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祺
(鉛山縣教學研究中心,江西 上饒 334599)
文言文是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隨著新課改的實施,中小學語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比例也有所增加。例如,部編版語文教材與原教材相比,小學六年級古詩文數量增加了80%,初中階段古詩文總篇數也增加了50%。面對大量增加的文言文,許多初中生在新環境與新知識的沖擊下學習興趣降低。如何加強中小學文言文教學的銜接,是當前語文教學改革中需要探討的一個問題。解決這一銜接問題對于提高文言文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國的文學創作歷史也非常悠久,誕生了許多優秀的文化、文學作品。其中,文言文傳承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思想與文化,是我國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但是目前,文言文教學卻是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點。中小學文言文教學存在著前后不匹配的情況。初中文言文的難度相較于小學明顯增加,導致剛邁入初中的學生無法適應文言文的學習,影響了教學效果。
小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較強,對于一些理論性或概念性較強的知識學習起來較為困難,往往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所以,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大多會通過教學情境或具體案例,幫助學生理解課本上的知識。基于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小學語文教師在教授文言文時一般會講解得比較細致。
初中語文教學的知識內容明顯增加,對學生抽象思維或邏輯思維能力的要求明顯提高,初中語文教師為了跟上教學進度,滿足初中語文對學生思維能力方面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中不會再像小學教師那樣進行非常細致的講解,更多的是引導學生自己探究與理解。對于初中學生尤其是新生而言,小學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法還有較大的影響,在新課的學習中,初中教師采用與小學教師差異較大的教學方法,很容易使學生難以適應,使中小學文言文教學銜接不暢。
初中階段,一方面很多知識的難度出現了斷層式增長,很多學生出現了一定的畏難情緒;另一方面,有些教師會因為課時緊張,教學的節奏較快,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和適應。這些因素導致中小學文言文教學銜接問題突出。
語文教師必須深刻地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清楚學生文言文學習的實際情況,在文言文教學中掌握主動權,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文言文。因此,當初中語文教師接手新班級時,要積極主動地全方位掌握學情,知悉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能力。在教授第一篇文言文之前,教師主動與學生進行平等的交流,以了解學生對文言文的掌握程度,從而明確教學文言文應該選用哪些方法,一些難懂的文言知識需要向學生講解到怎樣的程度,以便學生順利進行文言文的學習。教師還要把握好教學第一篇文言文的時機,多采用幽默風趣的語言進行講解,化解學生可能產生的畏難情緒,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讓學生以更大的熱情投入文言文的學習中。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最常見的方法。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反復誦讀文言文能夠培養學生的語感,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小學高年級是文言文學習的初始階段,所學的文言文相對較為淺顯,重點教學生用朗讀的方法學習文言文。初中階段,朗讀訓練仍是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手段,重在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誦讀積累。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設計不同目標、不同層次的讀。例如:一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二讀,讀通全文,整體感知;三讀,借助注釋,理解文意;四讀,讀中感悟,體會情感。
初中文言文篇幅較長,而且生僻字與通假字較多,要更加注重課前的自主學習,達到預學的目的。課前先讓學生借助字典等工具書,了解文中的生僻字與通假字的讀音和意義,在此基礎上了解全文大意。課中,檢查預學效果,交流學習所得,就重點句段進行朗讀指導,以便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意。
例如,在《論語》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借助注釋、字典等了解“說”“樂”的讀音和意思。課中,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對“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理解,隨后進行朗讀訓練,在朗讀中加深對“說”和“樂”的理解,讀出快樂的情感體驗。
為做好中小學文言文教學的有效銜接,教師還應該注重學生的學習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達到更佳的學習效果。雖然初中生身心發育比小學生更為成熟,但在學習中還是希望可以得到教師和同學的關注與認可,進入青春期后也有著強烈的表現欲望,希望可以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優點。因此,教師也可以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在文言文教學中采用角色扮演等教學方法給予學生展現自我的機會,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生課堂的參與度。
例如,在《鄒忌諷齊王納諫》一課教學中,可以布置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完成課本劇表演任務。在小組完成課本劇表演的過程中,會經歷深度理解文本、有感情地朗讀、個性化地創作和表演等過程,這個過程就是深度學習的過程,有利于加深學生的學習體驗,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熱愛。
再如,在教學《陳太丘與友期行》一文時,學生通過初讀課文了解了文意,知道課文主要講述了陳元方與來客對話時的場景,告訴人們要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道理。文中會客的場景在學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而且家長們大多是運用本地方言進行的,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可以鼓勵學生使用方言進行朗讀,還可以讓同桌之間使用方言分角色朗讀和表演,讓枯燥的學習變得富有情趣。
與其他課文的閱讀教學一樣,文言文教學不能單純地局限于教材內的文章,還應該結合學生的接受能力運用好各種學習資源,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和文學鑒賞力。初中階段,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學習方法,在此基礎上要鼓勵學生讀古典文學名著、原著。
例如,在教學《陳太丘與友期行》一文時,可以適時推薦《世說新語》《歸田錄》等名著閱讀,讓學生在廣泛的閱讀中不斷提升文言文學習的能力。
當地教育部門應該積極發揮引導作用,為中小學語文教師搭建溝通交流的平臺。教師通過課題研究、專題研討、課堂觀察等方式,對中小學文言文教學銜接進行研究與探索。小學教師要了解初中階段尤其是初中一年級文言文教學的難點,了解小學高年級文言文內容、教學方法與初中文言文教學的差異,讓學生在小學階段就打好文言文學習的知識基礎。中學語文教師也需要了解小學與中學文言文內容、難度的差異,知悉學生的文言文學習基礎,了解學生學習心態、方法上的變化,在教學內容、方法上盡可能與小學銜接順暢。
總之,做好中小學文言文教學銜接,需要語文教師深入研究與探索。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身心發展變化,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選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注重中小學教學的有效銜接,增強文言文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