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葉
(四川民族學院,四川 康定 626001)
《四川民族學院學報》(以下簡稱《民院學報》)是由四川省教育廳主管、四川民族學院主辦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社科綜合類學術期刊,《民院學報》始終堅持為教學、科研服務,為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先后被評為“全國民族地區優秀學報”“四川省社科學術期刊特色期刊”,其“康藏研究”欄目被評為全國民族地區學報“名欄”。本文以《民院學報》(2017-2021年)共30期為統計樣本,通過采用手工查閱與文獻檢索相結合,分別對期刊近五年的載文量、欄目、關鍵詞;獨著及合著的第一作者單位屬地發文量分布情況和職稱、學歷、年齡分布情況以及作者合作率與合作度;引文量、引文類型及語種、普賴斯指數以及基金論文等進行文獻計量學分析。揭示期刊發文現狀,使讀者對該刊物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了解,并為期刊的進一步發展提出思考與建議。
“載文量作為期刊的基本參數之一和計量學指標的基礎,所有的期刊評價指標都直接或間接地與其有著某種聯系。 ”[1]因此,期刊載文量是衡量期刊接收傳遞信息能力的重要指標。表1為《民院學報》(2017-2021年)載文量情況統計。

表1 《民院學報》(2017-2021年)載文量
從表1統計數據得知,《民院學報》2017年期平均載文量19.50篇;2018年期平均載文量18.67篇;2019年期平均載文量18.83篇;2020年期平均載文量17.83篇;2021年期平均載文量17.17篇。近五年共發表學術論文552篇,期刊期均載文量18.40篇。
欄目不僅是期刊的窗口,更是期刊內容的表現形式和辦刊宗旨的具體體現。期刊只有以建設特色欄目、重點欄目為追求,通過開設有特色、有實力的專欄,增強刊物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形成獨特的期刊風格,才能在眾多學術期刊中嶄露頭角。《民院學報》(2017-2021年)欄目分布情況統計見表2。

表2 《民院學報》(2017-2021年)欄目分布
從表2統計數據得知,《民院學報》近五年欄目設置共14個,其中“康藏研究”欄目發文量居于首位,占總發文量的18.30%,其次是“民族研究”“教育研究”欄目,分別占總發文量的15.04%、14.67%,逐漸形成了以“康藏研究”為特色欄目,“民族研究”“教育研究”等為重點欄目,其他欄目良性互動的選題策劃格局。欄目的設置體現出該刊物始終堅持為教學、科研服務,為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辦刊宗旨。
關鍵詞是學術論文檢索的入口,能準確迅速地反映出論文的主題,從而提高文獻的引用率。“根據《文獻敘詞標引規則》(GB/T3860-1995)中規定:手檢系統平均標引用詞2-5個”,[2]21關鍵詞太多不能突出論文的重點,太少不利于文獻的檢索。《民院學報》(2017-2021年)關鍵詞情況統計見表3。

表3 《民院學報》(2017-2021年)關鍵詞
從表3統計數據得知,《民院學報》2017年篇均關鍵詞3.74個,2018年篇均關鍵詞3.67個,2019年篇均關鍵詞3.82個,2020年的篇均關鍵詞4.03個,2021年的篇均關鍵詞3.95個,《民院學報》近五年篇均關鍵詞3.84個。表明該刊物標引深度適中,不僅有利于文獻檢索,而且能很好地反映論文的主題和重點。
為了解《民院學報》近五年發文作者情況,筆者對該刊物2017-2021年發文量中獨著及合著的第一作者單位屬地所在的省、市、自治區的分布情況進行了統計,見表4所示。

表4 《民院學報》(2017-2021年)獨著及合著的第一作者單位屬地發文量
從表4統計數據得知,《民院學報》位居發文量前三的地區為四川、北京、西藏,分別占總發文量的45.47%、7.43%、7.07%。以年度為例,2017-2021年獨著及合著的第一作者單位屬地區域數分別為19個、18+1個、24個、22+1個、23個。《民院學報》近五年共發文552篇,其中550篇分別來自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影響面達到全國88%的省市區。可見,該刊物近五年獨著及合著的第一作者單位屬地發文量范圍廣,影響大。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作者單位屬地中,2018年第5期和2020年第6期刊發了兩篇分別來自挪威和馬來西亞的文章,表明該刊物在學術界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作者的學識、寫作能力、寫作態度決定了文章的質量,與作者的職稱、學歷息息相關。“作者層次越高,不一定文章水平越高;但從期刊實際發文的統計結果來看,高水平期刊刊發的高層次作者文章的比例的確較大。”[3]《民院學報》(2017-2021年)獨著及合著的第一作者職稱、學歷、年齡的情況統計,見表5所示。

表5 《民院學報》(2017-2021年)獨著及合著的第一作者職稱、學歷、年齡(1)由于從2020年第2期《民院學報》開始注明作者年齡情況,因此年齡統計數據為2020年第2-6期以及2021年1-6期。
高級職稱或高學歷人員通常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水平,刊發高級職稱、高學歷作者的文章有利于提升刊物的學術水平。從表5統計數據得知,《民院學報》近五年高級職稱發文人數僅179人,占總發文量的32.43%;中級、初級及未標注職稱發文人數373人,占總發文量的67.57%;研究生發文人數313人,占總發文量的56.70%;本科生及未標注學歷的發文人數239人,占總發文量的43.30%。該刊物應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增加更多高級職稱與高學歷的發文數量,提高刊物的學術質量。從年齡分布來看,呈現“中間大,兩頭小”的特點,31-40歲的青年作者仍然是該刊物的主力軍,這也充分體現了該刊物對青年作者培養的關注與重視。

圖1 作者職稱人數所占發文量百分比
從圖1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高級職稱人數占發文百分比呈逐年上升趨勢;中級職稱人數所占發文百分比從2019年開始呈下降趨勢;初級及未標注職稱人數所占發文百分比呈逐年下降趨勢。從圖2可以看出:(博士)研究生學歷人數2017-2018年所占發文百分比分別為10.26%、16.96%,2019年下降了3.69個百分點,從2020年開始呈迅速上升趨勢,到2021年上升至33.01%;(碩士)研究生學位人數所占發文百分比呈上升趨勢;本科生及未標注人數所占發文百分比呈下降趨勢。從折線圖看出,《民院學院》近五年高級職稱與(博士)研究生發文數量穩步提升,編輯部應繼續保持并吸引更多高職稱、高學歷作者投稿。
期刊的作者數量是衡量期刊生產能力的重要指標。論文作者的合作率和合作度這兩項指標是評價期刊論文合作程度的主要指標。合作率是刊物合著論文篇數與總載文量之比,合作度是指某一時期內刊物載文的篇均著者數,兩者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作者的合作程度。期刊作者的合作率和合作度,反映了所載論文學術研究的深度以及學科交叉的程度。《民院學報》(2017-2021年)論文合作率與合作度情況統計見表6。

表6 《民院學報》(2017-2021年)論文合作率與合作度
從表6統計數據得知,《民院學報》2017年合作率19.66%,合作度1.22;2018年合作率24.11%,合作度1.33;2019年合作率25.66%,合作度1.34;2020年合作率31.78%,合作度1.41;2021年合作率38.84%,合作度1.49。期刊近五年合作率27.72%,合作度1.36。合作率與合作度五年內呈上升趨勢,表明該刊物近五年作者的合作程度逐漸提高,但獨著率仍然高于60%,應積極引導作者進行合作研究,以提高期刊學術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引文是學術論文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衡量專業期刊的吸收能力、滲透能力、發文質量和社會影響的重要指標。”[2]21期刊的引文量反映了學術論文對國內外相關研究的搜索能力,引文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出文章的質量和水平。《民院學報》(2017-2021年)引文率及篇均引文量統計情況見表7。

表7 《民院學報》(2017-2021年)引文率及篇均引文量
從表7統計數據得知,《民院學報》2017年引文率94.02%,引用參考文獻1160條,篇均引文量9.91條;2018年引文率95.54%,引用參考文獻1209條,篇均引文量10.79條;2019年引文率96.46%,引用參考文獻1095條,篇均引文量9.69條;2020年引文率100%,引用參考文獻1166條,篇均引文量10.90條;2021年引文率100%,引用參考文獻1592條,篇均引文量15.46條。近五年數據顯示,該刊物作者搜索、借鑒、利用文獻的能力逐漸增強,但筆者在編校過程中發現,部分作者在引用參考文獻時存在不規范、不準確現象,需進一步加強對引文規范化、制度化要求,積極引導作者規范正確使用參考文獻。
通過對期刊引文類型及語種的統計分析,一方面體現了期刊作者群對相關信息檢索的能力,突顯其創新性與時效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評價刊物作者群利用國外先進情報的能力,體現其前瞻性與新穎性。《民院學報》(2017-2021年)引文類型及語種的情況統計見表8。

表8 《民院學報》(2017-2021年)引文類型(2)本文將引用文獻類型分為期刊、圖書、網絡資源及其他(報紙、碩博論文、以及網絡引用等)。及語種
從表8統計數據得知,《民院學報》近五年總引文量6222條,其中期刊引文量3215條,占總引文量的51.67%,居于引文類型之首;圖書引文量2006條,占總引文量的32.24%;其他引文(報紙、碩博論文、網絡引用等)1001條,占總引文量的16.09%。從數據可見,期刊是該刊物最重要的情報來源,是當前學術研究的主要載體。在引文語種中,中文引文量5936條,占總引文量的95.40%;英文引文量僅286條,僅占總引文量的4.60%。該刊物英文引文條數占比較小,因此要積極引導作者群對國外研究成果的關注,密切關注國外研究成果的新動向,提高吸收國外優秀科研成果的能力。
普賴斯指數反映出期刊所載論文引用近5年的文獻所占比。“通常可以說普賴斯指數越大,文獻越具有新穎性,文獻老化速度越快。”[4]由此看來,普賴斯指數可以反映出期刊所載論文引用文獻的新穎性。《民院學報》(2017-2021年)引文的普賴斯指數統計情況見表9。

表9 《民院學報》(2017-2021年)引文的普賴斯指數
從表9統計數據得知,《民院學報》2017年引文的普賴斯指數23.62%;2018年引文的普賴斯指數24.65%;2019年引文的普賴斯指數38.72%;2020年引文的普賴斯指數39.79%;2021年引文的普賴斯指數43.78%。數據顯示《民院學報》近五年引文的普賴斯指數逐年提升,表明該刊物越來越注重文章內容的創新性和前沿性,吸納、利用情報信息具有前瞻性。
基金論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該研究領域的研究趨勢和研究熱點,它是科研項目的主要產出形式。“基金論文往往反映了學術領域內理論研究與實踐前沿的熱點問題,基金論文的占有比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期刊的學術質量和社會影響。”[5]《民院學報》(2017-2021年)四類基金論文統計情況見表10。

表10 《民院學報》(2017-2021年)四類基金論文量
“對一種期刊來說,刊載基金論文比重越大,期刊的學術質量越高,學術影響越大,對前沿成果的追蹤越好。”[6]從表10統計數據得知,《民院學報》近五年所刊發基金論文334篇,占總發文量的60.51%。表明該刊物對優先發表基金論文的重視,有助于快速傳遞最新科學研究成果。其中,國家級項目從7個上升到23個,占總發文量的11.23%;省部級項目從11個上升到19個,占總發文量的11.96%。從統計數據來看,高級別項目占總發文量的23.19%,地廳級項目和校級項目占總發文量的37.32%。該刊物應在優先發表基金論文的同時,重點關注高級別項目的文章,進而提高刊物的學術影響力。

圖3 各級項目所占發文百分比
從圖3、4可以更加直觀的看出:國家級項目近五年占發文百分比以及占基金論文百分比都呈逐年上升趨勢;省部級項目占發文百分比以及占基金論文百分比從2020年呈急速上升趨勢。從圖3、4每年的所占比例來看,2017年地廳級項目在發文百分比以及基金論文百分比中居于首位,2018-2020年校級項目在發文百分比以及基金論文百分比中所占比例最高,可謂三年“獨占鰲頭”。而令人欣喜的是,在2021年的百分比數據中,國家級項目脫穎而出,居于之首,但僅占發文量的22.33%和基金論文量的31.51%,說明該刊物吸引高級別項目仍然任重而道遠。
特色欄目是期刊的亮點,能夠體現出期刊的學術品位。“康藏研究”作為《民院學報》的特色欄目,是以期刊所處的地理區域文化為研究對象設置的,在選稿和用稿上要更加注重文章質量。而選擇欄目主持人是辦好特色欄目的關鍵。在選擇特色欄目主持人時,要以學術水平為主要的衡量標準。首先應優先考慮處于科研與教學一線的校內外專家、學者,專家、學者具有較高的學術造詣、較強的學術鑒賞力、較豐富的學術資源,且在某領域具有一定的權威性,主持特色欄目,更容易獲得作者的認同;其次可以選擇教學與科研的管理人員,通過他們的穿針引線,可以有效選出該領域的學科帶頭人、學術骨干;再次可以聘請校外具有一定期刊經驗,且具有深厚的學識、高尚的學德和高度責任心的知名專家作為特色欄目的主持人。編輯部應充分利用和發揮欄目主持人的優勢,使特色欄目的文章能更加注重學術前沿和重大理論問題的研究,更具有創新性和原創性。在辦好特色欄目的同時,要加強期刊重點欄目的建設。重點欄目是學報的根本,最能體現期刊的辦刊宗旨,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編輯部要進一步了解學校的重點、優勢學科,通過整合優化各種學術資源,充分發揮本校的地域優勢和學科優勢,借助學校的重點學科、優勢學科打造出學報的重點欄目,增強學報吸引力和凝聚力。
期刊作者群建設與期刊的質量水平息息相關,決定著期刊未來的發展。編輯部應對現有作者群使用Microsoft Excel建立作者數據庫,將作者的個人信息(包括姓名、職稱、學歷、單位、電話、地址、研究方向等)收錄進去,并運用Excel強大的篩選、查詢、檢索等功能進行統計、匯總,并及時進行內容更新。同時,應充分發揮學報編委會的人脈紐帶和學術引薦作用,發展和擴大高質量作者群隊伍。就《民院學報》近五年作者群的分析,可以將現有作者群分為三層。第一層作者群為高級職稱、博士研究生。對于一層作者群的稿件可以實行優先出版策略,讓優質稿源不因出版周期太長而流失。第二層作者群為中級職稱、碩士研究生。對于二層作者群的稿件可以采用有計劃的安排版面,滿足科研項目發表階段性成果的需要,以保證重要科研文章在學報扎根,成為支撐期刊的中堅力量。第三層作者群為初級職稱及以下、本科畢業生。對于三層作者群的稿件需要編輯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幫助作者反復修改文章,最終達到能夠發表的標準。因此,對現有作者群進行分層建設、分類管理,有利于調整期刊現有的作者群結構,優化作者群隊伍,提高作者群質量,培養穩定的作者群。
引文即引用參考文獻,規范真實的引文是評價學術期刊質量的一個重要參數,它不僅反映了作者的學科視野和對最新相關文獻信息的運用程度,還體現了著作權法中規定的對他人研究成果合理使用的要求。編輯部應高度重視引文的規范化著錄,提高對引文價值的認識,建立健全引文制度,完善引文標準和規范。在審編校中認真執行《信息與文獻 參考文獻著錄規則》(GB/T7714-2015),參照《中國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編排規范》。積極引導作者在寫作中堅持以實事求是、認真嚴謹的態度遵守學術研究和著作權法的規定,從源頭上保證引文質量。同時,引文的資料范圍越廣,時限越短,文種越多,說明作者吸收情報的能力越強,信息量越大。編輯部要樹立為讀者服務的現代出版理念,對文章的引文數量、引文類型、引文語種、引文時效性等做出相應規定,在專家審稿及編輯編校中,對引文的質量作為一項重要的學術內容進行審查和編校,提高引文質量,從而提高文章的學術水平。
期刊不僅要提升論文的質量水平,還要加強宣傳,擴大期刊影響力,吸引更多高質量稿件。目前《民院學報》一是通過“贈閱”的方式對期刊進行宣傳和推廣,與國內部分高校和研究所等機構的圖書館相互贈送紙質期刊;二是通過網站宣傳,簡潔美觀的《民院學報》主頁是展示期刊信息的重要窗口。但隨著人們的閱讀習慣以及獲取知識的途徑發生變化,對期刊的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越來越多的學術期刊開始借助社交網絡拓展期刊信息傳播路徑和受眾對象,提升期刊影響力。[7]《民院學報》可以通過開通期刊微信公眾號來加大宣傳力度。在期刊微信公眾號上發布最新出版的文章和一些重要的信息,便于讀者利用碎片化時間通過微信公眾號來閱讀文獻。此外,《民院學報》編輯應堅持“走出去”,除參加宣傳部門、新聞出版部門、期刊編輯行業、協會等舉辦的各類期刊編輯培訓會議外,還應有選擇地參加一些專業類學術會議,參加專業類會議也是宣傳期刊的一個重要途徑。在會議前通過與會議組委會進行溝通,將期刊的介紹和征稿啟事放在會議通知里,并將宣傳彩頁放入會議文件袋中,會議場所可擺放《民院學報》的相關海報,還可以與參會專家進行面對面約談,了解他們的最新科研進展,組約高質量的稿件。期刊的宣傳和推廣是提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重要途徑,編輯應通過多渠道的宣傳策略進一步擴大期刊的影響力,提高期刊的知名度,為期刊贏得更多的高質量稿件。
期刊作為展示學校教學、科研成果的窗口以及對外交流的科研平臺,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所高校科研實力和學術水平的體現。從《民院學報》近五年的載文、作者、引文以及基金論文的統計數據來看,期刊的學術質量穩步提升,具有一定的學術影響力。高職稱、高學歷稿件逐年增加,作者群遍及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影響范圍大,覆蓋面廣。但隨著國家對期刊辦刊質量的新要求和期刊自身面臨的競爭壓力,《民院學報》只有明確定位、凝練特色,進一步加強特色欄目、重點欄目建設;同時在建立作者數據庫,培養穩定作者群;建立健全引文制度,引導作者豐富引文類型及語種;加大學報宣傳力度等方面下足功夫,才能真正把期刊辦成“高質量、有特色、有影響”的學術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