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長泰區教師進修學校 林龍娟
目前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還存在很大的缺陷,從根源性問題到過程性問題,每一處挑戰都需要教師積極主動地去克服,減少記憶重、機械重復的作業內容,增加趣味性以及實踐性、開放性的作業,讓學生感受到樂趣,從而提升作業效果。在傳統的語文作業設計中,大多數教師將目光放在了基礎知識的鞏固上,學生完成作業的方式也比較單一。在新時代下,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作業依然是教師鞏固學生能力的途徑,但是需要對作業設計進行創新和優化,彌補傳統作業中的缺陷,將作業的重點放在知識技能和知識應用上,注重作業設計的合理性,避免無用作業項目的出現,從而節省學生的課下時間,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
語文學科的教學重點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其中包括了聽、說、讀、寫以及語言實踐和應用等能力。因此,在作業設計中,教師應該注重通過作業設計實現學生各項能力的同步提升。這就要求教師要注意作業類型的創新,突出作業的多元化價值,推進學生各項能力的提升。傳統的作業包括預習、字詞、抄寫、背誦等,教師不能一味堅持一種作業模式和內容,久而久之就讓作業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等失去了價值。因此,教師要注意在作業設計中探索多樣化的路徑,強化作業的功能,同時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以統一管理的理念為學生布置作業,注重對教學內容的鞏固,主要都是讓學生完成一些習題或者抄寫等作業。核心素養下,應該避免出現統一化的作業,應該從趣味性出發,讓作業具有更強的自由性和靈活性,走出原有的封閉化思維,讓作業的空間更加多維和開放。為此,教師要注意作業的層次化,首先,要提升作業功能的空間自由度,要能通過一項作業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鼓勵學生在作業中充分地表現自己,從而充分發揮語文作業的價值。其次,要增加作業內容的空間自由,從多個角度進行延伸,讓作業與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踐連接起來,并且根據不同學生的水平和能力,按照學生的需求布置作業,從而促進班級整體的成績得到進步。
在小學階段,為了迎合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興趣追求,教師必須保證作業的趣味性,這也是很多教師忽略的地方。而且語文學科雖然是語言類學科,但并不缺少本身的趣味性,在作業設計中,語文作業的靈活性更高,主觀性更強。教師要善于靈活地布置作業,不要被課程知識所局限,從多方面的因素考慮,配合外部資源,構建多元化且靈活化的作業體系,從作業內容、作業完成的形式、作業評價形式等多個方面進行創新,提高學生對作業的興趣,鼓勵其積極思考、積極參與、積極實踐,從而給學生完成作業的方式更多選擇性,幫助學生打開視野,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素養。
1.自主類作業。在傳統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教師給學生安排作業,教給學生如何完成作業,這樣的模式往往讓學生陷入被動的狀態中,學生完全聽教師的安排,教師讓做什么,學生就做什么,久而久之,學生難以形成自主學習的想法,因此在學習中也很少積極主動。在核心素養培育中,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是重要的教學目標,不管是教學過程,還是作業設計,教師都應該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激發學生的主動性,鼓勵學生將學習看成是自己的事,而不是為了教師或者家長而學習。為此,教師就可以在作業設計中,加入一些學生自由發揮的部分,放手讓學生自我總結,然后自己設計作業內容和題目,對課堂進行延伸,這樣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通過為自己或者其他同學布置作業的過程,增強學生的作業興趣,提高學生對作業的期待和熱情,因此很好地實現語文作業的創新設計。例如,在學習《守株待兔》這一寓言故事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自己設計作業。有的學生說,這是一篇故事類型的課文,可以以講故事的形式將課文講給家里人聽;有的學生覺得成語故事很有意思,可以多多搜集一些其他的成語故事,然后拿到課堂中給同學講;有的學生看到守株待兔的故事可以根據劇情繪制成漫畫,因為對畫畫很感興趣,所以想嘗試一下。通過自主作業的設計,學生的想象力能很快被激發出來,能根據課文內容表達自己對作業的期待,而且可以根據他們的特長以及愛好做出選擇,充分調動了學生作業的積極性,因此也提升了作業質量。
2.拓展類作業。在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將作業內容局限在教材中,認為學生只要把教材里的知識學會了就夠了,其實不然,在教材之外,在課堂之外,還有更多值得學生學習和探究的地方。尤其在現代教學中,學生所接觸到的外界事物是非常精彩且多樣的,如果每天只讓學生學習教材,對學生的發展以及提升就會產生限制。因此,教師在作業布置的時候必須要超越教材,突破課堂,引導學生認識課堂以外的世界,從而開闊學生的眼界,打開學生的思維空間。為此,教師可以在作業中組織學生多多進行一些探究類以及實踐類項目,結合課文內容,提出新穎的話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鼓勵學生以各種形式完成探究作業,從而實施拓展類作業。例如,在學習《趙州橋》的時候,這是一篇建筑描寫的文章,不僅對我國橋建筑的歷史以及建造的工藝進行了描述,同時也向人們展示了古人的智慧。為了讓學生對我國的建筑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在課文結束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同學們,大家學習了趙州橋,是不是感覺我國的建筑很神奇呢?這都是古人的智慧,其實在我國古代,有很多建筑保留至今,如長城、紫禁城等,那么大家還對什么建筑感興趣呢?”緊接著,可以讓學生自己課后去查閱資料,在下一節課的時候組織學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資料,開展一堂古建筑的討論會。通過這樣的作業形式,很好地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對作業產生更高的興趣,從而啟發學生思維成長,實現良好的作業效果。
3.項目類作業。為了滿足學生對作業的不同需求,在作業類型方面,建議教師可以實施項目類作業。在項目類作業中,作業形式會非常豐富,例如,為學生布置“一個主題任務”,并將圍繞該任務劃分為多個項目,甚至跨學科任務,由學生小組合作,共同配合完成。再如,以“一個比賽”為作業的核心,讓所有的學生根據比賽內容各自準備,最終選出表現優秀的學生。通過項目類作業的實施,可以改善傳統作業中學生單獨完成的狀況,讓學生在課下也能有所交流,個體和團隊彼此互相進步。為了一個共同的主題任務而各自努力,這樣的作業形式更具趣味性,也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興趣,從而高質量地完成作業。例如,學習二年級下冊《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是一篇革命題材的紅色課文,這首小詩其實就是讓學生尋找雷鋒的精神,呼喚學生向雷鋒同志學習。學習完這篇課文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立了“傳播紅色精神”這一項目類作業,主要是依據這一主題設置任務:尋找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通過在“在歷史里”“在書本里”“在生活里”“在我心里”四個不同場合尋找,提升了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提升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寫作能力以及各方面的溝通、組織能力、和關愛他人的綜合實踐能力,同時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
1.整合資源,注重開放。新時代下,為了實現作業設計的創新,作業布置必須要突破傳統理念的限制,以靈活多變的形式引導學生完成作業任務,走出傳統的作業空間,注重作業的開放性。為此,建議教師充分整合多類教學資源,可以是文章、書籍、書信、視頻等,鼓勵學生在作業完成中多看、多想、多實踐,借助多種形式,參考多種內容,進行個性化的表達,同時也提升了作業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全身心地投入作業,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和提升,實現良好的作業效果。例如,在學習《小英雄雨來》的時候,學生對雨來的印象非常深刻,雨來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勇敢、堅強的品格也是學生學習的榜樣。為了能促進學生對文章內涵有更加深刻的影響,筆者組織學生在課下的時候給雨來寫一封信,主要對其表達敬佩和喜歡,同時向其說明現在的美好生活。在作業中,要求學生主動去搜索信件的書寫格式,并且閱讀3篇以上的書信,隨后完成個人作業。通過這樣的形式,教師將書信書寫的資源整合到課堂中,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作業興趣。
2.動態分層,綜合提升。在語文作業的創新設計中,筆者提倡教師注重層次化作業,根據不同學生的水平和能力,按照學生的需求布置作業,做到因材施教,同時,具有層次性的作業可以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尤其針對一些基礎不夠扎實,或者作業完成質量不是很高的學生,通過對作業的動態分層,能實現學生全面素養的提升,同時推進班級整體的進步。例如,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水平展開作業的動態分層,例如,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讓他做一些生活實踐相關的作業,通過生活情境的連接打消學生的顧慮,樹立學生的自信,而對一些基礎好的學生則可以布置一些比較復雜的實踐作業,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作業的分層布置也要做到及時調整和優化,并根據學生的進步進行作業內容的更新,幫助學生減掉一些無用的作業內容,讓每一次作業的布置都能發揮其價值。
3.連接生活,靈活教學。在新時代背景下,圍繞學生的核心素養,作業的趣味性要更加突出,這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實現更高質量的作業過程。因此,教師要善于靈活布置作業,通過豐富作業內容和形式,提起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鼓勵其積極思考、積極參與、積極實踐。建議教師可以多多連接生活,從生活場景出發,給學生的作業提供更多的選擇性,從而提升學生的作業質量。例如,教師可以結合一些特殊的節日,如勞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結合這些具有特色的節日以及所學內容,發散學生的靈感,鼓勵學生在課下完成一些手工制作或者賞析相關的詩句等。其次,可以結合實際的課程知識,連接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與家長一起完成作業任務,提起家長對學生教育的重視。另外,還可以集中其他生活資源,組織學生在課下進行一定的實踐活動,如讓學生針對課文進行家人或者鄰居的采訪實踐,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同時也讓學生的作業和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實現語文作業的靈活性設計。
1.合作作業,提效增質。合作作業是指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按照作業要求,各小組成員之間分工配合,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這其實和項目類作業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合作作業的過程更加簡單、比較適合一些簡單的作業,可以是隨堂作業,也可以是課下作業,靈活性較高。例如,在學習《陶罐與鐵罐》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布置分角色朗讀的作業,讓學生分小組,每個小組劃分角色,然后在課堂中進行朗讀,通過分角色的形式,增加課堂學習的樂趣,同時也加深學生對文章的印象,對文章內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性也得到增強,有效地提升了作業的效率以及效果,讓語文作業的完成更具特色。
2.接力作業,共同提升。接力作業也是目前小學語文中常見的作業形式,同樣需要小組合作完成,且每個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都會發揮非常重要的價值。這種作業形式主要應用在日記練習以及寫作練筆中。例如,在日記練習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的第一名學生寫完日記后,第二名學生對第一名學生的日記進行檢查,主要包括其日記元素、錯別字、寫作內容等進行檢查,以此類推。通過作業接力的形式,可以讓學生看到自己的不足,同時也學習其他人的作業形式,揚長避短,體驗合作成功的喜悅,同時也激勵自己和其他學生下一次更好地完成作業。
3.互助作業,有效內化。互助作業的開展重點以學生之間互相幫助、互相答題的形式完成作業,以課堂知識為基礎,要求學生以兩人或者多人為一個小組,借助所學的基礎知識出題,鼓勵學生對課程知識產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時學生之間互相答題、互相學習,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在互助作業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學生所出的題目以及答題的情況展開評價,引導學生怎么正確地為對方出作業,怎么互相幫助,既要知道為什么,也要知道怎么做。通過互助作業的實踐,有效地對基礎知識進行強化,很好地實現學習內化,提高小學語文作業的質量。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做好對新時代下教育發展的分析,遵循作業創新設計的原則,并對目前的作業設計進行創新性完善,從作業類型、作業空間以及作業形式等多個層面進行優化。教師在作業規劃的時候,要“重能力、輕知識”,減少重復性的機械作業,在作業上推陳出新,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和自主探究,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和熱情,從而進一步提升作業設計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