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宇
隨著《江蘇教育現代化2035》的出臺,信息化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斷加快。從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到學習態度和價值觀,再到信息技術核心素養;從“雙基”的技術外在本位,到以人為本的素養內在本位,每次變革都是教育現代化更深層次探索的標志。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是近幾年不斷深入研究的課題,其中信息技術這門學科的教學在這場新變革中必然承載著更重要的任務,這也對信息技術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及更大的挑戰。
根據《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信息技術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綜合能力,不僅是從知識技能方面對學生進行指導教育,還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賦予學生相應的社會責任感、德育觀、自主探究能力等。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以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為依托,從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這些方面入手,設計、組織教學,課堂要求也要與之緊密貼合。
信息意識是指個體對信息的敏感度和對信息價值的判斷力。我們處于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大量信息充斥在我們周圍,影響著我們的認知。對于初中生來說,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和疑問。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不僅是家長的責任,還應是各學科教師的任務。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就是要讓學生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正確辨別信息的有效性,準確、快速地提取所需要的信息,避免不良信息的干擾。
例如,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如何下載信息。新課標與原有教學大綱最大的區別就是從學習操作方法向培養信息意識的轉變。新課標更加注重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綜合能力,如查閱資料、瀏覽網絡、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探索性學習等。在信息素養方面,教師可以將培養利用互聯網查找資料并有目的地進行篩選、整理的能力,作為教學的基本目標。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以當地美食為切入點,通過微視頻《舌尖上的睢寧》,講述美食典故,演示烹飪流程,傳播當地飲食文化,引導學生分組在網絡上搜索睢寧美食,并對相關的文字、圖片、影音資料等,進行下載、分類、保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了下載信息的基本操作方法,也培養了協同分工能力,同時還培養了社會責任感,增進了對家鄉的了解。
計算思維是指個體運用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思想方法,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涉及的一系列思維活動。培養初中生的計算思維,不單單是學習計算機程序的編寫,而是指應當運用計算思維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困惑。
例如,在“flash 動畫制作”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應當做到在教會學生理論層面的知識的基礎上,注重教學任務的分解,設立不同目標,引導學生從計算角度分析、比較、提出問題并進行抽象轉化等。比如,講解“引導層動畫”一節,教師播放兩段蝴蝶在空中飛舞的動畫(一段是直線運動,一段是曲線運動)。首先,教師布置任務一“創建第1 幀至第40 幀的蝴蝶直線飛行的補間動畫并測試動畫效果”,幫助學生復習補間動畫的知識,為后續學習打基礎。然后,教師請學生思考“如何實現從直線運動變曲線運動”,引導學生理解引導層、引導線、被引導層的概念,啟發學生結合數學知識,利用折線,將直線轉化為曲線,培養學生用計算思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任務一的基礎上,教師再讓學生自主嘗試完成蝴蝶曲線飛行的引導層動畫的創建并測試動畫效果(借助教學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引導和激勵學生探索學習。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探究等一系列活動,歸納引導層與引導線的作用,加深了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掌握曲線運動的本質,體驗學習過程中類比等思想的運用,以及計算思維的重要性。
數字化學習與創新是指個體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通過選用合適的數字設備、平臺和資源,有效地管理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開展探究性學習,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從而完成學習任務并形成創新作品的能力。在對學生教育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提到,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對于信息技術這門學科來說,師生都處在一個互聯網高速發展的年代,技術革新的速度越來越快,這對教師的專業能力、創新能力、與時俱進的能力的要求就更高。培養學生的數字化學習與創新能力,就是培養學生在信息社會的適應力與創造力。這是提升信息技術學科素養的重要部分,也是連接信息社會與學生之間的橋梁。
例如,在小學階段,學生已經初步接觸過WPS 軟件,很多教師的教學內容就是出示一個范例文檔,請學生在范例文檔上簡單修改。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探究創新的學習習慣。教師可以嘗試使用任務式、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從知識的傳授者變成引導者。比如在“制作電子小報”這一節,教師可以讓學生以“愛國主義精神”為主題,以立德樹人為指導思想,通過小組合作等形式,設計一份電子板報。教師不用提供案例,只需告訴學生板報設計的幾個基本要素,如報頭、主編、導讀欄、正文、裝飾圖案等,請學生自由發揮。本節課就賦予了學生充分的自由度,從學生的審美角度出發進行板報的設計。最后,在作品的呈現上,板報的內容、版式也更加豐富多彩,有側重于文字描述的,有側重于圖片展示的,有側重于內容品質的,有側重于色彩裝飾的,等等。教師可以從板報的創造性、技術性以及是否貼近主題思想等方面,適時點評一部分學生的作品并組織學生討論。
新課標明確指出,具備信息社會責任感的學生,能理解信息科技給人們學習、生活和工作帶來的各種影響,具有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樂于幫助他人開展信息活動,負責任地共享信息和資源,尊重他人的知識產權,能理解網絡空間是人們活動空間的有機組成部分,遵照網絡法律法規和倫理道德規范使用互聯網;能認識到網絡空間秩序的重要性,知道自主可控技術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意義。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因特網為代表的信息“高速公路”給人們的工作、生活、學習帶來了廣泛的影響,信息技術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網絡、使用網絡,避免不良信息的侵蝕,培養學生建立信息社會責任感。
例如,教師在講解“走進網絡世界”時,可以利用辯論賽的形式,以“網絡的利與弊”為辯題,引導學生搜集相關案例,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辯論。首先,教師展示圖片“天使和惡魔”,引出辯題“網絡是中學生的惡魔還是天使”,組織學生分成兩組,各自闡述觀點。比如正方的觀點是,網絡是百科全書,可以查詢各種資料,開闊中學生的視野,有利于中學生學習,結交新友,加強對外交流,促進個性化發展,拓展受教育的空間等;反方的觀點是,網絡使許多中學生沉溺于網絡虛擬的游戲世界,脫離現實,影響學習,荒廢學業,影響身心健康等。辯論結束后,教師進行總結,強調網絡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學習,我們不能因為其負面作用而敬而遠之,也不能因為其正面作用而忽視它帶來的問題,應當對網絡有清醒的認識,做到健康上網,綠色上網。這樣,學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用正確的道德法治觀念去評價各種網絡行為。
總之,信息技術的教學要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導向,以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為指揮棒,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增強課程適宜性。教師要堅持與時俱進,更新教學內容,體現課程的時代性,培養學生成為一個具有良好信息素養的新時代人才,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