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雪冰 尹娟 (三江學院)
21世紀以來,人類進入了“新媒體時代”“自媒體時代”“融媒體時代”,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文化形態和交往手段正深刻改變著人的思維觀念和生活方式。中國是世界網民第一大國、“微博”世界第一大國。網絡空間作為具有鮮明主權特征的虛擬化“第五空間”,已然成為影響當代大學生思維觀念和生活方式的主戰場。網絡空間中交織著物化的價值追求,導致大學生在生涯規劃過程中出現異化,出現了個體主體性的解構、個人主義和實用主義思想橫行的成長困局。
1976年,在《生命的展現》這本著作中,弗洛姆(Erich Fromm,1976)曾提出這樣一個觀點:“萬千世界中每一個人都要有一個獻身目標,從而整合力量來超越自己孤獨生存狀態,以此消除一切不安與疑慮,滿足我們追求生活價值的需要?!鄙囊巹澋谋举|其實就是把自己托付于獻身目標的安身立命。
當代大學生,身處消費彌散的網絡時代,時空壓縮,商品流通和交換升級,信息和觀念傳播加速,刺激消費行為的產生。移動支付、電子商務、網絡購物、花唄、京東白條等影響著某些大學生的消費欲望,引發他們人性的貪婪和虛榮,使他們愈發沉浸在情緒化、虛擬化、表面化的數字生存空間,在消費欲望升級中迷失了生涯目標的終極意義,職業理想更多思量薪酬待遇,出現了生涯理想世俗化。
馬克思曾在德語作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提出:“我們的使命絕不是求得一個最足以炫耀的職業,因為它不是那種使我們長期從事而始終不會情緒低落的職業,相反,我們很快就會發現,我們的愿望沒有得到滿足,我們的理想沒有實現,我們將怨天尤人。”[1]
影響生涯選擇的因素存在著社會經濟地位、性別、種族、文化及教育機會等個體不能自己控制的社會環境因素,也存在著個人興趣、價值、人格、性向等個體因素。網絡時代的某些大學生對于“職業”“成功”產生了片面性的理解,青睞著“最足以炫耀的職業”“最有尊嚴的職業”,渴望著“一夜暴富”“一戰成名”。社會變遷中的社會環境因素和個體學習經驗致使他們的職業價值觀念更多帶有實用主義和個人主義思想,在職業生涯選擇中考量個體的生存、個人生活的安適,忽略了社會政治生活的活動,割裂了個人理想與人類幸福統一性,生涯選擇功利化。
生涯行動是生涯選擇后落實職業生涯目標的具體性措施,整個生涯成功關鍵就在于行動計劃的執行情況。行動計劃的執行包含著尋找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思想觀念、知識、能力和心理素質的差距;進行目標分解,形成清晰化、具體化的實施方案;主動尋求資源,適時評估與反饋的行動。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紐曼·卡斯特認為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將社會人群分為互動與被動兩種人口,互動人口參與信息創新,被動人口則被動接收信息。某些大學生沉溺于網絡虛擬空間,消極被動接受海量的網絡信息,碎片化的學習方式導致個人知識系統缺乏邏輯性和系統性,快餐化、圖像化、通俗化的信息導致精神世界荒蕪。微信、QQ、抖音等交往平臺的廣泛使用,使他們熱衷于網絡空間的虛擬交往,降低對現實世界的感受,人為地設置交往壁壘,阻斷了人與人的現實溝通,導致生涯行動缺乏人際支持,失去生涯發展資源,行動中缺乏有效的他人評估和組織反饋,生涯行動盲目化。
互聯網普及帶來的高速信息就如同潘多拉的魔盒,與其巨大的社會效能并存,使得職業生涯教育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給生涯教育工作帶來新的挑戰。西方社會思潮特別是非馬克思主義的各種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青年思想觀念產生消極影響。一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其話語優勢和信息影響力及控制力,極力向他國兜售、滲透其資本主義意識形態、政治制度、價值觀念。各種西方社會思潮如西方憲政民主、新自由主義、普世價值、公民社會、歷史虛無主義粉墨登場,宣揚“自由”“民主”“個人權利”,妄圖消減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向我國推銷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互聯網的開放性造就了網絡時代的多元信息與多元價值,沖擊著網絡社會中當代大學生的單一價值觀念,極易出現信仰迷茫、信念缺失,價值模糊、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和個人主義思想。網絡時代傳播主體呈現年輕化態勢,大學生群體思想活躍,但對事物的看法還不夠成熟。少數大學生不善思考、人云亦云,什么觀念新奇就信奉什么;少數大學生年少沖動、愛屋及烏,僅僅看到網絡上西方國家報道,就簡單信奉其宣揚的普世價值。多樣化的傳播渠道、多元化的傳播內容使得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受到了影響;共享開放的網絡平臺使得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受到沖擊。
早在19世紀,英國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在批評傳統古典主義教育的基礎上,提出教育目的是為“完滿生活”做準備,教學根本任務是對青年進行科學知識的教學的實用主義教育觀點,并從為五種生活活動做準備的教育目的出發,提出了注重科學的廣泛的課程體系。
現代大學教育競爭激烈,如何在夾縫中尋求生存,彰顯辦學特色,必然要精準定位辦學類型和培養目標。由此,許多本科學校提出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面向生產、管理、服務一線,就業有實力、創新有能力、發展有潛力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構建了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v觀此類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固然注重建立科學廣泛的課程教育體系,匡正本科教育應有立場,但也應該看到,注重科學知識教育的目的偏重于實用,在于知識教育的比較價值,而淡化了引導大學生掌握科學知識體系,形成科學世界觀,從而正確認識世界并改造世界。這種建立在實用主義哲學基礎的課程體系,提供的知識條目是能被學習者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的那些內容,或者是能夠幫助學習者實現某個項目的內容。在實用型課程觀的教育下,知識作為一種獲得個人完滿生活的工具,過分強調“功利”的價值,知識教育最終目的在于實用,側重于學生獲得個人幸福生活的功利主義目的,一定程度上導致大學生生涯理想和生涯目標在制定、選擇、行動上陷入功利主義的困境。
毛澤東同志說:“每一種社會形式和思想形式,都有它的特殊矛盾和特殊的本質。”[3]網絡時代背景下生涯規劃教育包含了特殊矛盾,即教育者的生涯規劃教育目標與大學生生涯心理狀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對立性也構成了現時代生涯教育的切入點,推動著大學生的生涯重塑。
習近平說過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之鈣,沒有理想信念,人就要得“軟骨病”。理想信念是人生航程的“羅盤”,是人的精神寄托。從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角度來說,信仰是人在不確定的客觀世界中追尋、實現自身價值,尋求價值認同的一種實踐,給人以主觀上的定性,它涵蓋了明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告訴我們什么是對的,應該怎樣去做,為我們訂立價值目標,標示努力的方向。 教育的目的是幫助每個人都成為一個有自己獨立理想的人,理想信念教育應是教育的首位。當前,網絡社會的大眾型、娛樂至上的非主流化信息傳播,滿足了某些大學生的感性需要,消解他們對理想精神價值的尊崇,導致他們不再把偉大的理想信念作為自己的現實追求。一味地注重現時的精神滿足,他們的生涯理想呈現世俗化態勢,表現出一種與物質消費同步的大眾意志和行為,不再考慮遠大的生涯理想,放棄了個人的精神信仰,過多地在于對現實生活基本享受,出現理想缺失與信仰危機。
人是生涯的主動塑造者,當代大學生的生涯理想要擺脫實用主義束縛,把個人完滿生活與社會生活,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統一起來,強調“自由選擇與責任承擔”的精神,指導大學生加強對自我探索,加深對個性心理特征的認識,從而把握自身的發展方向。同時強調個體對社會的責任承擔,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個人成長發展結合起來,實現人對生涯的主動塑造。
中國夢是國家、民族的夢想,也是人民的夢想,作為一種形象的表達,意味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價值認同和價值追求,意味著每一個人都能在為中國夢的奮斗中實現自己的夢想。當代青年大學生是國家的希望與未來,要肩負起偉大夢想實現任務,當前生涯教育一定要把國家的希望,民族的追求和個人的前途緊緊聯系在一起,加強對中國夢的認同,以中國夢引領,樹立合理的生涯理想信念,重塑職業生涯目標。
阿德勒指出:“人類生活于‘意義’的領域之中,我們所經驗到的并不是單純的環境,而是環境對人類的重要性?!盵4]阿德勒所說的“意義”領域就是指人類所創造的文化世界。文化對人具有教化作用,通過知識體系、符號系統、行為方式將社會的“意義”內化于人,影響人的思想,規范人的行為,使人成為社會的人。文化主導權的爭奪,實質就是對人思想影響力的爭奪,以從精神上調控人們的社會行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當代新文化的靈魂,作為一種價值理念,塑造著人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F今,網絡世界各種西方思潮紛紛涌入,消減社會主流文化的影響力,后現代主義思潮推崇的多元價值體系,新自由主義宣揚的個人主義,普世價值推銷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解構著大學生以社會取向的價值導向。
處于職業生涯探索與建立階段的大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之際,面對眾多的職業,是選擇“最足以炫耀的職業”,還是選擇“最有尊嚴的職業”,選擇背后的職業標準、價值取向是我們當前職業生涯教育的核心關鍵。馬克思認為職業的選擇主要標準應該遵循自身的完美和全人類的幸福。我們要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武裝人的精神世界,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學生確立正確的職業選擇觀念,克服唯己、虛榮、炫耀的心理,胸懷遠大理想,努力找到為人類幸福、為自我謀發展的職業舞臺,重塑職業生涯價值。
當代大學生是網絡社會的原住民,教育的時空界限已經拓展到網絡陣地,一方面,我們要加強網下課程主陣地的思想教育,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影響人,提升學生思辨能力,識別能力,使他們在真偽交織的網絡信息社會,保持自身主體性;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轉變話語方式,用青年學生樂于接受的網絡語言宣傳新思想、新觀念,形成網上、網下雙重教育模式,啟迪學生的心智,潤澤學生的心靈世界,引導大學生充分重視職業選擇,認識到職業選擇對于個人自身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心理學家阿特金森(Atkinson,1960)認為成就動機是人的行為的推動力之一,它與其他一些因素以一種特定的方式結合在一起,共同使人產生行為。當代大學生,身處信息劇增的網絡時代,跨文化的生活方式對當代奮進中的青年學生產生巨大沖擊,日本的低欲望社會青年的生活選擇消減了某些大學生的斗志,佛系青年成為高校一種特殊的亞群體,表現為對責任的規避,通過與世無爭的表象掩蓋目標缺失、心理迷茫,專業學習適應困難等內心失落,實質是懼怕失敗的消極性心理防衛。如何使學生擺脫“佛性”,使之確立合理生涯目標,制定可操作性生涯行動,依賴于自身高成就動機的驅動。
自我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是人對自身所持有重要信念的集合,是人對自身身心活動狀態的察覺,涵蓋了自我認識與評價、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一般來講,人總會追求一種正確、穩定和積極的自我概念,而且會設法尋求可以增進自我中這些部分的情境或者行為方式。艾里克森(Erikson,1963)認為自我的發展是一項終身任務,但是青少年時期的發展卻非常重要,一旦青年們建立起穩定的同一感,就可以以此為基礎來選擇工作、事業,并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在自我信念中,一般來講,高自尊的個體對自我的認識清晰,有較高的自我評價,能制定適合的目標,通過自我激勵進行正向反饋,成功應對挫折情景。如何在青年時期形成正確自我概念,明晰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差距,自我提升、增強自尊水平顯得尤為必要。一方面,確保生涯過程中自我評估的準確性,另一方面,避免了生涯行動的盲目性。
生涯規劃最終歸旨實際就是現實自我向理想自我、可能自我的自我提升。馬科斯(Markus,1992)認為可能自我提供了追求目標的焦點和組織,通過對未來將要進行的行動產生清晰的設想,設定合理的目標,并不斷進步與趨近目標,同時對完成目標過程中所需要采取的行為進行詳細計劃。生涯行動是長期的過程,需要喚醒大學生自我意識,尋找自身無限發展的可能自我,為大學生量身打造“最近發展區”,用“期望效應”與“門檻效應”,引導大學生自我追求,激發自我效能。
大學階段,結合生涯規劃課程教育,配以大學生職業生涯周、生涯規劃大賽、職業測評、生涯人物訪談以及榜樣人物評選等活動,激發大學生高成就動機和自我效能,幫助大學生明晰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差距,加強對自我的認識,形成較高的自我評價,增強自尊水平,通過自我激勵進行正向反饋,重塑職業生涯行動,達成職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