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俏
大學畢業以后,筆者從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近10年。這期間,筆者的工作主要致力于學校發展性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和面對學生的補救性咨詢。
在眾多的咨詢個案中,有一個來訪者讓筆者至今難忘。
前年五一假期的一個午后,筆者和往常一樣在家。突然,手機QQ上傳來了一個好友接受請求,備注顯示為“王老師,我是您二附中以前的學生”。出于職業敏感,筆者意識到這個學生在求助。想到這兒,筆者立即放下了手頭上的事情,接受了對方的好友請求。
一會兒,頭像閃現。“王老師好,我是您以前的學生。”“你好,有什么事情需要我的幫助嗎?”……
原來,該生目前在泰州最好的一所高中就讀,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幾年前,筆者曾是她的心理健康課的任課老師。筆者在給七年級的學生上課時,通常會在第一節課以“走進心理健康”為主題,向學生們介紹心理入門知識,包括什么是心理,心理健康的標準,人們對心理健康認識的誤區以及什么是心理咨詢。最后,筆者還會將所在學校的心理咨詢室地址以及筆者個人的聯系方式告訴學生,以便學生在有需要的時候能夠找到筆者。
想到這兒,筆者不禁感慨,還真有學生通過筆者當初留給他們的QQ號碼找到了筆者,并且還是在幾年以后!
“老師,我現在處于非常崩潰的狀態,睡眠時好時壞,止不住地想哭,情緒不能自控,表現為有時哭著哭著會突然大笑,然后繼續哭。情緒失控對學習、生活都有影響。我有時候寧愿發呆,寧愿哭,也不想去學習。高一開始,我甚至有了更過激的舉動,在手臂上劃出了血痕。我也和父母鬧過,不止一次兩次。父母知道我這樣,認為我只是沒有調節好情緒。我感覺我活在對他們的仇恨之中。我不知道怎么辦。”
交談中,學生透露:她在生活學習中犯一點小錯,父母都會毫不留情地批評甚至打罵。久而久之,學生對父母充滿了仇恨,每天生活得心驚膽戰。
她的表述里有一段話讓筆者特別心疼:“在別人看來,我很活潑開朗。其實,我沒辦法,面對別人只能笑,很累。我一點都不快樂。我基本上每天都在看我爸媽的臉色。我說過最多的話就是‘隨便你們吧’。我看到我媽皺眉,就立馬開始害怕,根本不敢去做什么。”
筆者意識到,這個學生的情緒問題很可能來源于她的父母。筆者耐心地說:“對于你媽的一些做法,你之前有沒有嘗試與她進行溝通呢?你爸的暴脾氣,你有沒有跟你媽反映過?”“嘗試過,但她就認為自己是正確的……”
筆者耐心地傾聽,無條件地接納、陪伴,盡力給予她安慰,給她傾訴的渠道和情緒宣泄的出口,教她一些放松方法讓她自己練習。筆者還告訴她,表達情緒的方式要合理,不能做出傷害自己的舉動。
在筆者的耐心傾聽、情緒疏導下,她的語氣變得平和了一點。但是,筆者要做的不僅是給學生提供咨詢,也要給家長提供支持——這不僅能鞏固咨詢效果,甚至能讓家庭因素給咨詢加分。只可惜,因為種種原因,加之網絡咨詢形式固有的局限性,筆者無法和學生的父母直接溝通。筆者對她說:“聽了你的訴說,我理解你現在的痛苦與感受。我認為你的父母同樣需要進行心理咨詢,建議你和父母一起以家庭模式進行心理咨詢。據我了解,你們學校現在有兩名專職心理教師,你不妨假期以后去找她們進行預約,面對面地咨詢,最好家長能夠參與進來。到時候,再把你的心理問題說一說,你看可以嗎?”“可以的,謝謝老師!”她發了一個“OK”的動畫表情給筆者。
看得出,她這時的心情不錯。對比剛開始聊天時的糟糕的情緒,她此刻的情緒得到了緩解。相對來說,她算是個勇敢聰明的學生。她的主動咨詢為她解決了心頭之惑,打開了心中之門,迎來了光明之路。
結合以往的咨詢經歷,筆者發現,其實很多學生的心理問題都和他們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家庭氛圍有關。很多家長其實很愛孩子,否則也不會過分關注孩子的學習。但他們沒有用孩子愿意接受的方式去表達關愛,導致溝通無效甚至溝通障礙。他們總是習慣用自己的想法和觀念去丈量孩子的生活,卻沒有認真聽過孩子內心的聲音;即使聽了,很多時候也只是浮于表面。溝通是雙向的,當孩子表達出來的想法不被理解,不被重視,甚至還被指責、反駁,久而久之,他們就會鎖閉自己的心門,不再愿意跟家長交流了。
很多有心理問題的青少年只是缺乏一個宣泄煩惱的出口。他們痛苦、無助、迷茫,但如果有一束光能照進他們的內心,家長、教師、同學中只要有一個人愿意陪伴、傾聽、開導,給予他們情感上的支持,有很多學生是可以被“拉回來”的。
不久以后的一天,QQ上熟悉的頭像再次閃亮。“老師,我已經找過上次您介紹的學校心理老師,做了家庭模式的心理咨詢。我感覺,自從咨詢以后,我爸媽的變化特別大,我最近的狀態也比以前好多了。謝謝您!”看著她發來的消息,筆者發自內心地為她高興——這是作為一名學校心理教師才能深切體會的快樂和成就感。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某一所學校、某一位教師的事,而是需要家庭、學校、教師以及社會的共同配合和努力。
幸運的是,這學期筆者所在學校和泰州學院學者聯手,以預約的形式,每周四下午分時間段,面向學生以家庭模式開展心理咨詢,為有心理困擾的學生及家長提供心理援助。此外,校園廣播電臺與心理教師聯合開設了“心靈港灣”欄目,每周固定時間以廣播的形式面向全校師生播放,主要向大家介紹一些心理學知識,如心理不適現象及預防,自我心理調節方法,青春期心理困惑,等等。
在生活節奏快、學習壓力大的今天,筆者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識、熱情、愛心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家庭的和美幸福、社會的和諧發展貢獻微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