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江亭 | 北京師范大學學校特色發展與實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近幾年來,有關“學校特色名目繁多”“特色創建貼標簽”“一校一品有折騰之嫌”等方面質疑、批評的文章不斷見諸媒體。在一些人看來,中小學的主要任務是“雙基”,搞好課堂教學及育人工作就可以了,沒有必要“摸著石頭過河”似的下力氣抓特色、促個性。顯然,如何深入理解并合理進行特色學校創建,已成為當前基礎教育界亟待解決的重大認識及實踐問題。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轉變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就教育而言,人們的需求也從“有學上”轉變為“上好學”,且尋求多樣化的教育。基于此,針對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學校同質化、千校一面等問題,長期以來,國家通過頒布系列教育政策,推行新課程改革、學校治理現代化等舉措,在強調管辦評分離的同時,注重激發辦學活力,引導并支持學校特色發展。
改革畢竟是在具體的學校情境、師生素質變化中體現的,因此,改革的成效常常取決于學校,特別是校長、師生員工、家長等的認可程度與積極性。正如著名學者邁克爾·富蘭在《變革的力量——透視教育改革》中指出的,世界各國自上而下強力推行的教育改革大多成效甚微,因為教育變革是一個非線性、不穩定、涉及權力利益等在內的復雜動態過程,只有激發基層、組織、個人和群體自下而上的探索或創新,才能有效推動變革。無疑,作為自主探索的特色學校創建,不僅意義重大,而且必須付諸行動。
同時,特色學校創建也是學校內在發展的現實需要。如同教育追求高質量發展一樣,學校通過挖掘自身資源、走差異化之路,提供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因材施教,進而贏得師生、家長及社會的贊譽,既是學校內涵發展的基本訴求,也是教師教學自主權發揮、學生素養養成的必然要求。
特色學校創建的價值與意義毋庸置疑。那么,如何科學、合理地進行特色學校創建呢?
第一,尊重教育規律,因地制宜。針對個別學校一味追求“特色”、忽視實際等問題,學校首先要摒棄“一蹴而就”“揠苗助長”的觀念及做法,認識到特色創建是一個由點到面、由淺入深、不斷積累的過程,既要避免“為特色而特色”的舍本逐末、“貼標簽”式的隨意杜撰,也要摒棄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故弄玄虛地制造名詞或概念。
第二,注重“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的良性互動、有機結合。作為一項涉及整個學校系統、全方位變革的活動,特色學校創建既要重視學校章程與規劃的制定、管理者的引導與推動,又要充分激發師生員工的自主性,使大家體驗到探索的價值和內在發展的力量。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醒的:“發展越來越被看成是一種喚醒的過程,一個激發社會大多數成員創造力的過程……,而不是被看成一個由計劃者或學者從外部解決問題的過程。”
第三,重構課程體系,塑造高效課堂。課程體系變革,教育才會高效;課堂教學優質,學生才會卓越。因此,學校要通過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改變原有單一、封閉與陳舊的模式;通過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傳統的“滿堂灌”“一言堂”等觀念,實現育人方式的根本轉變。
第四,構建民主的學校文化,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特色學校創建不僅強調辦學理念更新、課程體系重構,而且重視扁平、分權、制衡型的學校治理體系及民主平等的校園文化建設,并以此保障多元參與、協商共治,消除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使教師真正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
總之,特色學校創建是在學校走過“規范化階段”之后,通過特色項目培育,逐步與課程體系、課堂教學、學校文化融合成為統一整體,并歷經“萌芽期”“成長期”“成熟期”等階段,才呈現出來的獨特育人風貌和良好教育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