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高新區陽山實驗幼兒園 莫瓊華 □蘇州高新區滸墅關中心幼兒園 張婷
幼兒園是幼兒的第一所學校,擔負著培養學習力,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重任。主題活動是幼兒園活動的依據,通過一個明確的主題,延伸到多領域、多區域中,促使幼兒得到全面和諧的成長。幼兒具有年齡小、思維發展不成熟的特點,對事物的理解與認知水平有限。將思維導圖運用在主題探究活動中,能讓幼兒的思想、學習、經驗等可視化,形成有規律、有計劃的學習模式,提升主題探究的活力與深度,推動幼兒自主學習與發展進程。本文對思維導圖支持幼兒園主題探究活動的應用展開探討,簡述其教育作用并結合幼兒實際情況,從活動思路、知識探索、思維發展、實踐創新角度出發,提出了幾點活動建議,以期對教師有所幫助,更好地滿足不同階段幼兒的活動體驗。
在傳統的幼兒園教學中,大部分教師沒有正確認識到思維導圖對幼兒成長及活動環節的作用,對其挖掘利用效果不夠明顯,忽略了其獨有的教育優勢。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幼兒教育,要求教師調動幼兒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促使幼兒形成理性思維,不斷突破自我獲得更好的成長。
第一,思維導圖能幫助幼兒捋順活動思路。主題探究活動要求幼兒圍繞一個明確的探究主題不斷深入知識內容,思維導圖的應用能讓幼兒捋順探索思路,帶著更準確的目標深入活動中,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便于其理解知識內容,進而達成學習目標。
第二,思維導圖能進行經驗的喚醒與重組。思維導圖由一個明確的主題出發,模仿人腦思考過程,由一個點延伸到多個面,教師合理將其應用,能喚醒幼兒的已知經驗;同時借助同伴分享得到經驗的重組,形成新經驗或新認知,從而提高幼兒的探索欲望及學習興趣,提升問題解決的速度,讓其在導圖的引領下把控活動環節,形成深度挖掘的意識。
第三,思維導圖能增強幼兒分類歸納意識。在主題探究活動中,幼兒要針對不同的問題、經驗展開詳細地分析,排除已知、未知、干擾、已解決等元素。思維導圖能讓幼兒合理規劃知識內容,讓其形成較強的邏輯條理性,形成“全面觀察、全面總結”的學習品質,突破活動中的局限性,推動幼兒核心素養的提升。
第四,思維導圖能滿足幼兒個性化成長。主題探究活動中,能讓幼兒從多個方面展開探究學習,教師利用導圖的開放性,滿足幼兒的多種需求,讓其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中形成個性化的成長,在實踐探究中大膽想象、積極創造,進而獲得全新的學習、生活經驗,更加積極地投入活動。
思維導圖也被稱為“思維地圖”,在幼兒園主題探索活動中應用,主要將圖片之間相互連接,進而形成具有關聯性的思想與環節,讓幼兒更加直觀、清晰地獲得學習經驗,進而調動對知識內容的探索興趣,以提升活動整體的質量,促使幼兒身心得到更加全面的成長。接下來,筆者從探索思路、內容挖掘、分類歸納、個性發展幾個角度出發,結合案例展開詳細探討,提出幾點活動建議。
主題探究活動的開展,主要目的是要求幼兒能在趣味主題的帶動下,不斷深入,挖掘更深層次的知識,獲得豐厚的知識經驗。以小班幼兒為例,該階段幼兒大多數是直覺形象思維,以無意識記為主,對感興趣、印象強烈的事情容易記住。因此教師在運用思維導圖展開活動時,通過圖片講解的方式,能快速地幫助幼兒捋順各個知識間的關聯性,形成學習可視化,對主題活動、探索興趣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以小班主題活動“秋天的秘密”為例,該活動目標為“感知外界環境的變化,準確地用語言講述看到的秋天,知道秋天是一年中的第三個季節”。在運用思維導圖展開活動時,教師可使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漸細化主題活動內容?;顒娱_始前,教師向幼兒提問:“‘秋天姐姐’到了,你們有看到‘秋天姐姐’嗎?她長什么樣子?她在哪?”鼓勵幼兒用語言講述或動作表述、涂鴉表征,以錄音、視頻、文字幫助幼兒記錄下來。教師可為幼兒投放思維導圖來回顧和梳理幼兒碎片化的發現,如金黃色的水稻、掉落的樹葉、紅彤彤的柿子樹……在幼兒討論結束后,教師繼續詢問:“看這些圖片,你發現了哪些現象?和夏天、春天有什么不同?”引導幼兒結合已有經驗展開對比學習,一邊討論一邊講述“秋天”的獨有特征。在幼兒講述完觀察到的答案后,教師可為幼兒播放導圖的第二層,分別是“秋收的農民”與“掃地落葉的環衛工人”,再一次詢問幼兒:“都是秋天的季節,城市和農村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有幼兒意識到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中,“秋天姐姐”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我們的生活中。最后,教師將兩個層次在此整合,對幼兒講到:“我們經歷了春天、夏天,而秋天是一年中的第三個季節,請大家穿好衣帽,一起去外面尋找‘秋天姐姐’!”在導圖與教師的引導下,幼兒在戶外活動中發現了,“秋天是金黃色的,樹葉和小草都變成黃色了;秋天是涼爽的,小鳥們都飛到了更暖和的地方”。
活動中,小班幼兒能力有限、邏輯思維不清晰,無法準確講述有關秋天的訊息。教師在運用思維導圖時,先出示了探究主題,強調了“秋天”的獨有特點,并引導幼兒結合春夏對比;隨后教師在導圖的第二層次中,細化了不同情境中的秋天,讓幼兒找相同與不同。最終,教師將兩個層次整合,回歸到第一層次中,利用戶外探索讓幼兒有規律、有計劃、有目的地關注自然生活中的秋天,在導圖的引導下循序漸進地向主題活動遞進。
在幼兒園主題探究活動中,需要幼兒調已有的學習、知識經驗,進而挖掘更深層次的知識,以保證主題活動向更深層次發展,提高活動的有效性。以中班為例,該階段幼兒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對事物的理解能力逐漸增強,對陌生的領域具有較強的探索欲望,在教師及外界環境的引導下,能自主深入知識內容,愿意用圖畫和符號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師在利用思維導圖推進主題探究活動時,可以注重喚醒幼兒的已有經驗,促使幼兒向更深層次的知識挖掘,進而保證學習活動的有效性。
以中班主題探究活動“神奇的大自然”為例,該活動目標為“了解自然中不同的生物,觀察并探索植物的成長環境,萌生對自然的活動的探索欲望?!苯處熢诶盟季S導圖展開教學活動時,可以先利用導圖的開放性喚醒幼兒的已有經驗。如在活動開始時,教師為幼兒播放他們所熟悉的自然環境:大樹與小草、花壇、種植園、昆蟲,并發出疑問:這些植物你都在哪里看過?它們有什么樣的特征?快速激活幼兒的熱情,并引導幼兒大膽地展開討論。在幼兒討論結束后,教師運用思維導圖引出活動主題——大自然,并拋出第二層次的問題:大樹和小草生長環境是什么樣的?花壇中都有哪些花朵?種植園中有什么植物?昆蟲們的家在哪里?利用導圖引導幼兒深度思考,尋找有關自然環境的答案。隨后,教師對幼兒講道:“請小朋友們帶著自己想要探索的問題,走進戶外環境中,看看大自然中的生活環境是什么樣的。”隨后,在幼兒的自主探索與觀察中,完成了思維導圖的第三個部分:大樹和小草需要很多的土、陽光、水分;花壇里有各種不同的花;種植園中有經常吃的蔬菜;昆蟲住在葉子上、土壤里、石頭縫中。
活動中,教師在探究開始前,利用思維導圖喚醒了幼兒的已有經驗,并延伸出了活動主題“大自然”。在此基礎上,教師拋出了問題,讓幼兒思考不同生物、植物的生活環境,利用導圖引導幼兒挖掘更深層次的知識;最后,教師給予幼兒觀察、探索的空間,讓幼兒利用已有的經驗觀察自然環境,在觀察分析中一同完成了思維導圖的第三個層次。這一過程不僅僅喚醒了幼兒的已有經驗,還提高了幼兒在主題活動中的表達能力,激活了幼兒對知識內容的探索興趣,提升主題活動的整體質量。
幼兒具有好奇心重、探索欲強的特點,在平日的學習與生活中常常詢問教師及家長“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尤其在大班幼兒身上,幼兒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階段,他們迫不及待地了解一切陌生的事物,愿意用圖畫或符號表現學習過程,并且能很好地抓住事物的一些特征和聯系,進行初步的分類和整合。因此,在運用思維導圖開展主題探究時,教師可從幼兒的實際出發,利用主題的分類、歸納特點,讓幼兒學會發散思維,從多個角度考慮事情,突破以往探究活動的局限性,發展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讓其理性地梳理開展過程,促使其智力得到成長與發展。
以大班主題活動“石頭可以做什么?”為例,該活動目標為“發現石頭在生活中的妙用,做出自己理想中的作品,能大膽地創造全新的物品?!庇捎诖蟀嘤變焊鞣矫婺芰^強,教師在利用思維導圖展開活動時,可直接點題。如教師提問:“石頭在生活中很常見,你們知道石頭能做哪些事情嗎?有什么創意的物品嗎?”引導幼兒展開討論。幼兒討論結束后,教師可播放一些畫面:石頭上畫畫、石頭拼接出來的畫、石頭做的工藝品,以豐富幼兒的認知。隨后,教師出示思維導圖的第二個層次,分別是: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首先,在“是什么”環節中,教師詢問幼兒問題:“你在屏幕中看到了什么?他們都是什么?由什么做出來的?”引導幼兒展開初步思考;在第二個環節“做什么”中,詢問幼兒:“石頭有各種各樣的形態,能做出多種趣味性的藝術品,你們想做什么?”利用問題讓幼兒發散思維大膽想象,構建自己理想中的作品;在“怎么做”環節中詢問幼兒:“大家都想好了自己想做什么,你們需要什么道具?要怎么做出來?”讓幼兒學會突破自己的固有思維,在腦海中從多個角度展開分析、考慮,制訂完整的探究活動計劃,將思維導圖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讓大班幼兒有計劃、有目的、有條理地總結、分類、歸納,建立良好的學習品質。
在上述活動中,教師分析了幼兒的實際情況,從年齡特點出發,選擇了具有趣味性的思維導圖,直接將導圖內容分為“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三個部分,讓幼兒邏輯清晰地展開分析和講述,從籠統的概念逐漸演變成清晰的思路,提高幼兒總結、分類、歸納能力,快速擴散思維想法,讓幼兒在創作的過程中不斷優化自我、突破自我、發展自我,得到更具創新性的成長與發展。
思維導圖能充分體現幼兒的思維特點,有利于幼兒個性的張揚,充分體現個體思維的多樣性。以往應用思維導圖時,常常是教師出示導圖,幼兒順著導圖中的思路展開活動。新課程理念下,突出了幼兒的主體地位。因此,在利用思維導圖構建活動時,教師可加強對幼兒的個性引導,讓幼兒自主繪制思維導圖,發展其實踐創新能力,激發自身想象創造意識,形成主動學習、自主構建的學習品質。以大班繪本故事《爺爺一定有辦法》為例,該活動目標為“能說出自己的想法,講述‘地板下老鼠一家的生活’,并學會自己繪制全新的思維導圖?!痹谥黝}探究活動初始階段時,教師與幼兒一同探討故事內容,在師幼之間的分析、討論總結中了解了“爺爺是怎么將一塊小毯子變成外套、背心、領帶、手帕、扣子;了解地板下的老鼠一家,是怎樣用小毯子的廢料裝飾了自己的家;了解到物品是可以多次利用的?!痹诠适麻喿x結束后,教師可詢問幼兒:你們在故事中都有哪些感悟?獲得了什么樣的體會?老鼠一家的生活有什么變化?引導幼兒說出自己的想法,學會自主總結故事情節。在幼兒講述完對故事情節的感想后,教師引導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使用繪畫的方式畫出一個“獨一無二”的思維導圖。這一案例中,教師打破了傳統的教育模式,沒有直接將導圖內容呈現在幼兒眼前,而是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與分析,自主繪制一份“獨一無二”的思維導圖,達成強化能力、實踐教學的目的。雖然幼兒閱讀的故事是一樣的,但是每名幼兒對內容理解不同,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幼兒會融入自己的想法與觀點,通過自制導圖讓其形成一個再記憶與再學習的過程,促使幼兒在動手動腦中產生全新的創意,發展幼兒的實踐創新及想象創作能力,為主題探究活動注入全新的活力。
總而言之,思維導圖在幼兒園主題探究活動中的運用,對教師、幼兒、活動都具有積極的意義。思維導圖的應用打破了傳統教學的弊端,使用發散性的思維引導幼兒思考,促使其學會自主積累學習經驗,對知識內容深度探索與挖掘,不斷突破已有經驗,讓幼兒在主題活動中大膽創造、大膽想象,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發揮大腦的潛能。幼兒教師要充分意識到思維導圖的重要性,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合理應用導圖,不斷提升幼兒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構建更高質的主題探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