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倩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就下發了有關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相關文件,指出了美育在學生全面發展、高素質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意義和價值。2015年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再次強調審美教育在提升人的審美素養中不可忽視的作用,要求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切實將美育貫穿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各方面,滲透在各個學科之中。2017年的新課程標準將審美素養列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維度。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挖掘語文教學中的美育資源,確定語文教學中審美教學的目標,積極開展教學探索和研究,探尋培養和提高學生審美素養的有效教學的生成。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越來越認識到教育對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的重要性。社會中的一些行為和思想會對小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造成重大影響,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對小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引導和思想教育,關注與研究身心尚未成熟的小學生在審美素養方面的培養和提升。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有對學生情感思想和道德品質教育的指向,這無論是在三維目標教學還是現在的核心素養教學目標中都有明確的要求。這里,我們以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來看,一年級到六年級共12 冊的語文教材共選編了110 首古詩詞,約占所有選文的30%。與以往教材相比,不僅數量上增多,而且選文范圍、文本類型也得以豐富。另外,我們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小學段的學生要背誦160 篇(段)的古詩詞,還有整本書閱讀以及優秀古詩詞推薦等學習內容。如此,從語文學科的性質和教學要求來看,我們也要將審美教育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
古典詩詞是用凝練的語言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審美教育價值。審美素養的內涵主要包括審美知識、審美能力和審美意識三個方面。古典詩詞的語言、形式以及情韻等都是詩歌藝術、思想美的表現。因此,我們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不僅要學生感受其中的語言美、結構美和文化美,更要品味其中的審美意蘊。如課堂教學中要借助古詩詞意象的分析、意境的鑒賞來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去體驗美、感受美,培養小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健全的審美能力。如此,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采用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知人論世等教學方法來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更能讓他們獲得美感,提升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促成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1]
就小學生語文學科的審美教育而言,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發現詩詞的藝術美、情感美的意識、方法和能力,能夠自主學習、感知和體驗,從而接收、欣賞詩歌之美,獲得鑒別的能力和方法,形成詩詞閱讀與鑒賞的素養。
在小學語文古詩詞的審美素養教學研究中,筆者對統編教材中的古詩詞所學內容進行了一些分析,所選的古詩文涉及了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詩歌,以唐宋詩詞居多,選了唐代32 位作家的61 篇詩詞,宋代18 位作家的34 篇詩詞。從古詩詞題材來看,有詠物言志詩、寫景抒情詩、敘事抒情詩、詠史懷古詩、邊塞軍旅詩以及羈旅思鄉詩等六大類型,其中,寫景抒情詩詞最多,有56 篇,敘事抒情詩詞有24篇。從體裁來看,包括了詩、詞兩類,以絕句為主,共有92 篇。在研究中,我們還發現,隨著小學階段年級的升高,古詩詞的編排篇數在逐漸增多,在編排形式上,一二年級的古詩詞學習內容編排集中在課文板塊和語文園地的“日積月累”板塊中,從三年級開始有古詩詞的主題單元,但語文園地的“日積月累”板塊中也還有一定量的古詩詞,六年級教材后面還有10 篇古詩詞誦讀篇目。可以說,統編教材中的古詩詞學習內容在編排上比較靈活多樣,且這種多樣性體現在資料補充上,有一定量的注釋輔助、旁批,還有一些問題和要求,教材中還提供了一些學習指導,如“讀詩句,想畫面,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說情懷,說精神品格,體會思想感情”等,還有一些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指導,如查找相關資料解釋詩句的意思,與同桌交流,聯想已學同類古詩進行比較閱讀等。[2]這些,不僅是古詩詞學習方法的指導,還滲透著詩歌鑒賞、審美能力的培養指導。
通過對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詞的認識和分析,我們可以確定其較好地體現了課程標準的要求。因此,在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中要有明確的審美素養培養的教學目標。
1.古詩詞審美素養培養的語言目標
認識、理解、感受古詩詞中的語言美是古詩詞審美教學的重要內容。詩歌的語言是凝練的,如“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用了夸張的修辭寫出了詩歌創作的艱辛。再如王維《鳥鳴澗》,只用了20 個字就描繪出一幅山間春夜中靜謐幽美的畫景,凝練而精致。古詩詞的語言美除了凝練,還體現在工整,如統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杜甫的《絕句》,對仗工整,“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用了數詞、顏色詞語,并形成對照。再如《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詩句語法對仗、結構相近,盡顯語言形式上的工整之美。
2.古詩詞審美素養培養的音韻目標
中國古典詩歌與音樂有著不解之緣,無論是古體詩,還是近體詩,朗讀起來都是富有韻味的。在工整之外,平仄、押韻、對偶等特色使得古詩詞具有音樂的美感。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這說明詩歌的音韻美有熏陶、感染的力量。因此,詩歌的音韻審美體現在古代詩歌作者在遣詞造句方面的講究,一般詩歌都具有順暢、和諧的押韻美,整首詩歌抑揚頓挫、平仄相對之美。如孟郊的《游子吟》,我們看到一、三、四句的最后一個字,即“衣(yi)”“歸(gui)”“暉(hui)”,讀起來就有韻感。另外,古代詩詞,特別是律詩、絕句是需要平仄相對的,平聲長,朗讀時是聲調平緩的;而仄聲短,朗讀時是聲調高亢的,而平仄相間,形成了高低起伏、抑揚頓挫的美感。還有,小學語文教材上的詩歌普遍較短,但哪怕是絕句,我們在朗讀中也是要注意節奏的,如陸游《游山西村》的朗讀,“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重、水復之間停頓,就寫出了山西村的偏僻與難尋,而柳暗、花明之間停頓,則寫出小村的寧靜與優美,通過節奏、停頓能夠讓我們感受作者在苦苦尋覓后突然發現的欣喜。如此,情景的轉變與豁然開朗的心情相互交織,不僅讓我們感受到小村環境的優美,更能感受作者追尋寧靜之美和對鄉村隱逸生活的渴望之情。當然,我們如能與作者及寫作背景進行聯系,就能更深刻地感受作者陸游罷官閑居,卻不心灰意冷的深意。
3.古詩詞審美素養培養的意境目標
中國古代詩詞的內容多與生活相關,很多詩歌選取了一些特定事物進行描寫,而這些特定的事物就是詩歌的意象,多個意象呈現出的是一種意境。如統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高適的《別董大》是一首送別詩,選取了“黃云白日”“北風”“雁”“雪”等意象,這些意象疊加呈現出一幅凄涼苦楚的景象,在這樣的環境下送別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就溢于言表。正是這樣的環境,需要對即將離別的友人進行安慰,如此,“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真摯勸慰之情也就更加自然貼切。同時,我們可以看到的不只是離別的感受,還有詩人的開闊胸襟。再如《楓橋夜泊》落月、啼烏、滿天霜等意象,營造了秋江月夜幽靜、寂廖甚至有些凄涼的審美意境。聯系作者處境,不僅有思鄉,還有仕途失意的苦痛。[3]
在以審美素養教學為目標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我們要關注到詩歌的形式美、音韻美和情感美,引導學生由外到內,由詩歌的字詞入手,發現和解讀蘊含其中的審美因子,從而在知人論世、入情入境的分析和欣賞中獲得審美方向、方法和能力。
以往的詩歌教學,我們先是讓學生了解作者、創作背景,然后是逐字逐句進行翻譯,教師講得多,學生交流、品悟得少。在側重審美素養培養的教學中,我們確定了詩歌審美學習的目標,還需要加強學生學會審美、提升審美能力的指導。
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我們需要讓學生認識和了解一些詩歌的基本常識,要引導學生在看到詩歌的時候第一反應是這首詩是什么體裁的,什么題材的,從而通過題目、形式大致推斷詩歌寫了什么,要抒發什么樣的情感,可能有什么樣的寫作藝術。如在二年級上冊《望廬山瀑布》的學習中,我們先讓學生說說李白的這兩首是律詩還是絕句,怎么判斷,說說它們屬于什么題材,并讀一讀每句詩,找一找描寫了哪些意象。分析一下使用了什么樣的動詞,如“掛”字好在什么地方,說說與上句哪個字是對應的,詞性有什么特點?如此,我們引導學生就詩歌的外在,從詩歌的形式美的角度去進行欣賞。
當然,就引導學生從詩歌的形式美、工整美和語言的凝練角度出發的審美教學而言,我們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引發學生對事物外形的感受,如“日照香爐生紫煙”中“香爐”是什么樣的?如果學生不知道,我們可以給學生展示“香爐”的圖片,引導學生發現其比喻義,感受其與“瀑布”之間的關系,感受語言的凝練之美。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這是古人留下的一種詩歌學習的方法,也是我們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需要吸納和借鑒的。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我們要和學生一起解決詩歌中的陌生字,再讓學生熟讀成誦。讓他們去感受詩歌的平仄與押韻,學會停頓,感受詩歌的節奏,并對極具表現力的詞語進行揣摩。如在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古詩三首》中《送元二使安西》的學習中,我們先讓學生自己讀,然后同桌同學相互傾聽,之后讓幾位學生進行范讀,全班進行評價。如“渭城朝雨浥輕塵”句的朗讀,我們要重讀“浥”字,體現出早晨下著的小雨滋潤街道的清新之感,而在“西出陽關無故人”可以嘗試多種讀法,分別體現對友人的勸慰、不舍和關切,乃至傷感之情。
小學生進行古詩詞學習是需要汲取古詩詞中傳統文化與思想情感的。一切景語皆情語,小學語文教材上的古詩詞多是寫景抒情詩和敘事抒情詩,我們要引導學生關注詩歌中描寫的意象,分析意象的含義,學會將多個意象進行聯系,從而分析和解讀出作者要抒發的情感和意境之美。如在辛棄疾《清平樂· 村居》學習中,我們通過詩歌的人物、環境和事件的描寫,分析出村居的環境、村居的生活情況。教學中,我們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村居生活,展現現實生活中的村居圖片,引導學生分析“臥剝”的意蘊,分析小兒天真、活潑和可愛的形象特點,并通過小組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豐富情境和內容,通過以象悟意,獲得村居生活的恬靜與美好。當然,在古詩詞意境美的鑒賞中,我們還要引導學生關注作者,關注寫作背景,深挖詩詞字面背后的意旨。如《清平樂· 村居》是辛棄疾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和打擊后的歸隱之作,這是否是作者有志難伸后的意志消沉的表現呢?如何辯證地進行分析呢?
總之,小學語文教材中古詩詞是教學的重要內容,在注重美育教育的當下,我們要充分利用古詩詞教學的舞臺,引導學生在古詩詞凝練的語言,工整的形式,富有音樂節奏色彩和富含情感、思想和哲理的意境中去感知美、體驗美,進而欣賞和創造美,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促成他們身心的健康成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