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玉
陸麗萍老師執教的《昆明的雨》給人以別開生面、耳目一新之感,整個課堂生動而深刻,讓人久久難以忘懷。究其原因,陸老師的語文教學凸顯了“三性”。
陸老師始終依據課標、圍繞課標,有目標、有重點地進行課堂教學。《昆明的雨》是一篇散文,屬于文學作品。對于文學作品,究竟教什么,課標有著明確的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p>
顯然,陸老師將《昆明的雨》上成了散文欣賞課。她將整堂課的教學設計為三大環節——“我看到……”“我尋到……”“我悟到……”,層層推進,步步為營。陸老師帶領學生有序地走進文本,領悟作品的內涵,特別是對“熱愛生活,充滿情趣,堅守信念”的感悟,提升了散文閱讀的高度,讓學生得到了有益的人生啟示。
每一篇文章都是單元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需要依據單元教學目標,進行單篇課文的有效教學。陸老師很好地處理了單篇教學與單元目標的關系。從單元導語中可見,《昆明的雨》所在單元的整體教學目標是:“學習這個單元,要反復品味、欣賞語言,體會、理解作者對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類型散文的特點?!?/p>
在具體教學中,陸老師始終堅持“語用化人”的語文教學思想,先讓學生整體閱讀課文,再讓學生仔細品味課文,從具體的事物入手來賞析語言,特別是詩化的語言。通過對“汪曾祺散文往往拾取生活中瑣碎事物娓娓道來”的特點的掌握,學生充分領會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而這正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同時,陸老師帶領學生將《昆明的雨》與前面所學課文《背影》進行比較,將本單元“了解不同類型散文的特點”這一要求落到了實處。
統編語文教材的課文分為教讀課文和自讀課文兩種。顯然,教讀課文與自讀課文的教學要求是不一樣的。自讀課文要求學生運用在教讀課上獲得的閱讀經驗進行自主閱讀,從而實現自身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的提升。
陸老師很好地把握了自讀課文的教學特點與要求,全程引導學生自己閱讀、探究文本,少提示、暗示、揭示,讓學生運用在教讀課文中所掌握的閱讀方法進行閱讀,解決相關問題,形成自己的體驗與情感。在學生自讀課文的過程中,陸老師始終圍繞著文后“閱讀提示”進行有序引導,讓學生理解了作者從一幅畫寫起的創作意圖,展現雨季景、物、事的目的,以及昆明的雨的意義,使學生對《昆明的雨》的內涵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與把握。
同時,陸老師還將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當堂應用”的教學策略運用到自讀課文的教學中。兩者彼此融合,相得益彰,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