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星宇 博凱 金
(1、3.云南農業大學體育學院 云南 昆明 650201;2.上海體育學院運動科學學院 上海 200082)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各個民族有目的、能動地改造人類社會及人類自身的一種客觀物質活動,是民族在發展歷程中形成的具有地域性特色且能夠體現本民族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的,通過身體活動以及追求身心與精神全面健康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的總和。
國家體育總局發布《“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中指出,國內要完善體育對外交往的協同機制,并提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走出去”工程,加大中國傳統體育項目上的國際推廣力度,提升項目賽事的競技性、觀賞性,促進項目發展的市場化和參與人群的年輕化。
新媒體又叫數字化新媒體,其運轉主要是利用數字和網絡兩種技術向受眾用戶提供娛樂服務和客戶所需的內容訊息。新媒體擁有全球傳播成本較低、檢索方法快捷高效、內容信息豐富多樣、更新速度快且傳播效率高等獨特優勢。
新媒體的出現滿足了民眾時間碎片化的時代需求,促使民眾對新媒體使用的主動性和目的性更強,且新媒體不受時間地域等限制就可讓民眾隨時進行交互、娛樂以及獲取所需信息。在當今新媒體興起的趨勢下,其可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發展提供新的路徑與思路。
當前,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自信程度不高,想要改變當今現狀必須放眼世界,以全球視野的維度分析與研究中國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由于西方的競技體育文化影響深遠,并從經濟、文化等方面阻礙了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加之我國民族傳統體育在國際上知名度不高,其傳播與發展也未得到國內各階層的足夠重視,就如“賽馬”、“舞龍舞獅”、“賽龍舟”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如今依舊屬于小眾項目,普及度和民眾熟知度不高。
民族傳統體育具有地域局限性和民族獨特性,其傳播與發展都會受到地域與文化的阻礙,隨著新媒體的興起與發展,以及在傳播媒介和途徑上的變化,這從傳統意義上改變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路徑與傳播環境。在互聯網、智能移動終端設備和自媒體等諸多新興技術以及應用上,新媒體能夠打破傳統媒體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播的時間、空間和地域等限制,借助網站、論壇、博客等新媒體平臺,運用短視頻與網絡直播塑造新生態,并從真正意義上讓每個參與的民眾成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和文化的宣傳者,以及有關視頻、內容、文案的創作者和參與討論者,促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更好更快地傳播至國內外。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媒體興起的背景下,也應積極迎合《“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的要求,以新媒體的視域,借助新媒體所提供的新平臺和傳播途徑,在新的維度上促進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提高其地位與影響力。
因為傳統媒體信息傳播具有單向性,受眾群體只能被動地接受信息,缺乏與信息之間的交互,從而導致其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播效果不佳。而新媒體的出現正好彌補了傳統媒體的不足,然而,當今新媒體對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與發展仍面臨著諸多挑戰。
雖然新媒體給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帶來了更多的傳播途徑和傳播媒介,但是在新媒體平臺上,涉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內容的傳播力度卻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還是民眾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認知的匱乏,平時缺少足夠的接觸,對民族傳統體育的興趣不如足籃排等大眾體育項目,再加上許多地區的學校、社會、政府的重視程度不高,沒有通過自身資源優勢推動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播與發展,導致其傳播力度與效率不高。
同時,我國多數官方傳統媒體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文化的傳播力度和關注度不足。例如,國內的官方媒體,其播出的體育節目內容多以籃球、足球、網球等大眾熟知且興趣高的體育項目為主,而如武術、舞龍、舞獅等傳統體育項目涉及甚少,這種現象嚴重限制了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播。其根本原因是傳統媒體沒有轉變思維,對民族傳統體育不夠重視,在節目編排上還是以迎合國際潮流為目的,并沒有有意識地提高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和文化的傳播力度。
新媒體中涉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內容質量有待提高。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進程中,民族傳統體育形成了獨特的、內涵深刻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文化體系,對其傳播與傳承必然需要深刻且詳細的教育和引導,而如今許多自媒體在宣傳有關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內容上多為介紹與敘事,或者宣傳的內容過于片面,導致其內容單一,缺乏深度且客觀的理解,有的因為受西方競技體育文化的影響,過于強調體育的競技性,忽略了民族傳統體育的特色與民族性,宣傳內容鮮有涉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真正的精神內涵。甚至有些諸如營銷號宣傳的視頻內容為了博眼球,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內容的描述斷章取義,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精神、內涵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扭曲,這類現象應及時進行糾錯與制止。
而在當今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行宣傳的新媒體中,多半是有關邊境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行宣傳,或者是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為主題的相關旅游產業內容進行引流,而有關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的內容宣傳甚少,雖然其在論文研究方面其專業性高、權威性強,但是卻很難讓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在基層民眾中進行傳播和發展,使得新媒體傳播內容的深度與論文研究脫節。同時,新媒體在關于如何挽救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相關內容居多,且多數持消極態度,這種現象容易誤導民眾,對民族傳統體育留下不利的印象。尤其是當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保護主義泛濫,過分依賴國家或政府,一味地等待上級部門相關政策的頒布才進行機械的實施,不會從實際出發,通過自身的資源與力量尋找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新契機。
新媒體在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上具有局限性,導致其影響范圍有限,受眾群體數量少,群眾意識基礎不高。例如,在民族傳統體育類APP的下載量與現代體育類APP相比嚴重不足,從而導致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影響范圍有限,民眾熟知度較低,并且在與新媒體的融合過程中出現嚴重斷層的現象。相反,西方充分運用互聯網、數字技術等平臺與途徑,將西方的競技體育文化在全球范圍內廣泛傳播,群眾意識基礎遠超國內的民族傳統體育,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現階段在互聯網、數字技術等領域的運用十分欠缺,而且在內容上很少突出體現中國傳統體育特有的文化內涵。
另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還有受眾層次單一的不利局面,且受眾層次年齡多為中老年年齡段,缺少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應有的活力,在未來文化傳承中容易出現文化落寞與斷層的現象,所以,民族傳統體育向低齡化發展勢在必得。
如今,在西方競技體育文化的沖擊、民眾審美隨時代潮流改變等因素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融合發展面臨著諸多困境。一是,文化的多樣性正逐步減少。相對熱門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被各方資本所裹挾,受到嚴重的商業化影響,其他冷門項目因盈利性小、受眾群體少等原因導致其發展寸步難行;二是,文化的傳承性越發不足。部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因無法迎合大眾的審美需求,加之這些項目受限于場地、經濟等因素,導致其項目的傳播遇到巨大的阻礙;三是,文化特色正在消失。由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多樣性日益減少,且傳承性不高,這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越來越趨近于西方競技體育的標準化、統一化、規范化;四是,民眾對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自信依舊不足。如今許多民眾對自身民族文化依舊有著自卑感,認為西方文明是優越的、文明的、時代的,這導致我國民眾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脫節,文化自信不足。
首先,應明確新媒體的社會職責,即對民眾發揮積極的導向作用,提高民眾對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認識,樹立民眾正確的體育文化價值觀,使民眾重拾體育文化信心,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與文化走進民眾的生活日常之中;其次,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提高其知名度,擴大群眾基礎,并創新體育項目的傳承方式,推動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逐漸消除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不均衡的現象;最后,積極響應國家相關政策,并跟進《“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等國家綱領性文件,注重政策的落實與文化的傳播發展。
利用新媒體,采取搭建官方網絡平臺的方法,謀取如抖音、快手等大型網絡直播平臺的支持與合作。充分運用新媒體自身的平臺資源優勢,如,在平臺搜索渠道中有意識地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或“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等IP關鍵字引流。同時,利用新媒體搭建官方網絡平臺,為民眾提供更多能夠咨詢與了解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方法與途徑,并促進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對民眾的宣傳、推廣與傳播。
利用新媒體,培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網紅”,使之產生網紅效應。利用新媒體的諸多新興平臺,有意識地培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時代新“網紅”,如,有關宣傳民族傳統體育的“網紅”教師,或者是極具民族特色的“網紅”民族傳統運動項目,還可以是民族傳統體育“網紅”課程等。通過這些“網紅”的人或物達成的網紅效應,能在一定程度上鼓勵民間對傳統體育相關的短視頻、文案等的創作,促進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并帶動相關產業的經濟效應,例如,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品牌產業的發展,民族傳統體育賽事比賽的推廣等。
利用新媒體,尋找大型網絡直播的支持與合作,或與熱度主播聯手推廣,增加民眾與民族傳統體育這一IP的互動交互。通過大型網絡直播的支持與合作,利用其收視率和影響力,提高民眾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關注度以及其文化的興趣,并對民族傳統體育相關的項目增加其賽事的傳播或錄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民眾的交互熱情,普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或者項目的基礎知識,從而擴大民族傳統體育的民眾意識基礎、知名度和影響力等。
過去,由于傳播媒介的單一匱乏,民族傳統體育大多通過家族式或者口口相傳的模式傳播,這種現象不利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容易造成文化的缺失。隨著新媒體的興起,同時結合“互聯網+”新經濟形態,并響應“全民健身”概念的提出,通過新媒體平臺或技術,如,利用互聯網、移動智能設備為路徑,對民族傳統體育資源的收集、整理、數字化處理,構建出虛擬博物館、虛擬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場景等數字化集群,建立一個以促進民眾主動學習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并積極進行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運動健身等多個利好目的的民族傳統體育虛擬社區,并形成民族傳統體育虛擬社區文化。
雖然從某些意義上來說,該社區無法構建真實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環境,但是民眾可以通過新媒體提供的平臺支持,以視頻、圖片、微電影等方式與途徑,將有關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等素材內容上傳到互聯網平臺,使更多的人能夠通過新媒體認識和了解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并積極主動地與其交互互動,打造出一個屬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元宇宙”。這不僅打破傳統媒體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播的時間、空間和地域的壁壘,還增加民眾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互動性,極大程度緩解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不均衡的現象,更好地在多方面充分展示了民族特色傳統體育文化。
隨著新媒體的興起,學校教學興起了“云課堂”這類新型授課形式。云課堂是在教育、培訓等行業出現的新型新媒體服務,其通過網絡互動、線上教學、直播等方式,在全國范圍內實現高質量、高效率的網絡培訓和教學,實行全方位的互動學習模式。
民族傳統體育可以通過對云課堂的建設,培養學生興趣,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引入校園文化。例如,2020年舉辦的松崗文化春雨云課堂,其就將獨具民族傳統體育特色的民族舞融入到云課堂之中。又如,南京中醫藥大學采取形式創新,為弘揚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而開設“空中云課堂”。再如,揚州大學體育學院通過云課堂開展網上教學,進行線上多平臺開課教學傳授。
許多教師與學生還將民族傳統體育文虎與新媒體進行多元創新,譬如,融合民族傳統武術套路,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創編抗疫操;在云課堂或者線上教學推出民族傳統體育方面的視頻,讓學生進行自主健身學習;在社交軟件上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標志性動作與表情包相結合,設計出如五步拳和八段錦等熱度表情包等。
運用新媒體平臺,采用其他行業或企業產品與民族傳統體育融合的方式,解決民族傳統體育相關產業資金投入不足的困境。譬如,在2019年,農夫山泉攜手民族傳統體育中的中華龍舟大賽,成為了長沙·芙蓉站的合作伙伴,在其推動自身品牌影響力的同時,也極大地促進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推廣與傳播。也可通過建立與其相關的公益基金等項目或組織,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進行引資,增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品牌競爭力,打造出特色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產業鏈,推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建設發展。對于擁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少數民族、鄉村貧困地區等還可進行扶貧工作,促進當地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和產業的開發發展。還可以通過與政府機構聯手舉辦具有當地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節、交流活動、趣味比賽等,豐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內涵,打造特色民族品牌,促進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創新與融合發展。
利用新媒體,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衍生出相關的民族品牌。可效仿美國、日本的體育動漫產業,推出影響深遠的動漫電影,如,美國的《功夫熊貓》、日本的《灌籃高手》等知名影視作品,在豐富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內容和精神內涵的同時,從中設計出代表性的手辦、玩偶等產品,衍生出相關的民族品牌和產業。打造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品牌或相關影視作品,從長遠看,這對激發國內外興趣愛好者、學者對中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行探索研究、歷史追溯和文化創新融合等也有著利好的影響。
通過新媒體宣傳的影響力,引資建立具有標志性的文化建筑,如,武術大師的雕像、賽龍舟的形象建筑等,建造出民族傳統體育標志性文化公園、建筑集群、體育特色小鎮等,并通過新媒體諸多平臺的宣傳推廣,擴大這些標志性文化建筑的影響力,豐富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底蘊根基,打造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圣地,同時還能帶動當地如旅游業、制造業等其他領域產業的融合發展。
如今,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與發展面臨著影響力、受眾范圍、民族意識基礎不足等諸多困境。在新媒體興起的大背景下,我們需要依托新媒體這個載體,從實際出發,探尋出新的路徑與對策。如,利用新媒體搭建官方網絡平臺,構建民族傳統體育虛擬社區,搭建民族傳統體育云課堂,創建民族品牌等。在國內構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新環境的同時,提高民族傳統體育的地位與影響力,打造特色體育文化產業鏈,加快體育強國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