與生產的影響及其上限,為解釋和理解農業部門老齡化提供一個新的視角。第二,將水稻生產外包服務的環節差異納入分析框架,揭示不同環節外包服務對老年勞動力參與生產的影響差異,以明確生產外包服務發展的優化方向;第三,利用農戶調查的截面數據構建計量經濟模型,使用內生轉換模型處理內生性和選擇偏差問題,以獲得生產外包服務的凈效應,提高因果關系識別的準確性。
低水平的社會養老保障和非農就業機會的缺乏,使我國農村老年人在農業勞動上存在“延遲退休”的剛性需求,但在強勞動環節面臨體力的約束。在青壯年外出務工的情況下,生產外包服務大大緩解了老年人的體力約束。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ARLS)數據顯示,45歲及以上農村人口中僅12%享受養老金待遇,60歲及以上的農村老年人養老金覆蓋率不足30%;加上自身儲蓄和家庭供養水平有限,大部分農村老年人并不會輕易退出農業生產,而選擇依靠土地實現自我養老。對于農村老年人來說,健康狀況和體力是影響他們繼續農業勞動的最主要因素[7-9];但隨著高強度勞動環節機械化程度的提高,體力對老年人勞動參與的約束作用降低[6, 9]。在沒有生產外包服務的情況下,青壯年外出務工使強勞動環節難以完成,這本該降低老年勞動力生產參與率;但由于存在外包服務市場,外包服務替代青壯年人完成強勞動環節的作業,從而輔助老年人繼續參與農業生產。考慮到我國農村老年人健康的現實情況,外包對老年勞動力參與生產的支持作用也存在上限。盡管在糧食主產區,生產外包服務基本能覆蓋農業生產的全過程,老年農民僅需進行農業管理性活動,但隨著年齡增長,農村老年人在65-70歲期間農業勞動能力急劇衰退[10],外包服務對老年勞動力參與生產的支持作用也逐漸減弱。由此推斷假說一:外包服務對老年勞動力參與生產有正向的支持作用,但支持作用會隨著年齡增長減弱,對中齡(70歲)及以上老年人生產參與的影響不再顯著。
水稻生產外包服務對老年勞動力參與生產的影響在不同環節間存在差異,因為以下兩方面因素使老年人在不同環節使用外包服務的機會成本差異較大:一是老年勞動力和青壯年勞動力在勞動市場上存在較大的工資差異,使得他們面臨較大的農業生產機會成本差異;另一方面,不同環節的勞動強度、技術要求和機械化程度存在差異,由此造成環節間的外包價格差異。和青年人相比,老年人務農存在兩大特點:一是“體能效應”,指老年人的勞動量因受體力下降而減少;二是“時間效應”,指老年人因農業勞動的機會成本較低,可以在農業生產投入足夠多的時間和精力[11]。針對這兩種效應,老年人會選擇調整每個生產環節中自身勞動投入和外包服務決策作為應對策略,具體而言:1)對于“體能效應”,老年人可以在勞動強度高、外包價格較低的環節采用外包服務,從而降低生產對體能的要求。在現階段的水稻生產環節中,耕地、收割環節機械化程度高,育秧環節則可以通過集中育秧大大降低成本,因而這三個環節的外包服務價格較低,對老年勞動力參與生產表現出更強的支持作用;2)對于“時間效應”,由于農村老年勞動力被非農勞動市場歧視,只能在農業勞動中進行內卷式的生產,在力所能及、外包價格較高的生產環節會盡可能使用自身勞動。而現階段水稻生產環節中,插秧環節機械化成本過高,病蟲害等田間管理活動工作強度較小,這兩類環節的外包服務對老年人參與生產則不會表現出顯著的影響。由此推斷假說二:相較于插秧、病蟲害防治環節,耕地、收割和育秧環節的外包服務對老年勞動力參與生產的支持作用更積極。
根據前文分析,農戶是否采用外包服務不能視為一個外生變量。一方面,可能存在不可觀測變量同時影響農戶外包服務和老年勞動力生產參與決策;另一方面,農戶是否采用外包服務是基于家庭收益最大化的自發選擇,并非隨機分配的結果。傾向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是解決樣本選擇性偏差的常用辦法。但PSM方法在估計處理效應時,只能控制可觀測變量導致的選擇偏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在本研究的情形中,農戶采用生產環節外包服務的行為還可能受到個人風險偏好、經營能力等不可觀測因素的影響,因此,本文采用內生轉換模型(Endogenous Switch Model,ESM)解決存在不可觀測變量的選擇偏差問題。模型具體設置如下:







處理組農戶真實情形下(即外包組參與生產環節外包時)老年勞動力生產參與率期望:

控制組農戶真實情形下(即未外包組未參與生產環節外包時)老年勞動力生產參與率期望:

處理組反事實情形下(即外包農戶未參與生產環節外包情形)老年勞動力生產參與率期望:

控制組反事實情形下(即未外包農戶參與生產環節外包情形)老年勞動力生產參與率期望:

方程6)和8)之差即為處理組平均處理效應(ATT),表示實際采用外包服務的農戶在真實情形和反事實情形下老年勞動力生產參與效應之差:


相應地,由方程7)和9)相減可得控制組平均處理效應(ATU),表示控制組農戶在真實情形和反事實情形下的老年勞動力生產參與效應之差:

本研究數據來自于2015年12月對江蘇、吉林兩省稻農的問卷調查。選擇江蘇和吉林兩省作為樣本區域主要出于以下考慮:一是兩省為全國主要水稻產區,在全國水稻生產中占有較高份額;二是兩省水稻生產規模和生產外包服務水平具有一定差異性。采用分層抽樣和隨機抽樣結合的方法選擇調查對象,具體的抽樣過程為:分別在各省根據糧食生產與經濟發展情況選擇4~6個縣,在每個縣采用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2個鄉鎮,再在每個鄉鎮隨機選取2個村,最后在每個村隨機選取一定數量小農戶(經營面積小于2 hm2)。本次調查一共獲得304份有效樣本。農戶問卷采用訪談形式對農業生產決策者進行調查,內容主要包括水稻生產過程中土地流轉、外包行為、就業決策、生產情況及家庭特征等方面。
2.3.1 因變量
本研究的內生轉換模型由老年勞動力生產參與模型和外包行為模型兩部分組成,分別包含了老年勞動力生產參與率和農戶外包行為兩個因變量。本文采用農戶務農者中不同年齡段老年人占比,來反映老年勞動力參與生產情況。之所以不采用老年人務農時間作為被解釋變量,一方面是由于農業勞動存在季節性和周期性,勞動者具體務農時間很難被準確記錄;另一方面是本研究需要通過不同年齡段老年人在務農者中的占比來反映外包支持下的農業老齡化程度。對于農戶外包行為指標,內生轉換模型的匹配機制要求選擇方程的因變量為二值虛擬變量,且已有文獻中常采用二元虛擬變量來量化分析農戶的外包行為[12-13],因此本研究設定:如果農戶在水稻生產中采用外包服務,則外包行為變量取值為1,否則為0。
2.3.2 控制變量
綜合經濟理論分析和老年勞動力生產參與的相關文獻,本文主要選取以下幾類控制變量:家庭人口特征,包括家庭人數、家庭勞動力平均年齡、戶主受教育程度和家庭非勞動力人口占比;家庭經營特征,包括經營土地面積、家庭總收入、畝均產值、農業收入占比、家庭機械擁有數和相對收入;經濟環境特征,包括村外出務工人均收入和區域變量。
2.3.3 選擇方程的工具變量
在農戶模型的工具變量選擇上,本文借鑒了同群效應的相關研究: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人們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來收集信息,使自己的行為趨同于他人,以在信息不完全條件下獲得最大效用。同群效應也經常應有于農戶行為的研究中,例如,陸銘[14]采用了同群效應來刻畫農村勞動力流動決策中的相互依賴性,認為其他村民的勞動決策會影響個人外出打工決策;潘靜[15]通過檢驗家庭勞動力流動概率與村莊流動概率的正相關關系,證明存在同群效應;鄧慧慧[16]在研究中采用熱水器的村安裝比率作為家庭層面的同群效應指標,強調了農村家庭之間社會互動導致的決策相互依賴性。為了體現農戶層級的變異,具體設置為除本家庭外的村外包率=(村樣本家庭外包總戶數?本家庭外包服務行為)/(村樣本家庭總戶數?1)。對于同群效應,可以認為村中其他農戶的外包服務行為會通過社會互動影響到農戶的外包服務行為決策,但沒理由直接影響到老年勞動力參與生產的決策,從邏輯上講,使用該變量作為工具變量在外生性條件上不存在問題。表1給出了變量的定義及描述統計。
2.3.4 樣本情況
表2對樣本中外出務工者和務農者的年齡情況進行了對比。首先來看農業勞動和非農勞動的年齡結構。務農者的年齡水平(50.05歲)大大高于外出務工者(34.21歲),其年齡差距正好是一代人;外出務工組中50歲以上者僅占7.19%,而務農組中50歲以上者占51.26%。以上特征符合很多經驗研究所提到的,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具有高度的選擇性,率先轉移的往往是青壯年。從家庭內部就業的視角來看,以上特征體現了勞動力就業的代際差異,這種差異表現為老年勞動力選擇在農業部門就業,而青壯年勞動力選擇在非農部門就業[17]。這也佐證了外包服務對老年勞動力參與生產的重大意義。
表3顯示外包服務與老年勞動力參與生產的關系。在不采用外包服務的情況下,農戶難以獲得家庭以外的勞動力補充,外出務工的青壯年勞動者不得不分配一定的時間輔助老年人,才能保持家庭的農業生產。而采用外包服務的情況下,青壯年勞動者的農業工作可以被外包服務替代,青壯年人外出務工和老年人進行農業生產的約束都被放松了。樣本中有83.55%農戶采用了外包服務,16.45%沒有采用,使用兩樣本檢驗來檢驗外包類農戶和未外包農戶在外出務工勞動力數量、外出時間和務農動力的老齡化程度上是否存在差異性。
相較于未采用外包服務的農戶,外包組中農業勞動者的平均年齡和老齡人數占比更高,這些差異均具有統計顯著性。由于內生性問題的存在,以上兩組農戶的描述性結果并不能完全說明外包服務與老年勞動力參與生產之間的關系,但組間差異的表現某種程度上印證了前文的猜測,即外包服務放松了農戶勞動配置的約束,有利于老年勞動力參與生產。下面將因果關系放入內生轉換模型中,采用更為嚴謹的計量模型處理內生性問題,來證實以上推測。

表1 變量定義及描述統計

表2 農戶就業分化情況

表3 外包與未外包農戶的勞動力配置差異
***<0.01,**<0.05,*<0.1.
3.1.1 外包服務與老年勞動力生產參與模型聯立估計的結果


表4 外包服務與老年勞動力生產參與模型聯立估計結果


我們重點分析效應方程的結果。家庭人均年齡反映了農戶勞動力存量水平,當家庭成員年齡水平整體較高時,越有可能存在老年人參與農業勞動的情況。實證結果顯示,家庭人均年齡對外包組60歲和65歲以上勞動者占比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而對未外包組則沒有顯著的影響;這意味著,采用外包服務與老齡化農戶中老年勞動力參與生產有顯著正向關系。農業決策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規模,總體上對老年勞動力占比顯示出負向的影響。可能的原因是,教育程度高的農業決策者通常更傾向于進行集約化、規模化的農業生產,而這種生產方式中老年勞動力的邊際貢獻能力很低。家庭非勞動人口占比反映了農戶的撫養壓力,對外包和未外包組老年勞動力參與生產均有正向的顯著影響,但對不同年齡老年勞動力生產參與的影響存在一些差異,外包組和未外包組中60歲以上老年勞動力參與生產的影響系數分別為0.365和0.291,即對未外包組的影響略高于外包組;而在65歲組中,家庭非勞動人口占比對未外包和外包組的影響系數分別為0.268和0.519,即對外包組的影響明顯高于未外包組。說明家庭撫養壓力增強了60歲以上老年人“延長退休行為”的剛性,并且老年人在65歲左右時勞動能力會明顯下降,但采用外包服務則顯著提升了這部分老人的勞動參與程度。這部分老年人通過增加農業勞動參與,減輕其他成員的勞動負擔或提高家庭農業收入,從而分擔家庭撫養壓力。家庭總收入的影響結果也說明了老年勞動力參與生產與家庭經濟壓力的關系:在外包組中,家庭收入對60歲以上、65歲以上老年勞動力占比的影響都是負的。在城鄉收入差距巨大、農村社會養老保障缺失的雙重壓力下,許多農村老年人仍然會選擇保持農業生產。

表5 外包服務對不同年齡組勞動力生產參與的處理效應
3.1.2 外包服務對老年勞動力生產參與的處理效應
表5分別顯示了生產環節外包對農戶不同年齡段勞動力生產參與的處理效應。總的來看,生產環節外包服務對60歲和65歲以上老年勞動力農業參與率有顯著的正向處理效應。處理組平均處理效應顯示,對于實際采用了生產環節外包服務的農戶來說,相較于他們不采用外包的情況,60歲以上老年勞動力的農業參與率會提高58.3%,而65歲以上老年勞動力的農業參與率會提高59%。為了找出外包服務對老年勞動力生產參與影響的年齡上限,本文還計算了外包服務對中齡以上老年勞動力的處理效應(篇幅所限,結果未顯示),結果如表5所示:外包服務對67歲以上老年勞動力生產參與仍有顯著影響,而對70歲以上老年勞動力生產參與的影響則不再顯著。結合前文分析,這一結果說明外包服務在促進老年勞動力生產參與上發揮了積極而關鍵的促進作用;而隨著老年人進入中齡老年期,外包的支持作用明顯減弱并不再顯著。假設一得證。
本文還計算了生產環節外包對非老年勞動力(60歲以下、50歲以下和45歲以下)生產參與率的處理效應(篇幅所限,結果未顯示)。與老年勞動力相比,非老年勞動力的生產參與受外包服務影響表現顯著,但與老年人相比效果較弱,這進一步佐證了外包在老年勞動力生產參與中的關鍵性作用。
為了驗證不同環節外包服務的影響差異,本文分別建立不同環節外包服務與60歲以上老年勞動力生產參與的聯立模型,并依據模型估計結果計算處理效應(篇幅所限,結果未顯示),結果如表6所示。耕地、育種和收割環節外包服務對老年勞動力生產參與表現出顯著的正向影響,而移栽和病蟲害防治環節外包服務對老年勞動力生產參與表示出顯著的負向影響。移栽、病蟲害等環節的外包服務相對價格較高,但對規模經營中的季節性勞動力短缺進行有效補充,通常多為較大規模的農戶所采用[18];而對以自我雇傭、保持小規模經營的小農戶而言,則不是一個經濟的選擇,因而對普遍存在于小農戶中的老年勞動力生產參與表現出抑制的作用。假設二得證。

表6 不同環節外包對60歲以上老年勞動力生產參與的處理效應
本文研究了外包服務對水稻種植中老年勞動力參與生產的影響,并驗證了不同環節外包服務的影響差異。研究結果顯示:1)在農村老年勞動力存在較強就業需求但缺乏非農就業機會的情況下,水稻生產外包服務能放松老年勞動力進行農業生產的約束,對老年勞動力農業生產參與起到支持作用。2)由于水稻生產不同環節間存在相對價格差異,相較于插秧、病蟲害防治環節,耕地、收割和育秧環節的外包服務對老年勞動力生產參與的支持作用更為積極。研究結論具有以下政策含義:1)發展良好的外包服務市場有助于挖掘農村潛在的 “老年人口紅利”,一定程度上緩解老齡化帶來的農村社會保障和農業勞動力壓力,政策制定者應當注意到外包服務對老年農民福利的提高作用,鼓勵外包服務主體多樣化,鼓勵多種機構組織或個人發展為服務供給主體,進一步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激發老年農業潛力。2)插秧、病蟲害防治環節機械化成本較高,是水稻生產環節外包服務體系中的薄弱環節,而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機械替代勞動力的難易程度,應通過財政支持、社會引入等政策引導提升機械化水平和裝備保障能力,進一步降低這類環節的機械化成本,通過技術培訓和作業補貼等方式加強此類環節中新型經營主體的社會化服務能力,從而進一步加強老年農民與現代農業的有效銜接,抵消老齡化對農業生產的不利影響。
[1] 張川川, 趙耀輝. 老年人就業和年輕人就業的關系: 來自中國的經驗證據[J]. 世界經濟, 2014, 37(5): 74-90.
Zhang C C, Zhao Y 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ployment of the elderly and employment of the young: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 [J]., 2014, 37(5): 74-90.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2] 程杰. “退而不休”的勞動者: 轉型中國的一個典型現象[J]. 勞動經濟研究, 2014, 2(5): 68-103.
Cheng J. Laborers working after retirement: A typical phenomenon of China in transition[J]., 2014, 2(5): 68-103.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3] 崔寶玉, 謝煜. 失地農戶養老保障對勞動供給的影響: 農村土地的社會保障功能[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5, 25(12): 154-165.
Cui B Y, Xie Y. Effect of old-age security for landless farmers on labor supply: On social security function of rural land[J]., 2015, 25(12): 154-165.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4] 牟俊霖, 宋湛. 我國中老年人勞動供給特征研究[J]. 人口與經濟, 2012(4): 55-63.
Mou J L, Song Z. An analysis of labor supply of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 in China[J]., 2012(4): 55-63.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5] 王新志. 自有還是雇傭農機服務: 家庭農場的兩難抉擇解析——基于新興古典經濟學的視角[J]. 理論學刊, 2015(2): 56-62.
Wang X Z. Self owned or employed agricultural machinery service: An analysis of the dilemma of family farm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new classical economics[J]., 2015(2): 56-62. (in Chinese)
[6] 胡雪枝, 鐘甫寧. 農村人口老齡化對糧食生產的影響: 基于農村固定觀察點數據的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 2012(7): 29-39.
Hu X Z, Zhong F N. The impact of rural population aging on food production: An analysis based on data from fixed rural observation sites[J]., 2012(7): 29-39. (in Chinese)
[7] 劉生龍, 李軍. 健康、勞動參與及中國農村老年貧困[J]. 中國農村經濟, 2012(1): 56-68.
Liu S L, Li J. Health, labor participation and poverty among the elderly in rural China[J]., 2012(1): 56-68. (in Chinese)
[8] 龐麗華, Rozelle S, de Brauw A. 中國農村老人的勞動供給研究[J]. 經濟學(季刊), 2003(2): 721-730.
Pang L H, Rozelle S, de Brauw A. Labor supply of the elderly in rural China[J]., 2003(2): 721-730.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9] 周春芳. 發達地區農村老年人農業勞動供給影響因素研究[J]. 人口與經濟, 2012(5): 95-101.
Zhou C F. The analysis of elderly agricultural labor supply and it's determinants in developed rural area[J]., 2012(5): 95-101.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0] 孫明揚. 中國農村的“老人農業”及其社會功能[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20, 20(3): 79-89.
Sun M Y. The old-age agriculture in China's rural areas and its social function[J].., 2020, 20(3): 79-89.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1] 王善高, 田旭. 農村勞動力老齡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研究: 基于耕地地形的實證分析[J]. 農業技術經濟, 2018(4): 15-26.
Wang S G, Tian X. The influence of rural labor force aging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ultivated land terrain[J]., 2018(4): 15-26.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2] 申紅芳, 陳超, 廖西元, 王磊. 稻農生產環節外包行為分析: 基于7省21縣的調查[J]. 中國農村經濟, 2015(5): 44-57.
Shen H F, Chen C, Liao X. Analysis on the outsourcing behavior of rice farmers' production links: Based on the survey of 21 counties in 7 provinces[J]., 2015(5): 44-57. (in Chinese)
[13] 蔡鍵, 唐忠, 朱勇. 要素相對價格、土地資源條件與農戶農業機械服務外包需求[J]. 中國農村經濟, 2017(8): 18-28.
Cai J, Tang Z, Zhu Y. The relative price of factors, land resources condition and farmer's demand on agricultural mechanical service outsourcing[J]., 2017(8): 18-28.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4] 陸銘, 蔣仕卿, 陳釗, 佐藤宏. 擺脫城市化的低水平均衡: 制度推動、社會互動與勞動力流動[J]. 復旦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3, 55(3): 48-64+166-167.
Lu M, Jiang S Q, Chen L, Zuo T H. Escaping the low-equilibrium of urbanization: Institutional push, social interaction and labor migration[J].:, 2013, 55(3): 48-64+166-167.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5] 潘靜, 陳廣漢. 家庭決策、社會互動與勞動力流動[J]. 經濟評論, 2014(3): 40-50+99.
Pan J, Chen G H. Family decision, social interaction and labor migration[J]., 2014(3): 40-50+99.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6] 鄧慧慧, 虞義華. 中國農村能源系統綠色轉型研究: 基于中國農村家庭能源調查數據[J]. 浙江社會科學, 2018(1): 57-65+101.
Deng H H, Yu Y H. Peer effects, public subsidy and adoption of solar water heaters in rural China: Evidence from a nationwide energy survey[J]., 2018(1): 57-65+101.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17] 何軍, 李慶. 代際差異視角下的農民工土地流轉行為研究[J]. 農業技術經濟, 2014(1): 65-72.
He J, Li Q. Research on migrant workers' land circulation behav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s[J]., 2014(1): 65-72. (in Chinese )
[18] 陳超, 唐若迪. 水稻生產環節外包服務對農戶土地轉入的影響: 基于農戶規模分化的視角[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20, 20(5): 156-166.
Chen C, Tang R D. The impact of rice production outsourcing on farmland renting: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arming scale heterogeneities[J].:, 2020, 20(5): 156-166.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Effects of Outsourcing Services on Elderly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Rice Production
TANG Ruodi, CHEN Chao*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cchen@njau.edu.cn)
【Objective】With the accelerated aging of the Chinese population, the aging trend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is further accentuated. Using rice production as an example, this manuscript analyzes and examines the supporting role of outsourcing services for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aged labor forc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oviding a new perspective for understanding and adapting to the aging of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Method】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proving the self-supporting ability of the aged famers, this thesis examined the impact of outsourcing services on the aging level and structure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analyzed and tested the supporting role of outsourcing service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n the aged labor participation, incorporating the link difference of production outsourcing into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by using endogenous switch model . 【Result】Rice production outsourcing services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the labor participation rate of low-aged agricultural laborers, while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labor participation of middle-aged agricultural laborers. Among the different production links of rice cultivation, outsourcing in tillage, seed breeding and harvesting promotes the agricultural participation of the aged famers, while transplanting and pest control showed inhibitory effects.【Conclusion】Rice production outsourcing services can generally ease the constraints on the aged famer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promote thei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articipation, but it is still necessary to upgrade privately-owned production services in transplanting and pest control links.
rice outsourcing services; aged famers; differences in rice production links
10.16819/j.1001-7216.2022.220704
2022-07-11;
2022-08-0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7177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