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福 (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第五中學)
2021 年4 月和7 月,《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分別發布,“雙減”政策從國家層面全面實施。基于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切實提升學校育人水平的政策導向,研究和探索學校作業策略,堅決根除作業布置數量過多、質量不高、功能異化等突出問題,全面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鑒于此,學校需要在完善規章制度、作業備案管理、作業優化分析、校本作業設計、強化教研活動、形成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合力、優化信息技術作業應用等方面加強作業管理。
著眼于學生作業負擔的減輕、學習興趣的激發、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科學學習方法的掌握,學校需要建立、完善作業管理規章制度,從作業的布置、檢查批改到反饋修正,提出明確要求,做出合理的規定。
在作業內容上,作業布置在制度制定時要突出作業布置的目的性,依據新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及課程目標要求,基于課堂知識的鞏固、提高,通過教師的“精選、先做、精析”,布置針對性強的作業,培養學生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活思維,培養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同時,確保作業的典型性、代表性和啟發性,關注學生學習的個體差異,增強作業的可選擇的靈活性、適應性和層次性,滿足學生的不同發展需求。
在作業總量控制和形式的規定上,作業布置的科目及數量應嚴格按照教育管理部門的有關規定執行。例如,小學低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三年級布置不超過30 分鐘的作業,四年級布置不超過45 分鐘的作業,五、六年級作業量不超過1 小時,其他年級語文、數學書面作業每天不超過1 小時。像這些都要做出明確的規定。作業形式應加強作業個性化、多樣性和趣味性,可有必做作業,也可有選做作業;可有預習型、鞏固型作業,也可有拓展型、創造型作業。除結合學科和學生實際布置一定量的家庭書面作業外,也可以布置探究性、實踐性作業。但是,不允許教師出現通過增加作業量懲罰學生的現象,要堅決杜絕布置機械性、重復性、難度過大的作業和翻印配套練習或以套題、教輔練習代替作業布置的現象,要嚴格禁止教師布置學生利用手機完成的作業。在寒暑假,可根據學科特點及學生年齡、心理、認知特點,布置一些動手操作、社會實踐等作業。
學校要對教師批改作業做出規定,根據學科作業特點,做到及時批改作業,杜絕漏批、錯批和讓學生、家長代為批改作業。要規定書面作業的批改次數,鼓勵教師對部分學生作業進行面批,以便有針對性地對學生予以指導。要規范作業批改符號的運用、評價等級及時間標注格式。要深入分析學生作業中出現的問題和致錯原因,歸納共性錯誤,記錄特殊錯誤,為作業講評和進一步指導學生改進做好準備。對于不能及時完成并上交作業的學生,學校也要明確作出規定,在分析原因的基礎上,或調整作業量,或因人而異布置作業,或單個給予有針對性地指導等。
教師對學生作業的講評,也需要學校作出明確的規定。處理及時反饋學生作業中出現的問題之外,還要對共性問題進行集中講評,對學生有可能修正不了的個性問題予以個別輔導。講評的目的是改正,所以,在講評之后,還應該要求教師督促學生修改、訂正自己作業中出現的問題。通過講評和改正,找到學生思維上的偏差或障礙,理清解決問題的思路,掌握正確的方法,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學校要對家庭作業進行備案管理,建立由教導處牽頭、年級長協調、班主任負責、各科教師會商的作業布置與管理機制,統籌各科作業完成時間,平衡各學科作業量,確保作業難度適中。在程序上,由需要布置作業的學科教師對當日作業進行報備,由班主任對班級各科作業予以協調,確保本班學生的家庭作業量或作業完成時間不超過學校規定的每日作業總量和完成總時間。一旦有需要調整或重新布置作業的情況,相關任課教師必須服從班主任的協調。
學校要對作業進行定期檢查,在每學期期中和期末考試期間,組織教研組長對各科作業進行集中檢查,從作業布置、批改、講評與改正等方面對教師進行考核,考核結果要與教師的評先評優、年終考核直接掛鉤。同時,還要以作業情況調查問卷的形式,在期中、期末定期開展作業調查活動,從作業量是否適當、內容是否太難或太易、是否分層、題型是否體現多樣性、批改是否及時認真等方面向學生進行調查,并分析、歸納調查結果。對作業調查中發現的各種問題或好的方面,學校要定期予以通報,該批評的批評,該表揚的表揚。
由教務處牽頭、教研組組織、備課組負責,對教師報備的作業進行優化分析,從作業內容的精選、作業形式的多樣、作業的趣味性的提高、設計目的的評價等方面,提出優化意見,指導作業設計者進行優化設計。進行優化分析前,備課組長要對抽選的作業試做一遍,根據單元教學目標、課時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作業設計的目的性及成效評價等方面,做出深入、全面、細致分析。同時,要基于作業完成班級大多數同學的學情水平,看作業的難度控制、分層和必做選做的設計情況。基于教師對學生學情和能力的預設情況,如果90%以上同學能夠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且能夠達到作業解決的目的或完成的成效,則可以不提出優化建議;如果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的同學達不到班級總人數的90%,且未能達到作業完成的成效,則必須向作業設計或選擇者提出作業優化建議,由作業設計者或選擇者按照建議優化作業設計。
學期初,在學校教務處統一安排下,由教研組組織、備課組負責開展作業專題研究活動,對校本作業的設計、篩選、編排進行具體研究,確定學期內同一年級學科作業范圍、作業要求等基本內容,包括單元校本作業和課時校本作業。單元校本作業的設計要考慮目標指向、作業類型、作業頻次、難度匹配、預估時長等各個方面。課時校本作業的設計要依據單元校本作業的設計,從本課時作業的目標指向、素材來源、主要內容、必做或選做、評價反饋等方面全面考慮。同時,要把校本作業編寫任務分配至組內每一位教師。每位教師將自己承擔的校本作業編寫任務在使用前一周完成,經備課組長審核、教研組長簽發向學校教務處備案后,發至備課組內教師使用。為提高校本作業質量計,承擔編寫任務的教師要面向學生進行“學習設計”,即針對每一單元、每一課時的學習目標,設計或選擇具有典型性、靈活性、以一當十的題目,有效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品質。同時,針對學生的學習實際,預判學生完成作業的實際能力,設計易、中、難的比例適度的梯度明顯的作業。作為范本,校本作業也可以留至下一屆學生使用,但必須根據下一屆學生的實際學情進行精準修改。一旦教材有所變化,則不得使用與新教材不一致的校本作業。
在“雙減”政策下,教研組強化教研活動,從課程標準的深入、透徹研究到學段教學目標的達成路徑、過程、方法探討,再到鞏固、拓展、拔高性作業的設計,都要圍繞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而扎實展開。為此,把作業內容和課堂教學重點、難點、疑點高度匹配,提高作業設計質量,達到以一當十、舉一反三的效果,是教研組、學科組落實雙減政策的必要之舉。這樣,各學科教研組安排備課組就作業設計、布置展開研究工作,堅持每周召開一次專項研究會議,就作業內容、數量、要求等集中進行研討,完善學生作業周布置計劃,審核修改教師提前一周需要提交的作業以此通過加大集體備課力度提高作業設計、布置質量。同時,教研組把作業的設計與布置作為校本教研內容,并在更廣闊的范圍內研究“雙減”背景下教育發達地區的做法與動向,在更高的層面上研究精品作業的打造策略等。另外,還可以從學校層面上組織舉辦作業設計經驗交流會,讓作業設計有成效、作業少而質量高的教師談體會、傳經驗,幫助其他教師提高作業設計能力。也可以就作業設計與布置進行校本培訓,聘請專家研討課程標準涉及作業的內容,梳理教材體系下必須布置的內容,明確學科知識體系對作業布置的認知要求,讓全體教師掌握作業設計的依據和方法。
減少作業乃至不布置作業的根本還在于形成教育教學合力,提高教學質量。教學質量提高了,各學科當堂的學習任務當堂就能完成,當堂的知識與技能當堂就能把握,就可以少布置作業或者不布置作業。而形成教育教學質量的合力,一是要統一思想,明確目標。全校上下的思想統一了,目標明確了,無論是領導的管理還是教師的教學,都一致趨向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率。通過踐行自主、合作、探究和深度學習等新課程教育教學先進理念,靈活運用各科優質教學資源,科學實施課堂教育教學方案,組織學生進行有效乃至高效學習。堅決摒棄機械式、灌輸式、重復拖沓式的教育教學模式,注重啟發式、體驗式、互動式、探究式的高效教學方法,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二是抓班風,促學風。班集體風氣正,則人心齊、聚力強;班集體風氣不正,則各行其是、人心渙散。通過抓班風、促學風,學生都把心思聚到學習上、把力量用到學習上,形成你追我趕、不甘落后的學習風氣,那么,上課教師就會感覺到輕松,能夠心無旁騖地把自己的智慧全部用在課堂教學中。而且,好的班風學風不僅能夠在學習上凝心聚力,而且關乎學生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關乎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關乎學生的健康成長,在教育上也作用極大。三是抓常規,促實效。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還需要抓常規,從“備”“講”“輔”“改”“考”著手,抓住常規教學的各個環節,實施有效教學,就能促成實效,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成學生能力的形成。四是勤溝通,謀共識。教育教學是一項復雜的工作,不是僅僅靠技巧、方法就能提高質量和效率的。解決學生學習動機、動力等問題,對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也極其重要。在“雙減”政策落地實施的過程中,通過與學生以及學生家長的溝通交流,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解決學生學習的動力不足、信心不強、決心不大、毅力不堅等問題,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尤顯重要。為此,和學生做朋友,學會傾聽他們的心聲,并時刻站在學生的角度上思考一些問題,就能通過真誠的溝通獲得學生的信任,促使學生生發積極而持久的學習動力,有效解決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問題。
利用信息技術優化作業應用、推進作業改革、加強評價反饋、實現精準教學,不僅有助于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而且對于深入落實“雙減”政策,推動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都具有顯明的作用。一是應用信息技術優化作業的批改環節。傳統的作業批改方式是教師在當天收閱前一天的作業,如果能夠在上課之前批閱完備,則教師及時就能在課堂中進行反饋,并有針對性地對當天的學習內容進行微調。畢竟,像數學等學科都具有“環環相扣”的特點,解決清楚前面的學習內容,對于學習后面的學習內容往往幫助很大。但是,大多數時候教師在上課之前是難以批改完上一節課的作業。如果應用信息技術,把不能在上課之前批閱的作業方便、快捷地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引導學生發現作業中存在的問題,并當堂進行修改,則學習效果更好。例如,優化信息技術應用,通過AI智能校本作業本的使用,就能滿足這種需要。二是應用信息技術隨堂分析、診斷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一般是通過課堂作業完成進行的。而利用信息技術,通過高速掃描儀在1~2分鐘內就能將全班學生的作業分析完成,并對學習效果進行準確診斷。這樣,用很短的時間診斷出學生的學習狀況,就能進一步精準解決存在的問題。三是利用信息技術便于收集錯題,借助AI 智能校本作業本的及時數據反饋,自動化生成學生的個性化錯題本,便于教師布置靶向訓練作業,達到精準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總之,作業是教師精心準備的送給學生的一個“禮物”,它的“珍貴”之處就在于能夠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發展和表現個人的“天賦”或才干,使課堂教學的影響得以延續、拓展。所以,學校通過加強作業管理,從完善規章制度、作業備案管理、作業優化分析、校本作業設計、強化教研活動、形成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合力、優化信息技術作業應用等方面全方位開展工作,那么,對于根除之前作業布置數量過多、質量不高、功能異化等突出問題,全面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就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