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粉霞
(甘肅省慶陽市寧縣和盛小學 甘肅 慶陽 745201)
按照當前的經濟發展趨勢,進城務工的人數會持續上漲,在這個現實基礎上,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將會有非常大的難度。而小學階段又是留守兒童的性格、品質、價值觀念發育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他們脆弱敏感、容易產生自卑等負面情緒,極大地影響了他們在生活和學習中的成長,更有甚者,會嚴重阻礙孩子未來的發展。因此,社會不僅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問題、關系和慰問他們的物質生活,還要以人文關懷精神聚焦他們的內心世界,深刻剖析心理健康問題背后的原因,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切實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以及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促使這些被“遺忘”的留守兒童在沒有得到生活偏愛的情況下,也能自尊自愛、自強不息、勇敢面對生活中的困難。
1.1 柔弱內向,無法承受打擊。留守兒童從小就和父母分居,即使有祖父祖母等其他親戚的照顧,也無法代替直系血緣。父母缺席了他們的童年,甚至是少年,他們中的大多數不愿敞開心扉,過早獨立但思想又不夠成熟,所以在面對困難和麻煩時,束手無策又拒絕他人的幫助。另外,缺乏家庭教育和積極正向的引導,他們無力承受孤獨,性格軟弱,容易沉淪,低靡消極。
1.2 自卑敏感,性格脆弱。由于缺少父母的支持以及家庭的溫暖,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沒有依靠和堅強的保護,面對家庭健全、自信樂觀的同學他們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學習成績不理想,人際交往有問題,溝通交流有障礙,小學時期的留守兒童意志力脆弱,很容易陷入自我否定,甚至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而且還十分敏感,錯誤地將老師的一句話、同學的一個眼神理解成“輕視”“異樣”,長期以往,他們的內心會十分痛苦,容易造成偏執的人格。
1.3 寂寞無聊,空虛迷茫。幼年時期就被迫與父母分流,這是留守兒童的現狀,也是導致他們精神生活空虛,無人陪伴的直接原因。很多家長存在這樣一個誤區,認為孩子沒有人陪伴的話就會將時間和精力用在讀書學習上。小學時期的留守兒童最多不過十一二歲,哪里懂的自我豐盈的道理?因此,他們會在思念父母中度過長夜,常常郁郁寡歡,孤單寥落[1]。
1.4 警惕心強,心理防御重。很多留守兒童長期無法關愛,日思夜想的父母回家后,不僅拒絕后他們交流和接觸,在日常生活中對同學和老師的關心也充滿誤解和敵意。和同齡人相比,他們家庭條件艱苦,而且過早的飽嘗社會冷暖,因此,也有一部分仇富、怨恨社會不公者。他們警惕性強,特別以自我為中心,在人際交往中往往不順與他人產生情感隔膜[2],難以共情,不為別人著想。
上述只是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冰山一角”,但這些現狀就足以讓我們感受到其生長環境帶來的嚴重不良影響。因此,開展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教育部門已經提倡并下發相關文件要求農村小學應加大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在人格塑造的關鍵時期,學校和教師要幫助孩子們形成健康的心理、性格發展。但是,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缺陷。
2.1 學校和老師對留守兒童關注度不夠。現代教育理念提倡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及活動能夠幫助學生消化負面情緒,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以更充沛的精力和信心面對生活,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3]。心理健康教育在城市中盛行,但是偏遠地區的農村小學對這方面的重視程度顯然不夠,既沒有專業的心理健康咨詢機構,也沒有開展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講座以及活動,其主要教學重點還是放在文化課程上,因此農村小學的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是面臨一定缺失的。同時,農村小學教育資源匱乏,政府的撥款以及補助多用于教育設備和校園建設,很少有針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項資金。所以說,當前大部分農村小學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關注度不夠。
2.2 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未能充分尊重留守兒童個體差異性。教育部不斷強調,學校教育要遵循“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這條理念受到廣大教育者的踐行和貫徹。以人為本要求學校和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充分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秉持“公平、公正”原則,對學生一視同仁,同時也要看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尊重其身心發展特點,開展因材施教[4]。但是,在當前農村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并沒有充分考慮到留守兒童的個體差異性,沒有根據學生特點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難以全面地促進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也破壞了教育的公平性。
3.1 為留守兒童建檔,實現家校聯系。學校教育應該發揮其主導作用,為了保證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要使他們獲得教師和學校的重點關注。一方面有利于增加留守兒童的陪伴感,彌補父母不在身邊的缺失,疏導其在人際交往中產生的情感隔閡;另一方面有利于留守兒童從教師身上獲得情感補充,以及獲得他人的關心與認可從而降低自身的心理防御機制[5];另外,教師可以及時發現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心理健康狀況,及時疏導并幫助他們消除負面影響,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為留守兒童建檔,不僅能夠加強老師對他們的關注,還能夠以檔案的方式記錄其成長,記錄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情況。
正因為留守兒童缺乏和家長的溝通交流,正好給了農村小學為其搭建橋梁的契機。因此,農村小學教師要在教育過程中貫徹家校聯系,與留守兒童家長或監護人進行及時的溝通交流,定期將學生的學習狀況和課堂表現進行簡述。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多關注留守兒童,及時了解情況,并結合當下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態和環境對其進行具有針對性的疏導和交流。因此,學校應創設家校聯合互動平臺,教師在平臺上記錄并完善學生資料,通過三方賬號,學生、家長、教師都能夠看到學生心理教育過程前后的變化[6];班主任教師根據留守兒童心理狀態以及在校表現來確定家訪的順序和形式,并適當記錄談話內容,以半公開的形式交由留守兒童的家長。基于此,家長掌握了第一手教育資料,對于孩子當前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心理健康發展有一個明確清晰的認知,有利于加強和促進三方的溝通交流,進而讓留守兒童在學校和家長的關注下健康成長。
3.2 發展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和形式。留守兒童建檔能夠讓教師及時發現他們這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這是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學校還需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構建適宜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與形式來疏導其心理郁結,引導他們積極進取,建立正確的心理認知,塑造良好的性格品質。同時,內容離不開形式,形式也不能缺少內容而獨立存在,形式因以內容為主,為保證農村小學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學校應該以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為核心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那么學校應該如何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呢?
首先,編寫和完善小學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靈活運用理論知識,并結合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實際發展狀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7]。其次,組織新利健康學習課程。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中,教師要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娓娓道來,在不傷害他人自尊心的前提下引導留守兒童意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發現自己的不足,并且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學會自我調節或是主動尋求家長或老師的幫助。再次,實施兩種心理健康教育[8],一種是針對學校教師,另一種是針對留守兒童監護人,學校要每學期對這兩種角色進行心理輔導教育培訓,不斷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不斷提高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最后,拓展溝通渠道。農村地區留守兒童家庭條件艱苦,且該地區的電子設備普及率不高,孩子和家長缺少溝通,因此,學校要專為留守兒童開通“親情熱線”[9],以電話、視頻、網絡通信、書信、短信等方式讓他們能夠經常與父母溝通交流,表達思念,分享彼此的生活。從某種程度來說這也是促進家校聯系的一種方法,總之,家校要合力促進孩子健康快樂成長、驅散他們這個年紀本不應該承受的陰霾。
3.3 建立寄宿制。父母離開留守兒童后,其所居住的環境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近朱者赤,學校建設寄宿制,是在不限制人身自由的情況下,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進行全面的監管和保護[10],讓學校成為留守兒童溫暖的大家庭。監護人管理相較于寄宿制學校有許多不足,例如,監護人不重視留守兒童的心理疏導、教育方式不科學、回家路上存在安全隱患等,而寄宿制學校不僅能夠最大程度地保障學生人身安全,還能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行為習慣。
另外,學校不僅要提高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還要積極開展多種活動來豐富孩子們的課余生活,促進人際交往關系,積極影響思想品質發展。如組織各類文娛、學習、體育活動來豐富其日常生活并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11],鼓勵留守兒童參與集體活動,在活動中感受到快樂,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
與此同時,學校還要建立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預防機制,建立專業的心理咨詢診斷醫務室,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咨詢服務。針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醫生或教師要進行心理疏導;對于心理問題已經嚴重到抑郁甚至是自閉程度的留守兒童,采取不直接面對面的心理咨詢信箱模式,為其提供一個情感宣泄的途徑[12]。鼓勵他們訴說煩惱,敞開心扉;在日常學習中,班級要成立學習小組,采取互助合作學習的方式,由成績優秀的學生幫助并監督留守兒童學習。
3.4 構建社會力量網絡,提高社會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農村地區的小學在校園建設、設備配置上都比較落后,因此,社會各界力量應該多為農村學校進行募捐或開展其他公益活動,吸引投資和幫扶。首先,要建立具有專業性、連續性、完善的社會支持體系,構建家庭、學校、社會網絡體系,共同承擔教育好留守兒童的責任[13]。其次,當地政府部門要重視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籌集專項資金,對農村小學建設進行撥款與幫扶,還要加大對留守兒童的關愛保護項目的投入。我們還應注意到,周末這個時間段是留守兒童“失管”的時期,為了保證其生命財產健康安全,應加強社會、學校與家庭之間的合作,關注留守兒童活動軌跡[14],形成良好的互動制。最后,鄉村教育工作要加強自身教育能力,相關部門要提高對當地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并增加教育資源的投入,為學校寄宿制度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完善學校、宿舍基礎實施,為留守兒童提供整學期寄宿的優惠和服務。還要招聘相關專業心理咨詢師人才和團隊,以更加專業和適宜的方式疏導留守兒童的心理困境,站在孩子的角度上來幫助他們排解煩惱、解決困難。
綜上所述,我們了解到農村留守兒童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不利于他們的人際交往和性格發育,并且容易產生自卑心理,拒絕溝通,封閉其內心。總而言之,在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中,應加強對其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視,促進孩子健康成長不僅需要學校、社會的努力,還需要監護人、家長、社區的配合,攜手改正孩子錯誤的思想觀念以及不良行為,加強對其的品質道德教育,培養其自我疏導自我調節的能力、以及自我保護的能力,各界要助力留守兒童健康快樂成長,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呵護和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