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晉江市安海實驗幼兒園 林碧娥
幼小銜接是幼兒教育工作中重點內容,對家長及教師的教育方向提出了全新要求。由于幼兒園教育方式與小學教育內容有較大區別,部分家長會產生錯誤認知,殊不知這些“過早”教育反而違背了幼兒身心健康成長。幼兒教師自身需發揮主導作用、調整教育結構、清晰直觀地明確幼小銜接方向,及時給予家長、幼兒提供參考性建議,理性面對幼兒升學事宜,促進家園共育建設,唯有攜手同行才能使幼小順利銜接,讓幼兒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為小學學習和集體生活做好充足的準備,從而有效提升教育品質。
無論是幼兒園教育還是家庭教育,兩者都是教育的重要分支點,也都是圍繞“幼兒”展開教育工作,所以兩者在教育方面有著高度的統一性,教育方式和內容也相互補充。同時,鑒于幼兒自身的認知水平較低、心理發育尚未成熟,所以幼兒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需求也是相同的。
對幼兒園教育而言,其自身在日常生活中負責知識的傳授與運輸,讓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具備一定的學習素養與綜合能力,將完整系統的體系知識交給幼兒,強化幼兒對知識的記憶與理解,將知識轉變為幼兒自身的親身體驗與經歷;對家庭教育而言,其自身在日常生活中負責生活教育,包括生活常識、技能、規律等。
幼兒處于身心尚未發育、成熟的階段,其自身的好奇心與求知欲望較為強烈,思維較為敏捷,對外界的任何事物都能產生興趣,將其自身比作是海綿,知識為水,他們在不斷吸收不同類型的知識。因此幼兒園、小學教育的意義在于讓其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發展自身的思維、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以此養成良好的習慣與行為。
家庭教育即培養孩子在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與行為,葉圣陶說過:“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簡單一句話,養成良好的習慣。”所以,家庭教育應注意孩子良好行為的形成以及良好習慣的養成,為培養他們形成良好、健全的人格做好鋪墊,使良好習慣、行為成為他們所儲存的資本,并且不斷增值,讓其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享受到源源不斷的價值。
幼小銜接現狀調查中,相關人員發現許多現象與問題,在此過程中如何采用有效的方法及時應對、解決,才是幼兒教師需要考慮、分析的問題。
幼兒在現階段已經適應幼兒園的發展環境,進入小學階段后,難免會產生不適應的心理,由此可見,無疑是幼小銜接方面出現問題。由于幼兒自身的年齡較小,自身的適應力、自制力、意志力、耐久力等方面與小學生會有一定的差距。而幼兒園對幼小銜接工作尚未加以重視、關注,將該工作滲于表面。比如,在設置課程方面,幼兒園的午休時間較長,很多幼兒已經適應該種休息模式,在步入小學階段后,自身的休息時間逐漸變短,以此很容易產生疲憊感;在教師授課方面,幼師一般采用講授的方式,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加以記憶即可。在步入小學階段,教師較為重視學生自身的自主能力,幼兒在短時間內不能及時調整自身的學習方式。由此可見,幼兒園很難與小學達成契合,幼兒很難在此過程中得到應有的訓練、練習。
在幼小銜接過程中,需全面系統地讓幼兒自身的德、智、體、美、勞等方面都達到銜接要求。但現階段眾多的幼兒園在教育中加入常規文化課程,讓其學習“小學”內容,帶有明顯的“小學”特征與色彩。并且就目前實際情況來看,幼兒園只有文化課的對接,其他方面都存在嚴重短板,片面化較為突出。部分幼兒在進入小學后,認為自己已經完全掌握所學習的內容,所以無法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注意力都集中在的課堂中,導致壞習慣與行為的養成。
幼小銜接涉及幼兒園與小學多個方面的銜接內容,若只是幼兒園一方面作出了對接工作,而小學方面沒有作出相應的回應,未出具對策與方案,其自身的銜接工作還是存在著單向性特征,從而使對接效果較差。并且幼兒園在產生對接意識后,家庭教育無法配合幼兒園工作,那么對接工作同樣也會出現問題。
幼小銜接,顧名思義,是需要幼兒園和小學進行互動,通過參觀、實踐、講解等方式,幫助幼兒提前熟知小學的生活氛圍,引導他們平和地度過銜接期,以保證未來小學教育的有效性。但就目前情況而言,幼兒園和小學的互動性較低,在教育內容上,教師只講授一些簡單的小學環境,幼兒無法通過語言的描述想象到小學校園的畫面,這就導致幼兒在未來步入小學的時候,會有較大的距離感,影響后續學習質量,需要教師及時調整教育內容,加強兩者之間的互動性,幫助幼兒做好心理建設。
幼小銜接策略設定時,最關鍵的環節為家園共育機制。在當前的幼兒園教育中,家園共育模式將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進行連接,通過雙方的溝通和交流,共同確定幼兒近階段的成長方向,一起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教育策略。大班幼兒處于幼小銜接的過渡期,其自身能否適應后續的入學以及今后的健康成長是家長與教師需共同關注的問題。因此,作為家園管理的設計者與操作者,教師需在家園共育模式下針對幼小銜接工作進行分析與討論,從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幼小銜接現狀進行分析、研究,尋找其中存在的問題,立足附屬,在不斷實踐、研究的過程中探索教育策略與方法,完善家園共育機制。教師要與家長建立相應的聯系與溝通,從專業的角度推出、宣傳親子教育活動。比如,“盲行之風雨小學路”“構建我們的小學生活”“大手拉小手,熟悉生活環境”“如何成為一名真正的小學生”,通過上述游戲的開展,可以讓幼兒對小學生活內容有著一定的了解與認知,而不是以文化角度開展知識的學習與傳授,以此給他們帶來真實的體驗與感知。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為幼兒投放故事《小阿力上小學》,以繪本的方式展示出來,要求幼兒與家長展開觀察,在觀察的過程中分析“為什么小阿力擔心自己呢”,在進入圖片觀察環節后,很快就與家長發現了問題的所在,原來是小阿力對自己學校的環境并不熟悉,他擔心自己找不到班級,不能與其他小朋友和諧相處,害怕教師不喜歡自己。在與家長分析完相應問題后,家長與教師需與幼兒一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幫助他們消除心中的擔心與顧慮。教師要有意識地從繪本內容、親子游戲中推出幼小銜接方面的內容,借助圖片展開引導與幫助,增加幼兒自身的自信心。幼小銜接工作開展的重點并不在于針對學校環境開展觀察,而是能否結合幼兒的狀態與想法正確做出疏導。
家園共育開展的前提不僅僅需要建立運行機制,還需要讓幼兒園與家長達成共識,這樣才能保證后續工作的順利開展。幼兒在現階段已經熟悉幼兒園生活、學習節奏與環節,往往在步入小學階段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完全適應小學生活。因此教師需針對小學的操作程序作出改變,并在此基礎上加以家長的配合與支持,使家園共育達到同步的操作,教師需發揮自身的主導地位,為家長講解相應共育知識、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需要注意的事項等,使幼兒在后續的學習中可以快速度過適應階段,提升幼小銜接品質。在幼兒階段,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與舉止,可以幫助其更好地進入小學生活。教師在常規的教育中,需要注重養成教育,主要凸顯在以下幾個方面:1.培養學生在課堂中認真聽課,要求他們將自己的全部注意力與精力都集中在課堂中,大概保持30分鐘,在此基礎上讓他們回家將自己在課堂中的經歷講述給自己的父母聽,說出自己學習到哪些內容;2.鍛煉幼兒自身的專注能力,教師可以創設一些專注力小游戲,如“蘿卜蹲”游戲,讓幼兒在游戲中仔細聆聽同伴說出來的話,并快速做出反應;或開展“木頭人”游戲,在教師喊出“木頭人”口令的時候,參與游戲的幼兒一動不動,其他幼兒做鬼臉、動作等,堅持時間長的幼兒獲勝。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可以使用閱讀培養幼兒的專注力,家長和孩子一起讀書,從20分鐘延長到30分鐘,30分鐘延長到40分鐘,逐步提升幼兒的專注力時長,為小學學習做好充足的準備。3.按時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拒絕拖拉情況的發生。教師需在每節課結束后,為其布置相應的學習任務,讓其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完成作業內容,將時間控制在20~30分鐘之內,家長需要在其完成作業后,及時檢查;4.家長與幼兒需要養成規律的作息時間,若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長沒有形成規律作息的習慣,很晚還在瀏覽手機信息,那么幼兒便會學習家長的做法與行為。因此家長需要與孩子共同養成正常的作息時間,做到早睡早起。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需有意識地降低作業的難度,保證作業的趣味性,這樣才能激發其自身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幼小銜接涉及的內容較多,教師需在各個方面作出安排與預測,借助家庭的力量開展相應的訓練與學習,從而達到預期的效果。
幼兒園教育開展、實施前,需要全面系統地設定方案、計劃,家庭教育卻展現出個性化的特征,因此如何達成教育共識,是幼兒園需要思考的課題。因為家長對幼小銜接并沒有加以關注、重視,其自身的教育方式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與缺陷,教師需在教育方式、手段、模式、環節上作出改變與探索,讓家長在此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幼小銜接意識。良好的環境是開展教育的條件與基礎,教師需給予他們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讓其在此環境中認真接收知識并受到相應的啟發,順利適應學習環境。比如,教師可以開展“模擬小學課堂”活動,將教室布置為小學課堂,設計眾多小學課程,在此基礎上按照小學的上下課時間,設定課間的休息時間。為了強化他們對知識的認知,按照課程設定相應的任務:1.美術任務:將自己生活中發現的現象,利用繪本的方式展現出來,在制作完成后,將自己繪畫的內容向家長表述出來,強化自身的體驗、感受;2.語言任務:利用《小魔怪要上學》《我要上小學啦》《我會愛上學》《我的名字克里桑斯美美菊花》《大衛上學去》等繪本故事展開講解,通過故事性的元素,向幼兒傳遞小學的信息,讓他們對未來的小學生活產生期待,保證教育內容的有效性。3.音樂任務:利用音樂《好寶寶》《一年級》等內容展開講解,通過律動、音樂、演唱等方式,向幼兒傳輸一些關于小學課堂上的元素,加強他們的心理建設,通過引導性的材料幫助幼兒度過銜接期,對其未來的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
幼兒園教育需要經歷一段時間,教師與家長作為幼兒的負責人,其自身需要樹立榜樣作用。在具體的教育中,教師需做好適度的協調與交流工作,與家長共同研究幼小銜接方式與策略。例如,教師可以定期舉辦家長座談會,結合幼兒園、家庭、社會資源,建立多方交流、合作,圍繞“幼小銜接”開展溝通,教師在此過程中應虛心地接受家長所提出的建議,并將相關建議進行記錄,在座談會結束后,需將上述內容進行整合、匯總。此外,家長在此過程中,需認真接收其他家長分享的內容,對一些成功的做法進行集合。比如,家長說:“鄰居家的小朋友已經上小學了,我們經常邀請他來到我們家里,讓他幫忙介紹小學中的各種情況,以此給幼兒帶來全新的體驗,收獲相應的知識。”也有家長說:“我自己在網上已經搜集了小學學習的相關視屏,適當地讓他們觀看,并且讓其復述其中存在的相關內容,提前了解一些情況、具體做法等。”
綜上所述,對幼小銜接視角下入學準備的問題展開了討論,根據當前的幼兒教育情況進行分析,針對不同的現象提出了幾點對應的教育策略。幼兒教育作為人生中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幼兒未來的發展和成長有著直接的影響。幼兒教師或家長,在展開教學活動的時候,應從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全面系統地解決存在的缺陷與問題,幫助幼兒快速進入適應期間,降低幼小銜接過渡期的焦慮,使用科學合理的教育方式,幫助幼兒更好地適應環境的轉換,保證教育內容的有效性,為未來的學習生活做好充足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