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宋劍湖小學 許霜婷
語文課應該學什么?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語用”的重要性得以凸顯。筆者認為,語文課學的是美的文字,學的是美的語言,學的是語言文字運用的藝術。陳平原先生主張語文教學應當輕裝上陣,以審美為中心,不戲說,不媚俗,也不自戴高帽。當前“雙減”教育背景之下,教師迫切需要扎根語文課堂提質增效。本文旨在追尋“美”的語文課堂,讓語用習得真實發生,發展學生的言語“美感”,以真正實現語文教學的“華麗”轉身。
詞語、句子的組合方式不同,其語言也呈現出不一樣的美感。有的時候,一字之差,風格迥異;一字之倒,“味道”相左。語言的精妙與美感,需要細品,需要細酌,需要潛心涵詠。
詞語,作為文章最基本的構成單位,對文章的韻味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有的時候,一字之差,文章的韻味和意趣則截然不同。統編版語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質兼美,其中具有生動韻味的詞句比比皆是。如何得其“味”?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荷花》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句中有個“冒”字,我們不妨給它換個字,若換成“長”“伸”等字如何?通過替換,我們可以發現,“長”是慢慢地長,不急不慌地長,“伸”似乎是有了幾分味道,卻缺少了幾分生機,而用“冒”字給人以撲面而來、生機勃勃且滿是生命氣息的感覺是“長”和“伸”等字都不具備的。“‘冒’出來”體現的是無盡的生機、無窮的活力。于是,在替換間,言語的精妙與韻味便已是盡得于心了。
有些詞語在句子中,增一字嫌多,減一字嫌少。就在這里出現,就出現這幾個字,無論用的時機還是用的方式,都是不早不晚,不多不少,剛剛好,就是適切。如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青山處處埋忠骨》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從見到這封電報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沒說一句話,只是一支接一支地吸著煙。”若減成“從見到這封電報起,毛主席沒說話,只是吸著煙”,我們便會發現,此處反反復復出現的數字“一”中,其實飽含著毛主席無比深切的悲痛。若沒有這個“一”字,我們怎能感受這份無力改變事實的“無奈”;若沒有這個“一”字,怎能理解毛主席只能強忍悲痛的這一份假裝堅強。這些感受,全都藏在這一個個“一”字中,用在此時,備感適切。
獨到的用詞,往往是反其道而行之,或者用在原本不該用的地方,帶來一種異于尋常的效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還原的方法去體會,還原其原本的場景和語言時機。如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白樺》中的句子:“在朦朧的寂靜中玉立著這棵白樺,在燦燦的金暉里閃著晶亮的雪花。”這里的“朦朧”原本的意思是物體的樣子模糊,看不清楚。詩中用“朦朧”來修飾寂靜,到底有怎樣的韻味呢?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這個詞從文中提煉出來,再還原到原本該有的生活情境中,最后,回歸本文的情境中。如此一來,學生便會發現這是一種感官相通的寫法,在這樣一種環境下,體會了白樺含蓄而高潔的精神。這樣一來一回,就能賦予這個詞新的意義,這是一種深入理解、深度體悟。
正所謂“文似看山不喜平”,要使文章波瀾起伏、富有變化,修辭的選擇和運用是非常重要。翻開統編版語文教材中一篇篇文質兼美的課文,我們發現,其修辭手法形式多樣、不一而足。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提出,修辭應該使話語文章“遂具三美”,即“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細讀統編版語文教材的課文,我們很容易發現其中所蘊含的這三層意義上的美。
修辭本就是“走心”。以比較常用的比喻、擬人、夸張、排比等修辭為例,這些,或是通過修辭手法把抽象的道理或事物形象化,或是增強親切感、感染力,或是使感情表達得更加透徹和到位。當然,不同的用法也會收到不同的效果。除了單獨使用一種修辭手法這一種定式外,修辭手法的運用還有很多的變式。比如,通篇以一兩種修辭手法為主的集中式寫法。統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橋》一文,就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擬人句:“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里狂奔而來,勢不可當。”“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人們又瘋了似的折回來”“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水漸漸躥上來,放肆地舔著人們的腰”等。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重點體悟這樣集中使用的修辭手法,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會到當時極其危險的情形,讀起來也極具感染力。
修辭手法中還藏著音樂美。如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觀潮》一文,教師讓學生對比原文和改后的片段,改動后的片段為:“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浪潮越來越近,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把大地都震得顫動起來。”學生便會發現如若這樣改,此文段中僅可聽見潮水聲。剛移來的時候,浪潮是什么聲音?再近些,浪潮又是什么聲音?更近了,浪潮又轉換成了什么聲音?如若再加上比喻的修辭手法,文段中便出現了諸如“水墻”“白色戰馬”“山崩地裂”等喻體,如此一來,這個畫面中的聲音就變得更加豐富、多元了。再聽,此時不僅有由遠及近的潮水聲,還有雷聲、馬兒奔跑聲等各種“山崩地裂”的聲音,這便是修辭美。
形式上的美感,是修辭手法帶給人最為直觀的感受。譬如以下兩種:其一,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圖形是球形,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圖形是圓形。利用詞序回環往復,在意義上前后并沒有什么改變,卻不給人重復之感,強調的作用顯而易見。如統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青山不老》中的句子:“是的,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其二,使用多個結構相似的詞句來表達事物性狀的輕重、大小、長短等的層層遞進。如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落花生》中:“我們姐弟幾個都很高興,買種,翻地,播種,澆水,沒過幾個月,居然收獲了。”顯然,這并不是我們平常說的“排比”,而是用層遞的詞或句在層層強化,不斷推進語意的同時,表現出一種形式美。
文章的構思是作者在整個作品創作過程中的一種創造性、綜合性的思維活動,是作者對所選材料進行分解組裝,使之有序化、審美化的過程,所以說,構思不是一種技術,而是一種藝術。
如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刷子李》這篇文章,便有著多條線索。首先,該文的明線是對“刷子李”的正面描寫。文章通過對他的大量的動作描寫,以及由此引發的聯想,塑造了這么一個規矩奇、手法奇、效果奇的“俗世奇人”。文中還有一條很重要的線,那便是徒弟曹小三內心的所想。從一開始的“不信”,到之后的“半信半疑”,再到最后的“心悅誠服”,曹小三的內心真可謂一波三折。兩條線索同時推進、相輔相成、互為促進,共同指向“刷子李技藝高超”。這便是“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借此達到“烘云托月月更美,不雕明月月自出”的良好效果。此外,文中還有一條藏得更深的線,便是那條“草蛇灰線”,即刷子李身上的那個“白點”:從一開始“最讓人叫絕的是,他刷時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絕沒有一個白點”,到“曹小三最關心的還是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沒有白點”,再到“瞧見刷子李褲子上出現一個白點,黃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師傅露餡了,他不是神仙,往日傳說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轟然倒去”,直到最后“說著,刷子李手指捏著褲子輕輕往上一提,那白點即刻沒了,再一松手,白點又出現,奇了!他湊上臉用神再瞧,那白點原是一個小洞!剛才抽煙時不小心燒的”。正所謂“草蛇灰線,伏脈千里”。教師帶領學生發現從“傳說白點”到“未見白點”,再到“發現白點”,最后“揭秘白點”,可以更深刻地讓學生體會刷子李的高超技藝。
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曾說,文章看似散淡,實則有序而苦心經營。這里的有序,主要指的就是文章寫作時的時間順序、空間順序和事情發展的順序。無論是寫人、寫事還是寫景的文章,時間順序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寫作順序。如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美麗的小興安嶺》就是按照“春、夏、秋、冬”這樣的季節轉換順序,描寫了小興安嶺一年四季不同的美。再如,有的文章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來描寫,可以講清楚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其中有一些是倒敘或者插敘,如統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少年閏土》文章中的第一段話應該置于以下文段之后:“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個瓜吃,我們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豬,刺猬,猹。月亮地下,你聽,啦啦的響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輕輕地走去……”然而,魯迅先生不走尋常路,出其不意地把那段話移到開頭。這樣一來,開頭便顯得格外引人注目,“看瓜刺猹”的畫面一下子便吸引了人的眼球,更加凸顯了這件事給魯迅先生的印象是格外的刺激、驚險和記憶深刻。教學中,教師若能引導學生關注這樣的寫作順序,便能使學生體會到作者的匠心獨運。
漢語是一種具有音樂美的語言,其美的本質就在于節奏。聲音的抑揚頓挫、態勢的動靜結合、速度的快慢交替等,構成了語言的節奏,而節奏之美,可以看,也可以聽。
語言文字是有聲音的,有聲語言的表達是動態的。在音樂中,音調的大起大落可以使人聯想到波濤洶涌,音調的輕快跳躍可以使人聯想到溪流汩汩。而文學語言的形象可以借助朗誦時聲音的高低錯雜、起伏頓挫和舒緩密集來體現。如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大自然的聲音》一文中,“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淙淙”等7個擬聲詞組成了一個系列,“輕輕柔柔的呢喃細語”“雄偉的樂曲”“輕快的山中小曲”等6個偏正詞語組成了另一類詞組系列。面對大自然的各種聲音,作者打開感官,聆聽大自然的聲音,一會兒充滿溫柔,一會兒充滿力量,一會兒哼著小曲,一會兒唱著大合唱。通過創設情境,教師可以將學生代入畫面,一步步喚醒學生,使學生將節奏內化為自己的語言,轉化為有聲的朗讀。這富有節奏的音韻,自然沉入學生的心底。
句子、語段的長短變化帶來的節奏感,是最為直接、最為外顯的一種節奏。長句子給人一種悠遠綿長的節奏感;短句子給人一種明快緊促的節奏感。如統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橋》這篇文章,是非常典型的由“短詞、短段、短篇”組成的一篇極具節奏感的文章。首先是大量短句帶來的節奏感。文中有大量的短詞組成的句子出現,如“像潑。像倒”“東面、西面沒有路”“他像一座山”等極短的句子。其次是大量的短段帶來的節奏感。這篇文章全文500多字,卻有27個段落,幾乎每個段落只有一兩句話。這樣的寫法在統編版語文教材中很少見。最后,從整篇文章來看,僅用500多字便寫出這樣一篇小說,這樣的文章篇幅也是極短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抓住這樣的“短詞、短段、短篇”,就可以讓學生體會這種節奏帶來的那種極度緊張、驚險和慌張的處境。而這種環境的渲染正襯托出了主人公老漢那種“威嚴、無私、舍己為人”的高大形象。當時的情況越是危險,老漢的形象就越顯得高大;當時的氣氛越是緊張,老漢的精神就越感人。這樣的節奏所帶來的反襯效果,是非常強烈而富有震撼力的。當然,很多文章的節奏并沒有那么明顯,大多是長短句組合搭配而成的,需要學生反復去讀、去品,方能領略到其節奏之美。
語文教學是美的事業,語文中的美需要教師用心發現、經營和設計。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捕捉語言文字的美,設計有美感的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品讀語言文字斟詞酌句的美妙,感受篇章結構中苦心經營的精巧,體悟作者立意高遠的匠心。讓學生越學越美、越美越學,美在其中、樂在其中,這是每位教師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