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明
(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朱湖實驗學校 江蘇 泗洪 223900)
教育是國之根本,在實施教學工作過程中,素質教育是我國多年來始終不變的教學目標,在新課標中,也明確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匈牙利有一位著名的音樂教育學家柯達伊指出,學校開展音樂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形成完美的品格,沒有音樂就沒有完美的人。這一觀點也證實了音樂在學生的成長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強化對音樂教育的重視度,尤其是小學音樂課程的開展。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于游戲具有十分強烈的興趣,因此,小學音樂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緊密貼合這一特點,有效的將玩樂與學習結合,以玩樂促進學習,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利用音樂游戲,在游戲中融入音樂知識,使學生在游戲的同時完成知識學習,這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
1.1 音樂游戲教學方式的教育功能。音樂游戲是一種新型教學方式,其以游戲為形式,以具體的音樂知識為內容,通過在小學音樂教學課堂中實施音樂游戲教學法,能夠確保學生處于一種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中,達到獲取音樂知識、學習音樂知識的效果。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能夠在最大程度上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能夠充分發揮其學習主體作用,有助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除此之外,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度得到提升后,學生對知識的被動學習也能夠轉化為主動獲取知識,這種對知識獲取方式的轉換在極大程度上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記憶知識點,提高教學效率。最后,音樂游戲的開展通常需要學生分組協作參與,這種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培養其形成良好的集體意識、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有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
1.2 音樂游戲教學對教師的要求。想要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實現高效有序的音樂課堂教學,教師就必須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對于教師而言,在開展音樂游戲教學前,必須要明確課堂教學任務以及教學主題,在為學生引入音樂游戲時,應當避免出現本末倒置的現象,防止因過度的追求趣味性及活潑的課堂氛圍忽視了學生對音樂知識的掌握及理解[1]。具體而言,為充分發揮音樂游戲的作用,教師需要在實踐中落實好以下幾項要求:
1.2.1 小學音樂教師在以游戲的形式設置音樂課堂內容時,應當確保課堂教學任務能夠有效完成,即確保音樂游戲的應用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有利于達成授課目標。為此,教師必須重視在設計音樂游戲組織方案時,對授課內容進行系統深入的分析,明確本課需要達成的具體目標,圍繞重點和難點選擇音樂游戲的應用形式。例如,在進行“音準”的教學時,教師需要明確本課的重點在于幫助學生掌握判斷音準的方法,因此可以設計“階梯游戲”:任意選擇某一音準作為基礎,在其基礎上以階梯的方式進退,推動學生按照音準的變化進行演唱。此外,還可以打破音準規律,隨機給出不同的音準,以此提高學生的掌握程度。
1.2.2 小學音樂教師在編排游戲時,應當了解學生的興趣,確保編排的游戲是學生感興趣的,能夠積極參與到游戲當中。為此,教師需要重視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其興趣愛好并把握其性格特征,在此基礎上,對于各類游戲形式進行相應的篩選,選出對于學生而言具有吸引力的游戲形式,從而達到增強游戲應用實效性的目的,切實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
1.2.3 小學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針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及時給予學生鼓勵、肯定,針對學生錯誤的地方做出糾正,最大化的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就要求教師創新課程評價方式,提高對于學生游戲參與過程的關注程度,注意認真觀察其游戲參與情況、合作開展情況,綜合各方面因素給出激勵性的評價,巧妙地引導學生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切實增強其自信心,達到提高其參與興趣的目的。
1.2.4 教師還應當確保教學內容的設計具有層次性,在設計教學內容時,也應當由易到難,如果從課堂開始就為學生教授較難的知識點,很容易對學生的自信心造成打擊,使學生喪失對音樂學習的學習興趣。為適應循序漸進地展開教學工作的要求,教師在應用游戲時,也需要對其復雜程度和難易程度進行控制,按照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順序安排游戲活動,從而幫助學生逐步掌握重難點知識。例如,在音樂課程的教學活動之中,樂譜是基礎,學生在掌握音符和記號之后,才能更好地學習歌曲、演唱等知識,為此,教師首先應重視以游戲的形式幫助學生掌握樂譜基礎,引入“抽卡片奏音符”這一游戲:學生先隨機抽出一張卡片,然后用八音琴演奏出該音符,在掌握單個音符的基礎上,再循序漸進地組織其對于段落和篇章進行演奏。
2.1 音樂學科具有感性的學科特點。基于音樂學科的這一學科特點,在教學活動中開展游戲的教學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音樂學科屬于一門藝術類學科,該學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質,由于音樂學科具有較強的表現力以及感染力,因此,與其他學科相比較而言,其具有更多的情感因素,通過歌曲、表演等形式都能夠表現出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并且對于觀賞者也會產生巨大的沖擊力與感染力[2]。如果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夠合理地融入表演等游戲來組織教學,那么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內容會得到極大的豐富,有助于滲透情感教育,切實提高教學效率。
2.2 在小學音樂學科教學中融入游戲教學方式能夠活躍課堂教學氛圍。現階段的教育工作中,學生的課業負擔較重,導致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大,而在傳統課堂組織模式下,學生處于十分被動的地位,教師往往習慣于直接將音樂理論知識灌輸給學生,不重視開展課堂互動,自然難以激發其學習興趣,同時也導致課堂氛圍十分沉悶,無法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體性。通過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融入游戲教學方式,能夠活躍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處于輕松的教學環境中,對學生的學習心態進行調整,有利于音樂教學的順利開展。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之中,學生需要通過相互配合完成指定的操作,因而有利于增強課堂互動,進一步改善課堂氛圍。除此之外,在音樂課堂上,適當的運用游戲教學法,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感悟音樂,陶冶學生的音樂情操。
2.3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融入游戲教學法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音樂知識。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其心智各方面并未完全發育成熟,對于外界事物的理解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所有的小學生都具有一個共性——愛玩,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結合學生愛玩的特點開展教學工作。音樂學科的理論本身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在傳統的灌輸式方法下,教師實際上很難幫助的學生的形成對于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掌握,針對這一問題,教師需要對課程內容進行直觀生動的轉化,以此取得良好的授課效果,游戲是一種有效的轉化載體。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通過利用游戲教學法開展教學工作,能夠使學生感受到音樂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將抽象的音樂理論轉化為學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內容,從而更積極地參與到音樂課堂中,既而達到提高音樂教學效率的目的。
2.4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開展游戲教學法能夠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相較于其他文化課課程,音樂學科更具有藝術性,學生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如果能夠對音樂知識進行深入的理解,對于提高學生綜合素養以及審美能力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基于上述情況,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巧妙的應用游戲教學法,能夠使學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音樂的魅力,有助于緩解學生的課業負擔,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興趣程度,利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通過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利用游戲教學的方式,學生對音樂知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夠辨別美、丑,對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具有十分顯著的意義。
3.1 合理利用游戲教學法,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小學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合理增設游戲情境配合展開音樂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教學模式稱為音樂游戲教學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確保音樂游戲教學能夠達到預想的教學效果,必須要對學生的心理特征有明確的把握,合理的選擇音樂以及游戲的類型,從而確保學生能夠在娛樂學習中真正的感知音樂[3]。與此同時,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動、愛玩的特性,合理的在音樂教學活動中融入游戲,提高學生的學習注意力,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并且在組織學生做游戲的同時,還應當融入音樂理論知識以此來提升音樂教學效率。
例:小學音樂教師在為學生教授“讓我們蕩起雙槳”這首歌時,如果僅僅只是單純的教會學生唱這首歌,那么對于提升學生對音樂節奏的把控不利,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基于此,教師可以在教學工作開展前編排小游戲,在集體中選取十名學生到舞臺上組成雙排,并要求學生跟著音樂節奏的變化,擺動雙手慢慢走動,對劃槳的動作進行模擬,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性,同時,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音樂的節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2 合理利用多媒體設備增設游戲,活躍課堂教學氛圍。與其他學科的教學相比,小學音樂課程的教學更具有輕松愉悅的特性,學生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不會有太緊張的學習心理,但是大部分的音樂知識相對來說較為抽象,因此,小學音樂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當采取相應的措施幫助學生轉變這種抽象且難以理解的理論知識,確保學生在音樂課堂中能夠對音樂知識更好的記憶并掌握[4]。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設備也在教學工作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多媒體屬于一種新型產物,學生對多媒體有一定的新鮮感,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設計出新穎的教學方案,更加直觀的展示教學內容,同時,也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設計教學游戲,增加課堂趣味性,活躍課堂氛圍,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理論知識。
例如,小學音樂教師在為學生教授音符相關的基礎知識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設計小貓吃魚的游戲,指導學生扮演小貓的角色,隨后,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出簡單的音符,當設備屏幕出現1的時候,學生就可以表演吃,當設備屏幕出現2的時候,學生就可以將這個音符唱出來,組織學生輪番表演,通過這種模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基礎的音符知識,學生不僅能夠在娛樂的過程中掌握音樂理論知識,同時也不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音樂知識的枯燥乏味,甚至能夠對音樂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有助于提升音樂教學的課堂質量。
3.3 利用游戲教學提高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較小,玩性較重,且這一階段的學生心智各方面都未發育成熟,其思維能力相對來說較弱,因此,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當提高對學生想象能力的鍛煉重視度[5]。基于上述情況,小學音樂教師在開展游戲教學的過程中,不應當僅僅只是滿足學生的玩樂需求,同時,還應幫助學生培養自身的思維想象能力,促使學生在全身心投入游戲中的同時發揮自主探究能力,從而達到不需要教師要求就能夠展開自主學習的目的[6]。
例如,教師在為學生教授“快樂的孩子愛唱歌”這首歌曲時,可以先指導學生掌握本首歌的基本節奏,教會學生演唱這首歌,基本教學之后,可以將班級里的學生進行小組劃分,并要求每個小組選取一名學生也可以小組成員輪流做小組代表,隨后教師開始演唱這首歌曲,教師演唱歌曲結束之后,每個小組需要結合教師演唱歌曲中最后一句歌詞的最后一個字進行延長,學生通過回顧自身所學習到的音樂歌曲,唱出一首歌,在所演唱的歌曲中,必須要包含這個字,最后哪個小組演唱歌曲的數量最多,就被評為優勝隊,通過這種猜歌游戲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到教學中,同時還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
3.4 創新游戲形式,提高學生參與程度。當前,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游戲形式主要是演奏游戲、表演游戲和互動合作游戲,通過根據具體授課內容的特征選用恰當的游戲組織形式,可以取得較好的授課效果。但是,為有效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需要在現有游戲形式的基礎上,結合小學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展開相應的創新,不斷豐富游戲形式,力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
例如,“音樂理解力”是構成小學音樂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維度,為有效地在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的音樂理解力實現發展,教師可以引入“自制打擊樂器”這一手工實踐類游戲,以此在傳統的演奏、表演和互動合作三種游戲形式之外實現創新:課前,教師推動學生自備礦泉水瓶、易拉罐、啤酒瓶蓋、鐵絲等易于在生活中獲得的材料;課中,教師指導學生自制打擊樂器,推動其結合自備材料的特點嘗試展開創新。在完成制作后,教師再選擇教材中適合使用打擊樂器演奏的歌曲,引導學生嘗試結合已有的音樂知識和技能,使用自制的打擊樂器進行演奏練習,在這一環節,教師尤其應重視指導其在演奏過程中對節奏進行相應的控制;課后,教師布置學生嘗試應用打擊樂器創作一段簡單的旋律并展開自主練習,之后再在課堂上組織表演活動。在這一游戲中,學生的自主性進一步得到提升,其在制作打擊樂器、使用打擊樂器進行演奏以及嘗試的自主創作旋律的過程之中,也將獲得音樂理解力的提升。
3.5 利用游戲教學,巧妙滲透情感教育。音樂學科具有很強的感性特征,在新課改不斷深化的背景下,教師不僅需要在授課過程中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和方法,而且還需要巧妙地根據課程內容,滲透情感教育,力求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培養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切實推動其走上全面發展之路。許多歌曲中傳達著積極的情感,通過圍繞歌詞內容設計游戲,教師可以取得較好的情感滲透效果,培養學生形成美好的品質。
例如,在進行《小蜜蜂》這首歌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組織“角色扮演”這一游戲,推動學生扮演歌曲中的“小蜜蜂”,引導其在扮演的過程中,對于歌詞中所傳達的美好品質進行體會,培養其形成熱愛勞動的精神。在組織開展這一游戲時,教師需要與學生積極地展開互動,比如啟發學生思考“蜜蜂通過辛勤的勞動得到了甘甜的蜂蜜,你認為,勞動對于我們的具有怎樣的意義?”這一問題,以此引導其深入體會歌詞的含義。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開展,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學模式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由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小學音樂教師為了能夠確保學生在課堂中充分的發揮主體作用,針對小學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的特性,在課堂教學中適當的引入互動性內容,增設教學游戲,提高學生對音樂知識的學習興趣。通過游戲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音樂知識,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總的來說,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應用游戲教學的方式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知識并掌握,對于提高音樂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