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華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碎片化的信息充斥著中學生的生活,使他們的心情變得浮躁;另一方面,中學生面臨著升學的巨大壓力,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學生們不得不被困于教室或家庭這一方小天地中,壓抑的心情得不到疏解。好的音樂具有陶冶情操、放松心情的作用,有益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音樂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繁重的學習任務會給學生造成極大的學習壓力,不論是身體上的抑或是心理上的,基于此,教師在日常授課的過程中,不妨通過為學生播放音樂和提供多種聽音樂的途徑等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調整心狀態,備戰考試。[1]
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一段輕柔的音樂,讓舒緩的音樂帶走疲憊,將浮躁的內心安撫下來,讓學生以一種平和的心態投入到接下來的學習之中。在課間的時候,教師可以把教室多媒體的使用權暫時交給學生,讓學生處于緊繃狀態的大腦在音樂中得到休息。
教師可以給學生推薦好的音樂曲目,以及一些不錯的聽歌軟件,幫助學生更好地享受音樂。教師可以注意培養學生“音樂+”的思維,讓學生在聽音樂的時候,將注意力投入到感受曲子的思想感情中去,體會音樂的風格、類型。比如學校為學生組織了一場英語競賽,在競賽開始之前,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一首舒緩的音樂,幫助學生緩解參賽的緊張感。賽后教師可以向學生了解一下,“有誰在音樂的作用下,覺得不那么緊張了”。結合了解到的實際情況,鼓勵這些受到音樂幫助的學生將這首歌曲或者同類型的歌曲當作必備歌曲,在覺得有壓力的時候循環播放,幫助自己更好地應對接下來的挑戰。如此,音樂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就能高效地發揮出來,學生可以利用音樂完成對負面情緒的釋放,完成對情緒的調節。
正如前文所說,學生們在中學階段承受著巨大的學習壓力,可用于休息和娛樂的時間非常少,由此也就導致學生在中學的整個階段難以交到知心的好友,難以實現彼此傾吐心聲的愿望。久而久之,學生極易產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教師可以以幫助學生尋找知己好友的方式進行授課,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
比如,教師可以多準備一些音樂,播放給學生聽,在最開始的時候,每次播放的音樂風格都要不同,方便學生清晰地對比出不同風格的音樂之間的區別,讓學生可以更加有效地找出自己喜歡的音樂風格。每次播放完音樂以后,教師要詢問一下這種風格的音樂都有誰喜歡,讓喜歡同一風格音樂的學生坐在一起,鼓勵他們一起探討音樂,便于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發現與自己“心意相通”的知己好友,互相分享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鼓勵有相同音樂喜好的人選擇一首最喜歡的歌曲,在課間休息的時候、體育課自由活動的時候,或者是去上課的路上,一起哼唱,通過唱歌讓彼此之間的關系更加融洽,讓音樂在相處的過程中發揮作用。
家庭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重要場所,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視、無可替代的教育力量,但是因為很多家長的教育方式并不恰當,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遭受到來自家庭的“打擊”,導致心理健康出現問題。那么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享受音樂的平臺,幫助學生“走出”家庭的固定氛圍,實現排憂的目的,讓學生的內心世界變得溫暖、陽光。
教師可以給學生創建音樂表演的舞臺,結合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提供合適的音樂表演形式。如果學生是內向、膽小的,或者是有些自卑的,那么教師可以為他們安排合唱,幫助他們盡快融入集體,在一次又一次的合唱中,不斷增強自信。
此外,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鼓勵學生去校園外尋找音樂愛好者,和他們展開有關音樂的討論,讓學生在交談和分享的過程中打破對音樂的刻板印象,拓寬音樂格局。[2]音樂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們找一些音樂家的直播課,讓他們聽一聽音樂家對音樂的理解,幫助學生從更加專業的角度欣賞音樂,培養音樂審美。教師可以通過音樂視頻素材,告訴學生音樂是沒有國界、沒有等級的,每一個人都有享受音樂的機會,鼓勵學生在學習之余走出教室,去聽一聽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
音樂使學生們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不再拘泥于眼前的挫折和坎坷,很多困擾自己很久的問題都會消散。如此,學生們的內心變得更加干凈和純粹,學生也會更加積極、健康。
音樂陶冶人們的靈魂,培養人們高尚的情操,還能給人以鼓舞的力量,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提升人們的精神世界,是人類不可或缺的一種抒情活動。于中學生而言,音樂無疑是一劑良藥,可以在他們學習累了的時候放松心情,可以在他們感到壓力大的時候舒緩身心,也可以在他們不被人理解的時候得到慰藉。因而,音樂在中學生的教育階段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值得被重視和進行創新實踐,幫助更多的中學生擁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