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曉俠
(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玉泉山路初級中學 江蘇 宿遷 223800)
目前初中地理教學往往側重于讓學生學習地理而不是理解地理的概念,許多學生不知道如何學習和記憶。而如何扭轉這種局面,筆者認為,運用生活化的地理教學方法,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地理知識的吸收水平。生活化教育是一種現代教育理念。學習工作的地理方式。這種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使學生更加系統地學習地理,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水平。這對提初中學地理教學質量和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
生活化的學習是在現代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出現的一種課堂學習,以便學生更好的了解知識和獲取知識。在初中做地理作業時,學生往往會遇到難以理解的知識。如果學生在原則上不理解這些知識,僅僅依靠死記硬背記住知識內容,就無法掌握地理理論的概念和應用。通過將這種地理知識與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日常事件相結合,學生可以更容易理解和吸收這些抽象而復雜的地理知識,隨著學生的成長提高學習地理的能力,能夠使課堂充滿活力和吸引力,營造活潑的環境,學生可以專注于學習地理知識,提高課堂效率。
2.1 有利于突出地理課程的實用性。地理知識博大精深,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初中地理學生可以使用相關的科學知識來指導自身的生活實踐,并通過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來實現他們的目標。比如天氣預報、空氣污染、身體健康、度假旅游等都與地理知識息息相關。同時,人口增長和人類社會發展加劇了環境和資源問題,這些迫在眉睫的問題與地理知識息息相關。因此,教師應在地理教學中運用生活教育理念,鼓勵學生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直接聯系起來,加強學生的科學意識,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2 有利于調動學生探索的熱情和興趣。在傳統的地理教學中,理論與實踐脫離,往往難以激發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將生活化教育理念運用到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生活中面臨的各種挑戰,將生活問題融入課堂教學,以確保學生的學習不是抽象和無聊的。這種教學方式促進了學生的思考和研究,充分認識到學習地理的積極意義,不斷激發學生追求知識的積極性和興趣。
2.3 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新課程改革要求教育工作者培養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生活技能的能力。將生活教育理念應用到初中地理教學中,可以增強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到生活技能教學中的能力,將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問題相結合,自主應用概念。作為地理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為學生能夠更好的將應用技能和實踐結合能力提高,教師需要將課本上的概念、定理等知識與生活中的事物聯系起來。
3.1 初中地理教學不受重視。在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下,當前我國部分學校以及教師仍然看重升學率,因此中學教育活動的開展集中在“中考”這根“指揮棒”打轉。但是,由于地理不包括在中考科目中,一些學校、老師甚至學生會忽視地理課程,而是將它們歸類為所謂的“無用”。雖然地理在會考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可能沒有得到學校或老師的充分認可,有些學校甚至缺乏最基本的教學用具。
3.2 初中地理課程教學模式陳舊。最新修訂的《課程標準》明確表明,初中地理教育活動的開展應以實現素質教育理念、促進學生包容性發展為目標。在有效的教學中,教師應認識到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學習,以營造良好的氛圍。然而現實中,初中地理教學大多不滿足這一需求,重在講解知識,刻意壓制學生的積極性,也無法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因為教師完全控制課堂活動,導致學生無法發展邏輯思維,創新意識得不到培養。
3.3 初中地理教學缺乏課外實踐活動。初中地理教學活動的發展應包括課堂和課外活動。在課堂上,這是吸收理論知識的主要領域,而課外實踐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途徑。通過使用比例尺等其他工具來幫助學生進行實地考察,以完成課外學習活動。因此,需要對教師進行指導。然而,目前的初中地理教學中,除了課堂教育之外,幾乎沒有什么課外活動。一些學校和老師認為,課外實踐活動是額外的負擔,學校不購買相關教學工具,老師懶得組織進行進行課外實踐活動,從而導致學生無法將自身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解決當中。
4.1 以生活化為教學原則。所謂生活化教學指的是生活與教學活動相結合。在開展教學過程中,教師需按照生活化教學模式開展授課,提現以學生為主體,圍繞學生的實際生活開展教學,進一步構建生活氣息濃厚的教學氛圍。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結合生活實際,從學生生活的多個角度實施地理教學,遵循因材施教,重點分析學生之間的個體性差異,對學生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在課堂上充分挖掘學生的興趣愛好,找到學生的發光點,促進初中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例如,學習自然災害這個內容時,教師使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與自然災害相關的視頻和圖片,地震、泥石流、臺風等,讓學生更好的了解我國自然災害的形成原因及種類。
4.2 設計生活化教學實踐,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以教學資源為主要依據,雖然初中地理教材中包含豐富的地理內容,但對于初中生而言過于抽象化,學生主要靠死記硬背等機械的方式學士地理知識,因此無法加深學生的理解。這就需要教師回歸生活,充分開拓生活中的資源,借助生活資源豐富教材內容,帶領學生分析、探究各種地理現象,激發學生對地理的學習熱情。
在學習季風氣候的時候,為了使學生更好的了解季風氣候的起因及特點,教師可以事先收集各種關于季風氣候的知識,南方的洪澇,北方及西南地區的干旱少雨等,使用多媒體將視頻播放給學生觀看,鼓勵學生做出對比分析,討論南北方夏季氣候的不同,降水量的差異等,再對其做出總結。如此不僅展現了生活資源,也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促使學生在對比分析中更深刻的掌握地理知識。
4.3 構建生活化教學情境。地理知識不同于其他學科,其與生活的關系緊密相連,教師在教學中適當的創設生活化情境,激發學生對地理的興趣,發現地理的樂趣,使其主動的學習地理知識。
例如,很多地理問題都與生活密不可分,教師可將問題巧妙的設計到生活情境中;學習降水這一知識點時,降水是生活中極其常見的地理現象之一,但是降水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為什么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呢?教師為了更好的解釋這個問題,可以舉辦依據模擬實驗,拿出三個杯子,一個杯子倒入半杯冷水,另外兩個杯子倒入半杯熱水,蓋上蓋子過一段時間后,打開蓋子觀察上面的水滴形成情況,適當的進行提問,三個水杯形成水滴情況有什么不同?此時學生們便可以暢所欲言,隨后教師再引導學生觀察為什么三個杯子形成的水滴情況不同?讓學生在一起分析討論,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這樣的互動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學習地理知識的熱情。
4.4 深挖生活化的素材,加強理論教育。在學生的生活中有很多地理資源。因此,教師在教授地理課時,要從具有足夠靈活性的教材入手,深化地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達到教育導向的目標。比如,在“季風、降水”有關知識的講授中,老師不僅給初中生傳授了純理論的地理知識,而且還和他們生活中會接觸到的旱澇災害連接上關系,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了解自然現象對人類生活和生產的不利影響。再比如,在講解交通網絡知識時,老師可能會從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選擇的交通方式開始,通過交通促進理解,使生活化學習有效地喚醒了中小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讓他們更積極、更獨立地學習地理。
4.5 融合時事熱點,引發學生情感共鳴。在教育模式方面,要進一步推動生活化教育的發展,對時事熱點的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畢竟常規教學比較枯燥,即使教師言語在新奇,也無法挽救課本的單調。興趣和閱讀的有機融合,只有將時事引入教學的時候才能感受到。這讓學生參與學習,參與問題討論,產生情感共鳴。以開展八年級上《自然災害》一課為例,教師可以談論時事和熱點,以幫助培養學生的興趣。例如,在學校層面,老師首先總結自然災害的類型,然后讓學生思考我國最近發生的自然災害。然后老師通過PPT,學生可以看到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甘肅舟曲的泥石流,以及近年來發生的各種洪水和風暴的影像。最后結合具體的自然災害提出問題:各種自然災害的形成原因是什么?這種教學方式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可以創造視覺和心理效果,通過使學生留下深刻印象,以提高學習效率。
4.6 生活化的編制習題,促進理解運用。20世紀之初,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曾說過:“學校最大的敗筆就是學生知識與生活分開……”今天,我國開始了新的學校改革階段。提出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因此,教師應培養學生幾種“生活技能”,將時事和社會生活經驗結合起來。并結合相關地理知識。這種教學方法不僅使學生能夠獲得實用的信息和知識,感受地理知識的實用價值,而且解釋了學習的最終目標不僅是知識,而且是對其應用的理解。
4.7 搭建自由展示的平臺,把學生聯系生活的主動性激發出來。在平常的學習中,可以開展相關活動,讓學生通過適當地進行某些活動來表達自己,例如“大家講”欄目。學生的地理知識不是很豐富,所以需要依靠課本的知識,然后加上真題,讓學生在問題上找到問題的答案,同時參考他們的日常生活,將過程和原理整理出來,并在講臺上以講課的形式講給同學聽。這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鍛煉,但是要實行小組推薦、輪流坐莊、教師點將等方式的逐步過渡,以增加學生的參與度,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這讓學生不僅能獲得地理知識,還能豐富其他學生的知識。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自我探索和解釋的過程不斷提高其應用知識的能力。隨著學生地理知識的累積,學習困難可能會增加。例如,鼓勵學生探索自然地理學的范疇,包括經濟地理學的內容,如近世發生的奇怪地理現象、尚未解答的神秘地區等。應該鼓勵學生通過提問或分享新發現來討論他們生活中重要的地理問題。雖然他們的演講有很多的不足,但對他來說,這種地理知識是鮮活的,對生活有用,這樣能夠使學生逐漸養成學習和觀察的習慣。
4.8 布置生活化作業。課后作業是學生鞏固課堂知識的有效途徑,也是地理知識的延伸與拓展,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注意聯系生活實際,提高地理作業的生活化、實踐性。例如:學習了地球的自轉后,可以讓學生回到家裝觀察浴缸里水流旋轉的方向,綠藤植物的纏繞方向等,學生很樂于觀察此類事物,從而掌握了更多的地理知識。又或者學習完氣溫的變化與分布后,聯系實際讓學生測量并體驗一天中的最低氣溫和最高氣溫,將測量結果繪制成氣溫曲線圖,再通過生活中的信息源收集天氣信息。也可以讓學生記錄當地的天氣情況并寫下自己的參與經歷。這樣貼近生活的作業讓學生更愿意去完成,對教學內容記憶更加深刻,也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
4.9 合理運用地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與地理知識相關,例如:中東地區人們多穿白色的大袍子,教師可為學生講解,這是由于氣候或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的地理知識,夏季太陽高度大,能量集中,因此氣溫較高,而白色等淺色衣服的反射率更高,可以將太陽光反射回去,是人體吸收太陽的輻射變少,不會覺得太熱;冬季氣溫低,穿深色的衣服可以吸收更多的熱量,使人體感到溫暖,這樣再結合熱帶沙漠氣候,幫助學生了解為什么中東地區的人們喜愛穿白色的衣袍。
另外,在學習黃土高原一課時,會學到黃土高原上的窯洞,黃土具有直立性高、保暖性好等特點,同時為了適應黃土高原地區的氣候特點,窯洞多建造在背風地區,呈東北、西南方向,驅寒保暖,防風避沙效果良好。
通過解決生活問題,在實踐中學到了地理知識,又能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身臨其境促使學生更容易的接受具有抽象性的地理知識。地理與學生實際生活相結合,使地理變得生動活潑,也同時能夠讓學生專注于研究和解決地理問題。因此,地理教學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要讓學生找到生活中感興趣的教材,引導學生通過地理思維看世界、認識世界。學習地理知識不僅要讓學生能夠理解所學知識并加以應用,還需要學生能夠真正理解地理的應用價值,從而切實體會到地理的應用價值,這應該是對地理學習生活化最好的詮釋和重要意義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