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仙游縣龍華中學 邱偉蓉
目前初中《道德與法治》主題探索教學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如任課教師對此主題探索教學方案不重視、沒有在課前做好充足的準備、講課形式枯燥乏味且課堂教學質量不高,經總結與分析發現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沒有形成系統全面的教學技能。大單元主題探索教學開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升自我,通過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以發揮探索活動“優教促學”的積極作用,從而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本文結合自身實踐提出改進《道德與法治》大單元教學研究的實施策略,希望為進一步提升教學成效提供參考。
新課標進一步指出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創設和諧的教學環境促進學生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應做到教學的內容學生自身可以領會與總結、學習中產生的疑問學生主動提出、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先由自己分析、學習方式與學習習慣自由發展、知識獲取的方式多樣且符合自身個性特點,學習規律有自身總結,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發揮“引導者”的作用。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在《道德與法治》的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很好地貫徹好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思想,這不僅導致了教學資源無法得到充分的利用,也影響了大單元探究教學的教學效果。因此,認清單元主題探究模式的特點以及如何開展教學活動是教學實踐的重要課題。
探究性學習即在教師的專業指導下,引導學生掌握探究事物本質的基本的研究技能,可以從現實生活中或者已有的學科領域中自主選擇所要研究的課題,通過不斷地提出問題、發現問題以解決問題來鍛煉動手能力,如實驗的準備與開展、信息的調查以及相應的分析方法和團隊協作能力。由此可見,探究性學習是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如果問題設置得當,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在之后的探究過程中,學生則會表現出高度積極性,這可推動整個過程的順利開展。因此,教師應將探究式學習方式巧妙地運用到大單元主題探究活動中。主題探究教學主要分為兩種類型,即資料型主題探究教學與體驗性主題教學,前者強調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下掌握自主學習的基本技能,如學習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堅持憲法至上”,先給學生提供本單元的學習框架,即為什么要維護憲法權威、怎樣保障憲法實施兩個環節,讓學生通過互聯網查閱相關憲法的內容及有關知識所需圖書或者以多媒體為渠道來達到收集資料、分析資料的目的。從而讓學生對第一單元抽象知識結構有個初步的了解,為構建整個單元知識框架奠定基礎,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了進一步探究的欲望。資料的篩選與整合在資料性教學探究中占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開展主題活動培養學生快速識別并且獲取所需資源的能力。這一過程中,學生也被賦予了更多自主性,無論是初期的資料收集還是后期的內容展示,都需要憑借學生自身能力來完成,這可實現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后者強調教師應創設教學情境帶領學生在課上積極開展主題討論,積極組織辯論以及演講活動,讓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培養動手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根據教材內容延伸和設立一個辯題,讓學生在辯論中自己發現問題,自我得出結論,加深了青少年學生遇到違法犯罪不僅要善于斗爭,又要有勇有謀的思想認識。當然,教師也可以邀請學生家長參與主題活動的組織過程中,增強體驗性主題探究教學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在參與活動中,由于互動性較強,學生往往會有更強的積極性。并且團隊協作中,每個人都能充分展現自身特長,扮演比平時更有趣的角色,這可有效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單元主題探究具有任務性,即教師要在完成帶領學生學習整個單元的教學目標,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會設置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以促進學生以團隊協作的方式來進行學習;同時,單元主題探究又具有一定的實踐綜合性,《道德與法治》中每一個章節都在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用于實踐,以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如在學習完“師長情誼”這章內容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實際行動表達對教師和家長的敬愛之情,如為父母捶背、洗腳,為教師整理課桌等,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當然,教師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應結合學生所處的大環境以及心理特點來開展大單元主題教學,使課程的綜合性以及針對性得到很好的體現。最后,活動探究應具有開放性,理論上大單元主題探究應從教師提出具體的任務安排開始,以學生將學習成果的展示與課上教師的總結發言結束。但在主題探究活動中,學生主要參與課外實踐活動,如在研究校園欺凌等問題時,教師可以組建學習小組對真實的法庭進行參觀,并通過搜集資料、訪問調查形成學習報告,帶領學生走向社會、融入社會以及學習總結的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結合自身愛好選擇學習途徑,以更好地發揮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獲取滿意的學習成果。著名教育學教陶行知有言:“生活即教育”,大單元主題探究教學開展必須以道德與法治課標、構建主義理論為指導,首先教師要在《道德與法治》中每一個單元的學習中設置主題探究模塊,盡可能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知識儲備來優化教學方案,創設舒適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獨立探索課堂知識的好奇心與親自動手驗證假設的能力;其次,教師應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為學生篩選優秀的教學素材,為學生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知打好基礎;最后,教師要培養學生提問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基本技能,引導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課題進行觀察、實驗、分析與總結,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敢于創新以及勤于動腦的學習習慣。
《道德與法治》單元主題探究教學強調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在課堂中應扮演好“引導者”的重要角色,教師通過優化教學方案以及轉變教學方式以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提升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積極性,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體驗。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要做好準備工作,在課上與課下與學生積極互動,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以及知識建構現狀以制定具體的教學方案。如在《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中根據“尊重自由平等”與“維護公平正義”提煉出以“法律伴我行”為主題的課程教學,并且安排學生開展角色扮演、組織法律知識競賽以及實踐調查等活動,讓學生明白法律與生活、自由與我們、法律與平等之間的內在聯系,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辨是非、懂生活。對處在青春叛逆期的初中生來講,是非觀、價值觀培養可幫助他們保持心理健康,避免他們在今后成長道路上犯錯。
主題探究教學具有開放性、開放式的教學活動并不等同于“放任式”活動,缺乏系統的課堂指導會嚴重影響課堂效率與教學的正常開展。因此,教師在開展主題探究教學的過程中要對活動進行精心策劃,將學生的課內外學習以及要進行的實踐活動系統地融合在一起。這考驗教師的課堂把控能力,教師在給予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同時要把控課堂進度,確保課堂時間被充分利用。因此,設置的主題一定要貼合學生認知,讓學生感到有趣,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好奇心驅動下深入探究過程,避免無效探究浪費時間。
1.任務的布置。主題探究教學活動的重要目的就是激發學生對課堂的熱愛與好奇心,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自主地參與到資料搜集、實驗驗證等活動過程中,有趣的互動主題還可以達到“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教學效果,對教學工作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通過具體任務的布置,學生可以明確在本單元中主要完成的學習目標與學習重難點,教師通過合理地情景導入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教師應將教學任務巧妙地融入新知識學習的過程中,以提高教學效率與課堂質量。如講授七年級下冊開發創造潛力這一課題時,利用北京冬奧會剛剛舉行的熱點,給學生播放五環破冰而出的視頻作為情景導入,學生的學習熱情迅速點燃,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新科技的神奇以及在社會生活中的廣泛運用,激發他們努力學習,不斷開發自己潛力的熱情。此外,任務的布置環節應放在開展新一章的內容前,這樣就可以自然地告訴學生本章要完成的任務以及將要開展的具體活動,為學生課下準備提供指導。例如,在探究主題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的任務我承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提前安排任務,鼓勵學生在課上以演講的形式反思自己從入學到現在自己在學校以及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承擔職責的狀況,這樣學生會在課下積極準備演講素材,這不但可以引導學生產生責任意識,同時也推進了主題探究活動教學的順利開展。
2.小組的安排。權威研究證明,學習小組對學生培養團隊協作能力以及交流能力有重要的意義,通過劃分小組進行教學可以有效提升課堂效率,提升學生在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在小組探究中,所有學生熟練都有一個共同目標,但解決問題的想法和思路不同,在所有成員各抒己見后,學生之間也能學習到不同的思維方式,這對他們今后的學習有著較大幫助。教師在劃分學習小組時應結合主題的難易程度,如主題難度較大時應適當增加小組成員,以推進主題互動的順利開展。此外,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意愿,讓學生自由進行組合,教師要結合小組中成員的知識掌握程度以及興趣愛好對小組進行微調,讓每個小組的成員都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如學習八年級上冊“善用法律”這一探究課題時,學生采用分組競答的方式,設置種種問題讓小組搶答,讓學生都能積極思考,競相舉手回答問題,這樣的方式能使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顯著。
3.學生合作探究。《道德與法治》的主題活動開展可以有效帶動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不斷提升學生的參與度與團隊協作能力,主題活動的重點應關注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的成就感與獲得感,而不單單是探究結果。因此,教師應結合具體的主題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積極調動學生的參與欲望,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在輕松的氛圍下,師生之間也能更好地溝通,這能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想法和知識掌握程度,從而實現對課堂進度的更好把控,有效提升教學效率。例如,教師在教學“誠實守信”時,經過課前有效引導,能使學生在探究學習中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性,然后教師在課堂講解中,先對教材內容進行簡單講述,然后引導學生按照小組合作探究誠實守信的重要性這一問題,通過學生的合作交流,每位小組成員都能有效參與探究學習,最后,教師對學生的小組探究成果進行整合和評價,使學生通過切身參與真正體會到誠實守信的含義和重要性,明白失去信任的人難以得到別人尊重的道理,從而樹立起正確的價值理念,在今后的成長過程中做到誠實守信。這樣的合作探究活動,能使學生對教學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還能使學生的核心素養得以全面提升。
主題活動的開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過程。事實上,從教師制定具體的活動主題到活動的真正結束,其間有大量的時間可供學生進行探究,教師也要對學生進行指導,這一過程需要雙方的良好配合,這樣才能讓其教學價值最大化。如可以結合“發現自己”與“師長情誼”兩個章節開展以“我與父母的溝通故事”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領悟為人處世之道以及反思自身的基本素養。有位女生寫到在與母親因為是否買磨砂的牛仔褲產生了爭執,最后女生一氣之后獨自離家的故事。在看完學生的文章后,教師應悉心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1.母親為什么拒絕選擇磨砂的褲子?2.溝通的目的是什么?3.獨自離開是否符合一個中學生的基本素養?該女生聽取建議后,重新將理解、親情以及溝通的原則寫入文章,寫出的文章蘊涵了她的思考,這引起了師生的強烈共鳴。
教師對主題活動教學成果的檢查通常是以學生匯報來進行的,學生進行回報的形式包括圖片、視頻或者圖片與文字的講解相結合,也可以通過論文的形式對互動成果進行展示。教師可以組織各個學習小組展開互評,要注意在學習小組進行互評時要重過程、重參與,避免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果能得到教師的表揚,學生在今后也會有更好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評價時也要更多地關注到學生的優點,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信。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大單元主題探究活動是體現新課標重視學生主體性要求的一大亮點,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方式,結合教學任務創設有趣的課堂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以達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