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濤 (徐州工程學院)
職業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主要社會功能在于為我國經濟建設培養大批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促進人員充分就業。自我國高等教育規模逐漸擴大,從精英化階段進入普及化階段之后,尤其是大批的職業院校畢業生因為自身定位,以及經濟轉型發展對人才需求的結構變化,就業問題日益凸顯。從全國高校平均一次性就業率來看,2012~2021年,大約有30%左右的大學生無法實現一次性就業。觀之表面,就業率受到大學擴招及畢業生人數規模的極大影響。然而深入分析發現,畢業生的數量和規模擴大并不是導致就業難的主要原因,造成就業難的根源在于畢業生的就業訴求與企業需求難以匹配:期待中的工作,大學生找不到;合適的人才,企業也招不到,二者之間的匹配失靈,造成企業人才短缺,大學生失業率高等一系列問題。如何塑造職業教育學生的終生就業力,實現人才資源與就業市場的有效配置成為當下提升職業教育社會功能的現實觀照和理論思考。創新創業精神的培育為此問題解決提供了一個嶄新視角和現實路徑。
就業觀實際上就是怎樣認識和看待勞動就業的問題,它深深影響著勞動者的就業狀況,對于職業教育所培養的大學生來說,脫離職業教育的初衷,片面地追求工資待遇,或脫離實際,求職的時候定位過高或缺乏職業自信而不敢主動擇業等情況都嚴重影響著職業教育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具體而言,傳統就業觀的影響下,一部分職業院校畢業生盲目追求不切實際的職業,一部分因求職不得索性徹底失去擇業的自主性,由此衍生出“慢就業的佛系就業”和“利己式的狼性就業”兩種主要就業困境。
1.物質的豐富催生出“慢擇業”。社會正大跨步向前發展,經濟實現了騰飛,帶動人們生活水平及質量大幅提高,由于物質基礎極為豐裕,很多學生對就業并不迫切,他們有足夠的經濟來源保障他們慢慢擇業。《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18屆大學本科畢業生就業狀況:“待就業”畢業生達到了7.5%,較2014屆增長了1.1個百分點。
2.部分畢業生不愿突破就業“舒適圈”。部分大學畢業生仍然受傳統就業觀左右,對就業期待過高,將政府、事業和國企單位作為就業的唯一去處,對一些中小微企業往往望而卻步。這種不切實際的擇業觀,使一些學生抱有寧缺毋濫的思想或幻想,不愿走出舒適圈去嘗試新的領域,做出新的選擇。
3.職業教育缺位、錯位。盡管高校按要求設置了就業指導課,但實際情況是,當下高校就業指導課教師非常匱乏,能夠真正開課、有效講課的高校很少,以致部分畢業生創新創業意識匱乏,就業技巧缺乏,就業觀念難以與時俱進,一直找不到合適的職業,創業比率低,就業呈消極狀態。
1.產業結構調整催生出就業結構不平衡。科技的進步、人工智能的發展導致勞動密集型行業縮減,客觀上造成就業較以往更為困難。《報告》呈現了2018屆大學本科畢業生就業的幾個特點:第一,本科畢業生就業集中在教育和醫療服務領域,呈上升趨勢,另外,社會對媒體、網絡人才需求激增;傳統制造業招聘比例下降,機械、銷售相關職業社會需求明顯減少。第二,2018屆本科畢業生就業于直轄市和副省級城市的比例為47%,和前兩年變化不大,說明大學生大城市就業的傾向并沒有發生變化。第三,不滿現狀的2018屆大學畢業生大多和收入達不到預期有關。
2.就業價值標準功利性、虛無性導致職業規劃缺失及擇業行為失范。一是部分學生自我定位不明,沒有科學的職業規劃,缺乏辯證思想,無法從所要就業的行業、區域及崗位信息中科學清晰地判斷和篩選有效部分;二是部分學生在擇業過程中,過于注重個人主觀感受,有強烈實現自我價值的意識,同時,拜金主義、利己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價值觀,經濟利益、前途和地位占據了這部分人的整個思想,讓他們對于個人功利特別看重,對集體和社會利益高度忽視;三是受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部分學生誠信意識匱乏,他們為了就業或將求職簡歷、證書造假,或通過金錢賄賂等不正當手段。表現為進入職場后職業道德、團隊意識匱乏,工作挑三揀四,懶散懈怠,無責任感及敬業精神,勞動合同簽訂過于隨意、隨時毀約。
3.就業價值衍變呈現出網絡化。當代大學生是伴隨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思想和觀念深受網絡影響,包括其就業價值觀在內,主要體現在:第一,互聯網能實時傳播信息,并能實時互動,極富創新性,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得海量的信息和無限的啟發,他們視野開闊,信息四通八達,無論是傳統的還是新型的就業模式都有所了解,尤其是新型就業模式,讓他們對新興行業倍感興趣,如電商、電競產業等,就業范圍擴大,也擁有了更多的選擇,個人的潛力容易得到激發。第二,學生就業價值觀也受到網絡思潮的巨大影響,這些思潮具有多元性的特點,正向、負面的均有,尤其是一些不端產業,如網絡傳銷、借貸及詐騙等,不但隱蔽,還具有極強的誘導性,極容易引誘和誤導學生“錯誤就業”,不知不覺成為網絡犯罪的一分子。
創業是就業的高級形式,創新創業引領就業。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各種場合多次強調創新創業的重要性,發表了一系列振奮人心的講話,“創新創業”一詞頻頻出現,創新創業精神成為一種文化軟實力,被賦予更多內涵:如創業精神,企業家、工匠及勞模精神等。創業精神需要不怕苦累,艱苦卓絕;企業家精神需要身先士卒、堅韌不拔;工匠精神需要精雕細琢、千錘百煉;勞模精神需要敬業愛崗、不求名利。青年人才是最具創新思維、最有創新激情的一個群體,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以及體力、精神意志力是其他年齡段的人所無法比擬的。在新時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他們的創新創業精神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敢試敢為、敢為先鋒、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精神。大學生作為青年人才,要具備創新的能力、創業的素養,更要樹立創新創業精神。這不僅是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遵循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規律,更是提升大學生就業力的旨趣與路徑。
李·哈維在相關領域研究非常深入,他對就業力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就業力是一種受雇主看重的必不可少的特質,這種特質可以有效服務于雇主所擁有的組織,為其創造足夠的效能。大學生經過職業教育中的綜合學習和素質發展,在畢業時具備了一定本領,這種本領可以使其就業理想達成,還能與社會需求相吻合,并且能將自身的價值充分展現出來,這樣的本領的最終指向就是大學生就業能力。終身就業力培養為一種過程,在李·哈維看來,終身就業力不僅僅是獲得一份工作,它強調的“能力”多于“就業”,就業只是這一過程的副產品。就業力并非學生學了職業課程就一勞永逸地永遠擁有,終生就業力的培養對于大學生而言至關重要,這種能力和品質是學生在理論學習過程中發展而來的,并且不但可以運用于現在,還能在今后工作中持續發揮作用。在新時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終身就業力的外在品質表現為創新創業精神。
創新創業精神作為終身就業力的核心要素,其時代內涵包括:勇于夢想、善于創新和成于實干。在創新創業精神的構成要素中,勇于夢想是創新創業精神的導向因子,體現就業者的價值觀和目標追求;善于創新是創新創業精神的動力因子,促使和激發就業行為高質量發展;成于實干是創新創業精神的保障因子,維護就業過程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夢想和創新需要實干落實,實干是實現創新和夢想的根本,它們彼此依存,互有關聯,使創新創業精神體系得以豐滿。
1.勇于夢想是創新創業精神的導向因子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活力源自夢想的產生,夢想是源源不斷活力的根本。中華民族由來是一個充滿夢想的民族。當下我們正將社會主義現代化這個夢想變為現實;而民族復興將成為我們下一個將要實現的夢想。這個偉大夢想正在各行各業、每個人心中扎根,大家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不畏艱辛,努力拼搏,步步穩扎穩打,前赴后繼、竭力前行,夢想的成就離我們將不會太遠。
勇于夢想需要高尚的品德。“百行德為首,百業德為先。”道德品格的優劣與一個人創業能否成功也密切相關。很難想象一個道德品質惡劣的人在自己的領域會得人心,能長久發展。道德品格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的靈魂。中華民族有著優良的道德傳統,如講誠信、守正義、重民本、尚仁愛等,蘊含了德行天下、厚德載物的精神內核。人無德不立已成為中國幾千年來流傳的不易至理。新時代大學生就業更是需要大力提倡德之重要。青年們應正確認知、養成和實踐道德,將意識和信念落實到行動上,心中要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將其一一踐行,營造出優良的社會道德氛圍。
2.善于創新是創新創業精神的動力因子
黨的十八大以來,創新的重要性被反復強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改革的繼續深入及經濟的持續發展離不開創新。并以堅持自主創新的中國智慧,推動一項項大國工程拔地而起,推動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提升。
善于創新需要練就過硬本領。大學生就業、創業不是繡花裝樣子,而是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出來。沒有過硬的本領,沒有扎實的學識、良好的素養和實踐的磨煉,想要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換句話說,理論非常重要,應不斷加強鉆研;同時技能也至關重要,應掌握純熟,這樣才能拓展自身能力,提高自我素養,任何時候都能滿足與時代需求,并將事業做好。
3.成于實干是創新創業精神的保障因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將發揚實干精神,一切都要落到實處,不夸大、不多話,將想法切實轉變為行動,這樣才能帶領中國穩健前行,走在時代的前沿。“中國奇跡”彰顯的是民族的精神和力量,展現的是國家的價值,更是將我國獨特的政治制度優越性充分展現了出來,正是這種優越性能匯聚起萬眾的力量,創造出一個個讓人驚嘆的奇跡,所有的一切都是萬眾一心,落實于行動的結果。“干”起來,才會“干”出來。
成于實干需要謙虛謹慎。就業之路有成功也有失敗。在失敗之時要保持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從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在成功之后,仍然要保持一份清醒,保持一份低調,這樣才能永遠屹立于成功之巔。如果一有成就就沾沾自喜,自傲自夸甚至得意忘形,那離失敗也就不會遙遠。謙虛謹慎的品質既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質,也是每個國民應有的品質。
“慢就業的佛系就業”和“利己式的狼性就業”展示出當下部分學生因工具理性泛濫,價值理性缺乏產生的就業觀念,究其內在根本原因實為就業者對創新創業精神未形成文化認同和價值取向。對于創新創業精神,缺乏從“狹義”走向“廣義”的空間轉變、缺乏從“短程”走向“全程”的時間轉變。缺少內在價值的領悟,忽視本源、弱化真實體驗,沒有將創新創業精神當作一種就業觀,更沒有通過創新創業精神的形成進而塑造終生就業力。不當的就業觀迫切需要在職業教育中加以糾正和引導,幫助畢業生樹立正確擇業觀,引導其積極到廣闊的新業態、新產業、農村及民營生產一線去鍛煉和成長。
職業教育鑄鍛勇于夢想、善于創新、成于實干的創新創業精神,需要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構建和實踐。徐州工程學院作為一所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為了更好地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就業能力提升,創新構建了“五業、五動、五結合”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正是基于這一建構思維,將職業教育融入專業、職業、創業、產業、就業等各個環節,通過創新創業文化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促進學生對“創新創業精神”的“認知—認同—內化—行動”,塑造終身就業力。
一是以創新創業文化建設豐富大學文化內涵。高度物化創新創業文化載體,創設創新創業文化實物展示平臺。通過課堂教學、實踐研討等形式讓學生充分領會感悟創新創業精神,實現創新創業文化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進生活,營造職場化的創新創業文化氛圍,并帶入學生職業生涯。
二是形成和諧共處的校園創新創業文化系統。創新打造紅色教育文化、非遺研究文化、實訓實踐文化等多種文化形式,形成創新創業文化系統。打造校內紅色教育基地、排演紅色話劇,豐富愛國主義教育載體,點亮青年學子心靈。發揮蘇北地區唯一的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等平臺的作用,大力開設“非遺”類課程,發揮“非遺”的文化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