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鎮湖幼兒園 周小麗
(宋行軍)
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是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通過豐富多樣的游戲活動能萌發幼兒的創造潛能。孩子通過扮演角色,創造性地反映周圍現實的生活,這是幼兒興趣、需要得到滿足,天性自主暴露,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發揮和人格健全發展的過程。如果游戲脫離了生活,游戲活動也無法進行,那么如何進行生活化的創造性游戲呢?結合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對創造性游戲的開展進行了認真的思考。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應以生活為中心,他強調“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的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的書本。”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游戲活動,也是不合格的活動。幼兒是在周圍的環境中學習,應該以大自然、大社會為中心組織活動內容,從生活中尋找活動素材,將幼兒的創造性游戲活動生活化,利用社會資源為幼兒提供社會經驗,在生活化的游戲活動中學會解決問題。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提到“需遵循幼兒的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尤其應珍視幼兒生活與游戲的獨特價值”。為實現寓教于樂,激發幼兒對創意美術活動的興趣,需巧妙運用生活材料,注重對幼兒審美能力、動手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讓幼兒創意美術活動更具吸引力。這樣可以使孩子在自主探索中,接觸不同材質的生活材料,使其產生更多好的創意,讓幼兒成為創意美術活動的主體,使他們在獨立思考、合作創作、持續學習中具有初步的藝術素養,充分體現美育活動開展價值。創造性游戲是指幼兒以想象為中心,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游戲。是學前期幼兒典型的、特有的游戲。只有將游戲活動更加生活化,幼兒在進行游戲活動時才會更加積極,才不會出現不知道玩什么、不知道怎么玩的情況。
幼兒游戲活動的內容都來自生活,如果游戲的情境偏離生活,那么幼兒的游戲也無法繼續下去。所以在生活中,教師要注意抓住教育契機,引導幼兒觀察生活中的小細節。而《江蘇省幼兒園課程游戲化項目實施要求中》也提出:“觀察和理解兒童是教育工作的起點。”可見觀察的重要性,因而教師必須用科學的方法,仔細觀察幼兒實際發生的行為及情境,并借助《指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正確理解幼兒的行為。才能更好地發現和抓住教育契機。
簡單理解“生活材料”便是著眼于幼兒的實際生活,根據他們的日常經驗,將更貼近孩子生活經驗的素材引入教學活動當中,增強幼兒的熟悉感。這些材料通常便于取材、價格低廉、日常可見的特點。比如,廢舊物品或生活用品(紐扣、線繩、布條、紙盒、塑料及金屬制品等),以具體化的、孩子經常會接觸的材料作為教學用具,促進幼兒與生活材料互動,讓他們提升自身的創造能力。許多創造性游戲都比較貼近生活,如娃娃家、小醫院、理發店等,但有一些場景幼兒是不常在生活中看見的,如建筑工地上近距離觀察工人叔叔是怎樣工作的。本班幼兒一些大木質積木的建構并不能很好合作,并完成比較完整的作品。有一次午飯后散步,走到教室后面的沙水區,有三兩個工人叔叔在施工改造我們的幼兒園,孩子很新奇地停下來圍觀,筆者借此機會引導他們觀察:“你們看工人叔叔在干嘛?他們是怎樣工作的?”孩子七嘴八舌討論開了:“叔叔在砌磚”“他們一個準備水泥,一個把磚頭搭起來”“上面的磚頭是放在下面磚頭的縫上的”……那天下午的游戲,建筑工地的孩子扮演起了工人叔叔,有的搬積木,有的砌臺子,分工明確,沒有幼兒游離在游戲外。與前兩天搭建城市的場景有了明顯的進步。幼兒將自己觀察的生活情境遷移到游戲中,將學習到的生活經驗運用到游戲技巧里,活動的趣味性與活動成果的完成度也會大大增加。
幼兒的游戲內容貼近生活,那么游戲材料也相應地需要與生活接軌。精致的玩具廚具、食物可以引起幼兒一時的操作興趣,卻在幾次活動后就不愛擺弄了,有幼兒會表示“沒什么好玩的”。積極運用生活材料,豐富幼兒對創意美術活動實踐的感受,不僅要給予幼兒自主實踐的空間,使其充分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還應做好活動觀察、記錄與分析。在多元創意美術活動的開展中,教師一定要走出固有的思維定式,從多個角度出發綜合考慮,結合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特點、認知、興趣等,合理選擇課程內容,盡量保證每一個幼兒都能有好的學習體驗,從而促進其個性化成長。想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管理中多觀察和總結,針對大班、中班、小班幼兒分別總結,從整體上了解他們的特點;同時,對于其中一些特殊的幼兒也要采取針對性的教學形式。基于多元創意美術活動以幼兒全面發展為目標的特性,教師要發揮鑒賞課色彩性強、情感內容豐富的特色,開展多樣性審美鑒賞活動來激發學生興趣,促使他們愉快接受教育。
進入中班后,筆者就漸漸將班級中高結構的操作材料替換成幼兒熟悉的、生活中的各種廢舊材料。夏天到來后,冷飲店的生意也好了不少,但是幼兒只是將冰激凌、飲料的玩具模型賣出去并收錢,操作非常少。筆者將幼兒收集的奶茶杯子投入冷飲店,幼兒用橡皮泥做珍珠、彩紙條做配料,冷飲店里忙得熱火朝天。在游戲評價環節,幼兒紛紛說玩得很開心,還有幼兒出謀劃策:“我們可以收集棒冰棍放在冷飲店,顧客就可以定制棒冰啦!”“我們家有一個舊電吹風,可以放在娃娃家,寶寶洗完澡就可以吹頭發啦!跟我在家里一樣”……從幼兒的熱烈反應可以看出他們是喜歡將幼兒園里的游戲慢慢融進生活中,反之,我們也可以將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以游戲的方式展開,激發幼兒投入的興趣。
除此之外,如果游戲需要也可以將生活中真正可以實際操作的材料投放到活動中。美食坊在進行制作綠豆湯活動時,教師也會有猶豫:是提供綠豆、糖水、紅綠絲、冬瓜糖等可以食用的食材,還是利用更加方便簡潔的輕黏土、不織布假食材。《指南》中指出,成人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所以在活動中教師也需要盡可能地為幼兒創造真實的活動體驗,為幼兒提供生活中的、真實的活動材料。本班幼兒在制作綠豆湯活動中,前期對綠豆進行清洗、熬煮,自己制作糖水,后期在綠豆湯里根據個人口味不同放入不同的輔料,最后完成了綠豆湯,在這一過程中,幼兒既能了解綠豆湯的制作步驟,又可以獲得非比尋常的成就感,在實踐與操作中學會解決問題。活動材料的生活化也使活動內容更貼近生活,取得更好的活動效果。
在小班時,幼兒進行的創造性游戲內容單一、主題不穩定,機械性動作較多,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游戲內容越來越豐富,這不僅僅是幼兒年齡特點所決定的,也是因為幼兒接觸的事物越來越多,獲得的經驗也相應變多,使游戲內容更加豐富。而這些經驗大多來自生活中。這些豐富的社會資源大概可以分為三類:家長資源、社區資源和自然資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塑造兒童有著很重要的作用。當前,許多家長專注工作或者只是通過識字書等讓幼兒一遍又一遍操作練習來獲得知識的提升。而有一部分家長是讓幼兒參與到“生活”中,并不會以理由剝奪幼兒獲得經驗的權利。
在端午節后的創造性游戲活動中,筆者驚奇地發現班級“盒馬鮮生”超市的貨架上出現了一只只可愛的小粽子,在活動后的評價環節中一問才知,是我們班的小怡小朋友在手工作坊中制作后,為超市提供的“貨源”。小怡介紹道:“上個禮拜是端午節,我們家里就自己包粽子吃,我就跟著奶奶學包粽子,我媽媽還給我拍了照片。我包的粽子很好吃。”事后,筆者向小怡的家長要了小朋友包粽子的照片,照片中的粽子被七歪八扭的稻草捆著,并不精致,但是家長和幼兒都笑得很開心。小怡在這件事的影響下將經驗遷移,運用教室里的彩紙條和橡皮泥做了一只只小粽子。幼兒在家庭無意識的影響下,獲得了節氣風俗的經驗并大但運用到游戲中,家庭就像一個小小學校,幼兒能從潛移默化中學習。
好模仿是幼兒的天性,而幼兒一天中接觸時間最長的就是家長,幼兒的許多習慣其實也是家長的習慣。在某一天的游戲活動中,筆者發現豆豆使用禮貌用語的頻率特別高。在日常生活中,幼兒如果獲得幫助會說“謝謝”、不小心妨礙別人了會說“對不起”,但是在游戲中幼兒會更注重“玩”,禮貌用語出現頻率相對較少。但是豆豆就經常說,服務員遞給他做好的冰激凌,他會說“謝謝”;去娃娃家做客沒有擺好鞋子,經過主人的提醒后,他會說“不好意思”,并整理好鞋子;帶寶寶去醫院時,會跟醫生說:“你好,我的寶寶肚子不舒服”……筆者在游戲后表演他,他跟筆者說:“平時我跟爸爸媽媽出去也是這樣的,媽媽說麻煩別人只后要說謝謝的,別人幫我很累的。”家長在生活中為幼兒樹立了好榜樣,幼兒也會從游戲和生活中反映出來。
本園在鎮湖鎮上,鎮湖傳統民俗民間文化積淀深厚,是蘇繡的主要發源地,全鎮擁有八千繡娘。被省文化廳、國家文化部授予“刺繡藝術之鄉”稱號。在2006 年,鎮湖蘇繡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幼兒園周圍,有繡品街、中國刺繡藝術館等多個刺繡藝術相關的場館。
蘇繡不僅是鎮湖的特色,也我們班級的特色活動,本班幼兒在刺繡活動中學習穿針走線,玩得也不亦樂乎。有一次活動時,忽然有幼兒提出:線是怎么來的?這個問題就像孩子整理的毛線球的線頭,拉出一串問題:只可以在布上做刺繡嗎?只有我們鎮湖人才會做刺繡嗎?誰是第一個開始做刺繡的人呀?……為了能讓幼兒對刺繡有一個直觀又全面的認識,幼兒園與不遠的刺繡藝術館工作人員取得了聯系,幼兒帶著自己的問題,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遠足參觀之行。在講解員的介紹下,從古至今、從針法到繡品分類,幼兒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之后的刺繡活動中,幼兒主動要求自己設計圖案進行刺繡,把參觀獲得的直觀經驗都運用到游戲中。
向幼兒提供豐富的生活內容和豐富多樣的材料,可以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他們創造的欲望、創造的興趣和創造的能力。而我們幼兒園靠近太湖,自然資源十分豐富,自然材料的獲得也比較容易。夏天的早晨總有幼兒帶來一些貝殼、鵝卵石,他們告訴筆者:“老師,昨天晚上我和爺爺一起去太湖邊散步啦,撿到了好多鵝卵石和貝殼。”積少成多,將收集到的鵝卵石、貝殼投入游戲中,幼兒在手工作坊進行加工,變成漂亮的寶石、蛋糕等。而一些自然植物如蘆葦、樹枝等也可以對游戲環境進行裝飾,使游戲環境更加溫馨、游戲氛圍更加輕松。
在我們的幼兒園中,也種植了許多果樹。一到秋天,石榴、桔子、柿子相繼成熟,幼兒在戶外活動中也發現了這些水果長在枝頭。子欣小朋友騎著小車路過一棵桔子樹,忽然停了下來,她觀察了一會兒,急忙過去分享她的發現:“老師,這棵樹上有好多小果子。”她的發現吸引了更多的孩子,大家一起觀察,說著自己的發現:“這些果子小小的、綠綠的。”“這是桔子吧,老師說過這是棵桔子樹。”“不是桔子!我吃過桔子的,不長這樣。”“那這些是什么果子呢?”圍繞著這些小小的青果,孩子進行了探究,教師也將這一次意外的發現整理成課程故事,將幼兒園中的自然資源融入課程,滿足幼兒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幫助幼兒在探究中親近自然,在觸碰中了解自然。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原理的方法論。在游戲中,我們注重幼兒通過生活實踐,解決實際問題。進行創造性游戲時,筆者發現班級的理發店生意一直不太好,也總有理發師在店里待了一會兒就不見了,他自己說:“沒有人來理發,我就很無聊。”在之后的談話活動中,筆者向幼兒提出了這個問題:怎樣使理發店的生意變好?孩子討論出了許多“理所當然”的方法:規定以后每個小客人都要去理發店、關閉理發店等。筆者請他們放學后和爸爸媽媽一起去真的理發店看看,問一問理發師,如果生意不好他們會怎么做。經過幼兒自己的努力,幫助理發店推出了許多新業務、手工做了很多新工具,理發店的生意也逐漸好了起來。幼兒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個細節就是活的教材、活的書本,教師要利用這些事件進行活動,幫助生活中發展,在游戲中發展。
陶行知先生所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生活化的游戲無處不在,把生活化的游戲融入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才能讓幼兒輕松、愉快地學習和游戲。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教師應加深對生活教育思想的運用,追求游戲與一日生活的完美融合,使幼兒在一日生活游戲中更快樂地游戲,有效地吸收,充實地生活,自由徜徉在幼兒園這個充滿希望的海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