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倩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英語學科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學科核心素養,這集中體現了英語學科的育人價值,能幫助學生逐步形成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而深度閱讀關注英語閱讀教學的縱向發展,重視學生的深度學習和全面發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知識蘊含著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價值。由于中西方文化的較大差異,初中生在英語閱讀過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文本背后的理念,也無法深刻理解文本的內涵。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和搜集相關背景資料,讓學生快速而有效地進入閱讀情境,理解文本的背景知識。這樣才能讓學生突破淺層閱讀文本內容的瓶頸,深入了解文本隱含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價值,最終形成對文本的深層理解。正是因為閱讀中豐富的文化體驗,學生才會更有興趣地讀起來,閱讀的主動性逐漸增強,閱讀體驗也更加深刻。
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努力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能夠促進他們更好地成長。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考能力。教師僅僅圍繞考點展開教學,完成課本練習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思維能力提升的需要。由此可見,教師在剖析文本時,應當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思考、理解文本,啟發學生批判、辯證地思考。學生在深度閱讀中逐漸發展思維品質,邏輯性、批判性和創新性自然生成。
以應試為導向的淺層閱讀確實可以帶來直接的短時效果,但并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也沒有真正關注到學生的閱讀需求。
語言的聽、說、讀、看、寫五項基本技能是相輔相成的。在初中英語深度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當關注閱讀與其他技能的有效整合。一方面,可以通過聽、讀等輸入型技能引導學生理解意義,例如教師可以在充分考慮學情的基礎上,突破教材文本的局限,給學生提供一些拓展性閱讀文本,幫助學生拓寬視野,進行主題意義下的深度閱讀探究;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說和寫等輸出型技能引導學生表達意義,鼓勵學生對閱讀文本進行續寫、改寫、仿寫,實現語言的遷移與延展,最終實現閱讀的縱向發展。
閱讀應當是學生與文本不斷碰撞的動態生成過程。學生在深度閱讀中能走向文本深處,主動去思考內涵和建構自我,個人的成長和發展的需要得到滿足。真正的深度閱讀教學,是期待學生能夠在閱讀中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找到閱讀的樂趣和持續的動力,關注閱讀中的價值體驗、文化感受和思維提升,在每一次閱讀中完善自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總之,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減少粗放化的閱讀指導,而應該為學生提供深度閱讀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導學生關注文本所傳遞的情感和態度,在深入挖掘文本內涵的過程中延伸文本的價值,欣賞多元文化現象。除此之外,教師還應積極進行有利于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形成的訓練,并鼓勵學生充分表達。通過深度閱讀,學生的學習能力得以提升,個性得到塑造,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得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