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翠珍
(福建省連城縣第二實驗幼兒園 福建 連城 366200)
培養兒童的社會認知是一個大眾化的發展問題,更是幼兒教育中必須有所作為的教學發展內容。進一步發展兒童的社會認知是必然的,促進兒童親社會行為發展是符合幼兒發展規律的。兒童早期的發展必須通過有意識的引導才更加有效,而這種實踐與社會認知密切相關,與幼兒的勞動實踐活動息息相關。早期兒童親社會行為教育策略的提出,對于解決兒童認知社會化問題將會非常有效,對需要進一步對兒童的社會認知發展進行分析。社會認知發展有賴于人的社會化過程,或在社會化過程中接受他人思想,使認知發展產生不同的意識,這具有一定的社會屬性,我們必須考慮教育和培訓如何從幼兒勞動實踐活動角度出發,促進幼兒的社會認知發展。
事實上,在我們的實際的生活和教學活動中,對兒童親社會行為發展是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在引導進行,兒童親社會行為活動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逐步開展,而他們的社會認知也是在社會化過程中得到了發展。同伴的影響、老師的影響、家庭等社會成員的影響總是與兒童自身相關,兒童的社會認知在不同層次上逐漸以顯性或隱性的方式發生變化。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教育短板越來越嚴重,幼兒在早期教育中接觸更多的是溺愛,他們社會行為能力薄弱與無微不至的“愛護”有很大的相關性,因此,他們融入社會關系的難度很大。幼兒勞動實踐活動是以幼兒出發點的教育,也是人社會化的根本途徑。這種思維的基礎在于:幼兒能夠認識自己,并了解人的基本素質,人除了能夠表現出行為、言語外,還會借助外力來使用工具,而幼兒關于人際關系的理解最根本的是勞動,而勞動實踐活動能夠將兒童對群體和群體意義的判斷從活動轉變為勞動,衍生出更多的品質與行為能力,比如尊重他人、樂于助人、勤勞節儉、品行優良等等。基本情況。
1.1 生物因素。一些研究表明,社會行為與自身身體因素是相關的,比如說攻擊性行為與雄性激素是相關的。幼兒的社會行為首先起源于他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欲望,影響幼兒行為的身體激素會直接對幼兒的行為產生影響。遺傳因素是通過不斷的進化,人類為了進一步維護個體利益,在面對社會關系中形成一定的親色哈哈行為基礎。還有,個體氣質差異也會影響兒童的親社會行為,很多幼兒從他們出生的那一天起,就與他們的環境互動,比如父母和其他成年人撫養他們的具體方式也決定了他們在人際關系中采取的具體行為。
1.2 環境因素。
1.2.1 社會環境。社會環境包括了社會生活環境以及社會文化環境。社會生活環境是圍繞幼兒自身成長的主要環境,包括了幼兒的生活行為和生活關系,而社會文化是根據各個地區的傳統社會文化對幼兒的社會行為產生理念上的影響,比如說地方舞曲、民謠等。良好的社會環境從廣泛的社會關系中給幼兒形成一定的成長壓力,而這種壓力也是幼兒的成長激素,比如說許多小朋友都在游樂園玩時,性格內向的孩子也會渴望著自己能享受其中的快樂,在這樣的社會環境刺激下幼兒也會學會主動參與,不斷去與其他的孩子接觸,從而改變自己內向的行為。另外,在社會學習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社會環境對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形成能夠起到更大的促進作用,比如在開展戶外植樹活動中,幼兒通過植樹活動能夠從其他的小朋友身上學到一些自己不具有的能力。
1.2.2 家庭環境。大部分家庭都是以幼兒為中心的,比如說家庭關系導向,家庭生活方式、居住環境等都是影響家庭的因素,反過來說,孩子又是家庭最重要的財富,對家庭結構產生影響,大部分家庭環境直接對孩子的行為產生直接影響。在“溺愛”的家庭,孩子很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養成嬌生慣養的行為習慣,這一種在親社會行為過程中對行為的構建有很多的排斥力,不易形成良好的社會化行為。而另一種類型的比如單親家庭,孩子長期生活在缺失愛的環境下得不到家庭應有的養育和關愛,容易出現各種不良的心理和社會行為。家庭環境在幼兒親社會行為上的動能是最大的,很多孩子對家長的意見很在乎,家長的觀念和思想是他們學習的榜樣,通過有效的溝通,孩子的親社會行為也會在家長的鼓勵和刺激下逐漸進行。比如,讓孩子獨自去便利店買冰激凌這一過程是非常好的,幼兒都喜歡吃冰激凌,而一般自己不敢去獨立完成,這時形成的反差讓幼兒主動打破困境,突破自己的行為,有助于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
1.2.3 幼兒園環境。幼兒園給兒童社會教育提供了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對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產生直接影響,同時還引導幼兒掌握知識和技能,培養世界觀、哲學和價值觀,培養創造力和主體性。幼兒園環境直接對幼兒親社會行為其引導作用,相關研究表明,干凈優雅的幼兒園環境可以改善孩子的親社會行為,這時從自然環境的角度來考慮,而站在精神環境的角度,幼兒園輕松和諧自由的環境能夠更好的引導幼兒行為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幼兒對教學中的親社會行為引導學習效果最佳,統一的幼兒年齡和共性,讓幼兒能夠主動適應群體生活,因此相對來講幼兒園的環境因素是影響幼兒親社會行為的關鍵因素。
1.3 孩子自身的情緒因素。
1.3.1 幼兒認知因素。幼兒對社會環境的認知建立在他人的行為過程中,通過對情景信息的理解,幼兒在過程中產生自我理解,但在認知上會存在錯誤的理解,對錯誤的行為有錯誤的意識,對正確的認知缺少判斷。如果孩子形成了一些穩定的利他思想,比如說在與被人分析或者給別人提供幫助時,他們會積極的給他人表達自己的親社會行為。幼兒自身認知對幼兒親社會行為有直接決定意義,因此在這方面務必做好幼兒引導,提供幼兒自身認識。
1.3.2 自我意識因素。幼兒個體的自我意識發展水平是隨著其親社會行為上升而上升的。首先有明確的自我概念,包括了對自己的印象、對自己的認識、對自己身體能力的理解,同時還包括了自己的性格、態度、思維等其他因素。這兩者之間相輔相成,自我意識提高表明了親社會行為能力越強,自我意識與親社會行為能力共同進步。
3.1 為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創造環境。
3.1.1 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由于年齡限制,幼兒缺乏辨識能力,自我控制力較差,對社會環境的免疫能力非常的薄弱,很容易受到社會行為中不良行為的影響。幼兒教育不僅僅是在幼兒園,大部分時間都是與家庭、與社會相連接,大多數幼兒的行為習慣都是在生活環境以及教育環境整合下養成的,因此在幼兒園教育中要積極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社會風氣也十分重要,同樣的創造家庭一樣的社會氛圍,提高幼兒的認知因素。
3.1.2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保持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這是情感層面的關系。幼兒依賴心理非常大,對教師的理解與家長是一致的,對教師的言行非常在意。教師主動建立與幼兒之間的良好關系,能夠更好的引導幼兒親社會行為滋生。孩子親社會行為意識不足也愿意接受老師的影響;當師生關系不好時,即使老師是為了孩子好,孩子也可能出現排斥心理。系為了進一步建立幼兒親社會行為發展,需要教師更好的引導幼兒關系,從心理上構建良好的心理發展,從心理層面幫助幼兒建立實施前提。
3.1.3 尋求家長合作。幼兒園和教師應積極尋求家長的合作。由于親社會行為的發展更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環境的影響,家庭作為幼兒重要的生活和學習環境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家長應積極配合學前教育,學前班和幼兒園教師也應積極與家長保持溝通,幫助家長了解培養親社會行為的重要性,以及他們的態度將如何影響孩子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同時,鼓勵家長與教師共同探討適合孩子的教學方法,提高家長引導孩子早日進入親社會行為隊伍中,共同為孩子進行教育。比如說在2歲時,便開始引導孩子學會與人交流;到3歲時,讓孩子獨立完成一些家務活(比如倒垃圾,然后用小塑料袋把垃圾送到樓下);到了4歲時,可以引導孩子去超市購物,怎么挑選物品,如何看價格,并逐漸將其養成為一種自然行為等等。家長的行為直接給孩子產生終身教育影響,為孩子提供親社會行為的大好機會。
3.2 為孩子創造與同齡人互動的機會,并賦予他們必要的溝通技巧。在日常生活中,應該給孩子盡可能多的與同齡人交流的機會,為孩子創造更多自由交流的機會,鼓勵他們相互交流、協商和協調。也要鼓勵家長多讓孩子參觀,讓孩子和同齡的孩子一起玩,鼓勵孩子自帶書籍和玩具到幼兒園讀書玩,培養孩子和與人互動的合作精神、良好的道德。比如,積極開展親子戶外活動,讓孩子們在生活、工作、學習、交流等方面都能夠專注、模仿、合作和分享,從而增強他們利他行為的情感共鳴。比如為了增加集體榮譽感或競爭意識,年紀較大的孩子會表現出更強的自我意識,認知觀點也不一致,能夠在不同的觀點中進行協調,還能夠學會理解和幫助他人。
3.3 引導孩子通過自我建構獲得經驗。與成人一樣,兒童也是具有積極主體性的活生生的個體。就是說,凡事都要站在幼兒的角度,讓他們從自己建設。如果我們培養孩子的親社會行為,我們應該更多地從孩子自己的角度去引導孩子,從他們的學科熱情通過他們熟悉的事物和周圍的事物來構建他們。由于年齡小,學齡前兒童無法理解抽象的真理,可以記住老師和家長的行為,但無法控制。因此,在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方面應該注意自己的經驗,積極引導孩子,明白自己工作的本質和主的生活范疇,不是只管“自己做自己的事”,孩子教育一把抓。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他們能夠建構自己的認知范疇,從自己身上找到經驗,現在有很多獨生子女有很好的品質,主要體現在社會認知水平不錯。比如熱愛集體、尊重他人、幫助他人、理解謙遜、欣賞友誼、生活簡樸、心地誠懇、身體健康、品行優良等,這也是家庭引導工作上專心對于少數人時所能夠發揮出的能量。
4.1 提升觀念。實施幼兒園教育便要提高認識,解決觀念更新問題。目前來看,大部分幼兒園教育將教育工作認為是“不得已”的事情,在勞動實踐活動尚需要加強認識。勞動實踐活動的過程其實并不復雜,不像農民勞作一樣那么辛苦,但勞動實踐活動是非常實用的教學方法,在使用工具的過程中不僅提高幼兒自我意識發展,同時通過使用具體工具來工作,與工作場所產生密切接觸,幼兒行為得到了有效的引導,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積極幫助他人,積極投入團隊協作中去,使兒童提高認知技能。但教學觀念一直是影響幼兒勞動實踐活動開展的主要因素,這一點迫切的需要打破,只有教師將教學觀點和育兒邏輯搞清楚了,才能更好的發揮教師的指導者優勢。
4.2 與早期實踐活動相結合。早期實踐活動其實也不復雜,幼兒在早期實踐活動中最容易模仿他人的行為和動作,這個過程能夠很好的增加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產生,擺脫自我中心主義的糾纏,是一種素質綜合性的體現。比如說利他思想,對于親社會行為來說,人際關系是必須處理的,人際關系和人際群體是非常正常的因素。幼兒期勞動本身不應該是目的,而是一種方式和手段,所以要加強意識,積極與早期實踐活動相結合,轉換幼兒園實踐活動功能,以此來解決工作性質問題。早期勞動教育本身是不定位與勞動實踐行為的,也可以轉換為體力勞動或從事體力勞動的勞動,力求導向某種公益性和群體性,樹立“利他”的觀點,從根本上擺脫自我意識的狹隘性。通過早期實踐活動給幼兒樹立幼兒親社會行為發展思路,這樣對幼兒的人格引導會更加全面,對社會性群體的理解能夠有高度的認識,有助于幼兒人格健全,提高幼兒的適應性,滿足幼兒當前現狀,從道德等層面提供親社會行為主動性。
4.3 樹立勞動意識。在幼兒思維中是非常缺乏勞動意識的,尤其是在當前環境下,幼兒的成長缺乏考研,很多家長缺少對幼兒勞動意識的引導,即使有勞動意識的引導,許多家長都采用了報酬的方式,這樣也不利于幼兒的引導。因為家長對教育方法掌握較少,很多家長習慣性的將幼兒勞動以獎勵或者懲罰的方式,而這樣的方式是非常不利于幼兒自我勞動意識形成的,勞動行為是社會行為中的基本行為,每一個人都需要通過勞動才能適應社會,親社會行為需要得到鞏固就必須樹立勞動意識,這樣才有助于幼兒形成完整的親社會行為能力。對于幼兒個體來講,勞動意識加強也是對幼兒親社會心理的無障礙引導。
在兒童健康成長的過程中,保持良好的親社會行為是非常有意義的。幼兒的成長是在學習中慢慢形成的,也是在環境中逐步實現的。而幼兒園勞動實踐活動主要是在社會、幼兒園、家庭、同齡人以及兒童自身心理發展水平的影響和作用下共同發揮作用,通過在實際的教育活動中,教師和家長要通過社會力量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和社會生活環境,積極配合幼兒園和家庭提高孩子參與社會實踐,通過與他人的互動,逐步改善與人、社會的關系,提高個人自我意識,培養利他素養,培養孩子的親社會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