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 | 本刊編輯部
提問
作為一名數學老師,在教學中,我努力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讓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和提出問題。但有時學生提出的問題與老師的預設不一致,課堂上全部解決時間不允許,這時,我往往會將學生牽引到自己的預設當中。想請問各位老師,怎樣有效處理課堂中學生生成的問題?
——青島市西海岸新區 王老師
浙江工商大學杭州商學院教授 龔小慶
小王老師:您好!很高興有機會能夠一起討論問題。
課堂教學最怕的是冷場,而你的學生能夠對你的提問給予積極的回應并進一步提出多個問題,這對于年輕教師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起點。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很替你高興。
一般來說,教師需要處理兩種情境:一種是虛擬的情境,這是教師在備課時預設的;還有一種是現實的情境,這是在課堂教學師生互動的過程中生成的。對于一個經驗豐富的教師來說,兩種情境是高度吻合的。不過也會有例外,畢竟實際的教學進程是復雜的,常常會出現一些意料不到的新奇性因素,這使得現實的情境是敞開的。
課前的認真備課很重要,這是因為我們必須要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掌握必要的知識,但是站在師生不同的角度,對同一個問題的理解是不同的,這就使得學生可能會在課堂上提出一個接一個教師事先沒有準備的問題。
時間的稀缺性使得教師常常會將學生提出的眾多問題牽引到自己預設的問題中,這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如果總是這樣做,那么我們可能就會面臨這樣一個問題:那些提出問題但沒有得到認真回應的學生可能會變得消極甚至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
對于你提出的問題,我建議——
首先,要尊重學生提出的所有問題,哪怕有些問題顯得很幼稚。因此,在備課時要留出足夠的時間來處理課堂中的新問題。
其次,要敢于面對自己沒有準備的新問題,可以和學生一起討論解決。這個時候不要怕犯錯,因為正確的解題思路常常是在七嘴八舌的討論中形成的。通過課堂討論,讓學生享受發現的樂趣,并讓他們在成就感中體會“真理的味道是甜的”。
最后,如果問題太多時間確實不夠,那么可以把選擇權交給學生(如舉手表決),讓他們來決定優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剩下的問題可以作為家庭作業。一般來說,學生對于自己提出的問題往往會有更濃厚的興趣。
總之,尊重學生并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教學就不會淪為單方面的灌輸,而成為師生有機互動的充滿樂趣的創造性活動。
起點重要的是方向而不是高度,你現在有了一個很好的方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充滿自信地提高自己。要知道,師生是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共同成長的。
江蘇省泰州市第二中學 申承鈺
首先,我并不認為課堂中學生生成問題,就證明教師的教學設計失敗,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師對學生的了解不夠充分,因為預設問題都是教師根據教學經驗、知識的重難點而來的。
學生之所以會生成問題,一般是因為學習基礎低于或者高于教師的預估。知識應當是前后關聯的,有的學生上節課的問題沒有徹底弄清楚,學習新知識時自然會產生更大的困惑,這時教師應該幫助他們厘清概念、辨析題目、強化基礎。而有的學生因為知識面廣、思維更加深刻、獨立思考的能力更強,所以對教師所講的內容提出一定的質疑,想要解決更深層次的問題,了解更多的知識。對于這樣的學生,教師應當予以充分肯定,并努力為其答疑解惑,促其取得長足進步。
當然,每節課的時間有限,教師應當根據提出同一問題的人數、問題解決的迫切程度和教學進度,決定這樣的問題是否應在課堂上解決。實在不行,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單獨約請學生到辦公室討論。同時,教師應當認真聽取學生的問題,有的問題看似毫無價值,但仔細推究起來會發現奧妙無窮;有的問題更能從本質上反映學生的學習基礎、思維特點、學習方法,讓教師更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所以,教師應當保護每個學生的求知欲,了解問題本身、產生問題的原因、提出問題的動機,嘗試引導他們從會問問題到會自主地解決問題。
以語文課堂教學為例,由于文科試卷的答案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所以我在講解時,總會向學生了解他們的做題思路,在寫出精簡的標準答案和最大化保證學生得分率間,尋找最佳的答題方法,這本身就要求學生主動提出疑問,然后師生共同探討解決。但是,有的知識點比較機械,比如說課外文言文注解,當產生模棱兩可的答案時,我會引導學生查詞典或是翻閱課本。
課堂生成問題,往往是由學生或者師生共同產生,能讓教學的指向性更明確,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優化教學效果,使學生收獲更多對自己有用的知識。最令人擔憂的一種情況是,教師雖然把預設問題講得很透徹,但沒能切實有效地解答學生的困惑。教學應當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所以,教師應當思考,預設問題本身是否設計合理,預設問題與生成問題是否有某種關聯,靈活機動地把握好兩者的重要性。
浙江省杭州市紫萱小學 趙徐婷
學生在課堂中的提問大致可以分為三類,根據不同的提問展開相對應的教學策略,更有助于學生厘清提問的思路,明確教師的預設。
一是有效提問。這類提問有兩種層次——第一種即符合教師預設的提問,對這類提問,教師可以按照預設的答案“順水推舟”,促進教學自然進行;第二種是不一定符合教師的預設但有助于推進課堂教學的提問,教師也可以保留這樣的有效提問,引導學生多說一說,也許就會有多樣性的表達,這也是利于課堂教學的。
二是無效提問。這類提問往往和課堂無關,教師可以通過委婉的形式提醒學生關注事先制定好的“提問準則”,也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類提問和其他學生有效提問的相關性,試著“轉個彎”去思考問題。
三是潛在提問。還有一種提問,看似與課堂無關,實際上就像“冰山理論”,藏著有效的生成價值。如教學《我要的是葫蘆》這一課時,學生提問“為什么是一棵葫蘆不是一顆葫蘆”,這個問題看似無效,其實涉及小學語文識字寫字板塊的“量詞使用”,那就值得教師花時間停留,引導學生用好手頭的字典,或在觀察插圖時去思辨,這樣更有助于后續語文識字寫字教學的開展。
對學生的提問進行三階分層和回答,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使用的一種策略。當然,除了尊重學生的提問,課后的提問整理也是教學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學生生成問題之后,教師可以根據問題的類型和輕重緩急進行適當地解答,將有意義的、值得實踐的問題進行梳理和總結,如知識經驗類提問、思維策略類提問、生活實踐類提問等,有了清晰的分類,可以幫助學生后續提問的時候更加有針對性、類型化。
重慶市開州區南雅鎮中心小學 李宏龍
動態生成的課堂才有生機與活力,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得以彰顯。教學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的可能性,當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師預設不一致時,我們不應該把學生往預設的軌道上趕,而應在預設中搭建好學習支架,以生為本,理性處理生成的問題,努力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一是合理搭建支架,以生為本調整預設。2022年版數學課程標準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因此,我們在預設項目化的主問題時,要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基于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結合建構主義理論,立足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有廣度、深度、梯度,具有趣味性、挑戰性和探究性的問題清單,搭建好導學的啟發性支架。這樣,學生在合作、探究中所提出的問題才具有時效性,不游離于主題。當然,即使出現了“節外生枝”的問題,教師也應以生為本,根據教學目標適度調整導學支架的跨度,或者合理添加支架。
自我教育是指個體根據需求,有目的、有計劃地對自我提出要求,把自我作為認識、驅動、調控與改造的對象,為提高和完善自我而進行的一種教育活動。自我認識、自我驅動、自我踐行、自我調控、自我實現是自我教育的五要素,這些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互為作用的動態合作關系。自我教育作為一種自主學習的教育方式,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讓受教育者從學習客體轉變為學習主體。在提倡終身教育的時代背景下,自我教育是現代人儲備知識、提升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種教育與學習方式。
二是理性處理問題,發揮學生解決問題的主動性。課堂上生成了新的問題時,作為教學的主導者,教師要及時對問題進行歸類分析,思考學生生成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的關聯性,問題是否有利于落實教學目標,是否有利于學生的學科素養發展。當生成的問題過于簡單,可由其他學生回答并將思考過程簡單講一講;當生成的問題能提高學生的高階思維,促進學生發展,教師就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給學生時間和空間,激起學生探討問題、解決問題的內驅力;當生成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無關,我們也要藝術性地妥善擱置問題,讓提出問題的學生或小組課后研討該問題,探討其可行性。
教學過程中對生成問題的處理,彰顯的是教師的教學智慧,臨時“救場”考驗的是教師的教學基本功。這些都需要教師課前了解學情,深入分析教材,加強理論學習。在課堂上做到眼中有生,心中有“術”,課堂生成才能更精彩!
四川省珙縣巡場鎮第一小學校 陳俊龍
曾經看到過一則消息,大意是說上課時教師走進教室,發現一名學生帶來了一只小動物,于是教師放下自己這節課的教學預設,和學生們一起研究起這只動物來。結果這堂課上得非常生動有趣,學生們的積極性很高。為什么呢?因為教師采取了課堂生成策略,把主體地位還給了學生。
在教學中怎樣有效處理課堂中學生生成的問題?筆者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正確認識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新課標修訂的原則包括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創新導向等。因此,我們的課堂也需要體現這些原則,即教師要準確把握課堂目標,并與學生在問題的探索、交流、互動過程中,創新性地解決問題,從而實現課堂目標。這里的問題既包括教師預設的問題,也包括學生提出的問題——即使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師預設的問題不一致。事實上,如果一堂課完全按照教師的預設進行,顯然課堂會因為缺乏生成而失色。況且,不管教師如何預設,總是無法窮盡學生的問題,也就是說,在課堂上學生總會或多或少地提出教師預設之外的問題。可見,預設會讓課堂順利進行,生成能讓課堂更精彩、更有靈性。有了這樣的認識,教師就會積極主動地去處理學生生成的問題,而不用擔心因為學生提出的問題與自己的預設不一致而影響課堂教學。
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海縣李埝鄉山西頭小學 沈曉鵬
葉瀾教授有句名言:“不去認真預設,那是不負責任;不善實時生成,那是不夠優秀。”我們都是“負責任”的人,所以會認真設計教學,把自己能想到的、學生會出問題的地方悉數考慮到;我們卻不一定是“優秀”的人,因為擔心時間不夠用、內容講不完、課堂有些亂、目標不能達成等,往往不能實時生成。但課堂應當是精彩和美麗的,在這個“學習為王”的時代,我們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智慧和能力。
尊重學生的學習權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從“引人入勝”的觀點看,教師要盡“引導者”的責任,讓學生自己來投入和發揮,深淺自知,不斷引“生”入勝。
教育界人士一直強調“教育機智”的重要性,因為課堂不會是靜態和程序式的,而是動態變化的,需要教師機智應對、隨機應變。一名尊重學生學習權的教師,在課堂中會認真觀察學生的表現,傾聽他們的發言,以學定教,按需施教。而預設的教學環節、教學內容、時間安排等,在動態、綜合的課堂生成中是可以而且應當有些變化的,以便真正服務學生的學,通過讓他們多說、多做、多交流,讓學習真正發生在課堂和學生身上。
尊重教師的課程權
學生的學習權和教師的課程權是一個問題的兩面,并行不悖。我國課程管理政策賦予了教師課程生成的權利,新課標明確規定:教學是課程創生和開發的過程。因此,教師不僅是某一課題的執教者,更是課堂生成的創造者、開發者和研究者。大家都知道,“備學生”在備課環節中的重要性,而真正的“備學生”,就要視學生為資源,視課堂生成為資源,為我所用,服務學生,發展學生。教師應捕捉課堂中生成的有用的資源,創造性地組織、加工、利用,設計和實施適合學生發展的課程;要尊重學生、傾聽學生、捕捉學生、研究學生、發展學生,千方百計引“生”入勝。
尊重師生的“生命權”
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第一責任人,生成課堂是充滿生命氣息的課堂,每一節課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
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是以人為本,重視人,發展人。在新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生本”課堂遍地開花,而“生本”課堂的核心和基本要義是如何對待預設和生成。教師通過有針對性的預設,學生通過深度預學,依托文本和教學目標,師生共同在課堂上揮灑生命的熱情,進行生命的教育,那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也是包括教師和學生在內的真正的引人入勝。
當然,在實際操作中,落實課堂生成問題往往困難重重,有時甚至會讓人望而卻步。但是,這就是教學,它本來就是動態的、生成的,它的精彩和美麗就在“不可預約”中帶給人意外的驚喜。布魯姆說:“沒有預料不到的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
“教育的藝術就是尊重的藝術。”盼望我們都能在課堂中尊重生命,以生命的名義進行生命的教育,做生成課堂的行家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