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軍
(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種和初級中學 甘肅 定西 748104)
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環境周圍圍繞著很多困擾,對于中學生來說,學習任務的繁重、復雜的人際關系、不適應的校園生活都是導致心理健康問題的根源,并且有的學生性格比較內向,心理健康問題可能導致其在學習中低效進步。初中生物這門學科有著顯性和隱性生理健康知識,依托初中生物課堂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減輕其焦慮情緒,因此教師在生物課堂上可以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1.1 學習任務和升學壓力導致學生焦慮。我國教育教學行業發展至今,應試教育一直在其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教師、家長和學生都認為高分數是學習好壞的直接體現,教師會在日常教學中給學生布置許多的作業和練習,學校也會不定期地舉行考試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生不僅要進行課堂學習,還要完成布置的作業;除此之外,有的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落后于其他人,給孩子報了大量的課外輔導班和興趣班,學生的學習任務太過繁重,其自身也因為升學考試一直焦慮不安。
1.2 復雜的人際關系使學生不安。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心理敏感,容易被外界環境影響。初中生與小學生不同,小學生在學校可以通過課外活動或者一些游戲與同學建立友誼,但是初中生的學習任務重,其大部分時間都在學習,并且初中生這個年齡正處于青春期,身邊的交際范圍也在不斷地擴大,其心思敏感,考慮事情多方面,有的同學因為怕生、內向,其不敢與人交往。
1.3 學生在適應校園環境中產生憂慮。目前大部分學生從小學步入初中后就會選擇在校住宿,初中生在進入學校后,不僅要適應教師的教學方法、學習與人相處交流,還要適應宿舍、食堂等其他校園環境。因為時間緊張,學生在適應一個陌生環境的過程中,會產生憂慮不安的情緒,心理健康產生意外狀況。
1.4 學生生活習慣不健康。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行為習慣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而發生改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當有同學染上陋習時,不知不覺中就影響到他們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健康,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不良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也得不到及時的糾正。這可能會導致學生自身免疫力變弱,調節機制失衡。
2.1 可以緩解學生壓力,減輕心理負擔。學生在面對心理健康問題時,其覺得比較害羞,不好意思向他人尋求幫助,有的同學甚至會選擇逃避,不愿意直接面對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焦慮和不安的情緒一直積壓在學生的心里,學生壓力會越來越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可以讓學生學習到知識,還可以讓學生掌握釋放壓力的方法,學生可以通過一些科學的知識減輕自己的心理負擔,懂得如何去調節自己,如何去適應學校環境等。
2.2 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調節學習狀態。俗話說:一心不能二用,如果學生將心思花費在了心理健康問題中,就不會有精力去考慮自己的學習,學習成績和學習質量會嚴重下降,在后續的校園生活中,會面臨更多的學習方面的挑戰。因此當教師在課堂教學上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學生可以通過教師講解的專業知識解決自己的困惑和疑慮,空出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和進步,以積極樂觀的心態的去面對課堂學習,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學習質量,調節自己的學習狀態。
2.3 可以加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在應試教育的前提背景下,教師和學生因為教學工作和學習任務的限制,不能夠及時的進行溝通和交流,教師無法走進學生的內心,不能體會到學生的焦慮不安等情緒,不能及時發現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而如果將課堂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話,教師可以通過教育輔導發現學生在心理健康上的問題,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用合理的方式方法尊重、鼓勵學生,拉近自己與學生的關系,幫助學生塑造更加優秀完美的人格。
3.1 通過生物中生態圈的知識,提高學生人際交往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對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初中生性格敏感、內向,其在學校生活中可能只與自己本宿舍或者教室周邊的同學熟悉、交好,逃避去拓展自己的交際圈。因此教師在初中生物課堂上可以利用書本上的知識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進行情景創設,提高學生人際交往能力。
例如,教師在進行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章《認識生物》和第二章《了解生物圈》這些知識點的內容時,其可以在課堂上采用小組合作學習,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這兩章知識主要包括生物的分類、周邊環境中的生物、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生態圈等,教師可以根據班級里全部學生的興趣愛好及特點進行分組,將同學平均分成五個小組,并且標記為1組、2組、3組、4組、5組,然后教師要依照課本開展小組教學,教師可以規定1組為植物組,1組中的成員為樹木、花朵等,其他小組以此類推進行命名,植物、動物、微生物種類各種各樣,但是其需要相互依存,共同作用,維持生物圈的正常運行,學生通過情景創設,可以更快的吸收知識,在課堂教學中其也會學習到缺失動物,生物圈不夠完整;植物對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等,學生通過生物多樣性可以感受到團隊協作的重要程度,在進行小組學習中學生也可以接觸到興趣愛好相同的同學,拓展自己的朋友圈。利用生物多樣性這一知識點進行情境創設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解決學生的煩惱,幫助其認識更多的朋友。
3.2 利用生物中生理學知識,向學生傳授青春期知識。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這一敏感階段,其心理和生理都在隱性地發生變化,日常生活中,學生會對異性產生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在面對異性時會羞澀臉紅,有的同學在此條件下,很可能出現早戀的情況。教師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在教育教學時,會忽略這些知識的講解,沒有及時的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而是直接強硬地杜絕學生早戀,這也許會讓學生發生逆反心理,得不償失。初中生物課本中有許多章節涉及到了人的生理問題,這些專業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正確看待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問題,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上要利用生物學知識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傳授和普及青春期知識。
例如,在開展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章《人的生殖》、《青春期》知識講解時,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滲入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教師在備課階段可以采用信息技術在網絡平臺上搜尋一些關于人的生殖與發育的視頻和影像資料,將其下載到自己的課件上,在課堂開始后利用教室里的多媒體技術給學生進行正面的講解,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之前的害羞、好奇、恐懼調節到平衡的狀態,讓學生正確的面對青春期的問題,從而可以正確的保護自己、正確的對待和異性的相處交往。
3.3 通過生物中生態學知識,鍛煉學生適應環境的能力。社會背景和家庭環境可能會導致學生缺失一定的抗壓能力,目前有很多初中生出現不適應校園環境的情況,有的學生在面對挫折時會猶豫退縮,這一系列會導致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越發嚴重,因此教師在生物課堂滲入心理健康教育時,需要利用生物學知識鍛煉和提升學生的適應能力,綜合素質。
英國著名的生物科學家達爾文提出了“進化論”學說,其表明了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人們必須要適應社會,適應生活,同樣學生也要具備一定的適應能力。教師在講解初中生物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三章《生物的進化》的知識點時,其可以從生物進化的歷程、生物進化的學說以及人類的起源和歷程這幾個方面展開講解,教育學生要樹立積極向上的態度,認清自己在校園和社會的位置,明白自身與社會相互依存的關系,主動去適應環境,適應校園,適應社會。
3.4 利用生物中調節機制,普及學生青春期知識。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除了在與異性的交往中產生疑慮,有的初中生因為耍酷、好面子等因素,在這個年齡階段會出現吸煙、喝酒等不良嗜好,學生身體正在成長發育,因此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可以借鑒生物課本上的知識,給學生普及青春期知識,讓學生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初中生物課本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六章《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涉及到了人的身體調節機制,教師在講解這一章內容的時候可以在課堂上滲入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開展第四節《激素調節》課堂講解時,教師可以先根據課本進行激素調節、神經調節、泌尿調節的知識點和理論概念,然后教師可以通過舉例,分別比較正常人和吸煙喝酒的人三種調節機制是如何運行的,學生通過觀察這個例子會懂得正確保護自己的身體,明白喝酒、吸煙等不良嗜好對身體的破壞,進一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通過第二章第二節《消化與吸收》這一節內容,給學生強調良好飲食習慣的重要性。學習質量得到提升的前提條件是要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教師在課堂教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強調生活習慣是必要的。
3.5 創設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氛圍。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重大的步驟,其教學過程不僅僅是生硬地搬弄知識了,還慢慢的增加了教師和學生之間溝通交流,環境對人們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初中生在適應校園環境時本就會不安無措,因此教師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要考慮學生的情緒,在這種背景下教師要用與學生平等的心態、平穩的語言創設積極的課堂氛圍。
首先,教師要轉變自己的角色和大腦思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對象是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教師在生物課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要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用學生同年齡段的眼光看待問題,思考這些心理健康問題在自己的初中階段是如何表現的;其次,教師要采用平穩的語言與學生進行溝通,拉近自己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比如可以通過“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吧”“老師在初中階段面臨這些問題的時候呀,會……”等平穩和積極性語句與學生溝通交流。最后,要時刻保持自己的文化素養,作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自身的性格品質和人格魅力是非常重要的,學生只有信賴你、配合你,教學工作才能順利開展進行,因此教師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識儲備體系。
3.6 開設校本課程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新課改實施后,各科教師積極創新教學,竭力在教學課程中落實核心素養和素質教育理念。初中生物學科也不例外,一線初中教師都在積極創設校本課程,希望通過本校實際情況,本土資源和學生基礎能力等創新校本課程,并根據自身教學和培育目標需要進行教學活動設計。基于此,初中生物教師在滲透心理健康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課本課時和本地資源文化等,通過創設具有實踐性的生物校本課程,讓學生在參與課外實踐與調查中,感受生活中的生物知識,和人們生活活動對生物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從而在我國倡導和諧發展理念下向學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時也能融入德育教育,實現初中生物教學多元化教學發展。為此,初中生物教師要挖掘教材,選擇適合開展校本實踐活動的課程,并從生物學角度組織學生參與活動設計與實踐,這樣才能更好的落實心理健康教育。
例如,帶領學生學習完《保護生物的多樣性》課時內容后,教師可以在課余時間或是周末時,組織學生走進自然,可以對校園周圍或是家鄉生態環境進行調查記錄,結合課堂中生物多樣性知識,分組開展動植物生活環境調查,為了增加校本課程實踐性和真實性,教師可以鼓勵有條件的學生使用手機或是照相機拍攝一些調查圖片,作為實踐活動的依據和材料。比如,本是一片荒地的城市郊區,被開發建成居民樓或是當作垃圾堆放處后,周圍環境發生了什么變化,植物和動物生存繁衍發生了什么變化等。并根據調查結果分析,是向好的多樣性發展,還是失去了一些植物和動物的蹤影。然后讓每個小組學生從如何保護植物和動作方法,和保護自然環境意義等方面進行深入討論,并總結出統一認知結論,然后在班級中與其他小組進行分享和交流,將自己小組的調查設計、照片和資料等在班級板報上進行展示。同時,也要在分享過程中,闡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以及倡導學生一起為家鄉環境發展和維護做貢獻。這樣可以滋生學生健康心理和高品質素養,從而成為時代發展新青年。
總而言之,初中生心理健康問題是需要重視并盡快解決的,教師要合理分析和仔細調查目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狀況,明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創設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堂,在課堂教學講解生物知識的過程中循序漸進的滲入心理健康教育,完成生物知識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幫助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和樂觀向上的態度進行學習和生活,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對初中生的積極意義得到充分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