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松饒
(廣西師范大學 廣西 桂林 541000)
籃球運動本就是一項對于身體機能消耗較大的運動,同時運動中存在一定風險,因此,在運動員開展籃球訓練的過程中,傷痛是訓練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各種急劇跑跳的運動過于激烈,很容易造成機體的損傷。即便是如今的NBA球員,身體同樣存在很多傷病甚至因為傷病而退役。因此,如何使得籃球運動員在短時間內恢復日常的訓練成為現階段醫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體能康復訓練是運動員恢復身體機能必不可少的內容。基于此,本文針對此問題展開探討,旨在為相關研究人員提供思路,爭取早日完成康復訓練方法的構建。
在運動員因訓練問題出現身體機能的損傷時,采用傳統的醫療方式很難在短時間內幫助運動員恢復身體機能。對此,考慮運動員的實際需求,康復訓練的開展是從康復醫學的角度出發,結合運動員平時訓練內容以及損傷方式,結合特定運動項目的特點,分析出現損傷的原因,并根據原因設置科學化的保健方式,幫助運動員強化自身容易出現問題的部位,并采用前后對比的方式加強監控,繼而盡快幫助運動員恢復專項訓練的水平。足膝關節外側是身體在跑步時的第一發力平臺,同時也是反作用力從地面向前傳遞時的第一承重關節,因此如果在足膝關節外側失衡時,地面的反作用力就無法集中向前傳遞,很容易導致跑步效率的下降,從而形成錯誤代償動作。運動員在進行轉向、翻轉、起跳、落下等動作時,足膝關節不只是動作的發力源泉,也是一個緩沖關節,當一個關節發生了非正常動作時,在對人體進行緊急調整之后,即使最后一個緩沖關節都是腳踝,也要承受調整之前對人體所犯下的任何錯誤。
國內當前的競技體育人員培養團隊中,“訓練醫”由以下3個基礎人員組成:運動項目組專業人員、教練員以及團隊醫師。國外的競技體育人員培養團隊較國內有所不同,國外在國內團隊的基礎上增加了康復師、運動防護師和訓練師這3種專業性人員,不管是運動員、醫師、康復師還是運動防護師、訓練師,他們都和教練之間有些直接的團隊配合。運動康復師主要是負責運動員損傷醫療后的康復工作;運動防護師主要引導運動員康復歸隊后進行正確的訓練方式,對二次損傷防患于未然,與隊醫和康復師溝通,構建運動員康復訓練方案,促進運動員恢復效果。因此,教練與隊醫應該積極幫助踝關節損傷運動員進行康復訓練,盡快幫助運動員恢復自身身體機能,并且還要對運動員的受傷進行有效預防。就當今體育背景下對競技運動進行分析,運動員在傷后或者術后因保養不到位、醫療康復訓練方案不合適導致體能難以恢復、身體狀態難以繼續參加訓練或比賽,而無奈的過早結束自己的運動生涯,不管從個人而言還是從國家團隊而言都是一種莫大的損失。對上述情況分析可知,我國的競技體育人員培養團隊對運動員康復訓練的知識與方法提出緊急需求,康復訓練不僅可以培養運動員的恢復訓練意識,而且可以提高運動員的康復效果。體能訓練與康復訓練相結合,在保證康復質量的基礎上使運動員的體能隨之提升,為傷后或術后的體育訓練提供保證,繼續為自己追夢,為國家爭光。
在籃球運動員在競技中因高爆發力量的碰撞以及快速變換方向等,容易給踝關節機能造成損傷。采用傳統醫學的方式很難快速幫助運動員恢復至之前水平。所謂體能康復訓練便是一個新興的概念,它強調基于運動員損傷康復的角度進行訓練內容的設計,從康復醫學的角度出發,將康復醫學訓練形式與籃球訓練相結合,分析運動員產生損傷的主要原因,并結合實際問題對運動員開展針對性的康復訓練,同時在此過程中實現全過程的康復訓練監測,繼而幫助運動員快速達到理想化的狀態,恢復原有訓練水平。
首先,要求運動員在開始訓練前充分做好訓練準備工作,準備活動的進行是防止運動過程中出現損傷的首要步驟,同時激發運動員的肌肉群,幫助運動員快速調整狀態,提升關節的穩定性,避免運動員在開展訓練的過程中出現不必要的損傷問題。受籃球項目的限制,一般運動員身上容易存在傷病,對此,需要自身存在傷病的運動員在完成相關準備活動后,進行自我針對性的準備,以達到熱身的目的,使得自身帶傷部位可以正常參與訓練,避免加重傷病部位的損傷程度;
其次,開展定制化的專項活動。此時要求康復訓練專業人員優先了解帶傷病運動員的實際狀態、傷病情況以及出現的原因。在進行專項訓練計劃的設計時,應合理控制負荷量以及技術要求,同時隨時與教練和醫生溝通,避免因傷病運動員在未完全康復的前提下開展強度過大的訓練而對運動員造成二次損傷。此外,康復訓練師應該圍觀傷病運動員參與訓練的全過程,仔細觀察運動員的訓練狀態以及身體情況,多角度分析運動員的實際情況,為其康復設計科學、專業化的訓練計劃;
最后,康復師應該協助醫生展開治療,體能康復訓練師需要具備康復相關的知識,在運動員休息期間,協助醫生為運動員設計放松的訓練計劃,在訓練期間遵循醫生建議,不要超過自身職業范疇,當超出自身職業范疇時應及時與醫生開展交流與溝通工作,及時將工作移交至專業人士手中,保證運動員的損傷修復效果。
籃球項目的訓練以及競賽較為激烈,是一項對于身體機能要求較高的訓練項目,需要在輪番的攻守中不停快速跑動,以及劇烈跳躍身體間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運動員需要在競技的輪番攻守中進行激烈的奔跑與跳躍,身體性損傷是必不可免的。但對于優秀的運動員而言,身體機能的損傷會直接影響其比賽狀態,降低傷病運動員的競技能力,影響運動員心情,給其造成負面的影響。此時踝關節體能康復訓練彰顯的尤為重要。倘若可以加強對于運動員的監控工作,同時規范其運動訓練過程,采用科學式的訓練方法,降低損傷問題出現的概率,縮短運動員的康復周期,對于運動員的職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籃球項目屬于競技類項目,也是直接對抗的項目,在競技開展過程中的劇烈跑跳是競技的基本支撐,而跑跳動作的進行均需要以踝關節為支撐,因此,運動員在開展訓練與競技的過程中容易對自身踝關節造成損傷。經研究發現:籃球項目競技開展過程中運動員受傷部位一般為踝關節,以韌帶最為明顯。但由于運動員實際造成損傷的原因不同,傷病出現位置間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韌帶撕裂位置的不同會出現不同情況的損傷,例如,疼痛、腫脹以及淤血等。踝關節的周圍有3條韌帶,其中踝關節的外側韌帶是最容易出現損傷的部位,主要表現為足內翻,嚴重影響籃球運動員后續的職業生涯。
針對籃球運動員容易出現踝關節損傷的問題,研究人員采用多種訓練方式開展訓練,從實際效果層面來講,從運動員自身感覺、運動員走路狀態以及針對運動員開展的平衡測試而言,實踐表明運動員在因運動造成踝關節損傷后的康復時間段內,應用6-12周的體能康復訓練方法,可以明顯降低踝關節負傷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運動員踝關節再次受傷的風險。
籃球項目的運動員在開展康復訓練時,應以其自身參與運動的特點為依據,綜合康復訓練原則,在充分提升踝關節靈活穩定性的基礎上應該融合籃球項目的運動特點,將踝關節參與的爆發力、動態平衡等條件考慮在內,以6周為一個訓練周期,實施踝關節康復訓練計劃。但在對運動員開展康復訓練過程中應注意對其開展全康復訓練過程的監測,并定期對運動員開展監測,同時根據實際檢測結果實時調整康復訓練計劃。經實踐表明,踝關節損傷的運動員在開展體能康復訓練時表示對于康復訓練中的單腳站立、單腳站立床接球以及落地的穩定性訓練等訓練動作感覺較為明顯。此外,針對運動員踝關節損傷開展的康復訓練,除基本緩解訓練還應該在后續加強踝關節力量的訓練,在康復訓練的設計中常以負重提踵的方式以及外力抗阻勾腳的形式為主,首先進行簡單的原地提踵步驟,在運動員適應后再借助外力進行抗阻提踵訓練,后期可以采用單腳負重提踵的方式,通過康復訓練開展層層遞進的形式將運動員踝關節損傷的康復工作落實。一般對于提踵訓練的方式整體要求快起慢落,注重爆發力的培養,一般12次為1組,每次訓練進行4組。接著,針對增強運動員踝關節靈活性展開的康復訓練可以采用地梯腳步的方式,多方向組合的形式恰好滿足了籃球運動方向多變性的特征,繼而提升運動員踝關節的靈活性。采用上述等訓練方法一般以6周為1個周期,運動員的踝關節傷病問題可以得到一個較為明顯的改善。但是在7-12周的康復訓練開展過程中,運動員健側的訓練效果會明顯高于傷側,這是由于運動員開展踝關節機能恢復訓練初期對于傷側本體的感覺與控制能力有所加強,而踝關節的訓練在后期的康復訓練開展過程中趨于穩定,健側相較于傷側穩定性的感覺增強。
運動員康復訓練效果具有多個評估方向,其中最為常用的為運動員對于腳踝狀態的自我感知、運動員的步態分析以及對其開展平衡能力的測試。經研究發現,通過采用踝關節本體感覺測試儀在運動員開展體能康復訓練的各階段針對不同部位進行測試可以較為直觀地了解到運動員的感覺變化,繼而對于運動員腳踝狀態展開評估。所謂步態測試,便是對運動員的走路姿勢以及基礎跑跳運動等進行檢測,記錄運動員的步頻與步幅,與其正常狀態相比較。所謂正常狀態,便是步幅與運動員的身高相符合,且消耗的能量最少,即花費最少的能量達到最大程度的平衡狀態。平衡測試采用Y-平衡測試的方法評估運動員腳踝步的動態測試方法。在運動員進行Y-平衡測試的過程中,常需要力量、柔韌度體積核心力量等的支撐。例如,在運動員測試下肢長度時,保持單腿站立,另一條腿向各個方向做伸展運動,最終回到原始起點。本文參考張亞男的研究報告,報告表明足踝部有傷的運動員在經過12周的康復訓練后,運動員的本體感覺明顯增強,步態恢復穩定,同時踝關節的靈活性增強,各項指標均正常,且在后續恢復訓練的過程中沒有出現二次損傷的情況。除上述的檢測方法,還有一種心理評估方式,一般在運動員出現運動損傷后,心理層面會出現細微的變化,對自身受傷情況的擔心以及重歸賽場的渴望。倘若運動員出現心理層面的問題,則其后期的康復訓練難以達到理想化的效果。此時,康復訓練師便可以采用心理評估的方式,了解運動員的心理狀態、行為等是否恢復正常。假設對腳踝損傷運動員的心理評估超出正常結果,經過對運動員及時開展心理輔導,了解運動員的真實心理狀態,便于后續為其制定心理層面的康復訓練內容;其次,在運動員開展康復訓練的過程中,康復訓練師應該及時了解運動員的心理活動,避免急于求成的現象出現,而影響實際的康復訓練結果。對此,康復訓練師可以根據運動員實際狀態對于訓練計劃的調整,提升康復訓練效果。
現實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運動員能夠在踝關節扭傷后立即下場進行緊急處理。緊急處理的常見方式為我們常說的休息、冰敷、加壓、抬高,隨后在 2-3天急性期內采用針灸、理療等消炎止痛的方法,消除炎癥后僅進行幾次踝關節力量訓練,就立刻跟隨隊伍參與到了正常的訓練中,這類的踝關節損傷運動員,雖然在前期得到了較好的處理及訓練治療,但并沒有把好的東西延續下去。很多教練員認為,長期做康復性訓練耗時又費力,有的甚至認為這簡直就是在浪費有限的訓練時間。但他們有所不知,這耗時又費力的工作卻是重中之重,是我們必不可少的。倘若在運動員受傷時未將康復訓練工作落實,為其因為傷病所造成的代償性動作建立一個新的、正確的動作發力模式,將無法保證后期不會出現二次損傷。
籃球運動踝關節本體感覺、步態以及平衡的測試應按照規定指標診斷。對于踝關節損傷的運動員而言,針對性的系統康復訓練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增強運動員本體感覺的同時增強了運動員腳踝的靈活性,同時預防二次損傷,恢復其腳踝正常功能。通過定期檢測腳踝損傷運動員的恢復狀態,及時反映運動員的實際恢復情況,并有針對性地進行康復訓練的制定,科學性幫其恢復腳踝的正常功能。功能性康復體能訓練成果表明,針對籃球運動員足踝關節開展的康復訓練是很有必要的,它幫助運動員增強核心能力,采用科學、合理的調控方式,幫助運動員較為理想化地完成足踝狀態的恢復。籃球運動員在進行專項訓練的過程中,一定要重視運動員的身體能力、傷病、運動損傷潛在風險、運動素質及生理機能等因素,只有如此,才能選拔出較高水平的籃球競技人員,促進我國籃球事業的快速發展。
籃球運動由于活動強度大,導致籃球運動員的踝關節經常受到損傷,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醫療過后進入調養階段,此階段可以在醫療的基礎上進行體能康復訓練。結合籃球運動員的損傷部位與身體狀況,安排適當的訓練強度,做好體能康復方案,根據運動員訓練后的康復效果反饋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以科學的訓練方案完成運動員的體能康復訓練。體能康復訓練的意義在于加快籃球運動員的傷病康復,使康復速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還可以增加自身對于踝關節的本能感知、增強踝關節的抗受傷能力、提高踝關節的靈活性,有效降低踝關節二次損傷的發生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