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里格曼等人認為,心理學發展的主要目的不僅是除去個人心理行為或生理行為上潛在的問題,更是真正幫助人們形成健康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和社會行為模式。他們主張研究培養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人類個體的內在健康與幸福?;诖耍覀兲岢觥叭矫妗薄八碾A段”培養中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叭矫妗笔侵戈柟獾纳顟B度,旺盛的求知欲望,堅強的意志。“四階段”是指學生經歷自我否定、自我肯定、自我欣賞、自我超越四個階段。
學校要自覺全面確立“育人先育志,培技先培心”的育人理念。“育志”即教育學生樹立正確志向和理想,“培心”即培養學生積極陽光的心理。學校始終堅持以“育志”和“培心”為導向,育有用之才必先立有用之志,讓孩子們明確心中的志向,培養中學生陽光的生活態度,促進中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一是以積極的體驗課教學為主要陣地,讓學生在體驗式教學中感悟、分享,打開學生的心扉,樹立學生的自信心。二是將學校團體心理輔導與個別心理咨詢手段相結合,建立三級心理危機早期干預的預警響應機制,成立班級心理危機應急干預的領導小組,建立校園三級集體心理應急防護網,定期通過“癥狀自評量表”對學生進行集體心理健康監測,對監測評估結果進行統計與分析,及時約談心理發展異常的學生,進行團體心理輔導并一一記錄在案。三是以主題心理活動實踐為載體,堅持學生發展性與積極心理雙向輔導為理念,開展各類團輔活動、心理健康教育與講座等特色活動,引導學生主動了解自我,認知自我,接納自我,尊重自我,提高學生承受情感挫敗的認知能力和積極情緒心理調控能力,塑造學生科學健全獨立的人格。
學校要成立家校委員會,構建家長熱線等信息化溝通交流平臺,每年通過定期舉辦座談會、心理講座沙龍等活動,與家長進行交流,實現學校工作與家庭教育有效密切地聯動,幫助家長了解孩子個性成長階段的特點、規律以及心理教育方法。學校也可以與周邊兄弟學校聯合辦學,搭建校本課程培訓和校本教學成果資源交流共享合作平臺,充分利用現有校外資源,共同開展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主體多元、場域多樣、方式多種的育人機制。此外,還要重視與其他相關單位合作,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結對的活動方式,提高學生應對挫折、適應社會、自我肯定的能力。
教師必須在教學工作中注意滲透心理健康知識教育。學校堅持定期開展心理健康學科滲透與研討活動,將心育因子滲透于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提高心理健康課堂及教學過程質量,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在實踐教學中滲透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及時鼓勵和引導學生,讓學生提升求知欲,培養效能感,增強成功感。教師可以在中學生各級各類大賽訓練中充分融入現代積極競爭心理學理念,激發學生內在潛能,讓學生學會積極合作,增強自主競爭意識和意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