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凌燕
大學畢業之后,我先是在江蘇省南通中學工作,后來由于學校合并,我又轉入了南通田家炳中學工作。做英語教師的同時,我也一直承擔著班主任工作。這些年,我參加過幾次教學比賽,發表了多篇專業論文,也獲得了一些專業榮譽。猶記得我們學科的一位老教師在退休之前,推心置腹說的那席話:教學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如果我們把教學當成藝術,那么對于它的追求,將永無止境。
學師表。記得入職不久,我觀摩了南通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的一位英語特級教師的公開課,被她優雅的氣質、溫暖的表達所深深吸引。原來,上課還可以那么從容和美妙。下課后,我壯著膽子向這位特級教師請教,她告訴我,“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然后,我就報了攝影班,參加了業余攝影協會。漸漸地,我的PPT選圖變得越來越美。我已經不滿足于網上的圖片,開始了“自拍自用”之旅。另外,我還報了舞蹈班,希望提升自身的體態形象。驚喜的是,我上課時的體態語,越來越受到學生的歡迎。
學課堂。學校有青藍工程,每個青年教師都有一位師父,我的師父總是鼓勵我“多走出去”。她說:“取法百家,方能自成一家。”所以,只要有機會外出聽課或培訓,我都積極參加。2015年,我主動申請,觀摩了在南京市舉辦的全國英語教師教學設計大賽。那次大賽讓初出茅廬的我眼界大開,我領略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名師的風采。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英文版《漁夫和金魚》的課堂教學,教師讓學生把這個故事用自己的方式演繹出來。受這堂課啟發,我在后來的校青年教師教學能手比武大賽中,活用了類似方法,獲得了評委的充分肯定。
學理論。有一次我有幸聽了李吉林老師有關情境教育的專題講座。李老師引經據典,意氣風發。她告誡我們青年教師:“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精神發育史。”我反思自己的教學,總是有一種“淺淺”的感覺,站在講臺上的我,總是誠惶誠恐。我雖然在大學階段學過英語教育理論,但在實踐中,我發現根本不夠用。于是我大量閱讀教育理論專業書籍,不斷思考與總結。令我驚喜的是,2016年,我獲得了南通市第六屆教師專業成長優秀論文評比一等獎。
對教育教學工作,我始終抱著虔誠的態度,不怕吃苦。剛工作時,我所在學校生源質量參差不齊。所以,學校在學生七年級入學前,把語文、數學、英語特別薄弱的學生集中起來,組成了一個“學前”補弱班。沒想到學校把英語的“重任”交給了我。作為新教師,我滿懷“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自信滿滿,覺得這是“小事一樁”。最后的結果可想而知,學生最后的測試結果和補習前的測試成績相差無幾。學生對于怎么學,還是云里霧里,甚至有些學生還滋生了厭學情緒。這對我的打擊很大,也留給我無盡的思考:學生不會學,怎么辦?學生不想學,怎么辦?
基于教學實際,研發個性化教案。初中英語教學中,語音教學是很重要的一環。大學時期,我接觸了純正的美式發音,每天早晨都會苦練發音,那段時期的訓練,讓我的語音很標準。在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在發音上普遍存在問題,語音理論、實踐基礎很是薄弱。七年級的課本每個單元都有音標課環節,但以往的音標課并不被重視,教師帶讀以后就草草結束,學生并沒有系統學習過音標。這就導致學生還是讀不準,不會寫,或者不會用音標拼讀單詞。針對這樣的教學實際,我結合自己的音標學習經驗,研究教材,把握學生的需求點,研發了個性化的音標課教學方案。學生的進步,令我驚喜。我還用這樣的教學模式,參加了校青年教師教學能手比武大賽。評委點評說,以前還沒見英語教師這樣上過音標課呢。
注重學科融合,提升學生思維。2016年,我為南通市區九年級英語教研活動執教一節公開課,這是初中階段唯一涉及藝術話題的課文。按照它原本的內容,教師介紹完各種藝術形式、學生談論完各自喜愛的藝術形式以后,這節課的目標就算是完成了。但現在,藝術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國家也一直在鼓勵美育,南通的中考已將美術、音樂納入考試范圍,我覺得讓學生積累一定的藝術知識是很有必要的。于是在這堂課上,我帶領學生進行了大量的藝術欣賞,并設計多個環節培養孩子的思維品質。課堂結尾,我引用了一則新聞引發學生思考:藝術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公開課之后,聽課教師給了我很高的評價。
尊重學生,關愛學生。剛工作的時候,我對學生要求很高,教育學生時,更多的是批評或者勸說。慢慢地,我學會了賞識,學會了鼓勵。去年,我新接手九年級一個班,發現有一個學生上課喜歡睡覺。到了寒假,我請學生每天上交口語作業,這名學生從沒交過。于是,我利用寒假休息時間去家訪,了解到這是一個二胎家庭,父母把時間和愛都給了妹妹。開學后,我時常找他談心。有一天放學后我把他留下來,讓他背誦一篇短文給我聽。他的表現讓我很驚訝,內容完整,語音正確。我拍拍他的背,深情地說:“真好,太棒了!”他很高興,雀躍起來,大聲說:“謝謝陳老師!”我能感受到他發自內心的喜悅,他大概是很久沒有享受過學習帶來的快樂和成就感了,也很久沒有聽到過這樣的表揚了。自那以后,他雖然偶爾還需要提醒,但大多數時候,上課不睡覺了,也漸漸地融入了課堂。從孩子的眼中,我看到了光芒,看到了他對未來的信心。
北京師范大學的肖川教授說過,學校就是一個希望,教師就是縷縷陽光,與學生分享,和學生分擔,讓學生溫暖,給學生希望。我愿永遠快樂地行走在為學生不斷創造希望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