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波
(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吉林 吉林 132013)
1.1 高職院校學生素養培育的基本內容。在我國,高等職業學校建成高職院校,它主要包括專科和本科兩大類型的學歷教育形式,通過學校教育和考核的學生能夠獲得國家統一認可的相應畢業證書。與普通高等教育學校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目標相比,高職院校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國家需要的技術型、應用型人才。
基于高職院校學生教育的總目標,在學生基本素養培養方面也有其顯著特征。學生素養培育主要包括以下幾大方面的內容:
1.1.1 職業素養的培育。高職院校是國家培養實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因此,良好的職業素養是其培養的基礎。職業素養的培育包括職業技能、學生個人興趣、個人能力的發揮、個人與工作關系的處理以及人際關系處理等多個方面的內容,為最終解決學生走向社會后個人與社會工作的匹配打下基礎。職業素養是高職院校學生必須具備的素養,在校學生必須要完成教學大綱的要求,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才能夠順利畢業。
1.1.2 文化素養的培育。職業素養的提升離不開文化素養這一重要基礎,文化素養內容十分豐富,既包括文字學習能力、技術應用能力、思考能力、學習能力等,也包括個人的人文素養、知識水平等。從目前高職院校文化素養實踐活動來看,文化素養培育主要是為更好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而開展的一系列文化課程、相關知識的學習工作。當前,在文化素養的培育中,必須要注重傳統文化教育,傳統文化有許多的精華,能夠傳承至今,是因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值得高職院校學生繼承和發揚,將傳統文化學習深入到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
1.1.3 道德素養的培育。德育教育在任何教育工作中都是不可獲取的。高職院校學生逐漸走向成年,開始具備完全獨立的民事行為能力,因此道德教育更應該要深耕。道德教育既包括學生對于我們黨、我們國家、社會主義道路的堅決擁護和支持,也包括對傳統美德的傳承和發展,只有具備良好的品德,才能夠真正成為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沒有道德和責任,能力越大對于社會的反作用越大。因此,高等職業學校學生素養提升必須要關注到道德素養的培育。
1.1.4 身心素養的培育。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在意識形態領域出現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虛無主義等不健康的意識,這也對在校學生產生了沖擊和影響。因此,身心素養的培育顯得更加重要。身心素養包括身體和心理兩個層次素養的培養,高職院校要致力于提升學生身體健康條件的創造工作和心理健康的培育工作,關注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健康問題,讓他們更好地享受人生。
1.2 傳統文化教育與高職院校學生素養提升。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凝聚力。過去,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部分,將高等職業教育等同于職業培訓的現象在高職院校十分普遍,因此忽視了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在走向社會時不能夠保持長久生命力和競爭力。為進一步培養國家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讓個人能夠擁有更好的職業發展和未來,傳統文化教育與高職院校學生素養提升工作的協調統一,迫在眉睫。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對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發生了新的變化。過去,由于信息技術水平相對較低,機械設備的應用仍然有很大限制,更多是依賴于人工進行實際操作,因此需要高職院校畢業生具備動手操作的專項技能。隨著技術的進步和人力勞動需求的減少,很多機械、復雜的操作都能夠通過機器人或是機器設備來實現,對于操作人員技能的要求從過去會操作變成懂操作、會分析,出現運行故障或問題時,能夠及時進行處理,需要具有專業分析和綜合處理的能力,這就離不開文化素養的支持。沒有文化素養,理解能力就會受到限制,未來可供開發的思維空間就會相對狹窄。因此,通過學習傳統文化,提升高職院校學生的素養是未來職業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上述,對于高職院校學生素養培養中的內容和未來發展需要進行了簡單介紹。在本部分,基于目前高職院校學生教育實踐活動,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展開進一步分析。
2.1 傳統文化教育是高職院校學生素養提升的精神內核。文化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但又通過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和途徑發揮作用的精神力量。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豐富燦爛的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人應當繼承和發揚的重要精神資源。傳統文化的思想體系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并與時俱進,逐漸形成各類高職院校本行業、本地區、本學校的特色文化素養,成為高職院校之魂,并通過校訓、教育目標等表現出來。因此,傳統文化教育仍然是高職院校精神力量的來源、文化凝聚力的基礎,是學生素養提升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2.2 傳統文化是高職院校學生正確社會意識形態的構建的基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各類外部文化的沖擊與影響,在高職院校中也出現了學生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虛無主義、頹廢主義等的興起,這對于整個社會和學生個人發展都是危害巨大的。究其原因,與傳統文化在傳承和發展過程中的缺失有著很大的關系,傳統文化重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講究循序漸進和歷久彌新,但是不健康的社會意識形態則是經濟發展和個人身心素養水平低下的必然結果。因此,重塑傳統文化素養,是高職院校引導學生形成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擁有正確社會意識的關鍵所在。
2.3 傳統文化是高職院校學生未來職業能否長遠發展的內驅力。對于高職院校學生而言,職業素養是十分重要的,決定其未來能否在工作中利用所學知識,充分發揮出自身擁有的技能的關鍵。但是想要有更好的職業發展,獲得更多發展機會,拓寬職業選擇的空間和范圍,就離不開文化這一真正的內驅力。只有具備豐富的文化素養和專業的職業素養的綜合性人才才能夠在長久的職業生涯中有更好、更長遠、更穩健的職業發展。
2.4 傳統文化是高職院校學生身心素養健康的基礎。當前社會,包括高職院校學生在內的年輕群體身心健康問題越來越多,心理的健康同樣應該重視。因高職院校學生處于由少年向成人轉變的關鍵期,思想相對不成熟,對于社會和自我的認識程度并不完全和正確,加之在整體經濟高速發展大環境影響下,學生心理問題層出不窮,抑郁癥、焦慮癥、亞健康等心理和精神問題越來越大。與此同時,隨著對于生活享受的追求,不重視身體健康,造成學生整體身心素養越來越差的社會現象也日益突出。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讓學生有更加強大和豐富的內心世界,將注意力從關注外在向關注自我轉變,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對于高職院校學生素養培育工作而言,傳統文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需要結合各高校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的開展。
3.1 傳統文化素養與職業能力的培養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學生素質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夠采取揠苗助長等不科學、不合理的方法,短時期內開展各類傳統文化教育課程,將傳統文化一股腦的灌輸給學生是必須要避免的一個錯誤。高校應該基于學校學生教育、教學的整體目標和不同學習階段學生的不同,對傳統文化課程進行科學和合理的規劃,遵循由簡入凡,不斷夯實和加深認知的規劃,切忌因噎廢食,盲目開展文化課程的學習。在實踐中,高職院校要充分考慮不同學生對象、不同職業課程設置的需要進行傳統文化相關課程的安排,課程設計應該遵循螺旋式的教育規律,對在校學生從低年級到高年級進行重要知識點的深化學習和鞏固,并綜合考慮學生職業發展的需要,傳統文化課程更多關注到學生的行為表現、價值觀念、應變能力、口語表達、學習理解能力等對于未來工作有積極幫助或正向作用的方面。同時,傳統文化素養教育要堅持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的原則,高職院校學生整體素養相對較低,而其身心健康往往不受關注,傳統文化素養教育首先是育德育心的,讓學生具有積極美好的心靈和道德情操是首要原則,不應對他們具有偏見,遇到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學校和教師要注重因材施教,了解學生需求,更好教書育人。
3.2 傳統文化素養與學生其他素養的培養要協調統一。傳統文化素養是基礎、是內驅力,應該與職業素養、身心素養等相輔相成,相互影響。因此,在未來教育工作中,應該將傳統文化素養的培育與其他素養的學習和教育結合起來,不應該割裂出來。例如,在開展文化課程的學習中,可以引用歷史典故進行講解,讓學生們更加明白自己應該做什么,并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到自身出現問題時,要有正確的發泄方式和途徑,才能夠有更加強大和健康的身心。例如,在春暖花開之際,可以組織學生舉辦花朝節,讓學生們準備詩歌,身著漢服進行祭拜,以此激發學生們對于學習喜歡漢文化的熱情,也讓學生之間加深溝通和了解,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傳統文化素養是底子,學生的其他素養可能存在著很大的個體差異,只有打好基礎,才能夠在此基礎上有縱深發展。采取多種多樣的文化教育方式,多多開展青春階段學生喜歡的各類活動,如歌唱比賽、文化表演賽等,這將有助于各項素養的綜合提升,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激發起他們探索求知的欲望,開展多種多樣的文體活動,將傳統文化教育轉變為能夠被當代大學生所喜歡的形式,實現多種素養的共同提升和進步。
3.3 傳統文化素養的培育應該面向全體,形成文化氛圍。對于高職院校職業教育而言,學校和學生是重要的主體。從學校角度而言,為學生提供學習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通過課程設置、校內布置、實踐活動開展多種形式,讓學生們充分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內容和符號無處不在,才能更好的為傳統文化扎根高校,為教育鑄魂打下基礎。傳統文化素養的培育可以與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各方面結合在一起,小到花草樹木、學校景點、學習角落的打造,大到整體校風、校貌等,都能夠體現傳統文化的韻味之美。從學生角度而言,只有面向整個高校、整個高職教育乃至整個社會的學習傳統文化的氛圍,才能夠讓他們真正認識到傳統文化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從而沉淀下來,進行學習。例如可以在校園內開展各類競賽活動,如經典詩詞朗誦大賽、書法大賽、茶藝表演賽等,讓學生有更多展示自我,展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機會,進而讓全校學生體會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并在這個過程中教會他們如何更好地關心他人、孝敬父母等,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切實強化文化素養。傳統文化素養的培養,既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和家長的責任,只有學生具有良好的文化素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將來走向社會才能夠成為國家所需人才。
3.4 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教育改革與創新。在教育工作中,只有面向現代化的、面向世界的、面向未來的教育,才能夠有升級和活力,也才能夠不斷滿足國家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作為培養國家所需人才的高職院校,一方面要在國家教育目標和規劃下,開展職業教育,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從業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通過本校學習工作的開展實現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的現代化改革。通過現有的學校教育體制,在教學的目的、考核方式、專業的設置、課程的設置、考試考評的方法上,對學生合理運用知識,注重文化基礎學習的要求顯現出來,才能夠將傳統“應試教育”向著“素養教育”轉變,學生也才能夠正確認識到文化素養提升的重要性。通過構建教學參觀基地,讓學生們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來,拓寬學生們學習傳統文化的途徑,開闊學生視野,更好構建起高職院校與社會之間的橋梁,在潛移默化當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讓傳統文化入腦入心,讓學生自覺形成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意識。同時,高職院校也應該積極通過教師的引導作用、模范示范作用等,在校內開展各種形式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通過文化熏陶和感染,為高職院校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工作打下基礎。值得一提的是,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高職院校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新的途徑。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下,很多學校無法正常上課,教師們通過在線上進行遠程授課,保證教學工作的開展,這是一次教育方式的全新變革,同樣可以適用于傳統文化教育工作中來。在未來的教學工作中,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教育可以借助各類軟件、硬件設施,通過手機、電腦等,將各類傳統文化課程發布到公共平臺上,可供學生隨時學習,并可以在網絡上開展打卡、分享等活動,激發學生們競爭學習的熱情,改變傳統教育理念,推進教育工作的多元化發展。
綜上所述,在我國,高職院校學生素養包括了職業教育、文化教育、道德教育、身心教育等四個主要方面的內容。其中,職業教育是最終的培養目標,高職院校學生教育仍然要以職業教育作為最根本的目標,注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文化教育是各類教育工作開展和素養提升的基礎,傳統文化教育在當今高校文化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凸出,應當成為未來高職院校教育工作開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文化素養作為基礎,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念和社會責任感就難以建立起來,也會阻礙其他素養的提升;道德教育是教育之魂,沒有道德的教育只會是不利于社會發展的,只有積極開展傳統文化教育,高職院校學生素養提升才能鑄造豐富的精神內核,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責任感;身心教育則是在其他教育發展的同時,需要結合外部環境變化,不斷調整和適應的部分,是決定學生未來職業發展長度和遠度的關鍵內驅力。
總之,只有在高職院校學生教育工作中積極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工作,高職院校學生才能夠構造正確社會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才能夠讓學生未來職業道路走得更加順暢和長遠,才能夠讓學生有正確的道德意識和行為規范,才能夠讓學生朝著身心健康發展的方向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