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素英
YR自小學五年級至初中,沾染上打架、說臟話等壞毛病。在優(yōu)秀乖巧的姐姐面前,YR 的種種行為就是媽媽口中的“流氓作風”。這樣的少年落到任何班主任手里,都足以在其教育生涯刻上烙印。當然,班主任如果能引導這樣的學生成長,那么,既“拯救”了花樣少年,也能使自己的班級管理技能快速提升。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引導這名少年成長的五個“錦囊妙計”。
我看到YR 的第一眼,就知道他是一匹難以馴服的野馬——整個人趴在桌子上,眼神里滿是不屑,一只腳從課桌底下伸到教室的過道里且不停地抖動。就是這么一個自大、不羈的少年,居然做著一個幼稚的動作——津津有味地啃手指。“YR!”我報到他的名字。“到!”他漫不經心地答道。我一下子記住了這個名字。“呦!好帥的小伙子呀!如果不吃手就更帥了。”我故意加了一句,表示對他的贊美。
在后來的課堂上,他一直保持著我第一次見到他時的狀態(tài)。當我提醒他要坐好并認真聽課時,他總是一副漫不經心的懶得理你的樣子,有時他還會覺得不耐煩,眼里似乎要迸射出憤怒的火花。然而,他的作業(yè)卻寫得工工整整,字也是靈動秀氣。趁此機會,我對他大加贊揚,并把“紀律委員”的“官銜”給了他,讓他維持班級的紀律。
自從YR 上任以后,我接二連三收到舉報信。他的“暴力執(zhí)法”讓同學非常不滿。也不知從何時起,他還染上了抽煙的惡習,屢教不改。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我只能聯(lián)系家長。通過他的父母,我了解到:由于YR 的爸爸長期在外工作,媽媽一個人承擔了家里的所有事務。在生活的壓力下,媽媽的情緒變得很不穩(wěn)定,她對不聽話的YR 常常棍棒加唾罵。我似乎找到了問題的根源。家是溫暖的港灣,同時也是容易給孩子心靈帶來傷害的地方。也許YR 的種種叛逆只是在尋找一種“存在感”,想引起他人的關注。
當YR 的爸爸了解到兒子的第一支煙是從他的口袋里悄悄拿走的時候,他下定決心和兒子一起戒煙,也算是對兒子的補償。在我的勸說下,YR的媽媽也答應以后多和兒子溝通,平時多關注兒子,多鼓勵,多表揚。
在與YR 的父母單獨交流之后,我又把YR拉到其父母面前,對他在作業(yè)上表現(xiàn)出的優(yōu)點大大夸贊了一番,而對他的種種惡習只字不提。最后我還建議其父親盡可能多地回家陪伴兩個孩子。“YR,你要爭取成為三好學生啊!”我鼓勵道。“算了吧!我考得再好,你們都不會給我三好學生的榮譽。”他滿眼委屈地看著我。“為什么?”看樣子我提到了他的傷心往事了,這也許是我引導他積極向上的一個切入點。他瞬間紅了眼眶,又怕我看出來,立馬低下頭說道:“小學時,那些三好學生都考不過我,但老師看我不順眼,即使我考得再好也不給我獎狀。”“你這么優(yōu)秀,從來沒有拿過獎狀?”我故意把“優(yōu)秀”說得重一些。他的眼淚順著抽搐的雙頰流了下來,嘴唇直哆嗦,但說不出話,只是搖搖頭。“你身上確實有許多問題,但都是小問題,你只要努力改正,是可以達到‘三好’標準的。”接下來,我告訴他在課堂上應該保持什么樣的坐姿,如何與他人交流……他點頭接受。
后來,在我和物理老師的不斷鼓勵下,YR做了物理課代表。一方面,我們相信他確實有這樣的能力,另一方面我們也是想給他一定的壓力和前進的動力。從剛開始在同學們面前不敢大聲布置作業(yè),到后來能夠自信地到講臺上來給同學們答疑解惑,他的進步大家有目共睹。我們班的物理成績在他的督促下也有新的突破。功夫不負有心人,八年級上學期的期末考試,他的每門功課都達到了“三好”的標準。當我親手把三好學生的獎狀頒發(fā)給他時,他跑到講臺上,雙手拿過獎狀,還是低著頭,從兩片顫抖的嘴唇中間擠出來兩個字“謝謝”。他轉過身和其他的三好學生站在一起,接受全班同學最熱烈的掌聲……
奧地利心理學家弗雷德·阿德勒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一個人身上所有的問題,大多數(shù)都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成長經歷。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點和基礎,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父母的眼界、教養(yǎng)方式以及處理問題的方式,都會直接影響兒童的身心健康和人格發(fā)展。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說過,父母應該把兒童看作平等的人,有獨立個性的人,要自覺地意識到:尊重童年。有了一種對孩子當下生活的尊重,對孩子本身作為人的尊重,我們的教育方式自然就會發(fā)生變化。兒童也是自然人,能感覺到自己是否被重視。教育者不能用同一個標準來衡量不同的兒童,而要善于發(fā)現(xiàn)每個兒童的優(yōu)點,對其不斷鼓勵。
在這個案例中,YR 在家里和學校都得不到父母和老師的認可和關注,幼小的他只能用偏激的方式來引起成人的重視,最終讓自己成為“問題少年”。另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的價值觀也會隨之改變。不知何時起,人們把教育功利化了。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和老師經常會說:好好讀書,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多賺點錢。當教育和功利掛上鉤,它的本質就被忽略了。教育的本質應該是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關注的應該是孩子的終身發(fā)展。事實上,如果孩子的綜合素質發(fā)展得比較全面,那么家長也不用擔心孩子的將來了。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培養(yǎng)出積極陽光,身心健康,獨立自信,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孩子是家庭、學校、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社會,我們的內心似乎變得焦躁不安,然而,在教育方面,我們只能放慢腳步,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